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绿林赤眉起义的历史背景(中国封建史上最著名的十大农民起义是哪些呢?)

历史典故 2023-07-18 10:58:05

公元23年,绿林军各路将士就正式立刘玄做皇帝,恢复汉朝国号,年号"更始",所以刘玄又称更始帝。更始帝拜王匡、王凤为上公,刘縯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其他将领也各有各的封号。绿林赤眉起义是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时发生的农民起义,后来与刘演刘秀起义军会合,成为光武中兴的源头。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绿林赤眉起义的历史背景。

绿林赤眉起义的历史背景

西汉末年,封建统治阶级和官僚地主疯狂地兼并土地,贪官污吏巧取豪夺,加紧对农民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逼得农民难以得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小规模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大地主为了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就把政治野心家王莽抬出来,打着改革政治的招牌欺骗群众。王莽乘机发动宫庭政变,夺取汉朝政权,改国号为“新”。王莽上台后推行一条反动路线。

在政治改革的招牌下,大搞复古倒退活动。在“收复绝属,存亡续废”的旗号下,大封诸侯王,复辟分封制。他以禁止土地和奴隶买卖为借口,宣布“王田私属制”,即按井田制的规定,把土地收归国有,更名为“王田”,把私人奴隶改名为“私属”,实际是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恢复了奴隶主既占有土地、又占有奴隶的井田制,要把汉代的封建社会拉回到西周时期的奴隶制社会。王莽还采取一套搜刮人民的经济政策,建立了“五均六管”,实际上是把由国家控制物价、统一调运物资和借贷大权,交到官僚、商人、高利贷者手中,使他们可以利用国家机构囤积居奇,操纵物价,大放高利贷,残酷地剥削人民。

王莽还多次改革货币制,滥铸铜钱,对人民进行野蛮掠夺,造成“农商失业,食货俱废”的恶果,破坏了社会的正常生产和人民的正常生活,遭到了人民的强烈反对。为了转移视线,王莽又发动对兄弟民族的掠夺战争,引起了兄弟民族人民的反抗,增加了内地人民的负担。人民已是财竭力尽,无法生活,又加上水利长期失修,自然灾害连年不断,农田荒废,农民倾家荡产。山东、河南、河北、湖北等地尤为严重,很多地区都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荆州地区人民的粮食早已被搜刮一空,平原上的草根、树皮都吃光了,广大贫苦农民只好扶老携幼,成群结对逃入绿林山(今湖北省京山市大洪山),靠挖野菜充饥度日。可是灾情越来越重,到山里来的人也陆续增多,野菜也被挖光,人们眼看着就要饿死。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王凤也在穷苦的饥民当中。他们向群众宣传只有起来造反,才可能求得生存,得到了群众的信任与拥护。在他们的宣传发动下,几百人的起义队伍很快就组织起来了。大家共推王匡、王凤为渠帅(大帅),在公元17年(天凤三年),举起了反对王莽政权的革命大旗。王匡、王凤领导的这支革命队伍,因为起义于绿林山,便称为绿林军。不久,南阳的马武、颍川的成丹也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数月之间,起义军就发展到七、八千人。他们凭借绿林山区的险要地势,开展了武装斗争。公元21年,王匡率领农民军在云杜(今湖北仙桃西北)附近痛歼王莽的荆州军,斩敌数千,缴获了敌人的全部作战物质,取得了重大胜利。起义军又乘胜攻下竟陵(今湖北天门)、云杜、安陆。当起义军凯旋回到绿林山时,队伍已扩展到5万多人。 公元22年夏,起义军遭到疾病的袭击,无法在山里坚持下去,王匡、王凤又根据形势的变化,采取新的措施,决定走下山来,向面积广阔的平原进军。命令成丹带一支起义军西去南郡(今湖北江陵),称“下江兵”;王匡、王凤、张昂率领主力军进入南阳地区,称“新市兵”;平林(今湖北随县北)人陈牧等也聚众一千多人起义响应,号称“平林兵”。

革命形势风起云涌。一些豪强、官僚、贵族也打起反莽的旗号,乘机混进了革命队伍。破落贵族刘玄就混进了平林军。南阳地区的大地主兼商人、旧贵族刘演、刘秀兄弟,抱着复辟地主政权的野心,在南阳拼凑了一支军队,号称“舂陵兵”,参加了新市兵。在当时,面对着王莽反动政权,王匡、王凤采取容纳刘演、刘秀和一切反莽力量的策略,是符合革命发展需要的,因为它壮大了革命力量,孤立了敌人。但从此,在革命队伍内部埋下了定时炸弹,时时威胁着革命队伍的生存。

公元22年冬,绿林军在比水(唐河下游)又打了一个大胜仗,一举消灭了王莽反动军队十几万人,并乘胜包围了南阳首府宛城(今河南南阳)。绿林军的节节胜利,进一步鼓舞了广大群众。为了最后消灭王莽政权,需要建立一个具有威信的领导机构,于是建立政权问题就提到日程上来了。但是,绿林军建立政权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过了激烈的斗争。当时,一些钻进革命队伍内部的地主阶级野心家,为了夺取农民革命胜利成果,炮制出了“刘氏复兴”的谶语,大造反革命舆论。这种反动宣传,在农民军中有很大影响。因此在绿林军建立政权时,就一定要立一个姓刘的当皇帝。然而,在立哪一个姓刘的当皇帝的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混进革命队伍内部的南阳地主集团,主张立刘演;而以王匡、王凤为首的农民将领主张立刘玄。 农民将领认为,刘玄单身投入平林军,人单势孤,不敢违背农民军的意志;而刘演有南阳地主集团作支柱,有舂林兵作后盾,有复辟地主政权的野心。因此,王匡、王凤一马当先,坚持要立刘玄;而南阳地主集团一定要立刘演。两种意见相持不下,争论不休。这时王匡、王凤就想出了一个果断的对策,他们先召集农民将领开会,在会上作出了立刘玄的决定,然后在大会上宣布了这一决定。刘演一看大势已去,就想出了一个拖延战术,他振振有词地说:“赤眉军在山东势力很大,王莽政权还没有消灭,现 在最好称王不称帝,等到将来局势稳定了,再立皇帝也不晚。”刘演的这个计谋非常清楚,是为他们将来篡夺农民政权打掩护。

中国封建史上最著名的十大农民起义是哪些呢?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当农民们生活不下去的时候,他们就好起来反抗,反正不反抗也是死,反抗可能还有活路。古代劳动的人用他们的生命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这也他们的宿命。他们虽然大都失败了,但他们推动历史发展的功绩不可磨灭。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十大农民起义如下:

第一、陈胜吴广起义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声势浩大,给残暴的秦朝统治以重大的打击,这也是自封建王朝以来的第一次农民起义。


二、赤眉起义绿林赤眉起义是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时发生的农民起义,地皇二年(公元21年),新莽荆州牧发兵2万人进攻绿林军,绿林军击败莽军,部众增至数万人。后来与刘演刘秀起义军会合,成为光武中兴的源头。

第三、黄巾起义东汉末年,外戚及宦官专权,朝野混乱,民不聊生。张角、张宝兄弟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领导信徒发动了出名的黄巾起义,最终造成了诸侯割据,三国鼎立的局面。

第四、瓦岗起义隋炀帝贪图享乐,奸臣误国,致使民不聊生,各地起义风起云涌,以瓦岗起义为首。瓦岗起义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劳。

第五、黄巢起义唐朝末年,朝野腐败,灾荒不断,徭役赋税杂重,农民苦不堪言。所谓官逼民反,黄巢领导农民起来反抗,形成后来的五代十国。

第六、方腊起义政和元年,东南深受朱勔花石纲之害,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喜花石竹木。在江南设“苏杭应奉局”,派众爪牙到东南各地,搜刮民间花石竹木和奇珍异宝,用大船运向汴京,每十船组成一纲,时称“花石纲”。这给农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民怨日积。以方腊为首领的农民点燃了起义之火。方腊等起义虽然都被镇压,但是对朝廷的打击也是很大的。

第七、红巾军起义元末朝廷统治腐朽不堪,民不聊生。爆发了红巾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蒙古在中原的统治,渐渐地形成朱元璋、陈友谅、张献忠等几大军阀争雄的局面,最后被朱元璋一一击破,建立大明朝。

第八、李自成起义明朝末年,内忧外患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天灾人祸不断。农民无法生存。李自成自称闯王,领导的农民军发动了起义。建立大顺政权,不久后攻破北京,将明朝崇祯皇帝逼得上吊自杀。起义最终虽以失败告终,却但却给腐朽的明末统治以毁灭性的打击。

第九、太平天国清朝末期,中国遭受内忧外患,国民被鸦片所害,清政府腐朽堕落,满清统治的中国逐渐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救国活命,抗击外敌,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率先发动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专制的农民起义战争。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者,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

第十、义和团起义清末慈禧太后垂帘当政,中国农民在列强的压榨下生存艰难,于是义和团起义爆发,义和团有效地打击列强的嚣张气焰,只可惜在列强的威逼下慈禧命令将义和团剿灭。

绿林赤眉起义

王莽的残酷压榨,加上一连串的天灾,逼得农民走投无路,纷纷起义。东方和南方都有大批的农民起来反抗官兵。
公元17年,南方荆州闹饥荒,老百姓不得不到沼泽地区挖野荸荠充饥。人多野荸荠少,引起了争夺。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有两个有名望的人,一个叫王匡,一个叫王凤,出来给农民调解,受到农民的拥护。大家就公推他们当首领。
王匡、王凤就把这批饥民组织起来起义,一下子就聚集了好几百人,还有一些逃亡的犯人也来投奔他们。
王匡他们占领了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作为根据地,攻占附近的乡村。不到几个月工夫,这支起义军发展到七八千人。
王莽派了两万官兵去围剿绿林军,被绿林军打得大败而逃。绿林军趁势攻下了几座县城,打开监狱,放出囚犯;把官家粮仓里的粮食,一部分分给当地穷人,大部分搬到绿林山。投奔绿林山的穷人越来越多,起义军增加到五万多。
第二年,绿林山上不幸发生了疫病,五万人差不多死了一半。还有一半只好离开绿林山,后来分作三路人马——新市兵、平林(在今湖北随县东北)兵和下江(长江在湖北西部以下叫下江)兵。这三路人马各自占领一块地盘,队伍又强大起来了。
当南方的绿林军在荆州一带打击官兵的时候,东方的起义军也壮大起来。琅琊海曲(今山东日照县)有个姓吕的老大娘,儿子是县里的一个公差,因为没肯依县官的命令毒打没钱付税的穷人,被县官杀害了。这一来激起了公愤。有上百个穷苦农民起来替吕母的儿子报仇,杀了县官,跟着吕母逃到黄海,一有机会就上岸打官兵。
这时候,另一个起义领袖樊崇带领几百个人占领了泰山。吕母死了后,她手下的人投奔樊崇起义军。不到一年工夫,就发展到一万多人,在青州和徐州之间来往打击官府、地主。
樊崇的起义军很讲纪律,规定谁杀死老百姓就要被处死,谁伤害老百姓就要受罚。所以,百姓能拥护他们。
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师王匡(和绿林军中的王匡是两个人)和将军廉丹率领十万大军去镇压樊崇起义军。樊崇作好准备,跟官兵大战。为了避免起义兵士跟王莽的兵士混杂,樊崇叫他的部下都在自己的眉毛上涂上红颜色,作为识别的记号。这样,樊崇的起义军得了一个别名,叫“赤眉军”。
王莽的军队和赤眉军打了一仗。结果,官兵打了败仗,逃散了一大半。太师王匡的大腿被樊崇扎了一枪,逃了回去;将军廉丹在乱军之中被杀了。赤眉军越打越强,发展到了十多万人。
绿林、赤眉两支起义大军分别在南方和东方打败王莽军的消息一传开,别地方的农民也都活跃起来。黄河两岸的大平原上大大小小起义军有几十路。有一批没落的贵族和地主、豪强也趁机起兵,反对王莽。
南阳郡舂陵(今湖南宁远北)乡的豪强刘縯(音yǐn)、刘秀兄弟两人,因为王莽废除汉朝宗室的封号,不许刘姓人做官,心里怨恨,发动族人和宾客七八千人在舂陵乡起兵。他们和绿林军三路人马联合起来,接连打败了几名王莽的大将,声势就强大起来了。
绿林军的几支队伍没有统一的指挥。将士们认为人马多了,必须有个首领,才能统一号令。一些贵族地主出身的将军,利用当时有些人的正统观念,认为一定要找一个姓刘的人当首领,才能符合人心。
绿林军里姓刘的人很多,该推谁做首领呢?舂陵兵想推刘縯,可是新市和平林兵的将领怕刘縯势力太大,一定要立一个破落的贵族刘玄做皇帝。刘縯又提出等消灭了王莽、收服赤眉军以后,再立皇帝,也遭到反对。刘縯觉得自己力量不够,也只好同意了。
公元23年,绿林军各路将士就正式立刘玄做皇帝,恢复汉朝国号,年号“更始”,所以刘玄又称更始帝。更始帝拜王匡、王凤为上公,刘縯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其他将领也各有各的封号。
打那时候起,绿林军又称为汉军。
绿林军里姓刘的人很多,该推谁做首领呢?舂陵兵想推刘縯,可是新市和平林兵的将领怕刘縯势力太大,一定要立一个破落的贵族刘玄做皇帝。刘縯又提出等消灭了王莽、收服赤眉军以后,再立皇帝,也遭到反对。刘縯觉得自己力量不够,也只好同意了。
公元23年,绿林军各路将士就正式立刘玄做皇帝,恢复汉朝国号,年号“更始”,所以刘玄又称更始帝。更始帝拜王匡、王凤为上公,刘縯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其他将领也各有各的封号。
打那时候起,绿林军又称为汉军。

为何叫绿林赤眉起义?对汉朝有怎样的影响?

一说到在古代有名的两位领袖王匡和王凤,最让大家熟悉的应该就是绿林赤眉起义。和历史上的许多起义一样绿林赤眉起义也是因为许多的农民受不了黑暗社会的封建专制统治,想要推翻建立属于农民的政权。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施暴者是王莽,王莽一直很迷信《周礼》,还坚持的认为只要按照西周时期的制度,就能让土地兼并、农民破产、社会治安败这些问题通通解决。用西周时期的制度一只压迫百姓,王匡和王凤两人实在看不下去,就带领大家一起谋求生路、敢于反抗。对当地的政府展开了进攻。绿林赤眉起义后,汉朝需要有人管理,由于这些领导人一开始起义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反抗黑暗的封建统治,并不会治理国家。汉朝在这些人的手上不仅没有越好越好,反而还越来越衰败。关于绿林赤眉起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绿林军队。绿林和赤眉是两个分开的队伍。其中在地皇二年的时候,绿林军队在当时的南方,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消灭了将近两万多的军队,并且还将自己原有的军队扩大到了五万多人。有句老话说得好: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到了第二年的时候由于当时的医疗卫生条件太差,导致许多士兵得了瘟疫死亡,死了大概有一半。为了不让剩下的兄弟们也染上传染病,绿林军队分成两路:一支由王匡、王凤带领去往南下,改名为?新市兵?;另外一支由成丹、王常率领,去南郡,改名为?下江兵?。

二、赤眉军队。赤眉军的特色就是在于,赤眉军的士兵们都把自己的眉毛染成了红色。以当今的泰山作为自己的根据地,由今天的山东人樊崇带领。赤眉军队根据自己军队的特点,建立了一套十分严格的规矩。在樊崇的带领下打了一场又一场的胜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8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