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曹操称刘备为英雄,刘备称曹操为枭雄 两人到底谁更加厉害这一内容。
《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在青梅煮酒论英雄之时,借曹操之口,将刘备称之为“英雄”,然后又在描述曹操的字里行间中将曹操称之为“枭雄”。何为英雄?又何为枭雄?究竟刘备和曹操,谁更胜一筹呢?
可能二人各有千秋、不相上下,不然绝不可能实力悬殊之下,还能各占一鼎,三分汉室天下,但是,小编以为,至少在战略眼光上,刘备不如曹操,何以见得?
这还要从汉中之地说起。何为汉中?顾名思义,汉中恰是汉水的发源地,此处,如你所想,确在南方长江流域,但是他的省级所属,却是陕西之地,真实地地理单元中呢,又和西部四川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换句话说,这汉中之地,正是南西北三面关联之地,如果看三国势力,那可恰恰就是曹操与刘备的纠缠争夺之地。
刘备之所以在战略眼光上不如刘备,正是通过对待汉中之地的态度上看出来的:要了解,这汉中之地同陕西所在的关中之地之间,隔着一道秦岭,同四川呢,也隔着一座山,叫做大巴山,虽然两个都是山,但是山于山之间,区别还是蛮大的,毕竟以古代的道路技术条件,翻越大巴山要比翻越秦岭要容易多了,所以,汉中之地同四川的联系更加的紧密。
对于想要扎根西南的刘备来说,汉中之地志在必得,毕竟汉中之地就是四川的北大门,而对于已经基本稳了中原之地的曹操来说,汉中之地就如同一块鸡肋了,食之无味,弃之惋惜,虽然掌控汉中之地的张鲁选择投降了曹操而非刘备,虽然曹操那时候实力确实大于刘备,但是曹操依然放弃了占据汉中之地。
毕竟汉中之地这块鸡肋地方实在是让人膈应的紧,虽然占据之后向南进攻四川搞刘备方便的很,但是运兵运量运漕实在是让人耗不起,所以曹操放弃了汉中之地,看起来是白白便宜了刘备,但是却也将千里迢迢运粮运兵的麻烦扔给了刘备一方,同时,曹操还将大量的民众迁出了汉中之地,只留给了一个并不富饶的汉中之地。
而刘备呢?占据四川之后,马上就把占领汉中之地当作头等大事对待,费人费钱费粮草,才终于使了九牛二虎之力占据了汉中之地,甚至在攻占汉中之地时,还打出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口号,可谓不遗余力。
虽然刘备费了好大劲终于占据了汉中之地,但是千里迢迢翻越秦岭运兵运粮驻守汉中之地的苦活计就成了刘备集团的拖累,为了守住北大门,整个蜀川的资源不了解耗费了究竟几何,明明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给刘备选择了两条北伐的路,一路是东出荆州以向宛洛,另一路才是出秦川,为何刘备就非要选择了这条更加艰难的路呢?但从这方面看,刘备的战略眼光,确实不如曹操。
以上就是有关曹操称刘备为英雄,刘备称曹操为枭雄 两人到底谁更加厉害内容的全部了,想要了解更多有关的历史趣闻故事、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相关文章的话,就请持续关注。
按综合能力来说
1从基业来看,魏最强,蜀最弱,不过起点不一样,孙权的江山他老爹老哥都给他打好了,他自己不过是抢了一个荆州而已(还破坏了吴蜀联盟,让曹魏坐山观虎斗,很不值得)曹操虽然有个宦官爷爷,但是江山基本上属于白手起家,灭袁绍,袁术,吕布,张绣 刘表,马腾。虽然法人是东汉公司,不过老曹是从破产开始接手。刘备虽然只有益州,荆州,汉中三地。但是从一穷二白基础上打下来的。顺便说一下,皇叔招牌不值钱,当时就有人质疑,而且刘彰,刘焉也都是宗室,而且是正牌的宗室。(老刘家一代代长得茬子很齐阿,刘备,刘彰,刘焉都是宗兄弟,嘿嘿),从这点上来说,排名依次为曹操 刘备 孙权。
2从军事指挥来说 老曹大了无数帐,多是亲征,皇叔虽然胜率没有曹操高,毕竟打荆州,益州都是自己带队的,孙权?好像没有怎么打过
首先我们来说说曹操这个人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庙号太祖。曹操早年就表现出对武艺的爱好与才能,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
熹平三年(174年),曹操被举为孝廉,入京都洛阳为官。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皇甫嵩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随之迁为济南相。后来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想趁此之机把皇宫里面的宦官势力十常侍给消灭掉,而且召并州董卓进京护卫。
结果是是董卓还没到,何进不听曹操的建议,贸然进宫就被宦官杀了。董卓进京以后把持朝政,行为倒行逆施,曹操于众人合谋用七星宝刀刺杀董卓,结果事情败露失败逃走,遂打算回老家召集军队讨伐董卓。在路上遇到县令陈宫,陈宫观此人器宇不凡,便随曹操一起逃亡。就有了后来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的故事。
这些都是曹操早年的经历,从他做的每一件事情当中不难看出,曹操一直秉承的是为国家效力的思想,而且在后来的争夺权力内争外战的血雨腥风中,一直以天子之师出名以捍卫朝廷的名义进行。你觉得这样的曹操会是个奸臣吗?
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在和袁绍的争斗中,彻底的稳定的中国北方势力,让北方的老百姓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曹操在袁绍墓前都说过,北方不再有干戈,让百姓休养生息,看来曹操也是一个很体恤黎民百姓的人。后来一路追赶袁氏兄弟到了辽东,顺便听从谋士的建议,消灭了一个北方的大威胁乌桓,使得北方的安定一直持续到了后来的西晋。对于保护中华民族的安定,这一点还是有贡献的,这和孙权派卫温到台湾,诸葛亮定孟获,有着一样的功绩。从这一点看来曹操对于汉民族的稳定发展有一定的作为的。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的做法,没有什么好和坏的分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嘛,他的所作所为是保证的自身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当时的三大势力格局。如果他真的把打下的江山拱手让给献帝,也许我认为很可能有人为了争夺势力致使又一场的腥风血雨,受苦的还是老百姓。
曹操自主创新实行了屯田制,使得当时的军粮供给充足,为百姓减少了负担,他的坐骑受惊践踏了百姓的田地,居然要以自刎谢罪,在终将的劝说之下,才割下头发代替,虽然说这件事他做的有点虚伪,但是也表现了他爱惜百姓的决心,有时候想到这一点我就想笑,曹操真会玩。曹操终其一生被称为治国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但是他却一直没想过要称帝,虽然有次汉献帝想要杀曹操,曹操也只是处理的几个办事的人,并未加害汉献帝。至于曹丕废除汉献帝,自立为魏王,那是在曹操去世了以后的事情,这他也管不住曹丕了,如果他泉下有知,肯定要骂曹丕。
再说说刘备,刘备是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玄孙在涿州招募义兵讨伐黄巾开始,一直处于到处混的地步,跟随过公孙瓒,曹操,陶谦,吕布后来去找到荆州刘表,益州刘璋。可以说他获得土地的方式有两种吧,他做豫州牧是曹操给的,徐州牧是陶谦让给他的,荆州也是刘表让给他的,益州是蜀汉的根据地,刘备得到益州的方式不太恰当,但是他为了东汉王朝的延续,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稳定了西南的各方少数民族势力,听从诸葛亮的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在和陆逊大战之前在中国南方没有没有很大的战争,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刘备的能力体现,都在身边的部将和谋士,很多大的决策都是谋士建议的,和自幼熟读兵书的曹操是不一样的。
其实说到这里,大家心里也应该有了答案了吧,曹操是不是奸臣,相信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我们现在看待一样事物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只是角度和利益不同而已。曹操终其一生,打过很多败仗,魏国的地盘是靠自己打下来,相比较刘备接手的荆州和益州而将,曹操的能力技高一筹。关于储备人才方面,曹操死后魏国的势力仍然强大,武将和谋士层出不穷,后来的蜀国都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地步,这和领导团队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在看三国演义时,最为吸引我们的两个主角无疑是曹操和刘备,因为他两作为当时两大集团的首脑,真可谓是斗智斗勇,虽然对于这两个人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虽然刘备是最后的输家,可我有不同的看法。要是讲势力与战绩,那非曹操莫属,但要是讲到吸纳人才,我觉得刘备更胜一筹。虽然曹操的大帐里是猛将如云,谋士如海。再看看刘备的军中,就只有那几个将军。这完全是他们的势力范围所决定的,可刘备能做到那个程度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
曹操是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在戏曲里的曹操总是白脸,奸雄,不是好人。后来就有人为曹操翻案,肯定曹操的历史地位,拿曹操与刘备一比,总是把刘备比下去。理由很明朗:一是曹操的业绩大,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曹操是建安七子之一,是文学家,是诗人。曹操留给了我们几首可供摇头晃脑的上品古诗。刘备呢?屁诗没有。
来认认真真地对比一下曹操和刘备。陈寿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操的父亲在徐州遇害,他认定是陶谦干的,就像小布什认定911是拉灯干的,遂出兵徐州,“所过多所残戮。”罗贯中据此在三国演义中写:所过之处,鸡犬不留。陈寿写三国志小心翼翼,这里还是忍不住下笔重了点,可见当时曹操屠杀徐州的无辜百姓应不在少数,恐怕至少有几千人。
论谋略,论文学,刘备确实不如曹操。陈寿在先主传里这样写道: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竟利,且以避害云尔。我以为陈寿对曹操、刘备和孙权三个人的评价当中,对刘备的评价写得最适当。
“惟才是举”是曹操网罗人才的绝招,他有着不拘一格的招收人才,这样他的兵将就越来越多。为了网罗更多的人才,曹操可以说是什么手段都使上了,只要把自己看上的人搞到自己帐下就行。很早他就看中了关羽,和刘备的许多斗争都可以说是为了关羽,在打败了刘备之后,他把关羽引出城去困在小山上,再把刘备的两个老婆当做人质,逼关羽就范。为了使关羽背叛刘备,曹操真可谓煞费苦心,晚上曹操只给三人一间房,因为他知道关羽比较好色,想叫关羽与两个嫂嫂发生点什么事情,乱了人沦,结果这关羽就是没上道,扛着大刀在门口站了一晚上。这曹操就更佩服关羽了,他也知道这么做忒不地道,就用大量的钱财来拉拢关羽,结果还是没有成功。
“求贤若渴”是刘备当时的处境,因为实在需要人才来给自己抬轿,所以才会有“三顾茅庐”的现象出现。刘备清楚自己的本钱太少,不能给招收来的人员加官进爵,他只有靠情来拉拢。要说关羽没有让曹操拉走,那么赵云则是让刘备给抹眼泪给抹过来的。本来赵云是看好公孙瓒的,刘备出头救徐州,可自己的兵力太少,就向公孙瓒借来了赵云。结果这就象是在周瑜的手里借的荆州一样,有去无回。后来公孙瓒倒台了,赵云就名正言顺的投了刘备。那个时候的刘备还没有落脚的地,有了徐蔗后才慢慢的强了起来,可曹操要比自己的势力雄厚的多,后来徐蔗走了,可没忘记刘备的情,所以介绍了据说比自己强的诸葛亮。这诸葛亮来不是为了高官厚禄,他也知道刘备没有,他看中的是刘备的情。
从上面两个人的伎俩比较,刘备是要高明许多,你看那曹操的人员远高过刘备,可不是每个人对曹操都是忠心的,有的只是想在他那里混混,打过照面后就象是消失了一样,徐蔗就是个很好的证明,他在刘备军中那作用是何等的大,可等到了曹操那后,就什么也不做了,真可是“徐蔗进曹营―一言不发”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嘛。因为他的心里还是有刘备的,要不在赤壁大战中,徐蔗是完全知道诸葛亮的计谋的,可就是不说,要不曹操不会吃那么大的亏。
再看看他两最看中的接班人,曹操选了司马懿,也眼神太差了点,虽然他是和诸葛亮不相上下的人才,可最后是在给自己打天下,不但是夺了曹操的江山还把曹操的子孙都给杀了,让曹操绝了后。这就看的出曹操拉来的是人才不假,可没拉来人心。这刘备又要强上许多,挑选的诸葛亮不但为刘备打天下,在刘备死后还呕心沥血全力辅佐小阿斗,至于没有扶起来那是另一回事。就连诸葛亮要死的时候都为老刘家选好了接班人,这可是做到家了。这就能充分证明刘备要高明的多,因为他的那段卖草鞋的经历,使得他了解了许多低层的心情,可以掌握下属的动向,所以才把心拴的住。可曹操不同,因为是高干出生,很少去了解民间疾苦,也不了解属下的心态,所以才把大好的江山让外人拿了去。
我假想,如果曹操和刘备可以真正的联合起来,互补长短,那么他两完全有称霸地球的能力,只可惜历史弄人,非要把他们两个放在对立面。如果在当今社会,有领导明白刘备的用人之道,了解那句”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的真实含义,那么他的事业注定会强大。
三国中,曹操、孙权、刘备,各占天时、地利、人和。刘备最可怜,没有资金,没有根据地,背着一个刘豫州的空衔头被人追着跑。经常跑都来不及,连妻子也丢弃了。但刘备有一个优点,每到一处,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厚树恩德,广收人心。在对待百姓、平民、士大夫、兵卒的态度上,应该讲,在三个人当中,刘备最具人权思想,难能可贵。仅凭这一条,我把刘备放在曹操之上。罗贯中未必一定要把蜀汉树为正统,但显然他对刘备的仁心是极为推崇的。古往今来,那些飞横跋扈、草菅人命的政治家还少吗
在看三国演义时,最为吸引我们的两个主角无疑是曹操和刘备,因为他两作为当时两大集团的首脑,真可谓是斗智斗勇,虽然对于这两个人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虽然刘备是最后的输家,可我有不同的看法。要是讲势力与战绩,那非曹操莫属,但要是讲到吸纳人才,我觉得刘备更胜一筹。虽然曹操的大帐里是猛将如云,谋士如海。再看看刘备的军中,就只有那几个将军。这完全是他们的势力范围所决定的,可刘备能做到那个程度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
曹操是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在戏曲里的曹操总是白脸,奸雄,不是好人。后来就有人为曹操翻案,肯定曹操的历史地位,拿曹操与刘备一比,总是把刘备比下去。理由很明朗:一是曹操的业绩大,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曹操是建安七子之一,是文学家,是诗人。曹操留给了我们几首可供摇头晃脑的上品古诗。刘备呢?屁诗没有。
来认认真真地对比一下曹操和刘备。陈寿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操的父亲在徐州遇害,他认定是陶谦干的,就像小布什认定911是拉灯干的,遂出兵徐州,“所过多所残戮。”罗贯中据此在三国演义中写:所过之处,鸡犬不留。陈寿写三国志小心翼翼,这里还是忍不住下笔重了点,可见当时曹操屠杀徐州的无辜百姓应不在少数,恐怕至少有几千人。
论谋略,论文学,刘备确实不如曹操。陈寿在先主传里这样写道: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竟利,且以避害云尔。我以为陈寿对曹操、刘备和孙权三个人的评价当中,对刘备的评价写得最适当。
“惟才是举”是曹操网罗人才的绝招,他有着不拘一格的招收人才,这样他的兵将就越来越多。为了网罗更多的人才,曹操可以说是什么手段都使上了,只要把自己看上的人搞到自己帐下就行。很早他就看中了关羽,和刘备的许多斗争都可以说是为了关羽,在打败了刘备之后,他把关羽引出城去困在小山上,再把刘备的两个老婆当做人质,逼关羽就范。为了使关羽背叛刘备,曹操真可谓煞费苦心,晚上曹操只给三人一间房,因为他知道关羽比较好色,想叫关羽与两个嫂嫂发生点什么事情,乱了人沦,结果这关羽就是没上道,扛着大刀在门口站了一晚上。这曹操就更佩服关羽了,他也知道这么做忒不地道,就用大量的钱财来拉拢关羽,结果还是没有成功。
“求贤若渴”是刘备当时的处境,因为实在需要人才来给自己抬轿,所以才会有“三顾茅庐”的现象出现。刘备清楚自己的本钱太少,不能给招收来的人员加官进爵,他只有靠情来拉拢。要说关羽没有让曹操拉走,那么赵云则是让刘备给抹眼泪给抹过来的。本来赵云是看好公孙瓒的,刘备出头救徐州,可自己的兵力太少,就向公孙瓒借来了赵云。结果这就象是在周瑜的手里借的荆州一样,有去无回。后来公孙瓒倒台了,赵云就名正言顺的投了刘备。那个时候的刘备还没有落脚的地,有了徐蔗后才慢慢的强了起来,可曹操要比自己的势力雄厚的多,后来徐蔗走了,可没忘记刘备的情,所以介绍了据说比自己强的诸葛亮。这诸葛亮来不是为了高官厚禄,他也知道刘备没有,他看中的是刘备的情。
从上面两个人的伎俩比较,刘备是要高明许多,你看那曹操的人员远高过刘备,可不是每个人对曹操都是忠心的,有的只是想在他那里混混,打过照面后就象是消失了一样,徐蔗就是个很好的证明,他在刘备军中那作用是何等的大,可等到了曹操那后,就什么也不做了,真可是“徐蔗进曹营―一言不发”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嘛。因为他的心里还是有刘备的,要不在赤壁大战中,徐蔗是完全知道诸葛亮的计谋的,可就是不说,要不曹操不会吃那么大的亏。
再看看他两最看中的接班人,曹操选了司马懿,也眼神太差了点,虽然他是和诸葛亮不相上下的人才,可最后是在给自己打天下,不但是夺了曹操的江山还把曹操的子孙都给杀了,让曹操绝了后。这就看的出曹操拉来的是人才不假,可没拉来人心。这刘备又要强上许多,挑选的诸葛亮不但为刘备打天下,在刘备死后还呕心沥血全力辅佐小阿斗,至于没有扶起来那是另一回事。就连诸葛亮要死的时候都为老刘家选好了接班人,这可是做到家了。这就能充分证明刘备要高明的多,因为他的那段卖草鞋的经历,使得他了解了许多低层的心情,可以掌握下属的动向,所以才把心拴的住。可曹操不同,因为是高干出生,很少去了解民间疾苦,也不了解属下的心态,所以才把大好的江山让外人拿了去。
我假想,如果曹操和刘备可以真正的联合起来,互补长短,那么他两完全有称霸地球的能力,只可惜历史弄人,非要把他们两个放在对立面。如果在当今社会,有领导明白刘备的用人之道,了解那句”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的真实含义,那么他的事业注定会强大。
三国中,曹操、孙权、刘备,各占天时、地利、人和。刘备最可怜,没有资金,没有根据地,背着一个刘豫州的空衔头被人追着跑。经常跑都来不及,连妻子也丢弃了。但刘备有一个优点,每到一处,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厚树恩德,广收人心。在对待百姓、平民、士大夫、兵卒的态度上,应该讲,在三个人当中,刘备最具人权思想,难能可贵。仅凭这一条,我把刘备放在曹操之上。罗贯中未必一定要把蜀汉树为正统,但显然他对刘备的仁心是极为推崇的。古往今来,那些飞横跋扈、草菅人命的政治家还少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9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夏朝的造船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