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正史上的赤壁之战曹操是怎么败的,为什么没有人提醒曹操要小心火攻计

人生百味 2023-07-18 11:29:27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正史上的赤壁之战曹操是怎么败的?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曹操率兵南征荆州,却被一出“火攻计”烧得干干净净,演义中夸大了火攻计的厉害,真实历史上曹操的军队因为水土不服染上了传染病,结果战斗力下降,最后才被火攻计漂亮收尾。但不管怎么说,谋士如云的曹操,在当时为什么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指出“铁索连船”的弊端呢?

先说正史上的记载,再说《三国演义》。曹操出征荆州前,比较有名,说得上话的谋士有五个,分别是荀彧、荀攸、贾诩、程昱和董昭。首先是董昭,他当时在邺城留守,没有陪曹操去荆州;接着是荀彧,赤壁之战时,他留守于许都,也没去。

第三个是荀攸。注意,在演义中,他陪曹操去了赤壁,而且还提醒曹操要注意火攻,但这只是《三国演义》杜撰的内容,历史上的荀攸并没有去到赤壁前线。不过,荀攸虽然没去,但他在曹操临行前提醒过曹操,让他注意一点,不要大意。曹操应该是没听进去他的建议。

“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三国志·荀攸传》

第四个是贾诩,曹操南征之前,贾诩明确提出过反对,他认为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没必要把刘备追杀的那么紧。只是可惜,曹操也没有听进去。

“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着,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三国志·贾诩传》

最后是程昱。关于他有没有去赤壁,根据记载来看,不知道。因为在正史中,关于他在赤壁之战期间的记载只有一段话。(PS:写到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陈寿,赤壁之战那么大的一场战役,号称“三大战役之一”,结果关于这场战争的记载竟然如此之少。)

“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于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三国志·程昱传》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刘备投靠孙权前,很多人认为孙权必然杀刘备,但是程昱预料了孙刘必将联盟。后来果然如程昱所料,孙刘联盟达成。至于他有没有去赤壁,有没有提建议,正史中并无记载。

以上,就是正史中关于曹操五大谋士在赤壁之战时在做什么的记载。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资料非常简略,根本不知道有没有谋士对曹操谏过言。我们现在只能得知,曹军因不习水军,曹操便用铁锁将战船连接,而这一举动被东吴方面抓到了漏洞,并利用其弱点采取诈降加火烧连环船的计策,打败了曹操。

仅此而已。至于说历史上的曹操在战争期间是不是洋洋得意,故意不采纳谋士们的正确意见。这个还不好说。因为谋士们给曹操提意见时,是不会在战争期间公开的(避免泄密)。一直要等到战争结束之后,曹操感谢谁了,向谁道歉了,大家才知道哪些人有过建议。

而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史料中也只能找到曹操曾经哭诉过“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的记载。(如果郭嘉在,我不会败得这么惨)

后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所以综上所述,历史上曹操的谋士为什么在赤壁之战期间智商集体下线,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如果一定要找答案,我觉得也只能用大谋士都没去,陪曹操去赤壁,且提了建议的都只是小谋士。这些人没资格列传,没资格列入史书来解释这一奇怪问题了。(曹操挟灭袁绍刘琮之威发动赤壁之战,他是有可能听不进小角色的建议的)

相比于正史,演义小说的内容比正史那就有意思多了。当然,荀彧、董昭还是分别留守许都和邺城,都没去。贾诩在演义中没有戏份,不提他了。陪曹操去赤壁的谋士有两个——荀攸、程昱。

赤壁之战开始后,曹操因为蒋干盗书,中计周瑜反间计,错杀了蔡瑁张允,后又被诸葛亮草船借箭,搞得很郁闷,心情极差。而后,曹操横槊赋诗,杀了对他诗词颇有微词的扬州刺史刘馥(老版三国电视剧中被杀的是师勖),搞得大伙都不敢说话了。

刘馥被杀的次日,曹操检阅水军(前几日庞统向曹操献了连环计),非常高兴,感叹自己的连环战船战无不胜。此时,程昱乘曹操心情好,鼓足勇气对曹操献策,扫曹操的兴,他对曹操说:“船皆连锁,固是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

结果曹操大笑道:“程仲德虽有远虑,却还有见不到处。”当面鄙视了程昱的建议。荀攸本不想说话,但曹操如此欺负人,他忍不住对曹操说:“仲德之言甚是。丞相何故笑之?”

然后,曹操曰:“凡用火攻,必藉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这一句话,等于就是堵死了程昱和荀攸,让他们别说话了。

自此之后,程、荀二人再不说话(程昱本想再劝,但被荀攸拉住,劝他不要犯犟,以免落得跟刘馥一样的下场)。一直到黄盖的船因为吃水太浅,被程昱识破是诈降时,他才又对曹操说道:“粮在船中,船必稳重;今观来船,轻而且浮。更兼今夜东南风甚紧,倘有诈谋,何以当之?”操省悟,便问:“谁去止之?”

程昱的这一次谏言,曹操终于听进去了,只是可惜为时晚矣。曹操的水寨和水军被一把大火烧了个精光。其后,曹操跑路,先后在路上被赵云、张飞拦截。最后一次在华容道被堵时,还是程昱救了曹操一命。

当时关羽堵住曹操,要取他人头,曹操脑子犯浑,还拔剑打算跟关羽死磕,就在这个紧要关头,程昱对曹操说:“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之,可脱此难。”

让他打消了死磕的天真念头,改而在关羽面前一通哀求,关羽才放走了他。如若不然,他要真敢跟关羽死磕,怕是立即就死在当场了。然而让程昱万万没想到的是,成功逃命的曹操在回到南郡后,居然完全不记得他的功劳了。只是对旁人说“奉孝若在,孤安能如此惨败呀。”

一边说,他还一边捶胸顿足的大哭。我要是演义中的程昱,怕是呕死的心都有了。另外,还有一个徐庶,演义小说的徐庶也看穿了火攻之计,但他不想说。不过这只是演义中的内容,历史上的徐庶其实只是个打酱油的角色,曹操对他不重视,他还没资格跟曹操提建议。

赤壁之战,曹操帐下的谋士怎么无人识破火攻之计?

赤壁之战是三国三大经典战役之一,这场战役导致曹操损失惨重,直接使曹操统一天下的宏图霸业失败。而这场战役也成为了三国历史上的典型战役,因为这是一场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原本在这场战役中曹操的军队明显占据优势,可后来居然被周瑜和诸葛亮等人联合采用火攻之计,导致曹操最终大败。

而我们也知道,曹操手下有很多的谋士。比较出名的就是荀彧、荀攸、贾诩、程昱和董昭。这几个谋士都是三国中比较出名的,尤其是荀彧,甚至被称之为?王佐之才?。可见,这都不是什么很差的谋士,而是三国中非常出名的谋士。

那么,在曹操赤壁之战之前,为什么却没有人识破诸葛亮的火攻之计呢?如果当时有人识破了这火攻之计,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谋士集体失声呢?

其实在赤壁之战前,曹操麾下是有谋士发现火攻之计端倪的,比如徐庶。在庞统与众人商量完火攻之计后,徐庶已经看出事情有些诡异,觉得周瑜等人可能会采取火攻之计,于是就找到庞统试探一下。

而庞统和徐庶两人关系向来比较好,因此徐庶也没有避讳什么,直接试探庞统的意思,一开始庞统还有些戒备,试图以江东的百万生命来说服徐庶不要将此消息透露,谁知徐庶竟然反问曹操的几十万大军难道不是生命么?

这样一说,庞统瞬间无言以对,好在徐庶曾经答应过刘备,坚决不会为曹操出谋划策,自然他也就不会告诉曹操庞统等人的计策,所以曹操只能面对赤壁之战的失败局面。

除了徐庶外,还有曹操的另一谋士程昱看出了其中的诡计,于是他向曹操谏言,但是当时的曹操没有听进去。因为当时孙刘的大军在下风向,用火攻之计会烧到自己营地,所以他认为这是小概率事件,周瑜诸葛亮他们不可能会采取这种战术。除非刮东南风,还有可能会伤到曹操。但是这种情况发生几率非常小,基本上可以忽略。曹操已经坚定了这个想法,程昱也不敢说什么。

说起来,还是曹操太过狂妄自大了。周瑜,诸葛亮作为孙权,刘备手底下的谋臣,自然也考虑到了这种情况。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们也猜中了曹操的心态,所以打算孤注一掷。再加上诸葛亮通过观测天象,观测出了那天刮东南风,所以决定火烧曹军。

想必曹操也没有想到,就是这种小概率事件导致他最终一败涂地吧。只有当大火来临之际,曹操才真正傻眼,只能慌乱之中败走华容道,幸亏关羽放过他一马,不然赤壁一战,曹操就要一命呜呼了。

关于赤壁之战,确实不能说是当时没有人发现火攻之计,只是当时的那种情况,一方面天气不允许,一方面人心还有一些各自打算,因此即使发现了火攻之计,有人也不会轻易说出来,就算说出来,曹操也会觉得没影响,毕竟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何必过多担忧呢?

只能说时也命也,曹操最终还是败给了自己的自信,让几十万大军化为乌有,让三国的局面发生变化。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并非是中计,那正史中曹操兵败赤壁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真正的原因,还是出于自身出了毛病。要不是曹操过于的骄傲,认为自己的兵马能够短时间里面克服水上行军作战的困难,他也不会败得那么快,当然也不会成就诸葛亮的威名。

赤壁之战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曹操在北边打得没有对手了后,自然把视线投向了南方。南方水土更加富饶,物质更加丰富,当然养出来的人也更加水灵强壮,曹操要面对的军队也就更强。曹操带兵来到荆州,为的就是准备完成壮举,一统天下。后来荆州之主刘琮一听曹操来了,赶紧出门投降,这让曹操更加自信,认为这是大势了,违逆大势者,只有被碾压。于是曹操发起了对东吴的进攻,可是东吴根本不怕曹操,和刘备联手,打得那是有来有往,后来赤壁之战,一把火把曹操的信心给烧没了,也把他给烧回了北方。

士兵水土不服,所以打起仗来根本不在状态。按照科学的角度来看,一把火根本起不到这么大的作用,虽然诸葛亮的计谋确实非常有用,但是效果绝对不会有这么好,更多的还是曹操军队本身的问题。曹操的军队来自于北方,来到南方,初来乍到,都会有水土不服的现象的,毕竟很多人一辈子都在北方过日子,根本没有来过南方,自然不懂这里的天气气候,所以战事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人是生病状态的。但是曹操不好撤军啊,一是有损自己的威严,二是已经耗费了很多物资了,要是不拼一拼,那损失自己看着都心疼。

曹操太骄傲了,这让他最后兵败如山倒。曹操一直在那里看着东吴,也没啥策略,就平常打法,但是东吴已经针对曹操进行排兵布阵了,所以最后得败。

赤壁之战,为什么曹操那么多谋士,竟没有一个看出敌方会使用火攻计?

赤壁之战中,曹操的谋士不是没有人看出敌方会使用火攻。比如说,曹操的谋士程昱看出了其中的诡计,但曹操没有听进去。再加上曹操虽有野心,也拥有满腔热血,但是生性多疑,不得人心,导致在大事前所有谋士都选择沉默。所以,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也不是没有原因的,也不是偶然性的。谋士在军事中是相当重要的人物。如战事试一把军刀,而那谋士便是那最锋利的刀刃。

其实曹操失败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的风向,火力攻击最大的优势就是在于风向。当时是冬天,风是北风。而当时的风向都是根据经验来判断的,而水上的天气,曹操的人没有有这样有经验的人,自然判断不适合火力攻击,所以不会出现这种可能性,也不会有太多的人想到这一点。回首周瑜等人,对水战的天气把握得更为老练,也正是借助了这一信息差异,从而出奇制胜,虽然十分危险,却成了流传千古的故事。

曹操还采纳了庞统的计划,曹操告诉程昱,你只看到表面,却忽略了关键,火袭需要靠风,而现在是隆冬,只有西北风,东吴火袭不是要烧吗?但没想到,在赤壁之战中,风真的变了,曹操是不能改变的,曹操同时也失去了统治世界的机会。

曹操总是地面战争,本身不是水军,没有什么好水军将军,更对于相对较少的全面战争,其主体水军质量不足,所以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让自己的士兵可以保持稳定,稳定并没有想到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0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