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皇帝和太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对百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皇帝权力大得很,为什么没权限决定废除太子呢?
一方面,废除太子需要按照祖制。
以刘邦为例,历史上刘邦对刘盈不满,想要废除刘盈。但是册立刘盈是按照“嫡长子制”来的。如果刘邦在没有任何突发情况下废除刘盈,就代表以后皇室不再使用“嫡长子制”,这个制度会被刘邦推翻。
由此可见,其实古代皇帝废除太子不能光依靠自己的意愿,更多的要遵从祖制上是怎么规定的,只有按照规定来才能废除。所以说,之所以皇帝不能随便废除太子,就因为需要按照祖制来。
另外,皇帝本身也对废除太子动摇。
朱棣谋朝篡位之后,立朱高炽为太子,但是朱高炽天生懦弱,本身好战的朱棣不喜欢朱高炽这个性格,于是他想要立朱高煦为太子。后来朱高煦残暴,而且朱高炽后续的仁政带来不少好处,加上皇孙朱瞻基能力可尚可,这就大大改变了朱棣的想法,进而没有废太子。
由此可见,其实废太子这件事本来皇帝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所以当他们遇到一定的波折或者看到另外的事情之后很有可能会出现波动的。所以说,之所以太子不能随便废,也因为皇帝本身也会动摇。
总而言之,之所以皇帝不能随便废除太子,实在是因为废太子牵扯了太多的事情。
所以说,皇权或者古代的一些权力相关的事情永远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他或许每一件事的后面都牵扯着巨大的利益和想法,不是那么容易交替的,所以我们也应该仔细看清楚,不要盲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周易》记载:?太子,太者,大也,至大无极,太上贵德。?
所以?太子?最早的时候,仅仅是指最大的儿子。到了商周时期,天子和诸侯需要确立自己的继承人,这时继承人才被称为?太子?或?世子?。
汉朝时进一步划分,这时候皇帝的继承人称为?皇太子?,诸侯的继承人只能称为?王太子?。再之后,就只有皇帝的继承人,才能够叫?太子?,诸侯王的继承人就只能叫?世子?了。
在古代封建王朝中,皇帝一般都会在生前确立继承人,除非特殊情况,比如皇帝暴死、皇子篡位等等。而一旦确立了太子,就代表他就是未来的皇帝,迟早会继承皇位。可是纵观历朝历代的太子,却出现很多谋反的,比如刘宋文帝的太子刘劭、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等等,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
他们作为一国储君,本来就能继承皇位,为何还会谋反呢?其实很多太子这样做,并不是因为自己想反,而是逼不得已。毕竟自己注定是皇帝,又何苦去冒险呢,他们谋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手太多
太子就是将来的皇帝,所以每位皇子都会觊觎这个位子。就算在一些只立嫡立长的朝代,储君也可能随时发生变化,这时候对于每位皇子来说,都是一个机会。
有时候皇帝可能因为宠爱某位妃子,就会将妃子的儿子立为太子,后来妃子失宠,太子也就跟着被废了,就好比汉景帝的太子刘荣。有时候会因为时间的原因,导致太子的缺点渐渐暴露出来,从而令皇帝对其失去信心,最终导致被废,就好比隋文帝的太子杨勇。
皇帝之所以敢随意废太子,就是因为还有其他的人选,而其他人也都对储君之位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况下,太子就不得已要谋反,这样做比等着被废要好,至少有机会可以登上皇位。
就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他在八岁时就被立为太子,被唐太宗寄予厚望。可是随着长孙皇后去世,李承乾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唐太宗开始宠爱另一个儿子李泰,而李泰也一直觊觎太子之位。李承乾没有办法,只好选择谋反,虽然失败了,但唐太宗最终没有舍得杀他,甚至为了保他和李泰的性命,才立了性格温顺的李治为太子。
第二、政敌太多
很多皇帝立了太子以后,就要开始培养他们治国的能力,让他们参与到政事中来。可涉及到政事,就必定会出现政见不同的情况。有的大臣害怕太子将来继位,会找他秋后算账,或是影响到自身利益,所以就想方设法谋害太子。
太子被政敌逼得走投无路,就只好起兵谋反,就像汉武帝的太子刘据。汉武帝晚年疑心十分重,他常常梦到有人行巫蛊之术害自己,于是就让宠臣江充去调查。
这个江充就和太子刘据不和,史书记载:?江充自以与太子及卫氏有隙,见上年老,恐晏驾后为太子所诛,因是为奸,言上疾祟在巫蛊。?
因此江充就陷害太子,说是他行巫蛊之术诅咒汉武帝。
汉武帝虽然宠爱这个儿子,但与自身皇权比起来,亲情就显得不值一提。最终刘据起兵诛杀江充,却被汉武帝视为谋反,刘据被逼得无路可退,最终自尽。
第三、矛盾太多
历史上最和谐的父子,可能就属朱元璋与他的太子朱标了,可惜朱标早逝,让朱元璋十分痛心。但谁都不能保证,如果朱标不死,将来他不会和父亲产生嫌隙。
太子就算贵为储君,可他毕竟不是皇帝,大权还是要掌握在皇帝手上。但皇帝为了要培养儿子,就不得不让其学习处理政事。如此一来,就出现一个矛盾的现象,就是太子渐渐有了自己的势力,甚至朝中已经有大臣站队。太子拥有自己的势力集团,对皇帝来说肯定是寝食难安,此时就算再和谐的父子,也会产生嫌隙。
如果皇帝去世早还好说,太子将一切接手也就是了。就怕出现皇帝特别长寿的情况,这样时间一长,太子及其集团的势力,就会成为皇帝的心腹之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康熙与他的太子胤礽。
康熙是清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一直都很宠爱嫡子胤礽,在其周岁就立为皇太子。到胤礽第一次被废的时候,他已经当了三十多年太子,这三十多年的时间,足以令父子之间的嫌隙无限放大。
早年康熙为了培养胤礽,没少花费心血,但随着?太子党?势力渐增,康熙也不得不提防起来。在他第一次废掉胤礽时,就曾说他:
?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虽然后来胤礽被复立为太子,但他的所作所为,已经彻底令康熙失望。为了避免自己再无继位的可能,胤礽便决定策划谋反逼宫,结果失败后再次被废,且真正彻底失去了继位的可能。
综上所述,古代太子选择谋反,往往都不是自愿的,大多都为形势所逼。所以说太子是?高危职业?,一点都没错。不仅被自己兄弟计算着,还时刻要防止政敌谋害,甚至皇帝为了巩固权力,都不得不提防太子。在这种情况下,太子不依靠谋反拼一把,还能指望什么呢?
我来说下个人的看法。
古代封建王朝,一般来说皇帝拥有无限的权威,对于帝位继承人太子来说,能否稳坐东宫只需皇帝一道旨意罢了。一些极端的皇帝,太子之位更是频繁废立,但,在明王朝时期,皇帝却很少有人能做到这样。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明代统治核心除了皇帝外还有内阁和太监
皇帝之所以能随意废太子,就是他权力的无限性。然而,明代的皇帝却没有这个特点,在朱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后,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大小事宜皆由皇帝处理。繁多的事务,连穷苦出身的朱元璋都时常感到压力很大。
明成祖时期,开始组建内阁来分担自己的压力。而内阁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权力日渐膨胀,为了制衡内阁,明宣宗时期,让太监进入了权力中心。至此,明代统治核心形成了皇权、内阁和监权的三足鼎立之势,权力的分散使得皇帝做事情受到掣肘,无法随心所欲。
其次,内阁中的文官非常有骨气,敢于坚持信念
明代内阁是文官集团的首脑,这帮出身科举制度的文人们,秉持圣人教诲。他们本身就支持嫡长子继承制,对皇帝动废立太子的念头非常抵触,是维护太子之位的重要力量。
终明一代,曾有过数位皇帝有废太子的想法,却遭到文官的强烈抵抗。比如,激烈的是明神宗时期,这位懒得出奇的皇帝,曾十分想立自己喜欢的福王为储,与文官们拉锯数十年。期间,因此事被贬、罢官、隐退的大小官员不计其数,也没有做成,皇长子朱常洛正常继位为帝。
最后,其他事情的干扰
明代近三百年,也有人确实能搞定内阁的阻挠。在宪宗时期,内阁有“万岁阁老”万安、被称为软棉花的刘吉和刘珝三人,后世称为“纸糊三阁老”,基本没什么作用只顾阿谀奉承。当宪宗听从万贵妃想废太子朱祐樘之位,当时无人敢言。
成化二十一年(1485),三月坚定了废太子的想法,四月泰山地震。对于古代封建王朝来说,泰山是一座极具象征意义的山,宪宗当即便让钦天监给个说法,回复:应在东宫。至此,才断了换太子的念想。
综上所述,明代太子能安然继位与内阁有着极大的关系,当然除了了内阁外还有一丝的运气。
因为之前的太子没有过错,大臣也觉得皇子很好,所以没有封刘胤为太子。
刘胤之前因为一次战争是失踪了,刘曜以为他的儿子死掉了,但是四年之后,刘胤竟然回来了,这让刘曜很是高兴,并且刘胤回来之后,因为经历了很多事情,所以变得十分沉熟稳重,处理事情也十分的得当,在各个方面也都很谦虚,没有野心,所以刘曜很喜欢刘胤,心里有想要封他为太子的想法。
在一次朝会上,刘曜说出来了自己的想法,想听取大臣的建议,可是他的大臣说,选择太子不需要他们做决定,如果有疑问的话他们会给刘曜解答,于是,这些大臣说了自己的想法,他们说刘胤是很好,在各个方面都很出色,但是之前的太子并没有什么过错,没有理由废除他,这些人之中还有刘胤的舅舅,刘曜看到他舅舅都没有偏袒他,自己更不能存私心了。
最重要的是,刘胤觉得自己已经很受刘曜疼爱了,不需要自己的父亲再这样子做,并且太子没有做错事情,自己不能胜任,他说如果父亲觉得我有能力的话,他可以帮助太子稳固江山,可以辅佐太子维护国家的大业。
说完这些之后,刘曜和大臣都觉得他说的很好,所以就没有做出废除太子的决定,所以说,君王选择太子的时候,并不是看自己疼爱谁,喜欢谁做决定的,虽然这个会占很大的原因,但是在有太子的情况下,废除太子就需要有一定的理由,不然难以说服人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7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清朝的九品芝麻官到底是干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