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元年,刘秀建都洛阳,占有司隶校尉部和冀、豫、并州,雄踞中原战略要地,资源丰富,兵力优势,但四面受敌。东有刘永、董宪、张步、李宪;北有彭宠;西有隗嚣、公孙述;南有秦丰、田戎。各割据政权虽然对刘秀形成包围形势,但互不统属,各自为政。其中,关东几个割据政权对刘秀威胁最大。此外,尚有数十万农民军活动于河水(黄,河)南北。所以建立东汉最先的战争就是要统一关东。
一、攻灭刘永
建武二年(26年)春,刘秀命大将盖延率军5万进击直接威胁洛阳的刘永集团。盖延兵分两路,夹击进围刘永于睢阳(河南商丘南)。数月后城破,刘永逃奔谯县(今安徽亳州)。汉军乘胜追击,夺占沛、楚、临淮等三郡国(约今河南周口、商丘,江苏徐州,安徽阜阳、宿州地区)大部,并击破刘永部将苏茂等人所率的三万救兵。次年,刘永复据睢阳,刘秀命大司马吴汉及盖延再击刘永,围城百日,刘永粮尽突围,被部将所杀。建武五年,汉军全歼刘永余部于垂惠(今安徽蒙城),从而消灭了关东地区的最大割据势力,解除了对京师洛阳的最大威胁。
二、击败邓奉、董沂
刘秀在以优势兵力进击刘永集团的同时,也派军队进攻南阳(今河南新野北)的邓奉和堵乡(今河南方城)的董沂。
建武三年三月,汉军岑彭部迫降董沂,击杀邓奉。尔后汉军消灭南阳刘玄余部,进击秦丰。秦丰坚守黎丘(今湖北宜城西北),被困两年始降。在这期间,占据夷陵的田戎曾率兵援救秦丰,但被岑彭击败,汉军攻占夷陵,使之成为日后西进的战略要地。
三、统一燕蓟
在基本平定了南方地区后,刘秀采取“北守东攻”的战略方针。在派遣耿弇、朱祐等入河北,向渔阳彭宠施加军事压力的同时,集中优势兵力进攻东方割据势力。建武五年(29年)二月,彭宠在汉军进攻面前,节节败退,结果引起内部分化,部将杀死彭宠,汉军遂占领渔阳,统一了燕蓟地区。
四、亲征董宪
同年六月,刘秀亲征东海郡(今山东郯城)董宪,将其大破于昌虑(今山东枣庄西),董宪退保郯(今山东郯城北)。汉军吴汉部跟踪追击,于八月攻下郯城,全歼董宪主力,董宪逃往朐(今江苏连云港南)。十月,刘秀遣大将耿弇进击张步,攻占祝阿(今济南西)、钟城(今济南南),诱杀其大将费邑,夺取了济南郡(今山东济南)、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张步为挽回败局,倾全军号称20万反攻临淄,耿弇以城为依托,诱敌开进,然后出动奇兵迂回袭击张步军,连战皆捷,张步逃至剧(今山东昌乐西),走投无路,被迫降汉。建武六年正月,吴汉破朐,击杀董宪。接着,汉军又在舒(今安徽庐江西南)消灭独据一方自立为天子的李宪。至此,汉军在短短的4年中,将关东地区各个割据势力全部铲除。
五、镇压赤眉
早在绿林军攻占洛阳的时候,赤眉军的势力也进入了中原地区。其首领不满于更始政权所为,另立一帜,与以绿林军为主体的更始政权相抗衡。建武元年(25年)九月,赤眉军攻入长安,推翻了更始政权。建武二年九月,占领长安的赤眉军因粮秣不继而西出陇东寻求出路,但结果为当地割据势力隗嚣所击败,只好折回关中。他们击走乘虚盘据在那里的邓禹军,重新控制了长安。由于后勤保障仍未获得解决,赤眉军再度陷入饥馑,并为地方豪强武装所包围。不久,被迫放弃长安,引兵东归。刘秀为一举扑灭赤眉军,决定凭借崤函险道,以逸待劳,以饱待饥,对赤眉军实施截击。为此,刘秀调兵遣将,改任冯异为主将,取代邓禹,急速西进,抵华阴(今陕西华阴西)阻击赤眉军,同时命令候进、耿弇部集结,准备会同进剿。
冯异在华阴阻击赤眉军60余天后,于次年正月东撤至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北)与邓禹部合兵。不久赤眉军进至这一带,与汉军相对峙。邓禹邀功心切,迎战赤眉军。赤眉军先佯败,后反攻,大败邓禹军,邓禹仅率24骑逃回宜阳。冯异率军相救,也被赤眉军所击败。冯异逃至崤底,后收集散兵和当地豪强武装数万人,与赤眉军继续交战。二月,双方大战于崤底。战前,冯异先派一部分士卒化装成赤眉军,潜伏于道旁。战斗开始,冯异以少数兵力诱使对方进攻,再以主力相拒,待赤盾军攻势减弱后,突发伏兵出击。赤眉军因无法辨认敌我而阵脚大乱,溃退至崤底,8万余人投降。接着,刘秀亲率大军,与先期部署的候进、耿弇部会合,拦截折向东南的赤眉军余部于宜阳(今河南宜阳西),予以全歼,赤眉军首领樊崇等十余万人投降。至此,刘秀终于将延续10年之久的赤眉农民起义扼杀在血泊之中。
东汉这个王朝在历史上的记载并不是特别的多,而且东汉的名声也并不太好,因为外企弄拳加上太监干政,将整个朝廷弄得乌烟瘴气,所以东汉这个王朝也一直是一个负面形象存在的,而且东汉也是唯一一个在灭亡之后重新复兴的王朝。在公元前的时候王莽夺取政权之后让西汉灭亡,王莽为了巩固统治,所以实行了新政改革,可是却激化了社会矛盾,当时就有一位将领叫做刘秀,就推翻了王莽的统治政权也建立起了新的政权,史称东汉。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只是一个非常普通没落的皇室后裔,这是因为刘秀的祖宗汉武帝刘彻实行了推恩令,所以到了刘秀这一代的时候,就是一个平民的人。因为刘倩在小的时候父亲去世了,所以便和自己的哥哥姐姐被寄养在叔叔家里,原来也因为王莽篡汉之后结束了西汉政权,虽然王莽进行了改革,但是也让百姓的生活变得异常的贫苦,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也让很多人开始进行了起义,所以刘秀也参与到了这个起义军当中,加上刘秀的军事能力是非常强的,所以很快在昆阳之战当中一战成名成功,很快结束了王莽的政权统治。
东汉这个王朝的建立,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必然的,这也是因为汉武帝的推恩力所导致的,这也是因为推力为了让诸侯国越分越少,实力不断的削弱,最终无法和中央进行对抗,这也是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种措施,当然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刘氏宗亲,所以刘氏宗亲也在很多地方生活着,即使沦为了平民,也是能够成功的召集到起义军。
最后东汉在历史上存在了200多年,也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强大的国家,也在文化知识上有着非常显著的成就。
1、春秋战国时期
考之史,春秋以前,尚未在东北地区设制,仅以边疆民族朝贡来确认其土地与居民同中原王朝的政治隶属关系。到了战国时期,与燕国在此设郡联系在一起。燕国处北方,经常遭到强敌东胡的内侵。昭王时,始筑长城,几乎把现今辽宁省全境括在长城以内,设郡以辖其地。
自此,辽即成了今辽宁地区的代名称,历代相沿不变。有时也把辽泛指为东北地区,但它真正含义,还是限指辽宁地区。
2、秦朝时期
仍把辽宁大部划入长城的藩篱之内,所置辽东、辽西与右北平三郡,是对燕制的承袭和进一步完善。
3、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继承燕、秦之制,除仍设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前汉时增设苍海郡、玄菟郡、乐浪郡、临屯郡、真番郡。这些郡都设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其中,苍海郡仅设2年即废,至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将真番、临屯两郡分别归并到玄菟郡、乐浪郡。
这些郡已把今松花江流域、图们江流域,相当于今吉林省及接近黑龙江省地区,置于辖境之内,特别是把今朝鲜也分其地为四郡,归为汉的统一管辖之下。这表明,两汉时对关东的行政管辖进一步扩大了。以后,历朝不断扩大管辖范围,郡县州道设置也越来越多。随着郡县制的巩固和完善,自然也促进了东北区域的最后形成。
4、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东北的行政区划,基本沿袭秦汉的设置,推行郡县制。这些郡县(州),都设置在今辽宁省境及朝鲜部分地区,而不及吉林和黑龙江省。对生活在现今吉黑两省与今内蒙古东部的东夷各族、鲜卑、乌桓等民族,另设东夷校尉、护鲜卑校尉、护乌桓尉等管辖。这些民族同中原王朝保持着朝贡关系,维持着安定的局面。
5、隋唐时期
从隋唐,中经辽金至元,约700多年,是东北区域形成与发展时期,突出表现,就是中原王朝对东北的行政区划,从原有的南部向北部即吉黑两省发展,并使全地区的行政区划完善起来,从而建立了中原王朝对全地区的统治,特别是少数民族建立的辽金元三代王朝,对全地区的发展尤有特殊的意义。
6、元朝时期
元代承前启后,不仅确认辽金的东北区域观念,并把这种观念进一步巩固下来。于是,〃东北〃这个概念,既是方位又指为区域。
7、明朝时期
自明代以后,关东地区又有了一个新名称,这就是人人皆知的〃关东〃。此称之义,是指耸立于河北与辽宁交界处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以东的地方,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泛称东北。又以山海关为限隔,则有关里(内)、关外之别称。东北这一区域概念的形成,却是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演变,与长城特别是与山海关的修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8、清朝时期
满族登上历史舞台,进入中华民族的行列,彻底改变了明代关东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互不统属的各自分散的状态,形成了一个整体民族。由此引起的地域关系大变化,是彻底废除明代所筑辽东边墙及开原三关的藩篱,再无内外之分,整个关东地区从政治上及民族关系都连为一个整体。
在满人的心目中,无论是盛京、吉林、黑龙江,都视为她的发祥之地。因为他们的祖先确实源起于黑龙江流域,后离故土南迁,经吉林,进至朝鲜北部,最后辗转回迁至辽宁省境,定居于新宾的赫图阿拉(今称永陵乡)。在皇太极为其父纂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时,开宗明义,把关东的名山――长白山定为其祖先的诞育之地。
因此,长白山同努尔哈赤创业的赫图阿拉一样重要。这就是说,在清代的地域观念上,已把辽阔的东北看成是一个没有区别的完整的地区。前叙清入关初,以盛京大臣总管全区,恰是这种地域观念的具体体现。后以东北疆土辽阔不便管理,始将全区折为〃三将军〃。
但从整体上,清朝把三省列为〃封禁〃地区,受到特别保护。这就使关东地区在全国各水管站区中处于特殊地位。它是有清一代的政治与经济〃特区〃。
扩展资料
十九世纪中叶,虚掩的山海关大门敞开,流民潮涌,汹涌澎湃。人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人的流动实际上就是文化的流动。“闯关东”浪潮叠起,意味着中原文化向关东地区大规模挺进,文化交流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如果说“闭关”时代的文化交流表现为中原文化对东北固有文化的“影响”,受到“封禁”的人为干扰,那么,在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中原文化迅速在关东地区扩散,使得中原文化和关东文化在辽阔的关东得到了并存。
山东村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员数量庞大,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自己的文化,所谓“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即是。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赵中孚在论及“闯关东”的意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会意义上,东四省区基本上是山东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
山东与东四省区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最主要的是东四省区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面对关内文化的扑面而来,关东文化不可能没有丝毫戒心,也不可能没有“土客”矛盾产生。
——关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9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夏朝的行政区划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