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从古到今每个国家都会面临的事关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虽然说起来人人都了解“兵凶战危”,但国与国之间永无停歇的疆域土地之争、资源利益之争、乃至国家内部的皇位之争,都会引爆一场局部或大规模战争,怎样更好地保家卫国,击退敌军侵犯,是每个皇帝都不敢掉以轻心的大问题。
古代皇帝们组织进行一场大规模战争,不外乎采用两种形式:一是皇帝把兵权交给将帅,委派将帅担任前敌总指挥,指挥武装力量进攻敌国或者低抗敌国侵犯。这种形式也是大部分皇帝的首选。
但与此同时,另一种形式也并非鲜见。也有一些胆气过人、对自己的军事才能非常自信的皇帝,敢于打破常规,亲自带领军队出征,以万乘之尊亲自走上刀山箭雨的前线,指挥军队纵横沙场,史称这种战争组织方式为“御驾亲征”。
但令人不解的是,古代皇帝御驾亲征,听起来固然豪气干云,但结局往往不容乐观,就目前已知材料而言,皇帝御驾亲征往往会胜少败多。这方面失败的典范可谓数不胜数,随便翻一番史书就能找出一大堆。
西周第四个皇帝周昭王姬瑕,是一个热衷于通过战争开疆辟土的战争“狂人”,从周昭王十六年开始,周朝与楚国之间爆发一系列战争。周昭王十九年,周昭王亲自带领军队讨伐楚国,结果在汉水之滨全军覆没,周昭王本人也死在乱军中。
汉高祖刘邦身经百战,具有极为丰富的实战经验,但他在御驾亲征时也吃了大亏。西汉建立初期,塞外匈奴人日趋强大,给汉朝造成严重威胁。公元前200年,刘邦亲自带领32万军队出师北伐匈奴,结果在白登山陷入匈奴铁骑重围,险些片甲不还。
三国时期,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吴蜀联盟破裂,汉昭烈帝刘备为了夺回荆州,带领军队顺江东下,试图一举击灭东吴。东吴都督陆逊采取避敌锐气、诱敌深入之计,把刘备军队阻遏在夷陵一线,然后使出火攻计,“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备仅以身免”。
除了这两次之外还有许多。公元611年开始,好大喜功的隋炀帝,数次亲统百万军队,发起辽东之战,但每次都损失惨重,铩羽而归,并因此引发隋末农民战争,国灭身死。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带兵讨伐辽国,在高粱河之战中全军溃败,宋太宗自己都挨了两箭,坐着驴车侥幸逃回。
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御驾亲征进攻南宋,在四川境内遭遇宋军顽强抵抗。在钓鱼城之战中,蒙哥在指挥攻城时身负重伤,不治而亡,蒙元军队被迫仓皇败走。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带领军队北征瓦剌,在土木堡之战中全军覆没。162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亲自带领六万八旗精兵,攻击明代辽东重镇宁远,结果遭到明代名将袁崇焕猛烈抵抗,努尔哈赤本人身负重伤,清军大败而还。
当然,历史上也有些军事才能出众的皇帝,能够御驾亲征取得大胜,如唐太宗、明成祖、康熙帝等人,但所占比例极为有限。为什么古代皇帝出征往往胜少败多?
原因之一,是皇帝御驾亲征,往往会给将士带来巨大心理压力,战争的目的和重心会在不知不觉中偏移。皇帝不来,将帅以不择手段夺取胜利为第一目标,皇帝一来,将士们只能以确保皇帝安全为第一目标,往往变得束手束脚,畏首畏尾,遭到失败在所难免。
原因之二,皇帝的到来,往往会导致指挥大权变得分散而模糊不清。经验丰富的前敌将帅,时时处处要考虑皇帝的面子和尊严,过去可以根据战场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应对方案,皇帝御驾亲征,则凡事必须请示皇帝而后施行,往往失去临机专断的自主权。如果皇帝是军事内行还好说,最起码能分清对错不拖后腿,如果皇帝是个军事门外汉,来一个外行指挥内行,虽不欲败岂可得哉。
战争,一般来说都是名将唱主角,是他们表演之舞台,皇帝则大多留在安全的后方,享受胜利果实即可。
然而,事实未必如此,中国的皇帝也喜欢上战场,喜欢御驾亲征,也就是亲自来到第一线指挥战斗。
皇帝御驾亲征,将士信心爆棚,战斗力自然没得说,毕竟皇帝都操刀上阵,自己再不卖力就说不过去了。
纵观帝制2000余年,皇帝御驾亲征之次数非常多,几乎历朝历代都会有,且有些朝代非常频繁,就像家常便饭似的。相对而言,同样是盛世王朝,秦汉、隋唐皇帝很少豫驾亲征,只是偶尔来一两次而已;明清皇帝则不一样,很喜欢御驾亲征,一言不合就自己上,与对手进行厮杀
秦汉时代,汉高祖刘邦两次御驾亲征较为出名,第一次是打匈奴,结果被包围在白登山,靠送钱换来和平;第二次则是攻打叛将英布,结果中箭,回来后不久就死了。
隋炀帝亲征高句丽,出兵百余万(包括后勤),结果惨败而归,后隋朝出现动乱,灭亡了。
李世民也御驾亲征高句丽,前期进展顺利,后则遭遇顽强抵抗,被迫撤兵。
如此看来,汉唐帝王御驾亲征次数也就5次(较为突出),实在少得可怜。明清时代则不一样,御驾亲征之次数很多:朱棣5次,且亲自操刀上阵,冲杀在第一线;朱瞻基3次,北征蒙古时也是杀在第一线;朱祁镇1次,结果被抓了,后放回来;朱厚照2次,北征蒙古时也是操刀上阵,击败鞑靼;皇太极御驾亲征1次,回来不久就死了;康熙御驾亲征3次,大战准噶尔。如此看,明清皇帝御驾亲征之次数是汉唐的3倍,这又是为何呢?
首先,汉唐皇权根基不稳,帝王不敢轻举妄动
皇帝御驾亲征,听起来非常霸气,但风险系数也很高,搞不好就丢失了江山,成为刀下冤魂,还被新王朝帝王给?黑?了。皇帝若想御驾亲征,必须要确保后院不会起火,没人敢玩政变才行,否则就是自找死路。
那么,后院如何才会不起火呢?答案是,皇权的根基要稳,没有强大的挑战势力,这是汉唐所不具备的,因为世家大族、门阀贵胄之力量太强大;前方战事一旦出现不测,很难保证这帮大家族门不会起来夺权。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战争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些战争中农耕民族往往不占优势,于是就有了秦朝的万里长城,有了汉朝的和亲,有了昭君出塞。但是有一个皇帝却是例外,那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他在位期间八次北征蒙古,七胜一败,堪称经典。
我们都知道从五代到两宋,中原的各个政权在对战草原部落的战争中一直胜少败多。尤其是北宋,赵光义御驾亲征仍然被辽国打了个稀里哗啦。最后宋朝才以每年送钱的形式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南宋就更别说了,那几个皇帝一个比一个丢人。后来朱元璋建立明朝,将元顺帝赶到草原,这才让汉人彻底扬眉吐气。
明朝建立之后,元朝并没有彻底灭亡。元顺帝逃回草原以后,仍然觊觎着内地,并且时不时的派兵侵扰边境。为此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开始了对蒙古草原进行征伐,历时二十多年,前后发动了八次大规模进攻,终于将元朝的残余势力彻底打趴下。
在这八次北征中有不少有名的战役,其中尤以捕鱼儿海之战最为经典。这场战斗可以说是北元的灭顶之灾。它发生在洪武二十一年,由悍将蓝玉带领明军与北元太尉蛮子进行决战。这场战斗可以说是追击战的典范,蓝玉带领明军千里追击元帝。在全军将士都要绝望之际,却意外发现元帝在捕鱼儿海附近。于是率领大军兼程急进,由于还有风沙,所以他们很快就完成了对元军的包围,其战斗结果可想而知。这次战斗明军斩获颇丰,不但俘获了大屁军器物资,而且还俘获了北元的大批贵族包括:后妃、公主等等。有史学家说这场战斗是蒙古族的靖康之耻。
纵观朱元璋八次征伐蒙古草原,除了第二次因为东西中三路军队没有相互配合而失败之外几乎无一败绩。这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朱元璋在军事方面还是很有建树的,也可见明初时明军的战力到底有多强悍。
杨广三征高丽是发生于公元612年到公元614年的一次历史事件,并且,这三次皆是杨广御驾亲征,前后投入三百万大军,可是,举全国之力竟然没打败高丽,这是为何?我们都知道杨广虽然残暴但也不昏庸。大隋也在开国没几年国家曾曾向上。怎么打败不了。如果大隋朝腐败不堪,也不可能让四周国家都臣服,唯独高丽······
下面,我就杨广三征高丽一途,为大家揭晓为何杨广拿不下高丽。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生于大兴, 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
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建隋朝大运河 ,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隋炀帝杨广,是一位统兵有方、能征善战的帅才,大隋再度一统南北的行军元帅便是年仅二十岁的杨广。令人费解的是,隋大业八年至十年,杨广曾三度兴盛师亲征其藩国高丽,却以惨败告终。
此事得从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说起。是年杨广北游至内蒙古浏览草原风光,途中高丽国使臣晋见,杨广便吩咐使臣:朕四年后前往涿郡(今河北涿县)巡视,命高丽王高元届时亲自到涿郡朝见。
未料到,这高元居然不给大隋皇帝面子,杨广按预定时间浩浩荡荡地抵达涿郡,那小小高丽藩王高元竟敢无故不到。于是,杨广盛怒,当即决定兴师问罪,御驾亲征那胆敢不听招呼的高元小儿。
<img p=""
网络配图
杨广第一次亲征高句丽
圣命如山倒,一时间全国有几百万壮丁被征集或入伍或服徭役,民间的舟车牛马被大批量征用。士卒集中涿郡,粮草屯于辽西郡。
沿途运兵运粮的民夫达百万之众,日夜川流不息,病死累死者相互枕着,路上到处散发尸臭,百姓怨声载道。又诏命富人买军马助军,每匹马价涨至十万钱。
在东莱海口造船的工匠,被严令昼夜赶工,在水中泡太久,腰部以下多生咀虫,“死者什三四”(《资治通鉴》)。为运送军粮,杨广征发小车夫六十余万,两个人推三石米,因路途遥远,三石米还不够车夫路上充饥,到达目的地往往无米可缴,只好畏罪逃亡。
大业八年正月,杨广诏命发兵征讨高丽,每日发一军,连续发兵四十天,总兵力达到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兵马,号称二百万雄师,运送给养的人是军队的一倍。
各路军马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绵延千余里。《隋书》称之为“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杨广如此兴师动众征伐,却又严令诸将:任何军事行动均须奏报,不得擅自作主。
凡高丽请降,一律抚慰,不准进攻。结果兵行一路,狡猾的高丽守军不断用诈降来延缓战机,三番五次地戏弄隋军,但杨广仍然不思醒悟,视征战如儿戏。
辽东城高丽军几次与隋军交战失利,就闭城固守。隋军猛攻,辽东城垣塌陷,高丽守军眼看守不住了,便高悬白旗投降。攻城将领既不敢擅自受降,又不敢乘势攻下城池,只得飞马急报杨广,等到诏命回营,守军已把缺口修复,继续抵抗。如此再三,竟久攻不下。
<img p=""
网络配图
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水军进入高丽,在距平壤六十里处大破高丽军,便挑选四万精锐甲士欲孤军直下平壤,不料中了高丽军的埋伏,士卒生还仅几千人。
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率三十五万大军过江征战,在高丽军不间断的诈败、诈降的“游击战”中,士卒疲惫不堪,在萨水遭高丽军四面八方合围,幸存者仅二千七百余人,数以万计的军用物资丢失殆尽。杨广的首次盛师亲征遭遇惨败。
杨广第二次亲征高句丽
大业九年正月,杨广第二次兴兵亲征高丽。他对侍臣言:“高丽这个小虏,竟敢侮慢我隋朝上国,如今朕拔海移山也能办到,何况这个小虏呢!”二征高丽,因高丽军的顽强抵抗,再加上“后园起火”:礼部尚书杨玄感兵变与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迫使杨广鸣金收兵,无功而返。
杨广第三次亲征高句丽
第二年春,杨广下诏再度征发全国军队,分百路并进第三次征伐高丽。来护儿大败高丽军,率军逼近平壤。高丽王高元恐惧,便故伎重演,派遣使者向杨广乞求投降,并把与杨玄感一同谋反后叛逃高丽国的斛斯政,用囚车押送给隋军。杨广大喜,便令前军班师回朝。
当时,来护儿欲抗命一举拿下平壤、活捉高元。他对部下说:“大军三次出征,未能平定高丽,劳而无功,我感到耻辱。”而且,当时高丽军确实已经没有多少战斗力,隋军完全能一举荡平高丽。但皇命难违,来护儿为顾及左右随军将领的身家性命,只好受诏班师。
<img p=""
网络配图
杨广实在太托大,视征战如游戏,三次亲征高丽,既未彻底征服高丽,又劳民伤财,激起民愤,引发国内风起云涌般的农民起义。仅仅四年后,杨广便与他的隋王朝一同走向毁灭。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隋书》、《资治通鉴》所言“高丽”,实际上应该是在历史上持续了705年之久的“高句丽”之简称。而公元918年。
在朝鲜半岛出现的另一个“高丽”政权,因其统治者姓王,学界称为“王氏高丽”。尽管王氏高丽袭用了高句丽的称号,但二者没有直接继承关系。也就是说,当年的那场战争与今天的韩国人毫无联系,那所画题图亦系自作多情之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9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商朝祖先的由来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