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靖难之役中建文帝的南军为什么会全军覆没(靖难之役是怎么回事(图文))

人生百味 2023-07-18 11:19:22

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叛乱,史称靖难之役。无论历史对这次叛乱记载的多么冠冕堂皇,其实质就是一场策划已久的谋权篡位。其实靖难之役爆发前,中山王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就已经跟建文帝提过醒,说朱棣会谋反。但建文帝就是不听,结果这位皇太孙的龙椅还没有坐热呢,朱棣果然率大军打了过来。

靖难之役初期,建文帝用人不当,过度信任了曹国公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任命其为讨伐叛军的总指挥,结果一而再再而三的吃败仗,李景隆只会纸上谈兵,打起仗来就知道鼠窜。(李景隆前期吃败仗,后来叛军攻至南京城下,此人竟开城投降)。

长江以北的战役,虽然建文帝朱允炆一方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但总是因为用人不当等问题最后被朱棣的叛军后发制人反败为胜。靖难之役中,灵璧(壁)之战就是很显著的一例。

灵璧(今安徽濉溪西)之战是靖难之役的决定性一战,因为此战之后江北的战事基本上告终,接下来就是渡江攻打明朝前期的首都南京了。

1402年,朱棣一方打败了徐州出战的守军,徐州军自此闭城不出。徐州守军坚守不出,朱棣并没有在一棵树上吊死,而是选择了离开继续南下。此后朱棣大军过关斩将,虽然受到了明朝将领平安、铁铉等的阻击,但总的来说还算顺利。

后来甚至差点就全歼了建文帝的南军,然而就在这时,一个关键性人物出场了。这便是大明中山王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幸好徐辉祖率军及时来援,不仅挽救了前线数万将士的性命而且挽救了战局。

在徐辉祖的营救下,本来已经处于败势的南方军,此时转败为胜,甚至还斩了朱棣一方的一员将领李斌。南方军的胜利,直接打击了朱棣叛军的气势,再加上当时处于夏天,朱棣的叛军大多是北方人不耐热,一时间朱棣一方陷入了窘境,燕军众将纷纷要求北返。

当时朱棣也很生气,在众将士的要求下也准备就此放弃。然而这时一个叫朱能的人站了出来,朱能也是靖难之役的功臣。朱能以“汉高祖十战九不胜,卒有天下”为例,最终劝服众将士坚定了下来。

而就在这时,又一个对朱棣利好的消息传来了,前面打的朱棣大军窘迫无比的徐辉祖,这时候竟又被朝廷调回了南京。徐辉祖返回南京后,平安等将领便移营到了灵璧。然而,徐辉祖一走南军就开始吃败仗。后来粮道直接被朱棣的叛军给堵上了。

军队没有粮草是不能打仗的,所以最后平安和何福决定,第二天突围出去到淮河取得供给。当时他们约定好,以三声炮响为信号。但紧接着一场乌龙事件,直接将南军送上了不归路。

第二天朱棣大军攻打灵壁,当时他们的进攻信号也是三声炮响。结果朱棣一方三声炮响,南军却以为是自己一方的突围信号。听到三声炮响后,南军纷纷夺命而逃,结果大败。灵璧之战就这样意外的结束了,南军全军覆没。

灵璧之战是靖难之役最关键性一战,这一战朱棣一方生擒了南军37名将领、4名内官、157名大臣。灵璧之战不仅缴获了南军两万多匹战马,彻底击溃了南军的主力。当时参战的南军战死的战死投降的投降,只有何福一人骑马逃跑了,可谓全军覆没。

说来也巧,灵璧之战发生的一千六百多年前,刘邦和项羽也曾在这里打了决定性一战——垓下之战。灵璧之战后,朱棣大军南下势如破竹,同年的六月即攻陷了南京城,建文帝朱允炆随后下落不明,朱棣登基是为明成祖。

一场乌龙事件,成就了一个皇帝,却毁灭了另一个皇帝,说来真是好笑。无论历史记载的真实与否,最终朱棣取胜了是不争的事实。

靖难之役是怎么回事(图文)

1、请您简单介绍一下靖难之役吧。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到建文四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但是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皇太孙朱允_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并准备削除燕王。在这种情况下,朱棣于建文元年起兵反抗,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2、靖难之役的影响有哪些?
首先是宗室待遇变化。朱棣因为反对建文帝削藩而起兵,为了争取诸王拥戴,还改变祖制给予宗室更高的品级。再就是强化了集权统治。由于靖难之役时,京中宦官提供的情报帮助成祖击败建文帝,成祖即位后便改变太祖以来禁止宦官干政的政策,开始重用宦官。第三,割让大宁。朱棣在靖难初始时曾将大宁的全部军力纳入麾下,朵颜三卫在后续作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故朱棣称帝后,将宁王封于南昌,把大宁封赏给朵颜三卫作酬劳。


3、对靖难之役有什么历史评价?
“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第一场皇帝和藩王之间的内战,是明朝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帝位争夺战,不仅导致了明朝皇位归属的改变,也极大影响了此后二百多年明朝政治、思想的走向。“靖难之役”以后,开国功臣集团——明朝初年的太子一系地位急剧下降。

朱棣兵临南京城,建文帝尚有二十万守军,为何不战而亡呢?

1402年,燕王朱棣率军挥师南下,向明朝的南京进军。一路上经过浴血奋战,朱棣终于这年的六月初三渡过长江,在攻取镇江后,率军驻扎在南京附近的龙潭。朱棣并没有立即攻城,这因为南京城高池深,易守难攻,而且城中尚有二十万守军!

就在几年前,朱棣在攻城战斗中吃过大亏。那是在济南之战中,当时铁铉率领残兵败将固守城池,重创燕军,打破了朱棣不可战胜的神话。围城没有足够的兵力,攻城风险太大,所以朱棣在抵达南京城外后,并没有采取进一步的军事行动。

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南京城不战而下,建文帝居然没有组织军队守城,就从历史中消失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在燕军抵达南京后,建文帝手下的大臣们就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有人主张离开南京去浙江,也有人主张去湖北、湖南一带。

这时候,方孝孺提出:“今城中尚有胜兵二十万,城高池深,粮食充足,尽撤城外民舍,驱民入城,足以为守。”客观而言,方孝孺所说的有一定道理,固守南京,等待勤王之兵,然后里应外合,还有一战之力。毕竟当时朝廷手中还有两支重兵,而且距南京都不远,一支是驸马梅殷率领的,驻军淮安,另一支军队驻在凤阳。

为了拖延时间,建文帝还采用了缓兵之计,先后派出自己堂姑庆城郡主,接着又派大臣李景隆等人,之后是安王、谷王诸位王叔,最后是自己的母亲,让他们去朱棣营中议和。然而,南京就在眼前,朱棣怎么会同意放弃即将到手的皇位呢?

在议和失败后,建文帝就开始任命朝廷重臣防守南京各个城门。南京城是朱元璋历经二十多年建设的都城,规模宏大,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墙组成。其中外郭有16座城门,周长达120里,内城有城门十三座,再加上20万守军,这套防御体系绝对是易守难攻的。

然而,南京城坚固城防以及20万大军,却没能保住建文帝的皇位,朱棣兵不血刃进入南京城中,夺取了皇位,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建文帝最信任、亲近的人背叛了他!一个就是李景隆,另一位是谷王朱橞。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儿子,算是建文帝的表兄。

而朱橞是朱元璋的第十九子,按照辈分还是建文帝的叔父。李景隆曾奉命讨伐朱棣,结果屡战屡败、损兵折将,朝臣纷纷建议诛杀李景隆,结果建文帝没有追究责任,反而依然非常信任。谷王朱橞在靖难之役爆发时,也没有支持朱棣,而是来到了南京,向侄子表示忠心。

靖难之役时,建文帝在云南有支30万的部队,为何一直都没调用?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是兵家众所周知的不变定理。这一道理是被大家所认可的,即使在现代也是会有这样的说法,用来形容自己培养一个人才,希望他在特定的时间可以发挥作用。但是在历史上却有这么一位奇葩的君王,他就是朱允炆,在靖难之役时,明明在云南有30万的部队,却一直没调用,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朱允炆能力不足。

就是因为朱允炆的能力不足,所以才会有先帝帮他部署了这一强大的候补军队。正是要让他用于现在这种危难时刻,但是能力不足的朱允炆在面临危难的时候,很可能就没有想起有这支部队的存。就相当于在高考的时候,你因为二加二不等于四这样低级的错误与良好的教育资源是失之交臂。

第二,朱允炆性格优柔寡断。

朱允炆是崇尚儒家思想的,所以打骨子里有着一种顽固,但同时他又是比较懦弱的。靖难之役中,本来他有很多机会获胜,但是他认为杀了自己的叔父是一种很不好的行为,所以他就一次次错过了最佳时期,以至于把自己和自己的队伍逼入了绝路。

第三,朱元璋的残暴。

可以说朱允炆的落败和朱元璋是脱不了关系的,因为就在这个危难之际,即使朱允炆想不到在比较远的地方的部队,至少眼前的人他还是可以想得到的。但是无奈在朱元璋登基之后就开始进行大肆的残暴之举,杀害了大批功臣,以至于此时的朱允炆身边根本没有可用的大臣,这也为这次的落败埋下了一定的祸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9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