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诸葛亮每天三四升米司马懿为何断定诸葛亮命不久矣

历史典故 2023-07-18 11:03:59

我们国家上下5000年历史悠久,大部分人在上学时期只能在课本中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诸葛亮每天“三四升”米 司马懿为何断定诸葛亮命不久矣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

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经过三年的准备,发动第五次北伐,大军兵出斜谷,可结果不但北伐无功,就连他本人也被司马懿预测到了死亡的结局。

蜀军在四月占领距郿县和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本来要渡过渭水攻陷北岸的积石原,却被魏将郭淮抢先一步,两方大军只能在渭水南北岸僵持了三个多月。

诸葛亮只好不讲武德,派人给司马懿送一套女装,骂他胆小像个娘们似的,还派使者去挑衅。

谁知司马懿表面笑嘻嘻,还关心起诸葛亮的饮食起居来。

司马懿问他:“你家丞相每天吃得咋样,营里事情忙不忙?”,使者也是个实诚人,看这些也都不是机密,就如实回答:“丞相早起晚睡,一天吃不过几升米,凡是二十军杖以上的事务都要亲自过目”。

司马懿一听,料想诸葛亮命不久矣,在送走使者后就把这情况告诉了手下,继续采取拖延的战术。

果然,诸葛亮在八月中病情恶化,向劳军的李福交代完后事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四岁。

司马懿能从几句话就判预测葛亮的死亡,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基于对整个战场环境的了解,抽丝剥茧才能得出这样高深的结论。

我们先看看《资治通鉴》里,使者回答司马懿的原话,了解诸葛亮是如何“食少事烦”。

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诸葛亮早起晚睡,军中凡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他要亲自审批判决材料,确保没有冤假错案。

诸葛亮治蜀时推行严刑峻法,但审理公平公正,像亲信的马谡,犯了错也是该杀就杀,绝不徇私,所以法律虽严但抱怨的人不多。

这是他对刑罚认真负责的表现,但也必然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

而从使者的“不至”可知:诸葛亮一天几升米的摄入量是不多的。

按照现在所搜集到的两汉量器,经实测之后可以得出,汉朝的一升约为现在200毫升左右,诸葛亮所吃的四升大概为800毫升,最多也就装满三个平时常见的那种家庭碗。

这还是一天的食量,以一天两顿来计算,诸葛亮一顿还吃不到现代人两碗饭的分量。

现代人少吃米饭等主食,可古代的饮食没有现在这么丰富,特别是随时准备作战的大军,更没条件去享受了。

秦汉时期边军的配给,就是粮食和大酱,腌菜这些,急行军的时候不起灶,只携带干粮和风干肉,所以米饭必须要吃。

诸葛亮身高八尺,根据出土的汉末铜尺来看,一尺大约为23.5厘米,所以他身高在188左右。

一个188的山东大汉,一天进食不过两三碗饭,他身为主帅,也经常亲上战场指挥,消耗过大,摄入量却远远不达标。

我们常说三十岁前人找病、三十岁后病找人,何况诸葛亮已经54岁了,身体素质肯定比不上二三十岁的时候。

偏偏他熬夜加班,早上没补觉,吃得少,军务繁重,加上当时是七八月份,正是夏天,还没到立秋,气候炎热。

我们甚至可以猜测,当时司马懿已经推断出诸葛亮有病在身,才会说他“命不久矣”。

除了饭量之外,司马懿从诸葛亮一系列的反常行为中,看出他不能长久。

第五次北伐是诸葛亮规模最大的一次,出动大军高达十万人,为此战他做了不少准备。

包括制造运粮用的木牛流马、在黄沙一带屯田积粮、出征前邀请东吴出兵等等。

在战术方面,诸葛亮也更加主动,选择比较冒险的斜谷道作为出兵路线。

以前出兵都是走祁山路线,虽然要翻山越岭,可相对比较安全,诸葛亮只在第一次北伐时,让赵云作为疑兵驻扎在斜谷,引诱曹真长安主力。

诸葛亮一开始主要是稳定战线,在占领五丈原之后,就发兵抢夺积石原、阳遂等地,可都被郭淮挡住。

双方在渭水相持了三个多月,蜀军都不能往前推一步,但此时的诸葛亮还不急着决战,他把希望寄托在江南的东吴。

当年五月,东吴三路大军北伐,孙权率大军进攻合肥,陆逊进攻襄阳,孙韶进攻广陵。

可魏国防守严密,吴军从五月打到七月,一直攻不破防线。

到了七月中旬,魏明帝曹睿派秦朗率两万精锐增援司马懿,同时御驾亲征,才走到距离合肥还有几百里地的寻阳时,孙权就撤军了。

东吴退兵,两头夹击的计划失败,加上秦朗增援赶到,诸葛亮只能求和司马懿一战,让他来进攻自己设好的阵势,以打破僵局。

这是两人的第二次交手,司马懿有230年那次的经验,他认为诸葛亮远道而来,军粮消耗过大,外边也没了援助,迟早也是会撤的。

可是诸葛亮不但不撤,还不断挑战魏军,连送女人衣服这种小孩子把戏都玩出来。

他这次北伐出尽了整个蜀汉的家底,耗资巨大,大有豪赌一场的气势,完全不适合以往他谨慎的战术。

也是因为如此,司马懿判断,孙权的失败和关中战场的僵持,让诸葛亮急火攻心,有点乱出牌了。

后面使者回答的内容,让他更坚定这个想法,所以司马懿才会断定,诸葛亮已经是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

除此之外,司马懿这样说,也是为安抚魏军,他不但在拖延诸葛亮,也在拖延魏军内部。

早在第四次北伐时,司马懿就因为保守而让手下人感到不满。

230年春天诸葛亮北伐时,他采取扰而不打的战术,派轻兵侵扰,让蜀军无法成功收割到陇西的粮食。

当时魏军诸将对这种战术非常鄙视,其中还不乏贾诩、张郃这样的重臣。

贾诩讽刺司马懿,说他“畏蜀如虎”,让天下人笑话,张郃指责他“不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

司马懿拗不过诸将的要求,硬着头皮打了一战,结果大败,损失3000人、玄铠5000领和角弩3100张。

之后他总结教训,继续采取扰敌固守策略,把蜀军拖到六月,粮尽撤军。

这次一开战,司马懿就计划依旧靠拖延来消耗诸葛亮的士气和军粮,让他不战而退。

但诸葛亮步步紧逼,不但派人来挑战,还送了女装给他,这司马懿能忍,可手下人忍不了。

司马懿为缓解诸将的怒火,还得和曹睿做一场戏,上表请战。

曹睿了解司马懿的想法,派卫尉辛毗拿着诏书劳军,要求司马懿坚守,绝对不能出战。

这场戏暂时缓解了魏国诸将的怨气,但司马懿必须要给诸将信心,要不然的话,到时候集中爆发起来,就不是闹着玩的了。

司马懿询问诸葛亮起居饮食后,没有选择和将领开会,而是将判断告诉手下亲信,很显然,他是要让这说法自动散播到军营中。

在《晋书》中,还记载过他夜观星象,看出诸葛亮必败的预兆。

“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知其必败”

司马懿是要用这些,来说服军中的将领,忍一时之气,诸葛亮迟早会失败的。

而且他弟弟司马孚曾来信问过军事,可见虽然曹睿出面,可朝廷中的士族对这坚守策略也是有不少疑虑的。

司马懿在给弟弟的回信中,把诸葛亮批得一无是处: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司马孚是曹魏的财政经理,负责着关中战场的调度,他和司马懿的军情讨论自然会在朝廷中流传开来,不管有异议的士族们是否相信,至少给他们吃颗定心丸,能尽量拖延一点时间。

作为蜀汉集团的实际负责人,诸葛亮是内政、军事的多面性高手,凭着蜀汉一州之地,战场上却总能掌握着主动,以弱打强,反让强者避战,这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少见的。

惋惜诸葛亮事必躬亲,无论大小都要管,名气又太高,把自己累死不说,培养出来的继承者们都是“萧规曹随”,规规矩矩地按照他制定好的路线去走,让蜀汉逐渐失去了生气。

以上就是关于诸葛亮每天“三四升”米 司马懿为何断定诸葛亮命不久矣的全部内容了,小伙伴如果觉得不错,还想要了解更多有关历史类的相关的小知识、小趣闻和人物故事的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们。

诸葛亮每天食米仍然接近数升,司马懿凭何断定他即将不久人世呢?

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

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即24铢为1两,16两为一斤,30斤为1钧,128斤为1石(dan)。黍米的大小不一,如果再用黍米来推测汉代的度量衡肯定是不准确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物来准确的测量。目前保存在北京博物馆的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农业管理部门制定的标准衡重器具,实际称重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

容量单位《汉书.律历书》记载,

千二百黍实其龠,合之处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也就是说,1200个黍米的体积是1龠,2龠是1合,10合为1升,10升为1斗10斗为1斛。因为重量和体积都是用黍米作为计算单位,我们换算一下便可以知道1升米大约相当于汉两10两,折合现在约160g左右。

《晋书.帝纪第一》记载:

先是,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亮其能久乎!?竟如其言。

三四升米大约相当于现在1斤米,每天吃1斤米,算得上少吗?500g生大米可以提供约1800大卡热量,500克米饭可以提供约600大卡热量。根据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膳食能量摄入参考量,成年男子轻中体力劳动者每日需要能量为2400一2700大卡。

根据司马懿与使者谈话内容的推断,诸葛亮应该每日食用的是500g米饭,而不是500g生大米但即使是580g生米煮成的米饭,对于诸葛亮的工作量也是偏少的。所以,司马懿得出这个结论应该不是信口开河。

当然有人会说,除了米还有水果,蔬菜和肉类啊,怎么可能吃不饱呢?鉴于当时的生活条件,司马懿的问话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要么是肉类等摄入较少,要么就是虚指,所谓食米代指所有饭量。不管怎么说,司马懿表现的很惊讶,说明诸葛亮吃的确实很少。

诸葛亮每天食米仍然接近数升,司马懿凭何断定他即将不久人世?

公元234年,诸葛亮发动了人生最后一战,大举伐魏。这一战前期,蜀军非常顺利,和魏军的作战中屡战屡胜,取得了压倒性优势。尤其是上方谷之战,诸葛亮将司马懿父子三人引入包围圈,采用火攻之计,差点将魏兵烧成灰。然而,天降大雨,司马懿逃出升天,丢了渭南大营后,便下令无论诸葛亮如何挑衅,都禁止出战。

诸葛亮为了引诱司马懿出战,想了无数招数,都没有效果。实在没办法了,诸葛亮派出使者拿着一个盒子和自己的一封书信,送给司马懿。司马懿打开盒子,看到是女人穿的衣服,不知何意,打开书信,看了之后,心中大怒,表面上微笑着对使者说道:“诸葛亮把我当作女人对待吗?给我送来女人穿的衣服。”司马懿于是欣然接受诸葛亮的礼物,还向使者致谢。话锋一转,司马懿非常关切地询问蜀军使者诸葛亮的饮食情况。蜀军使者认为这不是什么军事机密,于是如实告诉了司马懿蜀汉丞相诸葛亮的饮食状况。

司马懿不但没有上了诸葛亮的当,还成功套出蜀军使者关于诸葛亮的身体状况,得知诸葛亮不分昼夜,操劳国事,连处罚二十军棍以上的小事都要管。然而,诸葛亮吃的非常少,只有数升。司马懿正是根据诸葛亮“食少事烦”,断定诸葛亮命不久矣。演义中相关内容如下:司马懿看毕,心中大怒,乃佯笑曰:“孔明视我为妇人耶?”即受之,令重待来使。懿问曰:“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者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懿顾谓诸将曰:“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蜀军使者并不知道自己无意之中被狡猾的司马懿套出了军事机密。他在回到五丈原蜀营后,向诸葛亮报告这次出差经过。这个使者向诸葛亮复命道,司马懿收下了礼物,还对丞相致谢,没有打听军事机密,只是关心地询问了下丞相您的饮食状况。诸葛亮听后,知道司马懿的用意,也知道司马懿的城府太深了,能忍常人所不能,还能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刺探情报,是一大劲敌。他为自己身死之后的蜀军担忧。诸葛亮自己也深知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可是为了报答先主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不放心他人干活,凡事都亲力亲为。他并没有自己的私心,一切都是为了蜀汉,为了复兴汉室江山,克复中原,消灭曹魏,死而后已。

以上是演义中诸葛亮的饮食状况,在正史上也有相关记载。如在《晋书宣帝纪》中记载: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正史上对诸葛亮的饭量有更明确的记载,诸葛亮每天吃三四升米。有人认为诸葛亮每天吃三四升米,在现代来说,已经不少了,为何司马懿却说诸葛亮吃的少呢?如果按照现代一个成年人的饭量,每天几升饭,确实不少了,然而,东汉三国时期和现代的度量衡有差距。据度量衡相关书籍《汉书·律历志》中记载,对容量单位作了系统的整理,命名为龠、合、升、斗、斛五量,一合等于二龠,合以下都是十进,换算如下: 1斛等于10斗,1斗等于10升;1升等于10合。

因此,汉时的度量衡与我们现在的标准有很大区别,东汉三国时期的一升大约为现代的200毫升,大概是现在的200克。一升为200克,诸葛亮一天的饭量是三四升,相当于600克到800克。一个成年人一天的饭量大概是一斤多的饭量,然而诸葛亮仅仅吃半斤多粮食,自然远远不够。诸葛亮还是脑力劳动,消耗一般人还大。我们现代人,除了主食,还有不少副食、水果,一般不会缺少营养的。而古代物资匮乏,吃的食物单一,如果吃不饱,长久下去,很可能缺少营养。

结语司马懿正是探听到诸葛亮每天只吃三四升,吃不饱,休息不好,事无巨细,事必躬亲,长久以往,他判断出诸葛亮的身体早已垮了。因此,司马懿这才说出诸葛亮命不久矣的断言。他判断出诸葛亮不久于人世,坚定了坚守不出的信心,准备以逸待劳,将劲敌诸葛亮熬死,再慢慢收拾蜀军。幸好诸葛亮在临终前,部署好撤退路线,才使蜀军顺利撤退回成都。

诸葛亮每天能吃三四升米,为何司马懿预测他活不长了?

三国时期是我国非常著名的一段历史时期,在这段时期出现了很多的著名人物,也出现了非常多的精彩的战役,而这些著名人物里面有两个是可以平等同座的,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他们两个人的智商可以说都是非常的高,曾经在后期的时候,诸葛亮每天只吃三升的米,而就是根据这个细节,司马懿就判断诸葛亮命不久矣了。

诸葛亮当时是蜀国的丞相,他为了完成刘备一统天下的大业,曾经多次率领大军进行北伐,但是每一次都被司马懿给打回去了,直到第5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开始率军出去作战,司马懿还是老办法,就是坚守不出,就是不和诸葛亮进行面对面的作战,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没有办法,只能将兵驻扎在渭南附近,准备做长久的持久战打算,就这样两军在比较和平的氛围内开始对垒了起来。

这个时候两个人比拼的就是耐心,有一天诸葛亮派领一个使者去司马懿那里传话,司马懿就问了使者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全部都是和诸葛亮饮食起居有关的,并没有涉及到什么秘密,于是使者就告诉了司马懿,其中就提到了两个细节,第1个就是诸葛亮一天只吃不到三升的饭,第二个就是对于需要杖责二十以上的案子诸葛亮都会亲自审阅批示。

听到这两个细节之后,司马懿非常的高兴,并且告诉身边的人,诸葛亮应该活不长时间了,属下很奇怪,于是司马懿就给身边的人解释道,诸葛亮对于杖责二十的案子就需要亲自批示,说明他任何事情基本上都是亲力亲为的,可以推断出他每天的事物非常的繁忙,精力消耗的很大,而他每天吃的饭就有很少说明他的身体肯定不好,果不其然在这之后的三个月之后诸葛亮就去世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9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