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影视剧中,人们通常使用白银作为货币使用,例如动辄就是百八十两银子的场景。认真的说,这样的情况在民间几乎不会发生。首先,白银不属于通用货币,很多店家根本不敢收白银。第二,普通百姓根本不可能拥有白银。但是在我国明清时期,朝廷征收赋税采用了白银为主的标准。认真的说,这一征收标准给百姓们带来了很大的灾难。今天,我们就聊聊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征收白银赋税制度。
我国疆域面积辽阔,资源非常丰富,但银矿石的储量却并不丰富。我国主要的银矿基本上都集中在西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例如甘肃等地。在古代历史上,这些地区要么在游牧政权的控制下,要么属于双方反复拉锯的地区。再加上当时的探测技术简陋,很多银矿都没有被发现。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便开始推行黄金和铜钱共同使用的货币制度。
例如商鞅变法期间,为了树立朝廷的威严,商鞅以50金为筹码,鼓励群众将木桩搬移到北门。由于各地区的铜钱样式、重量混乱,在汉武帝在位时期,朝廷开始了著名的货币改革,五铢钱开始使用。五铢钱使用了很长时间,从西汉武帝时期开始,一直使用到了南北朝时期。但由于政局混乱,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复杂情况。在民间,私自铸钱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些铜钱的质量和分量都严重不足,造成了鱼龙混杂的情况。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铜钱的质量越来越差,出现了“入水不沉,随手破碎”的尴尬情况。鉴于混乱的货币秩序,曹魏政权下达政令:“使百姓以谷帛为币。”换而言之,从这个时候开始,粮食和布匹能够与其他商品进行等价交换。粮食和布匹具备了钱的职能,这也反应了民生艰难的现实情况,粮食和布匹成为了纯刚需的代表。隋朝统一全国以后,结束了分裂长达40年的混乱局面。
隋朝重新开始使用铜钱,而且铜钱的样式开始进行改变。但请注意,在隋唐时期,虽然已经重新建立了以铜钱为主的货币体系,但布匹、粮食仍在继续使用。关于布匹、粮食能够兑换多少铜钱,唐朝甚至下达过相关的文书。开元22年,唐玄宗李隆基下达了命令:“自今以后,所在庄宅口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纬等,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
由于黄金的数量太少,如果使用铜钱又非常不方便,粮食和布匹的实际购买力甚至超过了铜钱。在宋朝建立的初期,鉴于北方辽国的威胁,宋太祖赵匡胤说过这样的话:“以二十匹绢购一契丹人首。其精兵不过十万人止费二百万绢,则敌尽。”由此可见,在宋朝的初期,绢布的实际价值远高于铜钱。
众所周知,纸币出现于北宋时期,纸币出现的原因就是因为白银、黄金太少,而铜钱太重、购买力低下。宋朝与辽国、西夏、金国达成合议的时候,对方只要布匹、茶叶和白银,不要铜钱,也是因为铜钱购买力太低。在元朝统治时期及明朝统治的前期,都沿用了这样的模式。明朝统治的前期,朝廷向百姓征收赋税仍旧以粮食为主,因此才出现了“淋尖踢斛”的绝技。但是从明朝隆庆皇帝开始,明朝开始改变原有的赋税征收办法,开始征收白银,而不是粮食或者铜钱,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明朝正德、嘉靖时期,明朝饱受倭寇的侵扰,海路不通,明朝无法与西方各国进行海洋贸易。经过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们的努力,最终扫清了倭寇问题,明朝开始了对外贸易。与此同时,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方国家,已经确定了对南美洲的殖民统治。南美洲地区盛产白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量的白银开始进入明朝。随着白银储量逐步充盈,明朝高层认为以白银为主的赋税征收标准已经势在必行。
但明朝高级官员们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白银的持有人。虽然大量的白银流入明朝市场,但基本上都控制在那些贵族、地方豪强、大商人和官员们的手里,普通百姓们几乎没有白银。明朝开始改为征收白银的赋税标准以后,每逢赋税征收的时候,百姓们就不得不用粮食和铜钱交换白银,自然是低价出高价入的模式。长此以往,大量白银的持有人自然是钵满盆满,吃亏的永远是普通百姓。
明朝末期,顾炎武曾经在陕西地区游历。那年,关中平原获得了大丰收,但农民们仍然不得不“民且相率卖其妻子。”随着粮食的丰收,朝廷的赋税征收标准也随之提高,百姓们需要缴纳更多的白银,实际上损失的更大。很多百姓不堪重负,开始了撂荒逃亡。明朝末期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不合适的赋税征收模式占很大的原因。清朝入关以后,沿用了明朝的赋税征收模式。
两江地区的官员,在给康熙皇帝的奏折中说:“四海之内,日益困穷。银日益少,不充世用。”从侧面反映了征收白银的政策,给普通百姓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尤其是乾隆皇帝上台之后,由于吏治日益腐败,白银不足的情况更加明显。由于白银的购买力坚挺,很多贵族、官员们大量囤积白银,造成了本来就供不应求的白银市场更加紧俏,银贵铜贱的局面进一步恶化。
从表面来看,清朝的财政没有损失,但百姓们实际上付出了更高的代价。进入清朝统治的后期,鸦片开始大量流入清朝,造成了大量的白银外流。湖广总督林则徐呈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表达了自己焦急、恐慌的心情:“鸦烟流毒,为三千年未有之祸。犹若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
当时,清朝总计外流了高达几千万两白银。白银的大量外流造成了金融秩序的瘫痪和崩溃,白银的价格增长了好几倍,但朝廷继续以白银为赋税征收标准。百姓们为了缴纳赋税,不得不拿出自己的绝大部分财产。老舍先生的作品《茶馆》中讲到:“百姓穷,没吃没穿,逼着卖儿女。”因此,在咸丰、同治在位时候,前后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等一连串的农民起义。虽然起义的原因不同,但都受到了各地百姓的支持,因为实在是“民力以尽,无以为继。”
主要的原因:贸易顺差和套汇。
明朝和清朝早期,中国的经济实力在世界各国中是比较大的,那时的中国农业和手工业都有了一定规模,但那时的中国人还很封闭,远洋贸易几乎没有,但西方一些国家的远洋贸易已经非常兴隆,他们对中国的很多产品有大量的需求,主动前来贸易,造成中国贸易顺差逐年加大,也就是白银流入中国。
白银换黄金——跨洲大套汇,16世纪后叶和17世纪,明清时期,伴随着贸易的发展,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的同时也有大量的黄金外流,以黄金换白银,这就是所谓的套汇。
那时的中国产业健全,货品丰富,能够自给自足,对进口西洋货品没有依赖,基本上只有单方向的出口,所以严重贸易顺差,白银流入中国。西方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后来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逐渐平衡了中国的顺差。但到后期,中国进口的鸦片已经高过了出口的货物,反而造成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
扩展资料
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白银不是合法货币。自14世纪末开始,随着民间用银、官方赋役折银,白银货币极大地扩展,15世纪末白银货币化在社会内部的膨胀,促使出现了海外贸易热潮,使得货币和财产进一步活跃了起来,唤起了人们新的更大的白银货币需求。
嘉靖年间,白银在社会流通领域中已经占据主币的地位。此时,一方面出现了国家财政上的入不敷出,另一方面,社会上从皇族到小民都有对于白银的需求,日益增加的全社会的商业性行为,正说明了无论从国计还是从民生都存在着对白银的大量需求。
16世纪全球化开端,这种中国社会内部产生的巨大需求形成与全球的互动,导致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但我们切不能忘记,此前伴随白银货币化过程的,是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赋役改革——从折银到征银,这是明朝赋役改革有别于历朝历代的根本特征。
发展到张居正改革,核心是财政改革,改革存留于世的两部重要文献《万历会计录》和《清丈条例》,证明了白银货币成为国家财政体系主体的趋向,表明中国古代两千年以实物和力役为主的国家财政体系向以白银货币为主的财政体系转型,标志着中国从传统赋役国家向近代赋税国家的转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清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张献忠为什么会有大量白银沉于江口?
明清时期,朝廷征收白银,让本来就穷困潦倒的百姓变得更加雪上加霜,他们连自己吃喝问题都顾不上,有的甚至穷到卖儿卖女。而且在明清时期,白银主要掌握在大户人家和一些乡绅贵族的手中,他们手里才会拥有白银,而百姓手中只有铜钱,很多的百姓连白银也没有,以物换物是他们缴税的一个唯一的方式。白银不在百姓的手里,那些官绅贵族又借着这个机会大发炒作,将白银与铜钱之间的兑换率翻倍,这使百姓更加的苦不堪言,使原来本就比较少的东西,变得更加鄙贱。一个国家如果想长治久安,必须以民为贵,君为轻,一个朝代只有减免赋税,让百姓吃得饱,穿得暖,这样才能够长治久安。在征收白银的时期,老百姓们只能用铜钱和粮油,这些日用品去交换白银,一些居心叵测的官员,牢牢的抓住这一个大发百姓财的大好时机。在清朝时期,朝廷征收白银更加严重,一些老百姓不得不走向拾荒的道路,沦落成为荒民饥民。老百姓的苦不堪言,更加动摇了国家的政权,皇帝坐在皇位上,也不能够安枕,所以皇帝就会采用增加更多的赋税去扩充自己的军队,以达到稳固皇权的目的。所以说明清时期用白银,可以说是一场非常严重的败笔,它不仅使官员们贪污腐败这样的风气广为流传,而且使老百姓更加的苦不堪言,使他们不相信朝廷逐渐的走向了反朝廷的道路。从另一方面来说,官吏的腐败使得银贵铜贱的局面进一步的恶化,使百姓的生活更加的难受。
说到白银其实大家都知道啊,话说在古代就是用这个来买卖交易的,所以是货币,但是这个白银又非常的稀缺,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么稀缺的东西为何古代人要把白银货币化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白银是一种稀有金属,在古代曾经做过货币。很多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出现用白银付账的场景。可事实上,我国古代白银相当稀缺,不管是开采技术,还是流通使用,都比较落后。明朝以前,白银虽然是一种财物,但却不会大规模进行流通,一般用于私人经济来往。直到明朝,白银才以货币身份大规模在市面上使用。那么,明朝为何会将白银货币化?简单来说,主要因为商品贸易足够发达。
朱元璋刚当皇帝时,为保护国内稳定,曾下令限制白银开采量。后来,朝廷觉得国内环境已经逐渐趋于稳定,于是下令重新开采白银。由于国内白银储量比较稀少,明朝本身开采的白银并不是很多。因此,明朝初期跟其他朝代基本上差不多,都没有条件将白银货币化。永乐皇帝执政后,国内经济进一步发展,开始远渡西洋跟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在这期间,很多番邦使者来到明朝,跟当地百姓进行交易。
进入十六世纪以后,葡萄牙用武力征服美洲,在当地获得大量金银。不久之后,一部分葡萄牙人漂洋过海来到明朝,跟华夏百姓进行商业贸易。在这期间,葡萄牙人用大量黄金和白银,购买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华夏特产。明朝白银储量因此大幅度提高,为白银货币化打下良好基础。嘉靖皇帝执政时,明朝跟世界各国的贸易额,再一次提高。这时候,明朝的主要交易对象是日本。
从16 世纪 40
年代开始,日本开始跟明朝产生贸易往来。这时候,日本人跟葡萄牙人一样,都在白银和黄金做货币进行交易。除正规贸易之外,日本和明朝还有一些走私贸易。部分明朝商人,拿着丝绸等钱财,想办法偷偷跑到日本进行交易,然后带着白银回到家乡。还有一些商人直接走私铜钱,他们看两国铜银有一些兑换差异,觉得有利可图。于是拿着铜钱去日本兑换白银,回来以后再根据当地情况换成更多铜钱。
根据《明代白银货币化》记载:从1540年到1644年,在这一百多年里,至少有7500吨白银流入明朝。在这期间,除日本和葡萄牙外,西班牙也在跟明朝进行商业贸易。隆庆四年(公元
1570年),西班牙占领吕宋岛(菲律宾),他们不断跟明朝进行交易,用白银和黄金,换取丝绸和茶叶等产品。在这期间,还有大量华侨参与其中,他们经常带着土特产前往吕宋岛,跟西班牙人进行交易。
美国作家弗兰克在《白银资本》这本书里写道:在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的时候,全世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白银,因为商业贸易流入明朝。换句话说,在欧洲各国发展起来之前,亚洲才是世界经济中心。明朝因为白银大量流入,钱币短缺问题得以解决,让白银货币化成为可能。明朝刚建立时,曾发行过一种“洪武宝钞”,为保护这种货币,朝廷甚至公然下令,禁止民间“以金银物货交易”。
可惜,洪武宝钞发行后,很快就出现贬值。百姓为保护自身财产,不顾朝廷禁令,继续使用金银为财物进行交易,白银交易越来越频繁。商人们在进行交易时,也都会尽可能选择金银。发展到最后,连官员都开始用金银征收税务。朝廷知道白银货币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只能无奈接受这一现实。“一条鞭法”实施后,朝廷也开始使用白银为货币,用白银给宗室和官员发放俸禄。隆庆元年(公元
1567 年),朝廷正式下令将白银作为货币,铜钱被降级为辅助货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8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古代皇帝出巡怎么上厕所就地解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