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学习历史,但其实历史的领域非常广阔,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外,还有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等待我们去发掘。今天我为大家整理的是关于演义中诸葛亮临死前对魏延下手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一历史内容的详细介绍。
关于《三国演义》对人物的成功塑造,诸葛亮、曹操、刘备、关羽是其中最为出彩的典型,魏延虽然不属于赫赫有名的“蜀汉五虎大将”之列,但其知名度同样不低。
尤其在诸葛亮北伐曹魏的一系列剧情中,他堪称蜀汉方面军中仅次于诸葛亮的男二号。哪怕最后因为“谋逆”被诸葛亮在死后用计除掉,依然不免让人产生遗憾,遗憾魏延死后蜀汉再无大将的失落。
魏延是怎么死的?按照小说《三国演义》的说法,诸葛亮料定魏延在自己死后必反,在自己病逝五丈原前预留参军杨仪锦囊妙计,杨仪遵照诸葛亮遗计,密令大将马岱斩杀了图谋不轨的魏延。
小说情节精彩归精彩,但拿小说做史料来看未免失真。《三国志》对此的记述则另有不同,不断北伐曹魏的诸葛亮在公元234年屯兵五丈原,期间病情恶化,自知不久于人世的他临终前召开了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则暗示了魏延的结局。
排挤在外
在会议上,诸葛亮召集当时蜀汉一众大臣前来,用以安排身后之事。为避免惊动曹魏大军,诸葛亮在会上确定了自己死后全军秘不发丧,慢慢班师回朝的策略,并与杨仪、费祎等人讨论退兵计划。
该计划最终敲定,由大将魏延断后,姜维在魏延之前依次退军的顺序,同时强调如果魏延在自己死后不听众人调遣,就不必管他,让他自行退避。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当时蜀汉的重要将领,魏延却没能出席这场极为重要的会议,要了解诸葛亮此时将魏延拜为征西大将军,封南郑侯,无论官职爵位还是战功都远高其他参与会议的将官。
以此身份却被排斥在外,必定是诸葛亮有意为之。而且从安排魏延断后的军力看来,诸葛亮似乎已经算定魏延在自己死后必将抗命。
结果事态的后续发展果然如诸葛亮所料,他死后,魏延擅自率军南返,并且烧栈道阻断蜀汉主力大军的归路。杨仪等人只能命令大军在山中开道,昼夜行军。
待大军全部退守汉中后,魏延又率军与杨仪的大军对峙,不料部下早已离心离德纷纷逃亡,他最后只能带着寥寥数骑逃往汉中,在途中被马岱斩杀。
相比起前半生的风云激荡,魏延的结局可谓窝囊至极。通过《三国志》的记载,不难想到诸葛亮既然算准了魏延会反,那么杀死魏延肯定也是出自他的授意,同样这也是长期以来大部分人的共识,可原因却有待商榷。
性格短板
魏延的结局一来自然与其性格有关,二来也与丞相长史杨仪存在重大关系。杨仪聪明练达,精通政务是诸葛亮的得力助手,魏延则与杨仪素有间隙。很大一部分就与魏延性格矜高,颇为自傲有关。
面对魏延孤傲的性格,蜀汉上下都会对其避三舍,只有本性同样骄傲的杨仪不让魏延,魏延由此忌恨杨仪,二人关系势同水火。每当发生争执时,魏延甚至会当众拿着刀在杨仪面前比划,亦是威胁。
二人不和之事,连东吴已有所耳闻。东吴君主孙权就曾谈及此事,认为既然魏延与杨仪不和,却又都被委以重任。待到诸葛亮去世,就没人能压得住场面了,必然生出大乱。
诸葛亮自然深知此事,但他既然心杨仪的才干,又要凭借魏延的骁勇,哪个都不好评判,终其一生也没有妥善解决此事。
魏延是刘备时代留下来的元老宿将,深受刘备信任器重,在蜀汉属于诸葛亮的嫡系。诸葛亮临终告诉众人魏延不听命令就不要管他,却并没有直接抛弃魏延,反而给了他极其重要的断后职责。
古来行军打仗,用兵者能进能退,退兵的重要性不弱于进军。以诸葛亮的军事经验,安排存在隐患的魏延断后,这岂不是让全军陪葬的昏招?可见诸葛亮临终之时也不认为魏延会背叛自己,与小说中“魏延天生反骨”毫不相关。
再次,要是诸葛亮真的早已认定魏延十有八九会反叛,酿成军事灾难。那么,最好的解决措施应该是趁着自己还有一口气在,亲手将魏延除掉,而不是等自己死后,让一众身份地位比不上魏延的将官自行处置。
由此可知,诸葛亮确实做出了一系列防备魏延的安排,但绝没有到认定他也会背叛蜀汉的地步,毕竟他深知魏延的秉性,料定其在自己死后并不会受杨仪等人的控制,所以留了一手。
“功高震主”
魏延被杀后,杨仪性格缺陷又给本就实力大损的蜀汉政权火上浇油,作为诸葛亮指定接班人的费祎在日后清算杨仪时就列数他的罪状。其中就有一条是指他因为个人恩怨而打乱诸葛亮的退军部署,给蜀汉造成极大损失。
可见魏延之死一部分原因是由于魏延本人的性格使然,一部分也是一帮属臣无限放大诸葛亮的计策,最终造成的结果。可蜀汉一众属臣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当时东吴孙权曾对魏延与杨仪不合有过这样的看法:一旦蜀汉政权落入魏延或杨仪之手,以二人秉性论,只能加速蜀汉的灭亡。
后世的王夫之在论及此事时,点评说:“魏延在蜀汉大军中的权威仅次于诸葛亮,但他桀骜难驯,哪怕是诸葛亮一派的领导之一蒋琬威望也远不足以压制魏延。一旦魏延成功返回成都,难保不会挟持刘禅,届时谁都无法与之争锋。”
诸葛亮死后,蜀汉几乎没有能在军事上与魏延相平衡的将领。况且早在第一次北伐时,魏延就曾想独自率领一军出子午谷奇袭长安城,终因诸葛亮反驳而未能实行。魏延对此常闷闷不乐,甚至认为诸葛亮胆怯。
性格桀骜不驯,与同僚水火不容,加上威望极高,又手握重兵,不管是与他同为诸葛亮属臣的费祎、杨仪,还是蜀汉后主刘禅,都对他忌惮三分,魏延自然而然就成为所有人针对的对象,难免不会引起群起而攻之。
若自视甚高的魏延主政蜀汉,则诸葛亮生前的全盘规划极有可能被打乱,甚至被全部推翻,本就皮皮一级的蜀汉,哪经得起再一番政治动荡。
于是费祎等人一为了国家大计,二为了避免魏延功高震主,不得不杀掉魏延。而杨仪后来的一番抱怨,也让一众属臣察觉到隐患,因此他们将杨仪也一并除掉。
至此,诸葛亮的遗志,便在没有政治威胁的情况下,由费祎、蒋琬顺次秉行。可他们二人秉政时期,蜀汉对曹魏的劣势便更加凸显,所谓继承诸葛亮北伐遗志的姜维实际所行却与诸葛亮遗志相违背,其战略部署多有失当。
加上费祎也总对姜维加以限制,一方面是秉承诸葛亮的既定方针不改,恐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防第二个魏延的出现吧……
以上就是关于演义中诸葛亮临死前对魏延下手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的全部内容了,小伙伴如果觉得不错,还想要了解更多有关历史类的相关的小知识、小趣闻和人物故事的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们。
这当然不是了,诸葛亮不会认为魏延会反叛,魏延也不会谋反,认为魏延反叛主要是来自杨仪的陷害和魏延的本身的性格造成。?
魏延作为蜀汉荆州集团的元老大将,曾经镇守汉中,也曾经主动进攻,打败魏国郭淮等大将,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但是,魏延的个性是有些问题的,在蜀汉阵营,先是和车骑将军刘琰不和,刘琰讥讽魏延,还是诸葛亮替魏延出头,迫使刘琰道歉,事在《三国志,刘琰传》。
魏延作为大将,杨仪作为丞相府中长史,二人不和,诸葛亮只能从中调节,还常常惋惜这两个?刺头?。从这些都可以看出,诸葛亮对魏延其实是爱护的,说魏延有?反骨?,这是《三国演义》的说法。而魏延却还在背后说诸葛亮不重用自己,忿忿不平,可见魏延有大将之才,却没有大将的气度,这也是诸葛亮要培养马谡,姜维等人的原因,毕竟魏延这样的?脾气?,当将可以,当帅就有些不适合了。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魏延被说成谋反,就很明显的看出魏延的问题。?
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的病情加重,《三国志.魏延传》记载,诸葛亮秘密和杨仪,费祎,姜维商量退军事宜,这是有原因的。我曾经在另外一篇问答谈过,蜀汉有两套官职系统,战时走开府系统会比较高效,一般在府中任职的长史,司马都是亲近之人。所以,诸葛亮当初也是以军师将军属理刘备的左将军府事,并能足衣足食。后来,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并且也开府了,接班人蒋琬就曾经担任过长史一职。
此时,诸葛亮的丞相府的长史是杨仪,司马是费祎,姜维是护军也是诸葛亮重点培养的大将,和他们商量是无可厚非。如果,再加上元老级的大将魏延,以他的个性和能力,反而可能破坏了撤退计划。诸葛亮一死,更是无人可以威服魏延了。
三国演义中,一说到蜀汉大将魏延,很多人都会为其鸣不平。这么一位为蜀汉大业立下了赫赫战功的功臣,却被诸葛亮认为其脑后有反骨的滑稽罪名,在诸葛亮的计划下,把魏延处死了。那么诸葛亮真的能看得见魏延所谓的反骨吗?其实这只是掩饰之词了,谁脑后有什么反骨?完全是骗人的把戏。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拿着?脑后有反骨?的罪名,把魏延给暗中处死了呢?其实还是有原因的,诸葛亮认为魏延有两个缺点,或许会重蹈关羽的覆辙,让蜀汉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魏延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最早出场在刘备逃亡江夏的时候,当时魏延打算迎刘备入襄阳,但遇到文聘等人马抵抗之后刘备弃襄阳直奔江夏地区了,而魏延因为被文聘人马杀退了投靠长沙太守韩玄之处,在他手下为将,值得一提的是黄忠也在此处。
曹操大败赤壁后关羽取长沙的过程中和黄忠大战数次,后韩玄问罪黄忠对关羽心慈手软,要将其问斩,魏延杀死长沙太守韩玄救下黄忠一起投降关羽。但是让魏延没有想到的是他在拜见刘备和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直言要将其斩杀,其解释是脑后有反骨。
三国演义中这样描述诸葛亮要斩杀魏延:
?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后来因为刘备对魏延比较看重,再加上投降之人被杀之后以后无人敢投靠自己。在刘备的一番劝说下诸葛亮饶了魏延,让魏延欠刘备一个人情,好为刘备效力。其实诸葛亮认为魏延有反骨是假的,除掉魏延有两个原因.
第一,魏延高傲堪比关羽
诸葛亮对关羽性格的评价是高傲,但关羽同样武艺高强,还是刘备的嫡系将领,他高傲自然没有什么事情,只需要刘备在平时对其规劝一番就不去追究了。但魏延没有什么 资本也高傲了起来,这实属不应该了。
魏延在入川之时和黄忠合作,但欺黄忠年老多次看不起黄忠。在葭门关单挑马超之际,魏延也认为自己可以战马超,不比张飞差。从这一点来看,魏延没有自知之明了。
魏延高傲的性格在蜀汉武将中没有什么朋友,即使位高权重也被排挤圈外。在诸葛亮去世之际,魏延和杨仪夺权,两人互相向刘禅告对方的状,刘禅问了身边的大臣蒋琬等人,没有一个人帮魏延说话,都认为杨仪不会反,而魏延会反,其实两人都想夺权,从这里看出魏延和同僚之间的关系有点差。
在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延还想亲自领兵北伐,大呼不能因为诸葛亮死了就终止了北伐大业。还对他的对手杨仪进行了一番贬低,人物杨仪就是一个长史,不能统领大局,只需要他送诸葛亮的灵柩返回成都即可。通过这些时期足以说明魏延为人高傲,且不容易与他交友。
三国演义中这样描述:
?延曰:?丞相虽亡,吾今现在。杨仪不过一长史,安能当此大任?他只宜扶柩入川安葬。我自率大兵攻司马懿,务要成功。岂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耶??
第二,魏延虽有才但喜欢冒险,蜀国国力小不能这样被他玩
魏延此人还是颇有才华的,不管是川蜀之战中还是后来汉中之战中,表现都是上佳,被刘备委以重任汉中太守足以见其能力。魏延在担任汉中太守期间,也曾多次击退了魏国来犯,有一种一将当关的能力。
虽然魏延军事才能不错,但与此同时喜欢冒险。魏延曾经向诸葛亮提出了子午谷的奇谋,用五千兵马穿过子午谷线直插长安城,诸葛亮引大军在前面诱敌的套路。但这个建议被诸葛亮否决了,原因就是过于冒险了,蜀国冒不起五千人马有去无回的险境。
蜀国失去荆州之后国力大不如从前了,远远落后曹魏几倍。诸葛亮每次北伐人数也就几万人马,还得小心点用。而魏国就派往东线战场上防备东吴的兵马已经达到了十多万了,在陇西,长安等地区的驻军也不下于十万人,要不然曹魏打街亭怎么会有五万人马。
如果诸葛亮在死之前不除掉魏延的话,让他带兵兵行险招,很可能因为一次的冒进让蜀国几万兵马陷入万劫不复,那时候蜀国的北伐就完全结束了,还会遭到灭国的危险,所以诸葛亮为了自己死后阻止魏延在蜀汉掌权,不得已将劳苦功高的魏延用计策杀害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8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清朝一知府被杀强盗冒充为何无人察觉,
下一篇: 郑成功收复台湾战争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