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园冶》的作者是谁明朝造园艺术家计成人物简介

众妙之门 2023-06-13 11:33:24

《园冶》的作者是谁明朝造园艺术家计成人物简介

中国古典园林,以精美的艺术和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

它凝聚了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蕴涵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以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

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园林从实践到理论都已逐渐发展到成熟阶段,很多经典著作相继问世。今天我们要来了解的是明代著名造园大师计成,以及他的《园冶》。

计成

计成,字无否,号否道人。生于万历十年(1582年),卒年不详。原籍松陵(今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

计成虽不是出自名门望族,但少年时期家境尚可,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倾心艺术,擅长书画,优游于经史子集之间,于诗词绘画有相当素养。

最爱关仝和荆浩的云山烟水、气势雄浑的笔意,作画时常常师法他们。

少年时代的计成,就以擅画而闻名乡里。时人评价他的诗如“秋兰吐芳,意莹调逸”,但诗作已散佚。

他骨子里对新鲜奇特的东西很有兴趣,年轻时,离开了家乡吴江松陵,游历天南海北的名山大川,丰富了创作思想,并立志开创立体的山水艺术。

中年时,返回家乡,最终定居镇江,因为镇江四面环山,风景优美,正是计成理想中的居住地。

此后,长期从事造园,不仅是兴趣所致,在明代,富贾达官喜爱造园,计成与他们打交道,也是凭造园技艺谋生。

计成故居

家庭成员中,妻子未见诸文字,他较晚得子,膝下至少有两个儿子,名曰长生、长吉。53岁完成《园冶》时,两个儿子不足10岁。

中年以后家境衰落,他本人也不顺利,正如其自云“历尽风尘”,一生艰辛坎坷。

明代著名造园艺术家

明天启元年(1621),定居镇江,在一次参观堆假山作业中,提出了应按真山形态堆垛假山的主张,并动手完成了这座假山石壁工程。

作品形象佳妙,宛若真山,于是名闻遐迩。这是计成在中年成为一名出色造园师的开始。

明天启三年至四年(1623年-1624年),应常州吴玄聘请,为其营造了一处私家园林。那是吴公在城东得到的一块地基,原是元朝温相的旧园,面积仅有十五亩。吴公要求用其中十亩来建住宅,余下的五亩造园。

吴公说:可以仿效司马温公独乐园的遗制。接下来,计成对于他“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原则的第一次实践。

他观察了园基情况,发现地势很高,探究附近的水源,发现很深,还有乔木高耸于云霄,虬枝低垂于地面。

于是计成对吴公说:“根据这里的地理环境来看,造园时不仅要叠石使部分地方变高,还应该挖土使洼地更深,让所有的乔木都错落分布于山腰,在部分外露的屈曲盘驳的树根间隙镶嵌石头,这样就有山水画的意境了;再沿着池边的山上构筑亭台,使高低错落的亭台倒映于水面,再加上回环的洞壑和飞渡的长廊,其境界之美将出乎人的意料。”

计成营造了一处精巧的人间仙境,名为“东第园”,吴公很高兴:“从进园到出园,虽然只有四百步,但我自以为江南胜景尽收于我们眼底了!”计成,从此名声大振。

之后,仪征县(今江苏仪征)汪士衡邀请计成为他主持建造寤园,在扬州为郑元勋改建的影园等。

影园

后经安徽太平府又鞍山名士曹无甫提议用文字、图样把造园的方法记述下来,以传后世。于是,计成于崇祯四年(1631),他根据丰富的实践经验整理了修建吴氏园和汪氏园的部分图纸。

崇祯七年(1634年)计成写成中国最早和最系统的造园著作——《园冶》,被誉为世界造园学最早的名著。该书不但影响我国,而且东渡传播到日本及西欧,成为造园学的经典著作。

《园冶》

《园冶》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专著,全书共三卷,分为兴造论、园说、相地、立基、屋宇、装拆、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和借景等十二个篇章。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计成在《园冶》中对造园艺术的精妙总结,道出了造园的真谛。

中国园林追求惬意,自然,以人为本,天然美是美的最高境界,园林这一小小的壶中天地,最大程度上让它师法自然,接近自然天成的样子。

中国古典园林以山水为基础,以植被作为装点,利用山、水、植物的素材,加上人为的巧妙加工,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特点,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自然山水式园林。

《园冶》并不是从理论视角来写作的,它是实用性很强的课本。读过《园冶》,站在一座园林的亭台楼阁之间,你才知道怎么去看,如何发现层层叠叠的美。

《园冶》中计成描绘出一幅幅园居图,比如站在楼阁上,看平远的山景;遥望紫气青霞,有鹤声传来枕上;城墙斜起在远空,长桥横跨在水面;养一只鹿,携鹿同游,养一池鱼,闲来垂钓。

计成不止一次在《园冶》中提到造园师地位的重要性,他认为,造园师在园林艺术的成就里起到九成作用,而工匠则只占十分之一。

一个造园师胸中的丘壑与诗情一点都不比一个画师差,画家可以让山水小景出现在纸上,而造园师可以亲手去让那些山水变成现实。

《园冶》一书,早就在日本很受欢迎,甚至成为教科书,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营造学社创办人朱启钤先生在日本搜罗到《园冶》抄本。

后来将它整理、刊行,《园冶》才重新回到国内。计成这个千古一流的造园师,以及他的造园艺术,才终于被人们欣赏与记住。

苏州园林与历史人物的故事

苏州园林与历史人物的故事:

欧阳修曾经应邀为苏州园林当中的沧浪亭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题咏此事。自此,沧浪亭名声大振。

苏氏之后,沧浪亭几度荒废,南宋初年一度为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清康熙三十五年巡抚宋荦重建此园,把傍水亭子移建于山之巅,形成如今沧浪亭的布局基础。

清同治十二年再次重建,遂成如今之貌。沧浪亭虽因历代更迭有兴废,已非宋时初貌,但其古木苍老郁森,还一直保持旧时的风采。

扩展资料:

苏州的造园家运用独特的造园手法,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并用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和各式摆件等来反映古代哲理观念。

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从而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艺术境地。

历代园林各具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特色。从宋代起经元、明、清的千余年来,苏州作为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至今仍保存着许多独树一帜的私家园林。

所有这些古典园林,其建筑布局、结构、造型及风格,都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衬托、对景、借景遗迹尺度变换、层次配合和小中见大。

以少胜多等种种造园艺术技巧和手法,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在城市中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州园林

《园冶》三段选:兴造论,园说,借景

《园冶》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专著,是中国古典造园思想的集大成者。 该书作者是明末著名造园家、诗人计成,字无否,江苏苏州人,1579年生,卒年不详。计无否在《园冶》中阐述了他对园林艺术的精辟见解,书中附有插图两百余幅,行文采用骈体文,语言精当华美。时人曾评价计无否的诗如“秋兰吐芳,意莹调逸”,虽然他的诗作已经散佚,但从《园冶》的骈四俪六,锦心绣口中,现代人仍可以一窥计无否高深的文学造诣。

南宋之后,经济文化重心开始南移,江浙一带人物荟萃,大量息政退思、独善其身的士大夫致仕在苏州、无锡、扬州等地广造园林,以清赏自适的生活为乐。到明代中晚期,社会经济日渐昌盛,国库渐渐丰盈,士人中享乐主义风行,造园艺术更是蓬勃兴起。因此,江南园林艺术得到长足发展。

江南园林寄寓着造园者的文化意趣和人生追求。明代造园思想将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观点融入佛家的“芥子纳须弥”,形成“人即宇宙,宇宙即人”的精神建构,具有浓厚的山水情怀。 《园冶》在哲学内涵上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天开”是标准和本源,而“人作”须符合“天开”的标准。造园时,景观应顺应自然脉理,按照自然山水的存在方式和形态特征构筑;最终达到人的内在、人工建造的园林和自然三者融通。

参考书:《园冶》手绘彩图修订版,重庆出版社

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 三分匠、七分主人 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古公输巧,陆云精艺,其人岂执斧斤者哉?若匠惟雕镂是巧,排架是精,一梁一柱,定不可移,俗以“无窍之人”呼之,甚确也。

(古时兴造屋舍园林,强调约定的制式和熟练的工匠,计无否则在著作的开篇提出 设计师的重要性 。追忆鲁班、陆云,他们有灵巧的匠心,岂止是做工的匠人啊?如果只追求精雕细刻,不敢更改一梁一柱的成规,那就是毫无灵气的人了。)

故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然后定其间进,量其广狭,随曲合方,是在主者能妙于得体合宜,未可拘率。假如基地偏缺,邻嵌何必欲求其齐?其屋架何必拘三、五间,为进多少?半间一广,自然雅称,斯所谓“主人之七分”也。

(营造屋舍先要选择园址奠定地基,然后确定间数和进深,根据地形的宽窄变化合理安排,当方则方。这里需要设计师得体合宜地进行布局,是“主人之七分”的体现。)

第园筑之主,犹须什九,而用匠什一,何也? 园林巧于“因”“借”,精于“体”“宜” ,愈非匠作可为,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须求得人,当要节用。

(若是营造园林,设计师的作用就更重要了。这是为什么呢?计无否一句话讲明了中国园林的美学精华: 巧于因借,精于体宜。 精辟的论断,提炼升华了前人的经验,并给予后世造园者无限启发~)

因者: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

(因,指的是依随地势起落,地形的方直,除去妨碍房屋建造的树木树枝,将涌出的泉水引注到石头上,使各处美景相互衬托;亭台楼榭各得其所,路径设在偏僻处,而且蜿蜒曲折,这就是所谓的“精而合宜”。)

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畽,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

(借,指的是园林虽然内外有别,取景却不受距离约束。晴空下高耸的山峦,红色外墙的庙宇好似高架在空中;遮挡住目力范围内低俗的景物,美好的景物则重点突出,无论田野村庄,从园中看去皆是烟云蒙蒙的样子,这就是所谓的“巧而得体”。)

体宜因借,匪得其人,兼之惜费,则前工并弃,即有后起之输、云,何传于世?予亦恐浸失其源,聊绘式于后,为好事者公焉。

(没有设计师,又吝惜施工费的话,什么都白搭。就算后世又出现了鲁班、陆云这样的人才,没有出色的园林存世,园林的建造方法也要失传了吧。所以计无否写了这本书。)

凡结林园,无分村郭,地偏为胜,开林择剪蓬蒿;景到随机,在涧共修兰芷。径缘三益,业拟千秋,围墙隐约于萝间,架屋蜿蜒于木末。山楼凭远,纵目皆然;竹坞寻幽,醉心即是。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梧阴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结茅竹里,浚一派之长源;障锦山屏,列千寻之耸翠,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

(写内部:营造园林都偏好远离喧闹繁华的地方,清除杂草种植树木;应自然环境借景,在溪涧种植兰花芷草。小径修在松竹梅丛中,围墙隐藏在藤萝后,屋架从树梢延伸出去。依山的楼阁上远眺,放眼望去景色皆收入园中;竹林深处信步,忘我其间。屋宇轩昂,廊间空气流通,窗户开敞,窗外是低伏的丘陵;接纳汪洋般的开阔景象,收入四季烂漫的花信。梧桐树的阴影遍地,槐树的树荫正在庭院中间;沿着堤岸种植柳树,梅树围绕屋舍;竹林中结庐造景,引溪水从旁边绕过;山峦叠嶂如锦绣画屏,门前是高耸苍翠的山体,虽然是人工造景,却好似天然形成。)

刹宇隐环窗,仿佛片图小李;岩峦堆劈石,参差半壁大痴。萧寺可以卜邻,梵音到耳;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紫气青霞,鹤声送来枕上;白苹红蓼,鸥盟同结矶边。看山上个篮舆,问水拖条枥杖;斜飞堞雉,横跨长虹;不羡摩诘辋川,何数季伦金谷。

(写环境:古刹在窗中若隐若现,像唐代李昭道所绘的金碧山水画;劈石堆成的小山,像元代黄公望笔下参差雄伟的山水。选择萧寺为邻居,诵经声时常传到耳中;远处的山峰适合借景,秀色可餐。紫气缭绕的道观,沉睡时送鹤鸣到枕畔;水面漂浮着白色红色的水草,水鸟聚集在岸边的石头上。坐着竹轿上山,拄着手杖亲水;矮墙斜飞出来,虹桥跨越水面;何需羡慕王维的辋川别墅、石崇的金谷园。)

一湾仅于消夏,百亩岂为藏春;养鹿堪游,种鱼可捕。凉亭浮白,冰调竹树风生;暖阁偎红,雪煮炉铛涛沸。渴吻消尽,烦顿开除。夜雨芭蕉,似杂鲛人之泣泪;晓风杨柳,若翻蛮女之纤腰。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窗牖无拘,随宜合用;栏杆信画,因境而成。制式新番,裁除旧套;大观不足,小筑允宜。

(写闲适的心境:一弯池水就足够度过夏天,百亩园林也无法独藏春色;驯养鹿群以供捕猎,养殖鱼儿也能垂钓。夏天在凉亭中饮酒,取冰解暑,竹林中凉风习习;冬天挨着火炉取暖,用锅融化冰雪,雪水沸腾如波涛。唇齿的干渴解除,烦恼也就不在了。雨打芭蕉,好似夹杂着鲛人的眼泪;清晨微风吹拂杨柳,如同扭动的纤细腰肢。移植修竹到窗前,分栽几棵梨树到庭院;月色荡漾照入室内,风声瑟瑟而过;翻动了榻上的琴谱,扰乱了湖中的月影,清风迎面而来,凡俗的羁绊皆忘。窗户没有定式,栏杆也可随手设计,只需与环境相配合。图样设计要有新意,跳脱陈旧的套路;这对宏伟的景观没有大的影响,但却适合小而精致的宅院。//句句摘抄出来都是一景啊,比如“凉亭浮白,冰调竹树风生;暖阁偎红,雪煮炉铛涛沸”,眼前直接就浮现出了古言中闲适自在的翩翩美少年……我网文看多了。)

构园无格,借景有因。切要四时,何关八宅。林皋延伫,相缘竹树萧森;城市喧卑,必择居邻闲逸。高原极望,远岫环屏,堂开淑气侵人,门引春流到泽。

(建造园林虽然没有固定的规则,借景却须结合四时特点。在水边的树林里建造园林,为的是树木枯荣的变化;登上高处极目远眺,见到峰峦环绕的风景;门厅开敞引时风扑面;门前有活水与池水相通。如此与自然结合,来感受小生命于大世界中运转的规律啊。)

嫣红艳紫,欣逢花里神仙;乐圣称贤,足并山中宰相。《闲居》曾赋,芳草应怜;扫径护兰芽,分香幽室;卷帘邀燕子,闲剪轻风。片片飞花,丝丝眠柳;寒生料峭,高架秋千;兴适清偏,怡情丘壑。顿开尘外想,拟入画中行。

(写春景,繁花烂漫:兰花分香,春燕剪风,在飞花和柳丝中,寒食节到来,荡起架高的秋千。清净心远便能享受山野之趣,恍然走入画中。)

林阴初出莺歌,山曲忽闻樵唱,风生林樾,境入羲皇。幽人即韵于松寮;逸士弹琴于篁里。红衣新浴;碧玉轻敲。看竹溪湾,观鱼濠上。山容蔼蔼,行云故落凭栏;水面麟麟,爽气觉来欹枕。

(写夏景,由声音到水趣:鸟儿欢歌,山中响起樵夫的歌声,林间抚来清风。松林中有隐士吟诵,竹林中有逸士弹琴。荷花挺立如美人出浴,雨打荷叶如玉石轻敲。在溪边看竹、赏鱼。山色烟雨朦胧,云朵飘落在凭栏处;水面波光粼粼,清爽的气息吹到枕边。)

南轩寄傲,北牖虚阴。半窗碧隐蕉桐,环堵翠延萝薜。俯流玩月,坐石品泉。苎衣不耐凉新,池荷香绾;梧叶忽惊秋落,虫草鸣幽。湖平无际之浮光,山媚可餐之秀色。寓目一行白鹭,醉颜几阵丹枫。

(写秋景,静谧悠远:在南轩寄托入世的野心,在临北的窗户享受独处的时光。半开的窗户露出芭蕉梧桐,四周的围墙爬满绿色的藤蔓。低头看流水挑逗月影,坐在石头上聆听水声。夏季的衣服挡不住初秋的清凉,荷花飘出清香;梧桐叶惊落,虫儿在草间发出幽寂的鸣叫。平湖泛着无际的浮光,山峦色彩丰富模样娇媚。一行白鹭映入眼帘,枫叶经霜露出醉颜。)

眺远高台,搔首青天那可问;凭虚敞阁,举杯明月自相邀。冉冉天香,悠悠桂子。但觉篱残菊晚,应探岭暖梅先。少系杖头,招携邻曲,恍来林月美人,却卧雪庐高士。雪冥黯黯,木叶萧萧;风鸦几树夕阳,寒雁数声残月。书窗梦醒,孤影遥吟;锦幛偎红,六花呈瑞。棹兴若过剡曲,扫烹果胜党家。冷韵堪赓,清名可并;花殊不谢,景摘偏新。因借无由,触景俱是。

(写冬景,寒寂与友朋:登高望明月,桂花香袭人。如果残破的篱笆边菊花快要凋谢,应该转向山的阳面寻找早开的梅花。置酒邀请友邻,月下的树林中恍惚有美人降临,实则雪庐中有高人居住。雪前天色昏暗,树叶抖动;黄昏的树林中风吹起一片黑鸦,幽冷的月色中大雁低鸣。读书人在窗前惊醒,灯下只有孤独的影子;锦幛后炉火温暖,雪花昭示丰年。划船到剡溪访友,扫雪烹茶的意境远胜粗俗的宴饮。在寒冷的天气里吟诗唱和,隐居与声名并集一身;花朵贵在常开,借景却要应时择新。选景没有特别的要求,只要能触动情致即可。)

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 应时而借 。然 物情之所逗,目寄心期 ,似意在笔先,庶几描写之尽哉。

(借景是中国园林最为宝贵的美学财富,计无否列举的四时之景堪为教科书式清单。景色与人的情致相投,目之所见心有所感,像作画一般,在动笔前胸中已有山水。)

计成《园冶》1兴造论诗解

计成《园冶》1兴造论诗解

题文诗:

世之兴造,三分工匠,七分主人,能主之人,

非园主人.雕镂是巧,排架是精,一梁一柱,

定不可移,无窍之人,不知权宜.造作必宜,

宜之以情,因情而宜,相地立基,定其间进,

量其广狭,随曲合方,是在主者,妙于得体,

适情合宜,未可拘率.基地偏缺,邻嵌非齐,

屋 架非拘,半间一广,自然雅称.园筑之主,

犹须什九,用匠什一,精在体宜,巧于因借,

随势高下,体形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

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

顿置婉转,精而合宜.园别内外,景色之得,

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

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

巧而得体.景静情清,至得自得,不得而得,

情生万物,万物有情,情通万物,物我不二,

触景生情,情真景至,自然而然,性达情畅.

《园冶》简介:

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专著。明末造园家 计成 在江苏仪征所著,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成稿,崇祯七年(1634)刊行。全书共3卷,附图235幅。

《园冶》是计成将园林创作实践总结提高到理论的专著,全书论述了宅园、别墅营建的原理和具体手法,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总结了造园经验,是一部研究古代园林的重要著作。

《园冶》为后世的园林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以及可供模仿的范本。同时《园冶》采用以“骈四骊六”为其特征的骈体文,在文学上也有成就。

正文:

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古公输巧,陆云精艺,其人岂执斧斤者哉?若匠惟雕镂是巧,排架是精,一梁一柱,定不可移,俗以“无窍之人”呼之,其确也。?故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然后定其间进,量其广狭,随曲合方,是在主者,能妙于得体合宜,未可拘率。假如基地偏缺,邻嵌何必欲求其齐,其屋架何必拘三、五间,为进多少?半间一广,自然雅称,斯所谓“主人之七分”也。?第园筑之主,犹须什九,而用匠什一,何也?? ? 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愈非匠作可为,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须求得人,当要节用。?

“因”者: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体、宜、因、借,匪得其人,兼之惜费,则前工并弃,既有后起之输、云,何传于世?予亦恐浸失其源,聊绘式于后,为好事者公焉。?  

注释: 兴造论:

? 世人兴造建筑,都是以工匠为主,难道没有听说过“三分工匠七分主人”这句谚语吗?这里所说的“主人”并不是指园林主人,而是指主持造园的人。古时鲁班有灵巧匠心,陆云有精湛技艺,他们岂只是操持斧锯做工的匠人?如果工匠只以精雕细刻为技巧,以接图组装建造构架为精湛,一根屋梁一根柱子的定规都不可以更改,那么用“没有心窍的人”来称呼他们,非常准确。所以凡是建筑工程,必须先考察选择地形位置以确立地基,然后确定建筑的开间和进数;测量地形地基的宽窄,根据地形的曲直合理安排方整的庭院,这就在于工程的主持者能够得体合宜地设计,既不可拘泥于形制只顾“得体”,也不可不顾法式只追求“合宜”。假如地形不规整,可根据地形进行合理设计布局,何必非要求其方正整齐呢?其屋架何必拘泥于三间或五间的定制,非要建造多少进不可呢?哪怕是半间的披厦,只要自然高雅就行。这就是所说的“主人的七分”之意。

但园林建造的主持者,其作用还必须占到十分之九,而工匠的作用至占十分之一,这是为何呢?因为园林讲求因地制宜、互相借助的巧妙,讲求布局得体、分寸合宜的精髓,这不是工匠的水平可以做到的,也不是园主凭自己的主观意愿所能够实现的,必须依靠得当的主持者,掌管这个重要位置,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谓“因”,就是说要依随地势的高低错落、地形的端正方直碍眼的树木可剪掉一些枝桠,涌泉的流水则可引导它向石头上流注,各处经典互相借助资衬;适合建亭台的地方就建造亭台,适合建楼榭的地方则建造楼榭,园林内的路径不妨偏僻而蜿蜒曲折,意在曲折自然而致深。这就是说的“精而合宜”的意思。所谓“借”,就是指园林虽然内外有别,但眼能得见的景色则不拘远近。蓝天下的山峰耸翠也好,青红色的古刹凌空也好,凡是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低俗的景物就要加以遮挡,优美的景物则要尽收眼中。不论草莽田野,都变为烟云缥缈的景色。这就是所说的“巧而得体”的意思。要做到得体合宜、因地制宜、互相借助的效果,如果没有得当的工程主持者,加上舍不得费用的话,那么必然前功尽弃,即使有像鲁班、陆云这样的人,又如何流传于后世?我也担心园林建造艺术渐渐失传,姑且把图式绘制于后,向园林爱好者展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