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宋之问:想爬上龙床的诗人还给武则天写情诗

历史典故 2023-07-18 11:00:04

大家好,我是小编,说起宋之问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宋之问是唐朝初期的诗人,他的家庭并不是显赫的门第,从小,宋之问在父亲的影响下,写的文词在当时成为佳话美谈。长大后的宋之问一表人才,在现代也应该算是帅哥行列了吧。

在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宋之问考中进士,这是他正春风得意的时候,正好当时也是武则天的天下。宋之问虽然有才,却是一位趋炎附势,想要一步登天的人。他曾以一首《龙门应制》博得了武则天的赞赏。得到赞赏后的宋之问并没有满足,众所周知,当时武则天虽贵为一国之君,但她始终是个女人,也是有七情六欲的。所以,当时武则天养男宠也是光明正大的。宋之问自认长相还可以,在加上会作诗,也算是风流才子了。所以他便想着利用自己的优势能做上武则天的男宠,想一步登天。想要接近武则天,就要先接近武则天身边的大红人张氏兄弟了。

为了能成功当上男宠,宋之问完全丢弃了文人本该有的气节。就连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上厕所时,宋之问也会为其拿厕纸,站在一旁伺候。他的这种行为,一度成为别人口中的笑谈。急于求成的宋之问,居然毛遂自荐,给武则天写起了情诗“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搓一问津”。武则天看到后自然是高兴的,但是她对身边人说了句“宋之问确实是个有才之人,但是他的口臭熏人,真是让人无法忍受啊”。

也就是这句话,宋之问的美梦泡汤了。看来,武则天喜欢男宠,但她还是有选择男宠的标准的。

我就说她怎么这么能耐,原来是外面有小白脸

原文在这里很久没有聊唐诗了,今天来聊一聊。话说,有这么一位知名的文艺工作者,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但却老遭人呛,被说成是喜欢举报,爱抱大腿、爱挑事,还被质疑抄袭别人的作品。别误会,我说的不是黄安先生,今天也不讨论黄安的事。我所说的是唐朝的一位大诗人。让我们记住他的名字——宋之问。你可能会说:宋之问?这是谁啊,是个小人物吧,我肿么从来都没听说过。这可不是小人物。我列举他三点超牛的地方你就明白了:第一是诗很牛。直到今天还有学者说,中国的公元八世纪,是“沈宋的世纪”,其中这个“宋”就是宋之问。每个中国人,都能够读懂他的这一句诗:“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第二,宋先生不但会写诗,据说还会很多绝技:举报、撕*、抄袭、宫斗……如果去演太子妃升官记一定很无敌。要知道,在唐代的大诗人里,有些人是很不擅长宫斗的,比如李白,进宫没几天,就被对手给斗趴下了,皇上对他各种嫌弃,最后干脆轰走了事。但宋之问先生却堪称宫斗高手,百撕百胜,比李白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第三,也是最厉害的一点:他的很多场宫斗,都是为了泡一个妞。按说唐朝的风流诗人可不少,杜牧、元稹、白居易、李商隐都很风流,而且还各有特长:杜牧爱逛青楼,元稹爱泡才女,李商隐则暗恋人家的丫头。但宋之问老师却与众不同。他要泡的,是整个唐朝最难泡的一个妞。是谁?太平公主?玉真公主?都不是,他的目标是——武则天。你大概以为他疯了:这个妞也能下手的?可是我们的宋之问先生却勇敢地出手了。二故事要从宋之问先生的父亲说起。他的父亲是唐初的一位江湖中人、武学高手,也姓宋(废话)。这一天,宋大侠叫来了自己的三个儿子,严肃地问他们:“你们也都长大了,该学点东西了。爹这一生有三门本领:一是武功,二是书法,三是文采。你们一人选一样学吧!”孩子们纷纷作出了选择。老二宋之逊选了书法,后来成为一代草隶名家;老三宋之悌则选了武功,后来成了一名颇有战功的勇士。最后,父亲把殷切的目光投向了老大——宋之问。这个儿子高大英俊,一表人才,活像个明星。“你选什么呢?孩子?”“我要学文学。”宋之问坚定地说。什么武功、书法,我都不感兴趣。我一定要学好文学,成为一名大诗人,书写我的壮(宫)丽(斗)人生!三定下目标之后,宋之问刻苦学习,天天读书写诗,忙得连牙都顾不刷。父亲劝他说:孩子啊,你刻苦学诗当然很好,但牙还是要刷的,不然早晚要吃大亏。宋之问却不以为然:“刷一个牙,至少要五分钟,多浪费时间啊。少刷牙怎么会吃亏呢!”说着,他又埋头到了书本之中。渐渐地,小宋之开始有了名气。他写了很多诗发表在自媒体上,阅读量都不错,动辄突破两三万。小宋也很得意。有一天,他的上忽然收到一首诗,是外甥刘希夷发来的。“小舅,你看我这两句诗怎么样,能不能发表。”外甥兴冲冲地问。宋之问点开一看,不禁大吃一惊。这两句诗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诗太棒了,要是发表出去,一定十万加啊!“这特么是你写的?”他狐疑地问。“是啊,有什么问题吗?很差吗?”刘希夷一脸无辜。宋之问不动声色:“外甥呀,这两句诗的水平我看也就一般般啦,发出去效果也不会太好。要不然这样,这两句诗就署我的名字,小舅帮你发怎么样?”刘希夷又不傻,很快反应了过来:“什么?你是要剽窃?我不干……”宋之问怒了:小子,敬酒不吃吃罚酒,我neng死你。怎么弄死呢?话说《水浒传》里曾记载了一种办法,叫做“土布袋”,把一个口袋装满土,压在人身上,一时三刻就死了。宋之问就做一了个这样的土布袋,压在了刘希夷身上。刘希夷就这样死掉了。宋之问通过抄袭,得到了这一首新鸳鸯蝴蝶……不对,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发表之后,收获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十万加”。有人考证说,这事不靠谱,刘希夷的年纪比宋之问大,怎么会被他压死呢。然而这个八卦故事不是我编的,而是唐朝另一个大诗人刘禹锡说的。更何况,宋之问家是武林世家嘛,会武功的,真能压死刘希夷也说不定。不管怎样,宋之问的人生第一撕大获全胜。四时光飞逝,我们的宋先生越来越红了。靠着帅气的长相,以及出众的才华,他考中了进士,后来又进入朝中做事,担任书童,代。办公室里,一个同龄人热情地迎上来和他握手:“你好,我是,我们以后就是同事啦!我叫杨炯!”你发现这个同事的名字有点熟是不是?没错,此人后来名震江湖,加入唐代的一个著名男子天团,叫做“初唐四杰”!可当时,他不过就是办公室里的文员小杨而已。你或许开始担心了:和小宋做同事,杨炯安不安全?他会不会也写出一句好诗来,被宋之问盯上,然后用布袋压死?你放心,没有发生这种事。压死同事哪是这么容易的。何况杨炯这个人性格有问题,比较孤傲,在单位人缘不太好,仕途一直没有起色,对心机帝宋之问基本构不成什么威胁。后来宋之问不断蹿红,直到陪侍武后,风光无限,杨炯却还一直在当文员,后来做到的最大的官,也就是个县长。宋之问根本犯不着去撕杨炯。他们维持了终生的纯洁的友谊。五长话短说。随着时间推移,我们的小宋步步高升,最后担任了一个了不得的职位——武则天的高级伴读书童!一场大撕也随之来临了。这次的对手很强大,叫做东方虬。武侠小说里,凡是复姓的往往都是高手,比如令狐、西门、慕容。尤其是姓东方的,更是高手中的高手,想想那个死人妖你就知道了。东方虬当时的职位叫做“左史”。请注意,这个官并不大,不要误会成明教的“光明左使”那样,是教主之下的二把手。它只是个记录皇上言行的笔杆子而已。不过,这个岗位由于亲近天子,分量也不轻。何况东方虬的诗才很高,更在死鬼刘希夷之上,堪称初唐的一面旗帜。比如一首《春雪》:“春雪满空来, 触处似花开。 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可我们的小宋毫不惧怕:尔要撕,便来撕!战斗发生在洛阳。这一天,武则天带队出游,眼看着山明水秀、柳绿花香,她心情大悦,命手下写诗助兴。东方虬应声而出,一挥而就,果然文采斐然。武则天很高兴,当场给他颁发最高奖:一件豪华时装。东方虬得意洋洋,看着宋之问:“我左青龙,右白虎,老牛在腰间,龙头在胸口,你一个小小书童,敢和我作对么!”可他的新衣服还没穿暖呢,就听见武则天大喊一声:“好!这一首更好!”武则天手里拿的,正是宋之问的卷子。宋之问交出来的诗,名字叫做《龙门应制》,又名《记一次隆重的考察活动》。诗很长,我就不转载了,它的大意是:“春雨初霁啊,花红柳绿,御姐出行啊,多么壮丽。仙乐鸣响啊,千乘万骑。这可不是来游山玩水啊,而是来关心老百姓种地。”它的辞藻十分华丽,语句十分精致,完全正确,武则天越看越高兴。她当场下令:来人呀,把东方虬的时装扒了,给我家小宋穿上吧!可想而知东方虬当时一定很悲愤。是的,用文章来服侍人,就是这么残酷的。六一战告捷之后,宋之问巩固了江湖地位,赢得了一个外——诗家射雕手!如果金庸那时候写《射雕英雄传》,主角应该是我们的宋老师。这时,宋之问已制定了下一阶段的五年计划:继续向武则天进攻,进一步夺取御姐的欢心。光靠给武则天写诗已经不能满足他了,他还决心要给武则天……当鸭子。你可能觉得这有点荒唐,我也觉得有点荒唐,但这事儿不是我说的,您就往下看吧。此时宋之问年轻已经不轻,却仍气质不凡,风度翩翩。对于当鸭子,他颇有自信。他很快找到了机会。当时武则天交了几个小男朋友,最有名的是一对兄弟俩,叫做张易之、张昌宗。大家看过《大明宫词》没有,里面有一个吹箫的妖艳小白脸,那就是张易之。武则天经常和兄弟俩一起鬼混,对外找借口说是让他们“编书”。其实他们是两个标准的低能儿,人送外华文华武,哪里会编什么书呢。作为高级伴读书童,宋之问使劲巴结这两兄弟,鞍前马后地服侍。据传说,这俩兄弟要解手,宋之问还给他们端夜壶。然而事与愿违,不管宋之问怎么钻营,武则天对他的态度总是这样的:小宋呀,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就说。小宋呀,你的诗写得真不错。小宋呀,你是一个好人。……好人卡领了一大堆,可就是爬不上女皇的龙榻。宋之问无可,决定拼了。他卯足了劲,给武则天写了一封情书,叫《明河篇》。里面写了些什么呢?比如“鸳鸯机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乘槎”是什么意思?就是乘木筏子。什么叫“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翻译出来就是:“我这张旧船票,还能否登上你的客船?”情书送上去之后,过了好久,终于听说了武则天的回复。这是一句在中国诗史上被当作段子传了一千多年的回复:“我不是不知道小宋有才华、有情调。可是……架不住他口臭啊……”原话是:“吾非不知之问有才调,但以其有口过。”古人没有记载小宋听到这句话后的表情,只写了四个字:“终身惭愤”。看来刷牙真的很重要。七年,武则天被人下台了。小宋作为高级伴读书童,也被贬到广东。那时候的广东不比现在,又热又苦。宋之问并不服输:我的人生还没有完!我还可以继续宫斗!他悄悄窜回洛阳,住在一个叫张仲之的朋友家,等待机会。很快,他的机会就来了。这一天夜里,月黑风高,宋之问无意间听说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这位收留了自己的好朋友张仲之,已经和别人密谋,要搞一场,杀了当朝宰相武三思。听说了朋友的这一壮举,宋之问感动得热泪盈眶。他意识到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来了。于是,小宋抹着泪水,毅然作出了决定:告密!他连夜派人发了一条微博,@给了武三思:我的东张仲之是个坏分子!他图谋不轨!请爱唐人士一起来他!结果可想而知,张仲之全家杀光光,宋之问则举报有功,升官。在当时的文人圈里,一说起这件事,大家就偷偷对着宋之问比中指。但这又怎么样呢?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我们的小宋就是会宫斗!八然而,小宋的宫斗还没有结束,他人生中的最强对手出现了。前文说过,当时诗坛的两大天王并称“沈宋”。其中“宋”就是宋之问,而“沈”则是另一个人——沈佺期。他们之间爆发了一场pk,就是唐诗历史上几大著名决战之一的“彩楼之战”。这一年,中宗皇帝游览昆明池,下令修起一座彩楼,让属下们比赛诗。担任评委的是大大有名的一个女人——上官婉儿。彩楼之上,上官婉儿随手评点,遭淘汰的卷子被直接扔下来,一时间彩楼前如雪片纷纷,满空都是A4纸。最后,上官婉儿手上只剩下两个人的卷子:沈佺期和宋之问。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她的手上。她把两首诗比来比去,始终难以取舍。过了很久,终于有一张卷子悠悠飘下,大家抢过来一看,是沈佺期的。这说明宋之问赢了。沈佺期不服:“凭什么我不如那个口臭鬼!”上官婉儿说:“你俩的诗,难分高下。但是你的结尾比他的烂,所以你输了。”原来沈佺期的结尾是:“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大意是:我这么没本事的人,看到大家这么有才干,真是不好意思——很谦虚,但也很泄气。而宋之问的结尾呢?是气场完全不同的八个字:“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它不但用了一个关于汉武帝救鱼得珠的典故,而且还饱含正能量,体现了充分的道路自信:“我不担心今天的月亮会黯淡,因为一定会有明珠来照亮我大唐的夜空!”沈佺期输得心服口服。有人说,沈佺期是作死,因为他擅长七言,却非要去和宋之问比五言。也有人说,沈佺期的诗比宋之问多写了一联,气脉到最后跟不上,泄了。不管怎样,宋之问又一次大获全胜。九那么,赢得了“彩楼之战”的小宋,从此青云直上了?并没有,这只是他的回光返照而已。他的每一场宫斗都赢了,但他的战略却彻底输了。小宋见风使舵得太狠了——起初他拼命巴结二张兄弟;二张垮台后,他就使劲巴结武三思;武三思倒台了,他就巴结太平公主;等后来韦皇后、安乐公主势力坐大,他又抛下太平公主,去巴结安乐公主。大家可以去翻翻小宋的诗集来看,每换一个boss,他就写一大堆跪舔文。其实,在唐朝大诗人里,谁又没有巴结过人、没写过几首马屁诗呢,连李白杜甫也不能免俗,这并不算丢人。但见风使舵到小宋这份上,甚至连朋友都可以的,也是奇葩。年以后,唐朝发生一场又一场的宫廷剧变,宋之问的boss们先后倒台,纷纷被杀。小宋到处遭人嫌,被一路猛贬,先贬到越州,又改到豫州,最后改到桂州。过去的一切荣华富贵都随风而去,剩下的只有荒凉的边地,和遥远的故乡。宋之问似乎终于明白了什么。我为boss们鼓吹了一生,写过跪舔文,端过马桶,过朋友,却只换来今天的下场,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一路上,他满怀忧伤,写下了很多动情的诗句,和过去那些“高举伟大旗帜”完全不一样的诗句。事实上,在两次被贬谪时期写的诗,是宋之问一辈子最好的诗。比如前文已经引用过的:“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诗人,当他没有了资格粉饰太平,断绝了机会拍马跪舔,往往才能放眼苍凉世界,书写心灵之声。可惜的是,宋之问的诗魂刚刚升华,肉体就必须毁灭了。朝廷已经没有耐心让这个人再活在世上,下令把他赐死。十宋之问死得挺可怜。接到赐死的命令后,他脑门冒汗,来回转圈,一拖再拖。最后,在别人的呵斥下,他才稍微定了定神,洗了个澡,吃了点东西,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事实上,回望小宋一生,那些端尿壶、求做鸭、neng死外甥的八卦故事,虽然在唐朝时就被人传得绘声绘色,却不一定都是真的。有些可能是因为他名声不好,被人存心编排的。但宋之问的人品,一定多少有点问题。曾经,当他的好朋友杨炯去世的时候,他写过一篇祭文,至今都是名篇,开头是八个字:“自古皆死,不朽者文!”既然小宋早已明白这个道理,又何必做那么多徒劳无益的事呢?最后,抄几句词,送给做事有瑕疵、但诗文仍然不朽的宋之问同学吧:在人间已是颠,何苦要上青天,不如温柔同眠。

渡汉江(宋之问或李频诗作)详细资料大全

《渡汉江》是唐代诗人宋之问(一说李频)创作的一首诗。这是诗人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意在写思乡情切,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和游子远归家乡时激动、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前两句主要写追叙久居岭外的情况,后两句抒写接近家乡时矛盾的心情。全诗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 :渡汉江 创作年代 :初唐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五言绝句 作者 :宋之问(一说李频) 作品原文,注释译文,词句注释,白话译文,创作背景,作品鉴赏,整体赏析,名家点评,作者简介,作品原文 渡汉江⑴岭外音书断⑵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⑶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汉江:汉水。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⑵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书:信。
⑶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白话译文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创作背景此诗一说作于宋之问神龙二年(706年)途经汉水时。宋之问媚附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武氏去世后,唐中宗将其贬为泷州参军。泷州在岭南,唐时属于极为边远的地区,贬往那里的官员因不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活习俗,往往不能生还。神龙元年(705年)十月宋之问过岭,次年春即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下了此诗。 另一说,此诗是李频由贬所泷州逃归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汉水)时所作。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诗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挨过漫长的时间。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著力,却很见作意。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第三、四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讯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心同时的到来,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情更怯”与“不敢问”更能体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愈接近重逢,诗人便会愈发忧虑,发展到极端,这种忧虑就会变成一种恐惧、战栗,使之不敢面对现实。 诗人正是这样逼真地再现了特殊境遇下,对家人的入骨关爱,吟咏出入类心灵的良善韵律,从而引起了千古的共鸣。只是这种境遇的造成,诗人不能辞其咎。在这一点上,后来杜甫的“反畏讯息来,寸心亦何有”(《述怀》)写战乱中担忧家人,至于不敢面对吉凶未卜的“讯息”。则更有时代感,更耐人寻味。 此诗有巧妙的抒情艺术。诗人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诗歌以最省略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名家点评

明代钟惺、谭元春《唐诗归》:“实历苦境,皆以反说,意又深一层。” 清代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怯’字写得真情出。” 清代李锳《诗法易简录》:“‘不敢问来人’,以反笔写出苦况。”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即老杜‘反畏讯息来,寸心亦何有’意。” 清代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贬客归家心事,写得逼真的绝。” 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五绝中能言情,与嘉州‘马上相逢无纸笔’同妙。”作者简介宋之问(约656—712),唐代诗人,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官至考功员外郎。曾先后谄事张易之和太平公主。睿宗时贬钦州,赐死。诗与沈佺期齐名,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靡。放逐途中诸诗则表现了感伤情绪。律体形式完整,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宋之问集》。 李频,唐代诗人,字德新,睦州寿昌(今属浙江)人。少时以诗著称。大中八年(854年)进士,调校书郎,为南陵主簿,迁武功令。后为建州(今福建建瓯)刺史。卒于官。其诗多为五律。诗集本名《建州刺文集》,又称《梨岳集》),《全唐诗》存其诗二卷。

宋之问向女皇武则天求欢,结果如何呢?

话说武则天当上中国首任,也是最后一任女皇的某天夜晚,她的大唐寝宫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守卫寝宫的侍卫都知道女皇有喜欢临幸男宠的嗜好。一看来者是位洗得香喷喷、长得高大威猛的帅哥,全身除了一件薄薄的锦缎睡衣,而无寸金寸铁的凶器,就会心地放他进去了。

片刻之后,与那些通常被临幸后受宠若惊、神采奕奕退出寝宫的猛男不一样。刚刚进去的帅哥却满面沮丧、灰头土脸地溜了出来。

出乎意料的侍卫们并不知道,刚刚走进女皇寝宫的大帅哥,不仅长得高大威猛,还是大唐现象级诗歌大咖。他刚才正是自信一定能够凭借自己英俊的长相和出众的才华迷倒就好这一口的武则天时,才英勇无畏地登堂进入女皇的寝宫的。

然而,不幸的是,当他被允许来到武则天的卧榻前,开始向女皇朗诵精心创作的求欢诗篇时,武则天却闻到了他那浑身香水也未能遮掩掉的口臭。武则天有些不忍地轻轻推开他,不无遗憾地告诉他:“朕确实喜欢伟大的东西,但你的口气也实在是太大了。你就别想三想四了,往后就给我好好写写诗得了。”

被婉拒的帅哥羞愧不已,一退出门就将那首情诗撕得粉碎,并直奔寝宫外的花园,摘下一大把丁香花塞进嘴巴。



这个倒霉的猛男帅哥,就是与“初唐四杰”齐名的大诗人宋之问

他虽出身微寒,但聪颖过人,从小即有诗名。成年后,他的才华已名满天下,他写的五言律诗当时无人能及。待他二十岁考中进士后,女皇武则天亲自把他招进皇宫,做了一名文学侍从。

以上故事虽不见于正史,但有多种野史记载互证,想必不全是空穴来风。

一个诗人,一个女皇,本来是不会有什么共同语言和现实交集的。但突然发生了一个诗人向女皇求欢的桥段,乍一看确实异想天开的像个很傻很天真的笑话。因为他不知道,这个世界存在着不能实施的爱情,存在着无法向人解释,也不能被世俗理解的相思。

但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中(比如武则天喜欢男宠),为了某种目的,本来天壤之远的男女也是有可能发生交集,并化学反应出类似于爱情的东西的。

要是站在宋之问的角度,如果一个诗人是一个自由人,而不是一个奴隶,那他就可以,也应该不屈服任何凌驾于人性之上的威权,而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和人生的真情实感。诗人就是要有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傻帽劲,有不计后果而追求自我感受的勇敢。

对于宋之问来说,也许正是向武则天求欢的那一刻,他才把自己彻底放飞了,才真正踏上了人生和创作的自由之旅。



口臭,可以用芬芳的丁香花掩盖(事实上自从那次惊心动魄的求欢败逃后,宋之问终生都是这么做的),但恶劣的人品却不那么容易改善,因为那是由难移的秉性决定的。

宋之问的“劣迹”实在太多,我们只能摘其要而简述之。

新旧唐书都记载,宋之问自己邀宠失败后,转而巴结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不仅为张易捉笔写诗献给武则天讨欢心,还低三下四地为张易之捧尿壶,以期他在女皇的枕畔为自己说好话。

可惜,事与愿违,随着宰相张柬之、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人逼武则天退位,张易之被杀,宋之问反而被贬到广东罗定任参军,一个没有什么实权的副县级小官。

第二年他偷偷潜回洛阳,躲在友人安定公主的驸马王同皎家里。当时武三思权势嚣张,王同皎不想让大唐江山落入他的手,就密谋诛杀武三思。



宋之问知道内情后,指使侄子向武三思告密,王同皎等人被斩首。卖友求荣后,他终于被提拔为鸿胪主簿,相当于今天外交部的一个司长。

但是,武三思不久被太子李重俊与大将军李多祚发兵杀死。再次失去靠山的宋之问又转身投靠太平公主。后经权衡,又转而巴结安乐公主,导致太平公主不爽。在唐中宗想提拔宋之问当朝廷中起草诏令的中书舍人时,太平公主便怒揭他的种种丑行。结果像上次一样,他反而被贬到绍兴市政府当了一个幕僚,并自此终结了一生的仕途。

更可悲的是即便是这个幕僚,宋之问也没有当稳,很快又被流放到遥远的广西钦州。在大约五十六岁的时候,被唐玄宗李隆基下诏赐死。

这个权欲的力比多旺盛,在爬高上位过程中从来就没有挺直过腰杆的人,倒是歪打正着地用悲催的命运成就了自己的诗名。两次被贬途中,他都写出了不朽的诗作。第一次被贬,他写下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第二次被贬,他又写下了“山雨初含露,江方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这样的佳句,以致他在被贬地受苦受难时,他的诗却在京城被传为佳话。



他一生干得最衰,最不能被原谅,也是最脑子进水的一件事,就是用计杀死了自己的外甥。

《大唐新语》记载,宋之问有一个外甥叫刘希夷,中了进士却痴迷诗歌创作,无心仕途。有一次,刘希夷写了一首题为《代悲白头翁》的诗:“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激动之余,就拿去请大诗人舅舅宋之问鉴赏斧正。

看到外甥这首尚未发表的诗后,宋之问一口气点了一百个赞。其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更让他爱不释手。最后,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并不缺少好诗撑门面的宋之问,竟匪夷所思地请求外甥将这首诗让给自己。

刚开始,刘希夷抹不开脸面答应了,但回家后越想越后悔。因为他也是爱诗如命的人,好不容易弄出一首杰作来,现在要拱手送人,实在是舍不得。

宋之问得知外甥想反悔后,恼羞成怒。为了将此诗据为己有,竟然骇人听闻地命令家奴用土袋将外甥活活压死。当时才华横溢的诗人刘希夷还不到三十岁。

于是《全唐诗》中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事情:在刘希夷名下,收录了这首诗,题为《代悲白头翁》;在宋之问名下,也收录了这首诗,只是将“洛阳女儿惜颜色”一句中的“洛阳”二字改成了“幽闺”,其余诗句则一模一样。

哎,该怎么评价这件烧脑的糗事呢?因为要霸占一首诗而杀人,这可能是世界上最罕见,最有美感的一个杀人动机。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人真的是一种可爱到可怕的动物。

我所以要在前面的劣迹两字上加上引号,是我觉得,与其说宋之问劣迹斑斑,充满负能量,不如说他其实很傻很天真,也很不幸,一直误入歧途,躲在权贵的阴影里,在毫无意义的官场泥潭中打滚挣扎。

宋之问到底有多无耻,卖友求荣,写诗向女皇求媚却遭拒绝?

唐朝最无耻的诗人,卖友求荣,向女皇帝写诗遭到拒绝。唐朝是一个盛产诗人的时代,其中有很多品行端正的,影响很深的诗人,比如李白,白居易,杜甫等等。下面要说的一个人也是诗人,只不过他的品行极其的差,一生之中都是在干令人耻笑的龌龊事。这就是唐朝初年的诗人宋之问。

在唐朝的诗人之中,宋之问的名气也很大,他在朋友圈子中地位很高,宋之问除了是著名诗人之外,还跟其他诗人合称为仙宗十友。宋之问的家庭并不算太好,他的父亲是一个喜欢学习的乡下青年,多才多艺。在父亲的影响下,宋之问只有20岁,就进士及第,踏上了仕途。

宋之问进入仕途的时候,当时执政的是武则天,宋之问在朝中虽然也很风光,但是他跟别的武则天宠爱的臣子比起来是很差劲的,所以他为了自己的仕途能够有更大的进步,放下了一个诗人的尊严,陷害张氏兄弟。但这个兄弟是当初推荐宋之问的人,他这不是报复吗,他这不是卖友求荣吗。

宋之问做梦都想成为武则天宠爱的人,所以他为了得到武则天的宠爱,来了个毛遂自荐,写了一首诗献给了女皇帝,武则天读了后赞不绝口。还说,宋之问啥都好,就是口臭。于是宋之问天天都刷牙。所以说,想要有一个好的宠爱,还需要天天清洁自己的口腔,但是现在已经晚了,宋之问满脸都是后悔的眼泪。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8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