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之战是新朝末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这场大战的主战场在昆阳一线(今河南省叶县),故称为昆阳之战。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它决定了未来中原王朝的国运与兴衰,战中,身为偏将军的刘秀一战而天下闻名。昆阳之战不但是玄汉击败新莽的关键一战,同时也为起义军最终推翻王莽的统治奠定了基础。但是却有传说说是天降陨石,导致此战胜利,那么昆阳之战中陨石是真的吗?
新朝皇帝王莽,他身上有着浓重的穿越色彩,那么作为天道宠儿的刘秀身上的传奇也不少,网友戏称,也许是王莽穿越没有自带系统,天道老儿还是发现了这个世界的bug,最终王莽还是被“位面之子”给收拾了。
有人说这场战役能赢完全是靠运气,双方力量悬殊,要不是关键时刻天降陨石,新朝的军队在军营中遭到了陨石的袭击,使得新朝的军力损失惨重。新朝的军队人心惶惶,从潜意识上认为自己斗不过刘秀,有弃军投降之意,刘秀也赢不了王莽,所以大家把刘秀称为“位面之子”,是老天爷在帮他。
也有人说是刘秀的排兵布阵的军事能力、很绿林军的勇猛,相比于前面的说法,小编更倾向于后面这个说法。在兵力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起义军竟能取得全歼敌人的辉煌胜利,这决不是偶然的。
昆阳却是后勤补给很重要的一个特殊存在,因为它是水运补给中转的重要一环,且昆阳向北可攻颍川、洛阳,向南可攻宛城、南阳。无论对于新朝还是当时的刘秀来说,昆阳是一个必争之地。失去昆阳,刘秀一方将面对以后粮草不断,兵力不断的新朝大军。而没有拿下昆阳,那么新朝的大军就无法持续地向中原挺进。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所以双方都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将在这个地方展开一场前所未有的战略决战。
公元23年,王莽的新朝开始举全国之兵,挑选身高2.3米的巨无霸打头阵,还挑选了大量野兽作为军队的一部分,除了常人可以想见的虎豹,还有战象与犀牛,号称四十三万大军,开始向昆阳进发。在王莽眼里,昆阳一个弹丸小城,兵力对比悬殊,拿下昆阳就像踩死一只蚂蚁一样容易。反观刘秀这一方,看到城下乌泱泱的大军及不知什么东西的飞禽走兽,刘秀心里多少有点摸不着头脑和担忧。
很快刘秀就开始了自己安排,首先面对王莽的优势兵力,刘秀坚决主战,并据城坚守,同时刘秀也明白,面对王莽大军的围困,昆阳这一座城是守不住多久的,于是刘秀以身犯险,向外求援,并成功地率领十几只骑兵杀出重围。
很快刘秀就组织起了一只1万多人的援兵,开始救援昆阳。为了迅速打破僵局,刘秀精选三千敢死队,击敌大营,并斩杀敌方主将王寻!趁混乱之际,全军出击,城内外开始夹攻,加上新朝军队只是看上去数量多,但士兵大多作战意愿低,士气不高,于是发生了溃败。
昆阳之战刘秀完胜,缴获兵马粮草无数,昆阳大败同时也使得新朝遭受毁灭性打击,统治迅速地分崩离析。此战过后,刘秀的声望如日中天,昆阳大捷后公元25年,刘秀即位,称光武帝,汉室中兴。
《后汉书》的记载里,有一个特殊的天文现象。王莽遣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将兵四十二万,号称“百万”,将昆阳围了数十重,又不接受城内主要领导王凤的投降请求,意要全歼灭城内起义军。这时的刘秀只是一个偏将军,并不是昆阳的总指挥,大敌当前,其他人都吓破了胆,只有刘秀谈笑自若,众人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接受了刘秀的领导。
刘秀的计划是让人在城内坚守,自己同其他十三人出城争取外援。就在此时,奇异发生了:“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然,吏士皆厌伏。”这一奇异的天文现象发生在昆阳城外的大营中。这话的意思是,晚上有流星坠入敌营,白天有团云落入敌营,朝廷的士兵都感到巨大的恐怖。与此同时,刘秀从外边争取了几千援兵也杀了回来,在王莽军包围圈外四、五里列阵对敌。更可笑的事发生了,王寻、王邑有绝对优势的兵力,却挑几千人来迎战刘秀,其他兵士在后观摩。刘秀将步、骑兵千于人,冲入敌阵,斩首数十,后又来回冲入几次,连连得胜。后刘秀将三千敢死队,与昆阳城守军合击王寻、王邑部队,斩杀王 寻,敌军开始溃败。这时候,又一天气奇观出现:天降暴雨,狂风大作,揭瓦折树。
记载“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 敌人阵脚大乱,溃不可挡,踩踏而死无数,于是近乎全歼敌军,只有王邑等几个将军侥幸逃脱。
《汉书》记载的昆阳之战与《后汉书》比较,说王寻、王邑将万于人迎战刘秀,其余部队只得观摩,不许参战。人数要比《后汉书》的“数千”人多。最明显的是没有天降陨石这一天文现象,同样有大风暴雨这一记载。 成书最晚的《通鉴》,很显然是参照《汉书》、《后汉书》记载编纂的,但也舍弃了天降陨石这一记载。这说明,司马光是对这一事件持怀疑态度的。同样记载了王寻、王邑兵败时的极端天气,即大风暴雨。
《汉书》和《资治通鉴》都没有记载天降流星陨石一事,独有记载。 在《后汉书》天文志里,有这样的记载“昼有云气如坏山,墮军上,军人皆厌,所谓营头之星也。” 中国历史,历来注重记载天文和天气现象,并且认为一切天文现象都是上天对人类的警示,这就是神秘的天人感应。并且对一些奇异的天文现象附会上一些事件,意思要说明这些天文征兆会带来某些后果。来看天文志对这“营头之星”的附会解释:“营头之所堕,其下有覆军,流血三千里。”这个征兆就是说王寻、王邑代表的王莽政权军队必败,王莽政权也就该灭亡了。 《后汉书》天文志的作者是司马彪,是晋朝时人,要比南北朝刘宋的范晔早好些年,这就说明昆阳之战时的天文奇异是由来已久的,后来亡轶了很多“续汉书”,估计这一天文现象都有记载,范晔在编纂时参考了亡轶的史书,才会有这样的记载。
不管有没有天降陨石这一件事情,在昆阳之战中,刘秀能够冷静的审时度势,并且及时的根据当时的军事形势,确立正确的战略战术,最后,不仅使战役获得成功,更使自己成功的走向王位。所谓的天降陨石不过就是为了突显自己是天选之子罢了,东汉开国,经历过无数战火,人心思定,加上当时的老百姓很相信这些东西,所以天降陨石,气运加身的说法是对凝聚民力起到了积极作用的。于是这些说法也就在民间流传开了。
昆阳之战,是存在的。由于王莽篡汉,加之王莽实行的政策,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又剥夺了部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当王莽的政策一实施,瞬间就点燃了整个社会的怒火。因为封建地主阶级将矛盾,全部转嫁到了底层人民的身上,导致人民无法生存。于是,山东半岛一带首先爆发了赤眉军。他们大多来自社会的底层,根本不讲究什么礼义廉耻,只要有一口饭吃,就是他们的最大目标。相反,在南方的荆州一带,也爆发了绿林军。
绿林军,很多都是当地的好强地主,也包括部分啸聚山林的英雄好汉。这样,在南北方相互爆发起义的过程中,以刘秀等为代表的汉室后裔,也积极加入进来,与绿林军达成协议,积极反抗王莽新朝的统治。为了镇压这些的起义,王莽积极组织军队,进行镇压。他们根据起义部队的性质,首先将目标定在了组织纪律性较为弱小的赤眉军上。因为赤眉军相对来讲,比较好收拾。就这样,南方的绿林军暂时躲过了一劫。
公元22年,南方的绿林军已经发展到了数万人之众。他们积极打击新朝军队,逐渐控制了昆阳等城镇,一下子直逼洛阳、长安。王莽的部队仅仅控制了洛阳以西的地盘,久而久之,天下危矣。于是乎,王莽集中全部的军事力量,大约43万人,与刘秀等率领的2万人,在昆阳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看起来,这是一场时空里悬殊的较量。但是,王莽的军队,确实临时拼凑起来的散沙军队,看起来多,没有战斗力。相比较刘秀的军队,都是豪强地主领导下的门阀势力,经过几年历练,均已经形成强大战斗力。就这样,在战斗中,新朝的军队,各顾各,毫无配合,被逐一击败。后来,竟然望风而逃,自乱阵脚,刘秀取得大胜。
《后汉书》记载,严尤说王邑曰:“昆阳城小而坚,今假号者在宛,亟进大兵,彼必奔走;宛败,昆阳自服。”邑曰:“吾昔以虎牙将军围翟义,坐不生得,以见责让,今将百万之众,遇城而不能下,何谓邪?”遂围之数十重,列营百数,云车十余丈,瞰临城中,旗帜蔽野,埃尘连天,钲鼓之声闻数百里。或为地道,冲輙撞城。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而汲。王凤等乞降,不许。寻、邑自以为功在漏刻,意气甚逸。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
昆阳之战——被誉为自古以来超神秘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被后世奉为“位面之子”的光武帝刘秀如有天助,率领八千乌合之众卒破王莽百万雄兵。千载之下,烟云易散,史迹难寻,吉光片羽之间,不知是光武的自我神话,还是范晔的春秋笔法。
兵法有云:十则围之。王寻、王邑相对于刘秀不止十倍兵力,其固然有自大的成分,当不至惨败如此。难道真的是“造化钟神秀”吗?战前严尤曾提出过“围攻宛,昆阳自败”的策略。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上策,可惜王邑听不进,战时突遇陨石天降,云山压营,而他又没能够及时稳住军心。此时,刘秀身先士卒乘机而动,似困兽出笼,莽军人多反而不灵活,又心存畏惧,导致踩踏致死率非常高。
所以说,兵多反而不灵活,缺乏有序的指挥,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狮子虽强,却斗不过一只蚊子。就是这么回事,哈!哈!哈!当然,也有人认为,昆阳之战并不存在,是史家杜撰而来的,你认为呢?关于昆阳之战,可以在评论区里谈谈自己的观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8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长孙皇后与唐太宗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