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历史除了课本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还有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历史小知识是鲜为人知,所以接下来小编就为广大喜爱历史的小伙伴们讲讲关于李岩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吗?他的才能如何。
在历史上,有很多的故事在流传下来的时候都会变得不那么的真实有些故事会被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而这样的故事在普遍认知比较低的古时候,却是能够得到众人的信任的。但是,时至今日,却有很多的古代故事被后人们所质疑。
就例如这篇文章所要讲述的人物,他是李自成身边最牛的谋士,其智商堪比诸葛亮,可惜,竟然有人说他在历史上根本不存在,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的心中都已经知道这篇文章要说的是谁了,没错,就是李岩。
李岩,是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中的一位重要将领。在明末的历史上,李岩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
据《明史.流贼传》中记载:“杞县人李信者,逆案中尚书李精白子也,尝出粟赈饥民,民德之曰,李公子。”
据记载,李岩是天启丁卯年举人。其父李精白是山东巡抚加兵部尚书衔,在崇祯初年的魏忠贤逆案中,他被定义“交结近侍,又次等论,徒三年,输赎为民”的处罚。但其实,这在明末官场中,这根本就算不了什么大事。因此,李精白在家乡的名声并不坏,并且他虽被削职为民,但李家仍是杞县的数一数二的乡绅财主。
而对于李岩的故事,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版本,等到乾隆皇帝编《明史》时,那几种说法,在经过照单全收后的加工,终于形成了一个完整故事:李岩原来叫做李信,他是河南杞县人,天启丁卯年举人,父亲是天启年间兵部尚书李精白。他一开始就是一个乐善好施的公子哥,被人称为“李公子”,
但是,在崇祯十三年时天下大旱,而李岩为百姓请命求赈灾,却反而被县官宋某抓进了牢里,这下宋县官可是惹祸上身,最后被李岩红颜知己红娘子,带着一群红了眼的饥民砸了县衙后打死了,而李岩也被救了出来,然后便一道投奔了李自成。
在加入了李自成之后,从此李岩鞍前马后出谋划策,特别是发明了“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口号,一下让李自成骤然获得了万民拥戴,并因此而顺利的取得了天下,并在北京建立大顺政权。
只可惜,随后李自成花了眼,没有听李岩的劝告,以至于连战连败,更是将败因迁怒于李岩,并且最后竟然听信了牛金星谗言,把李岩以及其弟弟李牟一起杀害,干出了自毁忠良的蠢事!
但是,有的学者却认为,李岩是一个虚构人物,曾亲身参加大顺军的河南人郑廉,他在《豫变纪略》一书中,否认了杞县有李岩其人,在康熙的《杞县志》中,也附有一篇《李公子辨》,也否认了李岩是李精白之子,更是否认有举人李岩的存在。因此,有些人们认为李岩应为一位后人杜撰的历史人物,并没有真实存在。只不过,一直都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罢了?
之后,作为海内知名历史学者顾诚,他以考证严谨著称。在1978年,他经过了长期考证,终于发表了《李岩质疑》一文,并立刻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在这篇作品中,顾诚先生综合各类史料,并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指出了好些李岩事迹里的不合理之处,尤其是一大自相矛盾处:在李自成军中,姓李的“制将军”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李过,而另一个是李友,并没有一个叫李岩的。
而据顾诚本人讲述,他为了查找李岩的资料,翻阅了众多当时任职官员的文集、相关记载以及档案和地方志。而仅以地方志为例,凡是起义军所到过的府、州、县志,顾诚就查了有1000多部,但是竟然都没有找到一条,有关李岩存在的史料!
而李岩因谗言被李自成所杀的悲情故事,顾诚先生经过分析后,也认定这根本就不存在,并最终有了他信誓旦旦的结论:“在没有见到可靠的第一手材料之前,我是不相信在明末农民战争中,曾经有过李岩这个人物的。”
从理论上来说,虽然顾诚先生的这个结论,并没有百分之百否定李岩其人的真实性,但经过了其抽丝剥茧式的层层分辨剖析之后,史学界已经基本接受了“史无李岩”的定论。因此,这个李自成最牛的谋士,智商堪比诸葛亮的人物,在历史上很大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关于李岩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吗?他的才能如何的内容就是这些了,致力于为读者提供高质量、全面的历史资讯和故事。我们的内容不限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喜欢的话就请关注我们吧。
史海钩沉03:李岩一席话可安天下
明朝末年,李自成发动农民造反,李岩的加入对李自成的事业可谓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李岩是河南杞县人,曾经中过举人,也算得上是一名读书人。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他与李自成相遇。据《明季北略》记载,两人相遇的时候,“相得甚欢”。两人商谈了建国大计,李自成就像是刘备遇到了诸葛亮一样,十分的开心。他说道:“足下龙虎鸿韬,英雄伟略,必能与孤共图义举,他业开基者也。”
李岩的影视形象
当时河南大饥,李岩劝李自成均田免赋,救济灾民,打击豪强,招揽人心。他还创作了童谣说:“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这样的童谣对宣传李自成的军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所以,农民军所到之处,老百姓都是十分的欢迎,灾民中的青壮年也纷纷投军。李自成在陕西时,因大败只能藏匿于山中,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然而到了河南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俨然是柳暗花明。李自成起兵十多年,多次受到挫折,有时似乎是一蹶不振,但在李岩加入后,他的事情蒸蒸日上,达到了顶峰。
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李自成终于率军攻入北京。对李自成来说,这当然是一件大喜事,但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在这兴衰成败的关键时刻,李岩再次显示出了他的高瞻远瞩。他先是向李自成口头进谏,后面又写成了奏章呈了上去。李岩的建议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驻大军于城外,严守军纪。
二是只对少数名声恶劣的贪官追赃助饷,切不可扩大化,造成士大夫和官员阶层与起义军的对立,安定民心是第一要务。
三是以大国封明太子,安抚明臣,为己所用。
四是招抚吴三桂父子,重视边防。
这四点每一点都是十分的重要,起义军是坚决不能进城的。军中大部分都是纯朴农民,无牵无挂,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在战斗中无所畏惧、所向披靡。一旦进了城,这些农民见识了花花世界,必然要腐化、堕落,甚至于抢劫、杀人、强奸良家女子,到时也就必然会遭到老百姓的反对。在后来的山海关之战,李自成的军队一触即溃,也恰恰说明了这点,这些农民军抢劫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几乎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李自成遭到民众欢迎
李岩认为,重中之重,即是安定。只要民心安定了,边防巩固了,别的事情,即使慢一点也无妨。只可惜在一片欢呼声中,李岩的声音实在是太微弱了,引不起起义军高层的注意。就连一向信任他的李自成也嫌他太哆嗦了,只在上面批了“知道了”,不再作答复。他的这份足可以安天下的奏疏,湮没在了一大堆废纸之中。
在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来回顾这段历史,就不得不说李岩的建议真的是一副特效药,可以使李自成的事业更上一层楼,也可以使中国今后的事情不再那样的惨烈。如果李自成清醒一点的话,将李岩的建议付诸实行,那么大局立刻就会稳定下来。这样一来,起码吴三桂不会叛变,清兵也就不会进关,北方的战事可以暂时停息,百姓也可以安居乐业。
总的来说,当时大顺开国的形势并不比大明王朝开国的形势差,老百姓恨的是贪官污吏,对于崇祯帝并无多大仇恨,相反还很有感情,李自成对崇祯帝的感情也是如此,他在檄文中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贿通官府,朝端之威福日移;利人戚绅,闾左之脂膏尽竭。”既然如此,只要新王朝上下齐心,厚葬崇祯帝,优待明太子,惩治贪官污吏,即便不能完全治本,但也能暂时使局面安定下来,李自成也可以在北京做长久的皇帝,国家也可以由乱世走向治世!
公元1644年是一场数十年大战的开始。这场大战起于清兵追击李自成和张献忠,包括清兵灭亡南明、征服全国,包括清兵与台湾郑氏的海上战争;也包括清兵与吴三桂等“三藩”之间的殊死搏斗,直到1683年施琅攻占台湾为止。但是,“反清复明”的会党起义和秘密活动一直延续到了清末。
如果当时的大顺王朝能够稳定下来,不论今后的历史如何发展,起码这数十年的战争可以避免,即便有战争,也不会有如此的大规模,清廷的“剃发易服”、杀人盈野的屠城可以避免,清廷的异族殖民者心态对中国的统治可以避免,数千万人的鲜血可以不流,无数老百姓不会流离失所,历史也将会是另一种写法,无论如何也要比现在要好上许多。
李岩不是神仙,只不过他了解当时的国家形势,对农民军的本性也有所了解,所以他才能作出正确的建议来。他的这一席话确实可以安天下。李自成从北京仓皇西撤的时候,也必然会认识到他的这番建议的价值,只可惜没有后悔药可吃了。
在撤退的时候,李自成和大部分的部下都想跑回西安,因为他们在那里已经建立了一套政权。而李岩则主张暂时退往河南,重整旗鼓,期待卷土重来,因为李自成是在河南发展壮大起来的,重回河南,起码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如果李自成能退到河南的话,政权稳定下来,也可以与南明政权合作,共同抗清,不至于如此之快就告覆亡。但李自成非但没有采纳,还认为李岩有“异心”,竟然将他给处死了。
山海关之战,李自成大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8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绿林赤眉起义的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