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被称为战神的韩信,他的军事才能有多厉害

以史为鉴 2023-07-12 17:37:33

被称为战神的韩信,他的军事才能有多厉害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感兴趣的读者和对百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有为君之道,君者,天下之主也,为君者,善领袖,善政治。

那么为臣之道呢?为臣者,替君分忧罢了。身为臣子,一旦越界,影响到了君王,反而会引来杀身之祸。

为臣子,宜韬光养晦,而非锋芒毕露。

三国杨修便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他仗着自己才思敏捷,聪颖过人,便肆意猜测曹操的心思,曹操一句“鸡肋”,杨修便想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转眼便猜出曹操想要收兵回师,竟然在曹操还未下令的时候,吩咐士兵收拾行装,毫不顾忌君王的心思,这样的锋芒毕露,使得曹操毫不犹豫杀了他。

而这样的教训,在历史上出现过不止一次,韩信亦是如此。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韩信这般人物身上,实在可惜。

韩信的军事才能,有多厉害?在从未带过兵的情况下,短短几年之内,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全歼楚军,居然无一败绩,这种战绩,令人称奇。刘邦曾赞叹韩信“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纵观中国上下历史,都少有能出其右者,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他有着神鬼莫测、令人惊叹的战术天赋。可惜老天不会把所有的才华都加诸在一个人身上,韩信拥有卓绝的军事才华,却没有足够的政治才华。

当初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说他国士无双,《刺客列传》中有一句名言:“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萧何说韩信是国士,韩信便一直做着国士,士要为知己者死,韩信也为刘邦死。

但是韩信和樊哙一类又不相同,他并不单纯只想做刘邦的手下,完全听从他的吩咐,当初刘邦让韩信攻打项羽,韩信不愿意,于是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许诺封地,韩信相信了。韩信一直觉得,自己的功劳那么大,汉朝不会坑他,他为刘邦杀敌攻城,刘邦却拼命想完全收服他。

可见韩信他在打仗以外的事情上,甚至有些难以置信的天真。他或许没有想到,刘邦平定天下,第一要改的就是封建制度,绝不允许异姓王出现,权力只能掌握在君王一个人手中。也或许韩信想到了,但是他不相信,他不信刘邦会杀了他这个大功臣。只是刘邦从始至终想要的就是君王独权,不重蹈覆辙秦始皇的后路,而韩信封王的这种想法,直接踩在了刘邦的逆鳞上。

龙之逆鳞,触之则死。

韩信不服,想要恢复异姓王的身份,刘邦直接设计将韩信骗入宫中,一代名将,没有死在充满硝烟的战场上,而是死在了冰冷阴暗的后宫之中,实在是让人觉得讽刺。

张良曾评价韩信“锋芒毕露”,也确实如他所言,锋芒毕露者,就像杨修,就像韩信,不得善终。倘若韩信有张良一般的政治才能,也不至于走到那样的地步。

“兵仙”韩信的军事才能是吹出来的还是真的呢?

韩信。历代文人墨客对这位“汉初三杰”之一,且独占其中军事方面的奇才,给与了诸多的荣耀。如古之用兵,韩信第一人也;以韩信为最或者是韩信,兵仙也

就连韩信的上级、戎马一生的刘邦在领兵打仗方面,也不得不甘拜下风,时常需要韩信来“接济”。到了楚汉相争的关键时刻,韩信的老上级、以霸王自居的项羽也要降低身份,结好韩信,以图自保。

韩信拥如此令人瞠目的功籍,多数的情况下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而结束的,如果再查看韩信之前的种种落魄经历,不免让人生出疑心,为何一介平民拜为大将军后,竟能如此神勇?!

更让人不解的是,他在日后竟然会中了别人的圈套,死于一位根本没有上过战场的妇人手中。疑问似乎要泛滥了。

那么,韩信究竟有没有军事才能,或者说他是不是一个智将?事实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韩信在被刘邦拜为大将军而一鸣天下前,已经在刘邦军内部是小有名气。这说的不是韩信经历过的胯下之辱,而是说韩信早在萧何举荐他之前,夏侯婴早已向刘邦举荐过。

夏侯婴长期担任刘邦的太仆,主要的职务涉及骑兵和车兵交战以及刺探军情、截取敌方粮道。这意味着,长期从事情报工作的夏侯婴对人物和事务的解读,相比其他将领来说更加理性和敏锐。当时的韩信不过是一个任何将领张口就可予以任免的小队长,特别的只是韩信投奔刘邦军不久就获得这一职务。

可是,这次举荐并没有获得刘邦的重视,更多的是碍于灌婴的颜面,提升了韩信的官职,是为治粟都尉。

都知道萧何最为擅长的是后勤保障,韩信的新官职主要就是和萧何打交道。来往中,萧何也对韩信的才能和见地所折服,多次向刘邦举荐。

刘邦认为萧何和夏侯婴都言过其实,仍然未采纳萧何的劝说,韩信依然未能获得重用。面对这样的局面,韩信做出的选择是,继续“跳槽”。这就促成了一部流传后世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萧何究竟是不是在月下追韩信不得而知,至少韩信的才能和见地,已被“三杰”之一的萧何认可。

韩信是被追回来了,但是他的才能依然没有得到汉军统帅的认可。刘邦甚至都不知道该不该信萧何了,因为韩信一直都没有什么惊人的表现,唯一能够从表面看到的是,韩信的口才和应变能力非常不错,与他交往过的人悉数被其“蛊惑”。

当萧何再次提出提拔韩信时,出于对萧何一直以来的信任以及萧何追韩信的积极态度。刘邦终于决定拜将,拜韩信为大将军,统管军事。

此时的刘邦境况虽没有达到很差的地步,但是也不容乐观。军队多是关东人却驻扎在家乡千里之外的汉中,日夜都有成队的士卒逃亡,刘邦的外围又被三个作战经验丰富的秦降将封锁。

他手下的众多将领,冲锋陷阵是一个赛过一个,但是却无法拟定出一套完整且行之有效,或者说看起来还算合情理的大方略来。张良到是可以胜任,但远在韩地为游兵。至于陈平还要再过一年多之后才会投靠刘邦。此时不过是汉元年左右,公元前206年。

最终,刘邦立拜韩信为大将军。事关自己的身家性命以及未来的前途命运,刚举行完拜将仪式,刘邦急不可耐探究起韩信的策略,从中探寻韩信是不是才堪大用。丰沛的老将们个个对韩信这个“粮草官”不是那么爱戴。因为他们大多数甚至都不知道军中还有韩信这号人,更别说韩信的才能了。

韩信定下的策略很是简单。刘邦对主攻的目标也早已明确,也知晓天下大势方向。至于如何与项羽打,从哪个方向打,在什么时候打等问题,刘邦是一知半解。

韩信将多年在各军流转,所获得的技能和体会以及领悟,外加他天赋所赋予的求索意识,融汇成的天下大势以及楚汉两军和统帅的优劣,仅用短短数句话一一展现在了拥有一统天下野心的刘邦面前。刘邦这才茅塞顿开。之后完全按照韩信定下的策略,东向争权天下

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於威彊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今大王(刘邦)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但是,理论合乎逻辑,实际中能发挥多大作用就不得而知了。就如汉三年时,刘邦听从郦食其建议,立六国之后,以乱项羽,弱项羽。却得到了一心想要复建韩国的张良的反对,他认为这样反而会使天下大乱,大大阻碍和延迟刘邦统一天下的时间。最终,刘邦放弃了这一建议。

而在刘邦打定主意东攻前后,张良建议刘邦烧毁栈道,而后又去信与项羽,阐述刘邦烧栈道无东顾之心,稳定住了项羽。项羽这才北上进击齐国。



韩信的军事才能真有那么神吗?

《孙子.谋攻》中云:“知彼知已,百战不殆。”韩信这点做得很出色,他深知陈馀刚愎自用,不取良策,愚不可及。他也猜到陈馀定会乘胜追击……一切尽在欲料之中,以致于韩 信用三万尽杂军大败赵二十万同时,韩信还用了许多战术,如:心理战术,声东击西和利用人的本能而作战的手法等。心理战可扰乱军心,降低作战能力。二战末期,苏联攻打柏林就运用了心理战术(将军朱可夫令在柏林一圈,排满控照灯,深夜同时打开,射向柏林中心的高空,使柏林城如白昼一般,许多士兵不打自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8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