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州之战虽然网上关于的它的内容比较少,但是改变不了这成战争的重要性,始州之战指的是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十月,在杨坚平王谦之战中,北周行军元帅梁睿率军在始州(治今四川剑阁)地区连续进攻益州总管王谦军的作战。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完整讲讲这场战争的过程。
双方兵力
王谦兵力 15万 主帅:赵俨
北周兵力 20万 主帅:梁睿
双方总兵力 35万
八月,梁睿率军20万人,由利州(治兴安,今四川广元)南下,进攻始州,企图打开入蜀通道,直趋益州(治今四川成都)。始州北有大、小剑山屏障,东有嘉陵江水可凭,蜀北古栈道一——剑阁道,由该区通过,为古代南下入蜀必经之道,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王谦为阻梁睿军入蜀,令其部将敬豪、梁岩率军固守始州城;赵俨、李三王等率军l0余万人,据险设营,守御通谷(今四川广元西南)、龙门(即龙州,今四川平武东南)等地,以确保剑阁道及始州无虞。
梁睿军进至通谷,李三王等以劲兵拒守,闭垒不战。梁睿以总管张威为先锋,率部出战。张威先令人临阵大骂,激怒李三王出阵,然后派精兵奋力攻击,一举击溃李三王军;梁睿军主力赶到,擒斩敌7000余人,遂即前进到龙门,遇赵俨、秦会等率军10万据险抗拒。梁睿令将士由山间隐蔽小道,衔枚开进,四面奋击,大破赵俨等军营垒,迫使始州守将敬豪、平林守将梁俨投降。王谦又令部将高阿那肱,达悉慕等据守开远(今四川剑阁东北)险要之地,阻遏梁睿军。梁睿为出其不意击破守军,遂命上开府拓跋宗率部直取始州;又命大将军宇文复进兵巴西(今四川绵阳),大将军赵达率水军入嘉陵江,从两翼威胁敌军侧后;并派部将张威、王伦、贺若震、于义、韩相贵、阿那惠等,各自率部,从正面分路攻击,经过半天激战,终于击破开远守军,达悉基等败逃益州。梁睿遂即长驱疾进,直逼益州。
这场战斗为北周最后消灭王谦势力奠定了基础。
在11世纪末和12世纪初,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出现了两个强大的王朝:北方的辽朝和南方的宋朝。两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边境争端和领土争夺使得这两个王朝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这种紧张关系在宋辽战争中达到了顶峰。
渲州之战,作为宋辽战争的最后一次作战,发生在公元1004年。在此之前,双方已经进行了多次战斗,但没有明确的胜负。渲州之战是宋朝为保卫国土而进行的一场关键战役,然而,这场战役的背后还有更为复杂的政治和战略因素。
当时的辽朝皇帝辽景宗采取了一系列攻击性的举措,以迫使宋朝向辽朝称臣纳贡。为了捍卫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宋朝皇帝宋真宗决定采取果断行动,派遣大将率领一支庞大的军队北上抵抗辽军。经过一系列激烈的战斗,双方于渤海河附近的渲州展开了决定性的决战。战斗场地包括了南侧的燕山和北侧的太行山。
渲州之战的主要战场位于渤海河附近的渲州,地理位置对于双方都具有战略意义。作战双方分别是以辽景宗为首的辽军,以及赵匡胤率领的宋军。在战争开始之前,双方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调动了大量的兵力和资源。
战争爆发后,渲州之战开始之初,辽朝派出大军发动猛烈攻势。辽军主要依靠精锐的骑兵,快速穿过宋军的前线,迅速接近宋军的主力阵地。辽军在攻势初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宋军的坚固防御线很快使辽军的进攻遇到了极大的阻力。
宋军采用了一种特殊的防御策略:以数千支铁索为主要构筑材料,将防线的各个部分相互连接,形成一道高墙厚壁。辽军在攻城的过程中不断受到火箭、石块、油烟等攻击,致使攻势久拖不下。而宋军也不断利用火箭、炮弹等武器进行反击,这使得辽军的攻势显得十分艰难。
随着战争的继续,宋军逐渐从辽军的攻势中反击。宋军首先派出一支以冯渊为首的部队,突袭了辽军的重要据点——东城。这场突袭成功了,使得宋军能够更好地控制渲州地区的局势。
随后,宋军又展开了一系列反击行动,使用弓箭、长矛等武器,使得辽军在进攻时遭受到了重大的损失。宋军的反击行动虽然对辽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但并没有打破僵局。双方进入了一个胶着状态互相固守阵地,试图通过对方的失误来获取胜利。
由于战争持续时间过长,双方都感到了疲惫和疲劳。尤其是辽军,由于长期作战,兵力消耗巨大,粮食匮乏,战线拉长,部队物资调配困难,战斗力逐渐下降。
宋朝利用辽军战线薄弱的时机,进攻辽军南面的千城(今保定),辽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放弃了此前占领的一些重要城池。辽朝在失去了这些领土后,对于继续战斗已经失去了信心。
经过一系列秘密磋商,宋朝和辽朝最终在公元1005年达成了一个名为《澶渊之盟》的和约。根据这个和约,宋辽双方承认彼此的领土主权,互不侵犯。宋朝同意向辽朝支付一定数额的贡品,以换取辽朝对宋朝的承认。而辽朝则同意停止对宋朝的侵略行为,双方互相尊重对方的地位。
渲州之战是一场激烈的战争,展现了宋军的坚韧和勇气,同时也揭示了辽朝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的薄弱。尽管双方没有明确的胜利,但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却奠定了中国历史上数百年的和平时期,使得两国在未来的几十年里能够相互尊重,和平共处。
渲州之战虽然没有明确的胜负,但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澶渊之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宋朝的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同时也保持了辽朝的地位。
渲州之战,它既是一场国家尊严和领土保卫战,又是一场政治和战略斗争。它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和平的重要性,也让我们认识到在面临国家危机时,和平解决争端往往比武力斗争更为明智。渲州之战和《澶渊之盟》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淮海战役就是开局输,最后满盘皆输的一个经典。
请看全过程: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人数最多的一次战略性决战。劣势装备的60万人民解放军战胜了优势装备的80万国民党军,夺取了战役的全胜。斯大林高度评价这一战役的胜利,曾在记事本上写下了“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在毛泽东、中央军委关于淮海战役一系列作战方针指导下,总前委正确地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运筹帷幄,灵活用兵,显示出了高超的战争指导方略。相形见绌,反观在兵力数量和武器装备方面占据优势的国民党军,其高层决策集团军事指导方略昏庸,组织指挥盲乱,结果损失了5个兵团22个军,共计55.5万余人,遭到了惨重的失败。本文就双方胜败的军事原因,提出几点粗浅的分析。
一、总前委全局在胸,正确贯彻军委南线决战决心,国民党军方略迟疑不定,百万大军进退维谷解放军在战略全局下行动,坚定、灵活地贯彻军委的作战方针。当时,从全国战局看,战略决战形势已逐渐成熟。毛泽东和军委当机立断,争得先着,毅然在东北发起辽沈战役,接着,南线又发起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打响以前军委制定的作战方针,只是准备先在南线歼灭徐州集团主力一部,尔后设想由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再打几个大仗大量歼灭敌人,将敌打到江边固守。11月7日,华野首长侦悉刘峙集团可能有实施总退却征候并向军委报告,军委即于当日致电中野、华野,表述了扩大战役规模的决心。9日,毛泽东、军委做出按敌可能退却的估计截断其退路,“歼敌主力于徐州附近”的作战部署,修改了原定方案。总前委成立后,正确领会、把握中央的战略决战思想,从战场客观形势出发,把握这一有利决战时机,在尔后的战役实施过程中,积极向军委提出建议,使战役在首战黄百韬兵团告捷后,向徐、蚌方向发展,实现了继歼黄维兵团,再歼杜聿明集团,体现了总前委贯彻军委战略指导方针的坚定、灵活。
国民党军最高统帅部面对解放军即将开始的大规模作战行动,则众说纷坛,迟迟拿不出决策方略。最高决策者蒋介石,在守徐还是守淮的决策上长时间犹豫不决。当他发觉华东野战军有出苏北、中原野战军有攻郑州的企图时,即于10月24日令刘峙集团“巩固徐州而确保之”。10月30日,国防部长何应钦又召开军事会议匆忙制定了“徐蚌会战计划”,准备将刘峙集团主力撤退淮河南岸占领阵地。但是,这一计划墨迹未干,11月4日蒋介石又改变初衷,决定以刘峙集团的70万大军分别配置在津浦路徐州至蚌埠段及其两侧地区,以攻势防御,确保交通,拱卫宁沪。当蒋介石的这一最后决心传达到前线将领时,解放军发起的强大攻势已经开始。由于蒋介石在作战指导方针的确立上优柔寡断,迟疑不决,使兵力处于优势地位的国民党军丧失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刘峙、白崇禧两大集团百万大军陷于进退维谷的困境。
二、解放军指挥员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牢牢掌握战场主动权,国民党军将领不得其人,战场决策和指挥一片混乱毛泽东曾对当年淮海战役总前委的领导同志说: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硬被你们一口一口吃下去了。这个通俗、形象的比喻,是对总前委因情制宜,实事求是地进行作战决策,灵活机动地调整作战计划,高度施展作战指挥艺术的充分肯定。如在围歼黄百韬兵团时,黄维兵团东援向徐、蚌接近。由于邱、李两兵团始终背靠徐州老巢,解放军无法达成将其分割包围,而刘峙又惧解放军先歼较弱的李延年兵团令其急速南逃。在此情况下,总前委适时向军委提出了打黄维的建议,军委立即批复:完全同意。总前委及时调整计划,将第二阶段作战目标准确地指向黄维兵团,并制定了周密的保障措施,在黄百韬兵团被歼后的第二天,即迅速达成了对黄维兵团的合围,从而适应了新的变化了的情况。
总前委遵照毛主席“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指示,在完成攻占宿县,斩断国民党军中枢部署,将刘峙重兵集团分隔之后,又在每一个战场上将其强大兵团肢解为若干孤立部分,不让他们靠拢会合,尔后逐次转用优势兵力运用“攻济打援”的战法,予以歼灭性打击。由于解放军指战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灵活、正确的战法,使得每一阶段的作战,都增大了解放军之优势,扩大了国民党军之劣势。直至使蒋介石长期进行内战的赌本输尽,其中包括国民党自诩为“五大主力”的第5军、第18军两大“主力”。
在淮海战役前,有人提出要素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来徐统一指挥,但蒋介石等人害怕白崇禧的权力过大,尾大不掉,难于控制,乃决心用忠实可靠的刘峙为徐州“剿总”。刘峙,同僚们当面称他为“福将”,背后骂他为“蠢猪”。战役发起后刘峙对错综复杂的战场情况无法判清,无能指挥。11月8日,解放军山东兵团乘张克侠部起义、黄百韬兵团未过运河之机,迅速南下。他惊慌失措,令曹八集附近的李弥兵团向徐州龟缩,使黄兵团失去掩护而遭解放军合围。10日,蒋介石企图以主力在运河以西,徐州以东与解放军决战,他又错误地判断情况,电告蒋介石:“徐州以西之共军,尚有强大力量,企图为牵制邱兵团,策应其东兵团之作战,我军基本方针,应采取攻势防御。”其实这时徐州以西只有解放军主力的一部分,是他听信邱清泉的谎报军情,消极避战而做出的错误决策。蒋介石当即批评他的作战方针过于消极,令其按国防部的方针实行,他才于12日集中兵力向东攻击。可是这又一个2天时间的拖延,解放军不仅完成了对黄兵团的合围,而且形成了以大部分力量打援的大纵深阻击阵地。
高级指挥官如此,其他指挥官又是如何呢?第16兵团司令孙元良,徐州撤退时,他违抗命令提前两天撤出掩护部队,致使杜聿明集团的后尾人员和物资全部为解放军俘获。邱清泉兵团是徐州会战的骨干力量,但邱为人骄横跋扈,目空一切,与友军不能和衷协调。由于国民党军将领之间充满着矛盾,他们争权逐利,拉帮结派,以邻为壑,排斥异己,作战中不可能实施良好的协同。当黄百韬兵团陷人重围岌岌可危之际,刘峙不积极派兵援救,却令邱清泉兵团坚守黄口,使李弥、孙元良两兵团向徐州收缩,图谋自保,在蒋介石再三严令催促下,方以龟行速度东进,7天爬行不过5公里。
三、解放军准确把握决战的时机,正确选择歼敌的目标,作战样式灵活,国民党军战役布势开局即不利,随后决策均告失算,部队行动屡战屡败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全国的军事形势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解放军由数量上长期处于劣势转变为优势。毛泽东审时度势,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战机,做出在长江以北地区与敌进行大规模决战的决策,并在原定战役计划的基础上扩大淮海战役规模,从而揭开了解放军战争史上最大规模战略决战的序幕。
淮海战役首战歼敌的目标选择,对全局关系甚大。11月7日起黄百韬兵团开始由新安镇地区西撤,当时该兵团翼侧暴露,位置突出孤立,作战地区南北均为解放区,解放军有群众支援,可以进行南北夹击,是一个首歼的理想目标。为此,山东兵团主力于11月11日截断了黄百韬兵团退路,协同华野主力6个纵队,将该敌包围于碾庄地区,并于11月22日攻克碾庄,全歼该敌,取得了首战胜利。随后我军果断地将战役第二阶段的铁拳打在黄维身上。因为该敌虽有4个军和1个快速纵队,共12万余人,是三路之敌中的强敌,但其远道疲惫,脱离后方,孤军深入,处于运动之中。于是解放军集中主力在双堆集地区包围并全歼了黄维兵团,创造了淮海战役中数敌并进,选歼强敌的光辉范例。淮海战役歼敌目标中,解决杜聿明集团,是战役全局中各个歼敌最有特色的一步棋。此时平津战役已经开始,为了实现战略攻击意图,稳住平津地区之敌,以防惊弓之鸟南逃西窜,待解放军达成战略意图后即攻而取之。这不仅在战略上有效地配合了平津战役,而且使战役最终目标的实现始终处于稳妥有把握的前提之下,从而保证了淮海战役的最后胜利。
采取灵活作战样式,是淮海战役高超指挥艺术的生动体现。解放军对密集之敌,敢于割裂合围;对增援进攻之敌,快速迂回包围;对逃窜之敌,全力追击合围而歼之。实现了首歼黄百韬兵团于碾庄圩,继歼黄维兵团于双堆集,再歼徐州倾巢西逃之杜聿明集团于永城地区的战役企划,宣告了淮海战役的圆满胜利。
国民党军在淮海战役开始时的战役布势,正如其华中“剿总”第三处处长覃弋明对白崇禧所分析的,是“打不得,退不得,守不得”。当华野已集中兵力在鲁南和鲁西南完成战略展开,随时可发动大规模攻势时,国民党军仍是以徐州为中心进行“一点两线”部署,既不能造势,又不能应战,开局就成了死棋。战役过程中,解放军正是抓住他们这种部署上的弱点,进行各个截击的。首先,解放军切断了右翼黄百韬兵团与徐州之间、两淮与连云港之间的联系。这样,徐州右臂被斩断,中间段及左臂也只好龟缩到徐州一点,动弹不得。尤其是解放军攻克宿县,津浦线南段徐蚌之间被切断后,刘邓大军一部紧跟黄维兵团之后,主力于宿县蒙城间布下强大阻击阵地,国民党军投入淮海战场的全部兵力也就在劫难逃了。
国民党军对淮海战役的战场情况,始终如同蹲在暗室里,追踪决策一错再错,主要表现在蒋介石的三次变更决心,乃至全盘皆输。蒋介石的首次变更决心,使黄百韬兵团遭歼。10月30日,确定了“徐蚌会战计划”,可是到11月8日蒋介石改为“在徐州以东、运河以西与共军决战”。由于受张克侠部起义的震动和“解放军各路大军合围徐州”战报的迷惑,他不是乘解放军山东兵团对黄百韬兵团的包围未完全合拢时,当即以就近的李弥兵团实施掩护,令黄兵团集中兵力迅速突围,反而要黄兵团死守碾庄,等邱、李兵团东调,从而使黄兵团失去了突围的机会,成为蒋介石错误决策的第一个牺牲品。
蒋介石的第二次变更决心,黄维兵团覆灭。11月22日黄百韬兵团被歼灭后,解放军已迅速转用兵力,以中野7个纵队围歼黄维兵团;以华野北集团的8个纵队和南集团的5个纵队,南北阻击,防止国民党军会师。此时,蒋介石幻想不增加兵力,南北对进,打通津浦路徐蚌段。可是到27日,一连三日屡攻屡挫,方知自己的决策错误。于28日召开军事会议,同意杜聿明牺牲黄维兵团,以掩护徐州3个兵团退逃到淮河南岸,完全改变了“打通徐蚌,三路会师”的原案,使已经陷入重围的黄维兵团在掩护杜部的撤逃中,越陷越深,终至全军覆没。
蒋介石三变决心,全部垮台。解放军12月1日发现杜部放弃徐州向西南逃窜,乃调整部署,以主力转入追击,蒋却被这一战略运动所迷惑,令向南退逃中的杜部向濉溪口方向攻击,协同李延年兵团趁共军分离之际各个击破,以解黄维兵团之围。杜慑于蒋的命令,违心地调头向濉溪口方向攻击,被追上来的解放军主力所包围,最后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四、解放军上下同心,人民支持,无惧无畏,国民党军大势已去,军队精神颓废,成了强弩之末年秋,解放战争进人第三年后,特别是解放军发起秋季攻势后,辽沈战役和济南、郑州等战役的节节胜利,使全国的整个政治、军事形势发生了新的转折,在双方营垒中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和深刻的影响。在毛泽东、中共中央发出的“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伟大号令的鼓舞下,全军将士积极求战,英勇杀敌。淮海战役中,解放军抱定“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坚定信念,坚信中共中央、毛泽东的英明领导和总前委的正确指挥,上级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始终保持了旺盛的斗志和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为了追击敌人,部队不畏艰苦,昼夜兼程,忍饥挨渴,一夜行军140里;为了攻击敌人,部队不怕牺牲,冒着枪林弹雨跳进刺骨的寒水中,搭起了“人桥”。为了获得战役的胜利,解放军打到哪里,人民群众就支援到哪里。前方打仗,后方支援,在这样大兵团的作战中,始终保证了前线的大量供应,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三藩之乱岳州之战具体经过是怎么样的?详解岳州之战
三藩之乱岳州之战具体经过是怎么样的?岳州之战,始于康熙十三年,终于康熙十八年,为三藩之乱时期在清朝和吴周间的一场战役
战争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即1674年6月13日,康熙帝命贝勒尚善作为安远靖寇大将军,率军赴岳州。八月初三日,尚善率领军队向岳州进发。八月二十八日,因岳州吴军防守坚固,康熙帝又谕尼雅翰部奔赴江西,会合他部,夹攻岳州。但尚善及所部至岳州后,迁延不动。十二月,康熙帝命定远平寇大将军岳乐自江西攻长沙,以夹攻岳州。岳乐则主张先定江西,后攻长沙。
中期自1675年正月始,清廷采纳诸贝勒之见,命暂停攻岳州。1676年3月,岳乐率部包围长沙,并顿兵城下。尚善亦命其所部水师于洞庭湖击败吴军,攻取君山,逼近岳州。然之后尚善未作积极行动。1676年至1678年,双方战斗日趋激烈,尤其为康熙十七年上半年。清军连夺茶陵等十二座县城,又夺平江、湘阴。
1678年3月,数万兵力由永兴北上直取耒阳,进逼衡州。在实行军事进攻的同时,清军不断展开政治攻势,增大了吴军内部离心力,吴军大将林兴珠等人先后投降清军。在战争后期,1678年,康熙帝诏责尚善,以岳乐统军取岳州。后叛军杜辉等来犯,尚善遣军迎击,在洞庭湖打败叛军,杜辉败走。一月后尚善卒于军,同月,吴三桂病死。9月11日,康熙帝命急取岳州。1679年正月十八日,王度冲、陈珀等各以其舟师降。同时,吴应麒收残卒,挟辎重,溃围奔长沙。于是清军收复岳州。之后清军直下湖南,继而长沙被攻克。
三藩之乱岳州之战作为吴三桂政权生死存亡之关键战役,改变了之后历史的进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9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杨贵妃打呼噜是真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