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商朝的生态环境是怎么样的(关于环保的资料)

历史典故 2023-07-18 11:42:42

从一定意义上说,对中国生态环境变迁史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也是从对商朝历史的研究开始的。那么商朝的生态环境是怎么样的呢?在商朝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河南地区还有大象。

殷代河南实为产象之区

早在1914年,罗振玉即在《殷墟书契考释》中指出:“象为南越大兽,此后世事。古代则黄河南北亦有之。为字从手牵象,则象为寻常服御之物。今殷墟遗物,有镂象牙礼器,又有象齿,甚多,卜用之骨,有绝大者,殆亦象骨,又卜辞卜田猎有‘获象’之语,知古者中原象,至殷世尚盛也。”

王国维先生也重新审视了《吕氏春秋·古乐篇》中“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记载的可靠性,认为“此是殷代有象之确证矣”。

徐中舒先生则于1928年专门写了《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一文,他根据甲骨文中“获象”、“来象”的记载,结合古史传说,指出殷墟之象,“必殷墟产物”,并非“他处贡献”而来。他又考释出“豫”字为“象邑”之合文,得出“殷代河南实为产象之区”的结论。

他还根据法国地质考古学家桑志华(E.Licent) 1923年在内蒙古、宁夏及华北等地的旧石器时代黄土地层中发现犀、象等动物化石,认识到当时北方的自然环境适宜这些热带动物生存,并推测它们“由旧石器时代绵延至于殷商以前, (或虞夏时)仍生息于黄河流域,实为意中之事”。

气候是温暖湿润

蒙文通先生则认为古代黄河流域河湖密布、气候适宜、盛产竹子和水稻,“正有似今江南地带,则古时北方气候之温和适宜,必远非今之荒凉干亢者比矣。故中国古文化必发生于黄河流域而不在长江流域也”。并指出气候恶化是黄河流域人民在西周末年大量南迁的原因之一。

这实际上已认识到殷商时期的气候是温暖湿润的。1936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和中国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指出这些动物中如竹鼠、貘、圣水牛、獐、大象等,为活动在南方热带的动物,与今日安阳之动物有明显不同,这对认识殷商时期的生态环境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1938年,胡厚宣先生根据卜辞所载降雨、降雪、获象、捕兕的刻辞,和殷墟发掘出的今多见于南方的竹鼠、獐、大象、圣水牛相印证,推测殷代“气候必与今日长江流域甚或以南者相当也”。

1940年德国学者魏特夫格引用卜辞中有关天象、农稼、征戎、游田之纪月者370条,证明殷代气候较现代为稍暖。这有力支持了胡厚宣的观点。

但胡厚宣、魏特夫格等人关于殷代气候较今为暖的观点遭到了甲骨学家董作宾先生的反驳,他认为这一观点尚有可商讨之处,“骨化石所提出者,不过是一种意见,而卜辞是不能证实,也还有许多问题”。

为了对殷代气候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胡厚宣于1944年详实地考察了史前时代、历史时代、欧美各地的气候变迁,并深刻分析了古籍中所见气候方面的史料,并利用丰富翔实的甲骨文资料,进一步论证了殷代气候远较今日为热,与今日长江流域或更南者相当。

而董作宾仍对胡厚宣等人的观点持不同意见,坚持认为殷代安阳的气候与今世的安阳“实在无甚差异”。由于对甲骨文字的解释不同和对考古材料认识上的参差,导致了董作宾与胡厚宣在殷代气候上“根本不同”的见解。

由于殷商时期的气候较今温暖的观点有着较为充分的甲骨文献和考古资料的支持,尤其是得到了气象学、地质学、环境变迁学等方面的科学家所提供的科学资料的印证,并且和全球性的环境变迁时期“全新世最佳适宜期”相吻合,因此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

关于环保的资料

环境保护(简称环保)是由于工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过于严重,首先引起工业化国家的重视而产环境保护
生的,利用国家法律法规和舆论宣传而使全社会重视和处理污染问题。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一本名为《寂静的春天》的书,书中阐释了农药杀虫剂DDT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作用,由于该书的警示,美国政府开始对剧毒杀虫剂问题进行调查,并于1970年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各州也相继通过禁止生产和使用剧毒杀虫剂的法律。由于此事,该书被认为是20世纪环境生态学的标志性起点。 1972年6月5日至16日由联合国发起,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提出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是环境保护事业正式引起世界各国政府重视的开端。中国政府也参加了这个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也是从1972年开始起步,北京市成立了官厅水库保护办公室,河北省成立了三废处理办公室共同研究处理位于官厅水库畔属于河北省的沙城农药厂污染官厅水库问题,导致中国颁布法律正式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和使用DDT。 1973年成立国家建委下设的环境保护办公室,后来改为由国务院直属的部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2008年“两会”后,环保总局升格为“环保部”。并对全国的环境保护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 各省(市、区)也相继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厅)。并设立环保举报热线12369和网上12369中心,接受群众举报环境污染事件。 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主要职责是执行各级议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控制污染物排放政策,鼓励开发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以控制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环保,在我们的生活中极为重要,我们要尽我们自己的所能,保护环境!
编辑本段背景
一、土壤遭到破坏。 据参考消息报道,110个国家(共10亿人)可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由森林植被
于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过分开发和牧场的过度放牧,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裸露的土地变得脆弱了,无法长期抵御风雨的剥蚀。在有些地方,土壤的年流失量可达每公顷100吨。化肥和农药过多使用,与空气污染有关的有毒尘埃降落,泥浆到处喷洒,危险废料到处抛弃,所有这些都在对土地构成一般来说是不可逆转的污染。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厚度一般在2 m左右。土壤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导致了土壤污染。凡是妨碍土壤正常功能,降低作物产量和质量,还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物质,都叫做土壤污染物。 二、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 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全人类。 据2500名有代表性的专家预计,海平面将升高,许多人口稠密的地区(如孟加拉国、中国沿海地带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多数岛屿)都将被水淹没。气温的升高也将对农业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 据预计,1990-2010年,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能源消费将增加一倍,拉丁美洲的能源消费将增加50%-70%。因此,西方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应加强能源节约技术的转让进程。我们特别应当采用经济鼓励手段,使工业家们开发改进工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工艺技术。 温室效应示意图
三、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由于城市化、农业发展、森林减少和环境污染,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了,这就导致了数以千计物种的灭绝。因为一些物种的绝迹会导致许多可被用于制造新药品的分子归于消失,还会导致许多能有助于农作物战胜恶劣气候的基因归于消失,甚至会引起瘟疫。 四、森林面积的减少。 最近几十年以来,热带地区国家森林面积减少的情况也十分严重。在1980-1990 年,世界上有1 .5亿公顷森林消失了。按照目前这种森林面积减少的速度,40年以后,一些东南亚国家就再也见不到一棵树了。 五、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据专家估计,从下个世纪初开始,世界上将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长期缺水。请记住, 我们不能造水,我们只能设法保护水。 六、化学污染 。 工业带来的数百万种化合物存在于空气、土壤、水、植物、动物和人体中。即使 作为地球上最后的大型天然生态系统的冰盖也受到污染。那些有机化合物、那些重 金属、那些有毒产品,都集中存在于整个食物链中,并最终将威胁到动植物的健康, 引起癌症,导致土壤肥力减弱。 七、混乱的城市化。到本世纪末,世界上的大城市将达21个,大城市里的生活条件将进一步恶化:拥 挤、水被污染、卫生条件差、无安全感—— 这些大城市的无序扩大也损害到了自然区。因此,无限制的城市化应当被看作是文明的新弊端。 八、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 极地臭氧层空洞
由于过度捕捞,海洋的渔业资源正在以令人可怕的速度减少。因此 ,许多靠摄取海产品蛋白质为生的穷人面临着饥饿的威胁。集中存在于鱼肉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磷化合物等物质有可能给食鱼者的健康带来严重的问题。 沿海地区受到了巨大的人口压力。全世界有60%的人口挤在离大海不到100公里的地方。这种人口拥挤状态使常常很脆弱的这些地方失去了平衡。 九、空气污染。 多数大城市里的空气含有许多取暖、运输和工厂生产带来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威胁 着数千万市民的健康,导致许多人失去了生命。 有毒气体主要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 十、极地臭氧层空洞。 尽管人们已签署了蒙特利尔协定书,但每年春天,在地球的两个极地的上空仍再次形成臭氧层空洞,北极的臭氧层损失20%到30%,南极的臭氧层损失51%以上。
编辑本段定义内涵
环境保护是利用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解决各种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一切人类活动的总称。 包括,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多方面的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证人类社会的发展。 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protection)涉及的范围广、综合性强,它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还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 环境保护包含至少三个层面的意思:
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防止自然环境的恶化。包括:对青山、绿水、蓝天、大海的保护。这里就涉及到了不能私采(矿)滥伐(树)、不能乱排(污水)乱放(污气)、不能过度放牧、不能过度开荒、不能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不能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等等。这个层面属于宏观的,主要依靠各级政府行使自己的职能、进行调控,才能够解决。
对人类居住、生活环境的保护
使之更适合人类工作和劳动的需要。这就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玩的方方面面,都要符合科学、卫生、健康、绿色的要求。这个层面属于微观的,既要靠公民的自觉行动,又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法规作保证,依靠社区的组织教育来引导,要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齐抓共管,才能解决。
对地球生物的保护
物种的保全,植物植被的养护,动物的回归,生物多样性,转基因的合保护濒临灭绝生物
理、慎用,濒临灭绝生物的特别、特殊保护,灭绝物种的恢复,栖息地的扩大,人类与生物的和谐共处,不欺负其他物种等等。 这3个层面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有侧重而又统一的。3者并不矛盾、更不对立。 作为公民来说,我们对于居住、生活环境的保护,就是间接或直接地保护了自然环境;我们破坏了居住、生活的环境,就会直接或间接地破坏自然环境。 作为政府来说,既要着眼于宏观的保护,又要从微观入手,发动群众、教育群众,使环境保护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环境保护”这一术语被广泛的采用。如前苏联将“自然保护”这一传统用语逐渐改为“环境保护”;中国在1956年提出了“综合利用”工业废物方针,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三废”处理和回收利用的概念,到20世纪70年代改用“环境保护”这一比较科学的概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环境保护的内容包括保护自然环境和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要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的利用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掌握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根源和危害,有计划的保护环境,恢复生态,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中国重视环保还比较晚,现在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还有差距,能够称得上环保政府的并不多见。所以谈环保市民还为时过早。
编辑本段内容
环境保护又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其内容主要有: (1)防治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三废
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和电磁微波辐射,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液体、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2)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农垦和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海岸带和沼泽地的开发、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和建设等对环境的破坏、污染和影响; (3)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包括对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地质现象、地貌景观等提供有效的保护。另外,城乡规划,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动和主要任务之一。中国则把环境保护宣布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
编辑本段主要职责
1)防治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和电磁微波辐射,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废液、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2)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农垦和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海岸带和沼泽地的开发、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和建设等对环境 的破坏、污染和影响; 3)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包括对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地质现象、地貌景观等提供有效 的保护。 另外,城乡规划,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 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动和主要任务之一。中国则把环境保护宣布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

如何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问题 南京廖华

近年以来随着环境问题的越发明显和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兴起,如何对待工业文明这个为我们带来无数财富的文明形态,不可避免地摆在我们面前。在今天,因为环境的恶化和人民对于“人与自然”的觉醒,这一文明形态几乎遭到了来自社会各方的声讨。甚至在一些偏激分子的眼里它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头号“敌人”。但是我要说的是:“刀不会伤人,伤人的是拿刀的那一个人!“,我们不可否认在过去两百多年来工业文明为我们所创造出的价值,而是应该持着一碗水端平的态度,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正确看待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自西方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国家社会都因为这一场不可思议的,看不见的流血的革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纷纷开始进入了资本文明时代。在这个时代中,西方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进而带动了科学,政治与社会文化的发展。随后西方国家在浑厚的经济基础下开始探索世界,不断的建立殖民地,一方面为国家机器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另一方面随着他们国家势力的发展不断地对世界其他国家民族进行迫害,资源的掠夺。不过祸福相依,世界上虽然有许多国家受到了沦为殖民地的悲惨命运,却也同时接收到了来自西方国家的强行文化“灌溉”,接触到工业文明。经过了第一第二世界大战,世界各国国家社会体系的变化,人民世界观的改变,各国开始纷纷效仿西方国家,对自己国家进行经济生产的工业化,纷纷步入了工业文明。中国于19世纪末期开始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1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问题
我们谁也无法否认,当今世界上存在的各种各样自然环境问题都与工业文明脱不了干系。长达了200多年的工业文明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财富的极大增加,同时这样发展的副作用是自然矿物资源的耗尽,生态生物圈的失衡以及自然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这已经引起了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也正正是当今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直接原因。 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环境危害主要有三大类,也就是上文多提及的:自然矿物资源的耗尽,生态生物圈的失衡以及自然环境污染。
工业文明已接近把以能源为主体的资源消耗殆尽,特别是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浪费最为严重。这种结果可以说是必然的,因为所谓的工业发展本质上就是建立一能源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的生产和增长依赖于大量的自然资源的实用和各种矿物原材料的巨大的耗费。到了如今,各种积累了上万年的自然资源已经逐渐被消耗殆尽。全球石化类燃料的开采期, 石油至多为 50 年 , 天然气至多为 70 年, 贮量丰富的煤炭资源也只有 230 年。 工业文明还使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由于工业发展对于自然资源如矿物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需求,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大规模的减少,土壤侵蚀、水土流失 、草原退化和土地荒漠加速蔓延 。据统计, 在不到 200 年时间里,这个星球失去600 万平方公里的森林 。在一些主要河流流域, 土地侵蚀造成的沉积增加了 3 倍。在一些小而利用强度较高的河流流域,其沉积甚至增加了 8 倍 。世界沙漠面积现已达3 600万平方公里, 几乎是俄罗斯、美国和中国国土面积的总和。此外 ,由于生存条件的恶化, 生物多样性在消失, 生物物种在减少。目前世界上有1 000多种高等动物濒临灭绝 ,约 2.5 万种有花植物的生存处于危险之中(以上数据均为引用于网上资料)
生态平衡的破坏与自然资源的耗尽依然不及工业文明带来的另一环境问题来的严重;那就是生态环境的污染。工业生产制造出产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一些副产品:工业废水,废气,
废渣。正是这些工业副产品为我们的生活环境与身体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生态污染和健康危害,主要表现有:大气污染,水体污染, 酸雨、臭氧层遭到破坏 ,温室效应及海洋污染等等。其实在工业文明之前便已存在环境问题,但到了工业文明时代 ,情况发生了变化。
因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 人的活动能力大为增强, 再加上科学技术的影响, 人类活动产生的破坏力要严重得多,以至今天发展到威胁人类自身生存的程度。
正是因为工业文明有如此之多的弊端,所以即使现在被这么多人指责也显得合乎情理了。而实践证明,工业经济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经济故此,知识经济将成为未来的经济主体。 2,历史发展与工业文明的环境问题
既然工业文明在如今的时代存在如此多的问题,在未来也注定要被取代,那么它就是如表现出的那么一无是处了吗?正如前面所说的,当然不是。
首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工业文明的出现与发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结果。正如人们在愚昧无知的时代时所盛行的狩猎文明,再被后来出现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文明取代,再到工业革命后的工业文明。我们不难看出,自狩猎文明开始,人类走上了与其他动物的不同的道路。人类开始依靠自己的智慧去改造自己的生活,与依照自然规律而生存这条道路渐行渐远。工业文明与以往的文明形态相比不一样的地方只是大大加速了人类主体认识 、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 ,也彻底改变了人对自然也就是愚昧时代的鬼神的屈辱地位, 是对人的尊严和人的地位的肯定。
从事实角度来看,工业文明带来的不仅仅是灾难。还有经济的增长,生活条件的优越,以及科学技术进步等等。这一些所有的一切都是创造与人类并受益与人类自己啊,我们只用了短短两百年的历史就完成过去数百万年来人类乃至所有生物加起来都完成不了的伟大奇迹。正如同马克思与恩格斯同志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 ,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 电报的使用, 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 ,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 ———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涵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 [ 4](P277)所以在我看来工业文明确确实实是我们人类前所未有的新成就,新文明。
人类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迷醉于工业经济带来的高速发展,罔顾人与自然的关系,把自身推到几乎与自然作对的对立面的呢?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最惨重的战争灾难,全球大多数国家都被卷进了这一场”闹剧“。战后大多数国家百废待兴,为了早日重建家园,所有国家几乎同时纷纷出现了“工业增长“的热浪。最终人类用了几十年建立起了崭新的全球工业时代,。
从历史角度看待全球文化交融的的过程来看,工业文明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起了一种”催化剂“的作用。200多年前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国家首先掀起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浪潮。在短短几十年里西方国家完成了对传统封建国家例如中国,印度等在社会形式,科学技术,经济上的完全超越。到后来西方国家因为自身的自然环境资源在消耗得差不多的时候。他们选择探索世界,寻找发展的资源。这才有了以后全球性的改变。总的来说,人类因为发展工业而产生的欲求不满致使了全球性的文化与经济的交往。离我们身边最近的例子便是东莞这一座城市的发展历程。早期东莞地理位置在中国版图来说不是重要位置,也没有浓厚的历史。但是正是东莞的企业家发挥着敢为人先的精神大量引进外资企业在东莞建立厂房,大大拉动了东莞的经济发展,虽然这也另东莞产生了许多的环境问题但也为东莞以后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的转型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实际上 ,人类在向自己提出要认真对待工业文明至今已有 31 年(从 1972 年联合国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算起)。一些国家已在治理“工业文明病”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 。更多的国家已把治理生态环境问题摆上了重要的日程 , 并采取了有效的实际措施 。有理由相信, 只要我们继续坚持下去,工业文明的弊端定能得到有效克服并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人类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1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