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期四个得天花的人是谁,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朝代人们对它的印象还不是很陌生,对清朝的历史人们也喜欢谈论。在清朝有过康乾盛世也有过近代的屈辱,清初时期有一种病一直在清朝内部传染那就是天花。可以说天花在内部的传染性很强。清初天花夺走了这四个人的生命使得大清朝的历史改变了不少。
第一:多铎
爱新觉罗·多铎(1614.04.02—1649.04.29),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阿济格、多尔衮同母弟,满洲镶白旗旗主,时人通称十王,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袭罔替。这个多铎很厉害,他率军入关灭掉了李自成的大顺王朝并且一鼓作气拿下了江南。另外在他攻下扬州以后进行了屠城三日,这次屠城给他的人生抹上了一个污点。多铎攻下江南以后又率军南下灭掉了南明王朝的残余势力。多尔衮当年就是把这个弟弟当作自己的继承人来培养的可是他居然死在了自己的前面。
第二:董鄂妃
顺治十三年(1656年),董鄂氏入宫,深受顺治帝宠爱。同年八月二十五日,封为贤妃。仅一月有余,顺治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理由,晋封她为皇贵妃。升迁速度之快,中国历史少见。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董鄂氏在承乾宫病逝,年仅22岁。而这位皇贵妃就是因为天花而死的。
第三:福临
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清世祖,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关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出生于沈阳故宫永福宫,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年号顺治,在位十八年。顺治帝之所以感染到天花就是因为在董鄂妃生病时他的悉心照顾不小心传染上的。
第四:玄烨
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康熙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有学者将其尊为“千古一帝”,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同时正因为康熙出过天花他才能当上皇帝。同时康熙也是唯一一位出了天花没死的皇帝。
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感染人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痊愈后可获终生免疫。天花是最古老也是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传染性强,病情重。
没有患过天花或没有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均能被感染,主要表现为严重的病毒血症,染病后死亡率高。
最基本有效而又最简便的预防方法是接种牛痘,天花临床表现有重型和轻型,重型天花病死率约为百分之25.5,百分之45的病例出现融合性皮疹,79%有出血现象。
轻型天花病死率为百分之0.1到百分之1.0,天花病毒是痘病毒的一种,人被感染后无特效药可治,患者在痊愈后脸上会留有麻子,天花由此得名。
扩展资料:
据《圣祖廷训格言》记载,康熙在其晚年曾说:朕幼年时未经出痘,令保姆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此朕六十年来抱歉之处。
从中可以看出,由于天花出宫避痘,可以说长期得不到父母之爱。偏偏两岁那年,他仍然没有躲过痘魔的侵害,所幸保住了性命。
躲过天花的灾难之后,幼年康熙搬回了紫禁城,但天花的阴影仍时时笼罩在他的周围。康熙继位后,北方的天花阵势已经减弱,南方一些传统的痘疫苗法也逐渐传到北方。
民间种痘法最早起源于明朝隆庆年间。一般有两种方法,旱苗法和水苗法。旱苗法就是取天花者的痘痂研成细末,加上樟脑冰片等吹入种痘者鼻中、
水苗法就是将患者痘痂加入人乳或水,用棉签蘸上,塞入种痘者的鼻中。这两种方法的大概思路都是让种痘的人先患上轻度的天花。
出过疹子后精心护理,直至病症消失,就相当于已经得过天花了。康熙十七年十一月,5岁的二阿哥皇太子胤_被传染天花。
当时有个候选知县叫傅为格,在侍奉皇太子、调理治痘方面很有些成绩,因此被升为武昌通判。此时康熙帝了解到,小孩种痘可免遭此病,便下令调善于此术的傅为格入京。
专门给尚未出过天花的皇子种痘。在康熙的倡导推动之下,清朝天花防治开始走向科学化与系统化的道路。
他在太医院下专门设立了痘诊科,并在普天之下广征名医。北京城内还设有专门的查痘章京,负责八旗防痘事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花
从人类有文明记录以来,天灾与人类社会始终如影随形。水灾、旱灾、地震、虫灾、瘟疫,此起彼伏,每一场灾难,都会夺去无数人的生命。
水旱灾害,缘于气候影响,或滔滔洪水不绝,或烈日炎炎大地龟裂;地震灾害,起于地壳变化,地动山摇,屋倒人亡;虫灾,也与气候有密切关系,一旦虫子成群出动,便遮天蔽日,庄稼尽毁。这些灾害,都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们懂得哪里有灾,应该躲避到何处。
最让人捉摸不定的是瘟疫,它给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一个人或者是一群人刚才还好端端的,忽然就倒下了。尽管病人的身上会呈现出病状,但发病的原因是什么?病源在哪里?古代的人们却难以找到。古今中外,有记录的瘟疫种类不少,如鼠疫、霍乱、伤寒、流感、天花、结核病等,这些疾疫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频频造成沉重的灾难。而天花,无疑是最为凶险的瘟疫之一,往往一场天花之后,赤地千里,难觅人迹。
我们就以清朝为例,探究一下古人是如何防治天花的,天花又带来了哪些影响。
天花的成因及危害
我们会在清代的史料中,或是有关清朝的影视剧中,看到一种名为?天花?的疾病,其实它还有一些别称:
虏疮、天行斑疮、豌豆疮、登豆疮、肤豆疮、疱疮、痘症、天然豆
等。至于?天花?的名称,是因为病人患上此病后,几乎全身所有的部位都可能会出现斑点,就如同佛教壁画中的天女散花状,故古代中国人又称其为?天花?。
天花,是一种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而天花病毒究竟从何而来,现在主流的观点是,最初可能是从人类饲养的牛身上传来的),炎热地区、炎热季节更容易发生(温热地区也会出现)。发病时主要表现在,寒战、高热、头痛、全身酸痛、软弱无力、恶心呕吐、咳嗽、咽痛、难以吞咽,并伴有大小便疼痛等,严重时,患者全身如中毒般出现疱(痘)疹,皮肤溃烂。
天花曾经在全世界都流行过,当然,最初遭受天花摧残的是非洲、欧洲和亚洲,美洲与大洋洲的天花,是五百年前,欧洲殖民者带去的,中美洲阿兹特克(又被译为?阿兹台特?)与南美洲印加帝国的衰亡,都与天花有极大关系。天花究竟源于何处,至今无法定论。若根据考古研究来看,三千年前的埃及法老的木乃伊上,便带有天花病愈之后的麻点。中国最早的天花记录始于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治得差后,疮斑紫黑。?
此后历朝历代都有天花瘟疫爆发的记载。而在欧洲,公元6-19世纪之间,便有多达3亿人被天花夺去宝贵生命,病死率处于各类传染病之首,在1719年天花流行时,仅巴黎城就致死4万人。
天花不仅仅给普通民众带去危害,就连各国君主也不乏被天花夺去生命者:
英国女王玛丽二世、荷兰国王威廉一世、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俄国沙皇彼得二世、大清皇帝顺治与同治、蒙古大汗林丹汗等都死于天花疾病;清朝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多铎,以及有四个孙子都死于天花,而据《清宫医案》记载,从康熙后期至宣统时代,清宫共有九名皇室成员死于天花。
清代如何预防天花?
天花的死亡率奇高,被称为?死神?,古代的医生都在努力寻找预防方法。清朝对于来势汹汹的天花主要采取了三种预防措施:避痘就是不与出痘疹者接触,杜绝天花病毒的传染。主要是远离传染源,或将患痘疹者进行彻底隔离,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清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关外沈阳地区曾经发生过一次天花瘟疫,清太宗皇太极,立即暂时离开新都沈阳,躲避到旧都赫图阿拉(辽宁新宾),待疫情过后,方才回还,前前后后的折腾,虽然显得很麻烦,但毕竟确保了皇太极安然无恙。
而顺治皇帝入主中原后,大清定都北京,北京城也出现过天花瘟疫,然而此时的王朝形势已变:清朝表面上统一了全国,但各地反清复明的势力还十分强大。明朝叛臣吴三桂为首的?三藩?蠢蠢欲动,江山社稷并不稳固。顺治皇帝不可能再像其父皇太极那样为躲避天花,而出行到外地,他只能继续坐镇京城北京,以稳定局势。不幸的是,顺治皇帝虽然身居深宫,还是染上了天花,很快便驾崩,年仅24岁。
祈神
中国古代祈神之风一直比较盛行,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各种神灵,各种信仰。天花瘟疫肆虐时,在无良药良方治病时,人们便自然而然地跪地求神,祈求平安。
《天花的消亡》一书中说:?在非洲、中国和印度的许多文明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天花神,他们靠祈祷天花神来减少天花的危害。?
清朝初入关时,曾在皇宫内设立专门的庙坛,奉祀痘神娘娘,可惜无论是皇帝还是平民,再虔诚的祈求与跪拜,都无法消除天花瘟疫,求神只能换得精神安慰而已。
人痘法
人痘法最早起源于唐代,原理就是?以毒攻毒?,唐宋元明时代,至清朝初期,人痘法得到不断地传承与完善,当时救助的方法有
水苗法、旱苗法、痘衣法和痘浆法
四种。
1.水苗法:
选上好的痘痂放在瓷瓶里,用木杵碾成细末,将净水滴入瓶中调匀,把新棉少许摊成薄片,里面包上痘屑,捏成枣核状,用红线栓住,留下一寸左右,将苗置入鼻孔内,令人时刻守候,下苗十二小时后取出。
2.旱苗法:
取长约五寸长的银管,将其顶部弯曲,把痘痂碾成细粉,放入银管的一端,吹入接种者的鼻孔内。
3.痘衣法:
将生过痘(天花)者染上痘浆的贴身内衣让给接种者,穿上三日,使其身上沾染上痘浆。
4.痘浆法:
选取出痘顺畅的儿童,取其身上的痘浆用棉球擦拭,然后将此棉球塞入接种者的鼻孔中。
上述四种方法都有很大的风险,尤其是后两种风险最大,接种者往往耐不住毒性而染病身亡。
经过医生的不断试验与研究,到清朝康熙后期,人痘法越来越完善,医生们会精选痘痂来做苗种,并经过多次筛选,降低毒性后,再植入接种者体中。公元1786年,英国人琴纳在中国人的人痘法技术基础上,发明了牛痘接种术,并迅速在欧洲推广开来,它具有预防效果好,毒副作用小,成本低的特点,有效地将天花死神挡在欧洲人的门外。公元1805年,葡萄牙医生哈威脱将牛痘法传入澳门,以后又传到广州,中国人渐渐接受了这种新式的接种方法。
但令人费解的是,至19世纪中叶,在中国,牛痘法在普通民众间普遍使用,可是红墙内的爱新觉罗皇室,却还是延用人痘法的老方式。同治皇帝就于1875年死于天花,时年19岁(从《清代档案史料丛编》中的《万岁爷进药底簿》,所记载的脉案、病情和用药情况,能做出同治皇帝死于天花的判断)。
清朝时天花的疗法
天花易得病难去,在那个医疗条件落后的时代,人们对天花的认识还不是太透彻,治疗方法也五花八门:有惊吓法,有蚊虫吸血法,有黄土闷体法,最靠谱的还是药物疗法,即便是如此,药物疗法的治愈率也不高,身体强健、抵抗力强的人,能够活下来,体质弱的人,基本难逃厄运。即使有人侥幸活下来,其全身及头脸部也会留下深深的麻点,容颜尽毁。
天花对清朝社会的影响
作为烈性传染病,当时的社会,每个人都有可能染病在身,连皇帝有时也要着道,因此天花对清朝社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首先是推动了医药业的发展。清代,专门致力于天花治疗研究的医生远远超过了前代,涌现出大量的天花名医,如秦景明、叶天士、俞嘉言等。针对天花预防、治疗的医书也大量被编著、刊刻,给后世应对天花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留下了详实的记录。其次是影响到了行政制度。最为典型的就是木兰围场的设置,以及避暑山庄的修建。一般认为,清朝设置木兰围场是为了在打猎中,操练八旗军队,修建避暑山庄则是为了皇帝避暑休闲。
其实,康熙皇帝当年还有一重考虑,本来,若要笼络蒙古贵族,可以让他们来北京城,但问题在于有些重量级的贵族本身没有出过水痘,对中原地区的天花没有免疫力。而这些贵族在中原天花瘟疫未消退时,对到北京城觐见皇帝是心存恐惧的。
康熙皇帝充分想到了这一点,于是便分别于1681年、1703年首建木兰围场与承德避暑山庄。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百韵诗.序》中言道:?皇祖建此山庄于塞外,非为一己之豫游,盖遗万世之缔构也。国家承天命,抚有蒙古四十八旗诸部落,恭顺有加,每岁入朝,厥有常用典。但其人有未出痘者,以进塞为惧,延颈举踵,以望六御之临。皇祖俯从其愿,岁避暑于此。?
天花作为一种烈性传染病,其传染、防治和对社会的影响,都是非常复杂与深刻的。碰到乱世时,普通民众最为倒霉:王朝崩溃,官府成了空壳,皇帝的命都不保,又有谁会来关心底层的民众呢?若此时出现天花瘟疫,很容易出现难以控制的扩散蔓延状况,而死亡的人数就会呈几何倍数增加。
遇到太平年代,政治清明,有了官府的有效预防与救治,天花的危害就会大大降低。清朝皇帝格外重视预防与治疗天花,在他们的推动下,中国的天花诊疗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为数亿民众带去了福音。
鼠疫(Pestis)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
本病远在2000年前即有记载。世界上曾发生三次大流行,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死亡近1亿人;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波及欧、亚、非;第三次是18世纪,传播32个国家。14世纪大流行时波及我国。1793年云南师道南所著“《死鼠行》”中描述当时“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充分说明那时在我国流行十分猖獗。解放后,我国国内人间鼠疫已基本消灭,但自然疫源地依然存在,霸权主义者把鼠疫杆菌列为生物战剂之一,故防治鼠疫对我军国防和建设事业仍有非常重要意义。
[病原学]
鼠疫杆菌属耶尔森氏菌属。为革兰染色阴性短小杆菌,长约1~1.5μm宽约0.5~0.7μm,两端染色较深。无鞭毛,不能活动,不形成芽胞。在动物体内和早期培养中有荚膜。可在变通培养基上生长。在陈旧培养基及化脓病灶中呈多形性。
本菌的抗原成份:①荚膜FI(fraction I)抗原,分为两种,一种是多糖蛋白质(F--I),另一种为蛋白质(F--IB)。抗原性较强,特异性较高,有白细胞吞噬作用,可用凝集、补体结合或间接血凝检测;②毒力V/W抗原,在细胞表面,V抗原是蛋白质,可使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W抗原为脂蛋白,不能使机体产生保护力。V/W抗原结合物有促使产生荚膜,抑制吞噬作用,并有在细胞内保护细菌生长繁殖的能力,故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
鼠疫杆菌产生二种毒素,一为鼠毒素或外毒素(毒性蛋白质),对小鼠和大鼠有很强毒性,另一为内毒素(脂多糖),较其它革兰氏阴性菌内毒素毒性强,能引起发热、Dic、组织器官内溶血、中毒休克、局部及全身施瓦茨曼(Shwartzman)反应。
鼠疫杆菌在低温及有机体生存时间较长,在脓痰中存活10~20天,尸体内可活数周至数月,蚤粪中能存活1个月以上;对光、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均甚敏感。日光直射4~5小时即死,加热55℃15分钟或100℃1分钟、5%石炭酸、5%来苏,0.1升汞、5~10%氯胺均可将病菌杀死。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鼠疫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间流行前,一般先在鼠间流行。鼠间鼠疫传染源(储存宿主)有野鼠、地鼠、狐、狼、猫、豹等,其中黄鼠属和旱獭属最重要。家鼠中的黄胸鼠、褐家鼠和黑家鼠是人间鼠疫重要传染源。各型患者均可成为传染源,以肺型鼠疫最为重要。败血性鼠疫早期的血有传染性。腺鼠疫仅在脓肿破溃后或被蚤吸血时才起传染源作用。
(二)传播途径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当鼠蚤吸取含病菌的鼠血后,细菌在蚤胃大量繁殖,形成菌栓堵塞前胃,当蚤再吸入血时,病菌随吸进之血反吐,注入动物或人体内。蚤粪也含有鼠疫杆菌,可因搔痒进入皮内。此种“鼠→蚤→人”的传播方式是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
少数可因直播接触病人的痰液、脓液或病兽的皮、血、肉经破损皮肤或粘膜受染。
肺鼠疫患者可借飞沫传播,造成人间肺鼠疫大流行。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无性别年龄差别。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1.鼠疫自然疫源性世界各地存在许多自然疫源地,野鼠鼠疫长期持续存在。人间鼠疫多由野鼠传至家鼠,由家鼠传染于人引起。偶因狩猎(捕捉旱獭)、考查、施工、军事活动进入疫区而被感染。
2.流行性 本病多由疫区籍交通工具向外传播,形成外源性鼠疫,引起流行、大流行。
3.季节性与鼠类活动和鼠蚤繁殖情况有关。人间鼠疫多在6~9月。肺鼠疫多在10月以后流行。
4.隐性感染 在疫区已发现有无症状的咽部携带者。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鼠疫杆菌侵入皮肤后,靠荚膜、V/W抗原吞噬细胞吞噬,先有局部繁殖,随后又靠透明质酸及溶纤维素等作用,迅速经有淋巴管至局部淋巴结繁殖,引起原发性淋巴结炎(腺鼠疫)。淋巴结里大量繁殖的病菌及毒素入血,引起全身感染、败血症和严重中毒症状。脾、肝、肺、中枢神经系统等均可受累。病菌播及肺部,发生继发性肺鼠疫。病菌如直接经呼吸道吸入,则病菌先在局部淋巴组织繁殖。继而播及肺部,引起原发性肺鼠疫。
在原发性肺鼠疫基础上,病菌侵入血流,又形成败血症,称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少数感染极严重者,病菌迅速直接入血,并在其中繁殖,称原发性败血型鼠疫,病死率极高。
鼠疫基本病变是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损害及急性出血性、坏死性病变。淋巴结肿常与周围组织融合,形成大小肿块,呈暗红或灰黄色;脾、骨髓有广泛出血;皮肤粘膜有出血点,浆膜腔发生血性积液;心、肝、肾可见出血性炎症。肺鼠疫呈支气管或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及肺泡有出血性浆液性渗出以及散在细菌栓塞引起的坏死性结节。
/view/4672.htm
1. 一种急性传染病。症状为先发高热,全身起红色丘疹,继而变成疱疹,最后成脓疱。十天左右结痂,痂脱后留有疤痕,俗称"麻子"。本病现已消灭。(相见“补充1”)
2. 玉蜀黍的雄花,因为长在植株的顶部,所以叫天花
3. 指雪,雪花
4.亦作"天华"。佛教语。天界仙花。
5. 亦称顶棚。建筑物内用以遮蔽梁以上部分的构件,一般可分为硬天花、软天花。硬天花以木条纵横相交成若干格,也称为井口开花,每格上覆盖木板,称天花板,天花板圆光中心常绘龙、龙凤、吉祥花卉等图案。软天花又称海漫天花,以木格蓖为骨架,满糊麻布和纸,上绘彩画或用编织物,为等级较低的天花。
【补充1】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也是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被人类消灭的第一个传染病。据报载,去年12月21日,美国总统布什为了预防生物武器的袭击,带头接种了天花疫苗。因为天花病毒和炭疽杆菌一样,如果被用做生物武器的话,具有十分强大的杀伤力,被称为“穷人的核弹”。在我国,几十年前就消灭了天花,现在不仅普通人对天花一无所知,许多医生也是仅闻其名,不见其身。下面简单介绍有关天花的知识。
天花病毒外观呈砖形,约200微米×300微米,抵抗力较强,能对抗干燥和低温,在痂皮、尘土和被服上,可生存数月至一年半之久。天花病毒有高度传染性,没有患过天花或没有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不分男女老幼包括新生儿在内,均能感染天花。天花主要通过飞沫吸入或直接接触而传染,当人感染了天花病毒以后,大约有10天左右潜伏期,潜伏期过后,病人发病很急,多以头痛、背痛、发冷或寒战.高热等症状开始体温可高达41℃以上。伴有恶心、呕吐、便秘、失眠等。小儿常有呕吐和惊厥。发病3~5天后,病人的额部、面颊、腕、臂、躯干和下肢出现皮疹。开始为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2~3天后丘疹变为疱疹,以后疱疹转为脓疱疹。脓疱疹形成后2~3天,逐渐干缩结成厚痂,大约1个月后痂皮开始脱落,遗留下疤痕,俗称“麻斑”。重型天花病人常伴并发症,如败血症、骨髓炎、脑炎、脑膜炎、肺炎、支气管炎、中耳炎、喉炎、失明、流产等,是天花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对天花病人要严格进行隔离,病人的衣、被、用具、排泄物、分泌物等要彻底消毒。对病人除了采取对症疗法和支持疗法以外,重点是预防病人发生并发症,口腔、鼻、咽、眼睛等要保持清洁。接种天花疫苗是预防天花的最有效办法。
天花,是世界上传染性最强的疾病之一,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这种病毒繁殖快,能在空气中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假设美国俄克拉荷马州有3000人感染天花病毒,12天内病毒就会扩散到美国各地,殃及数以百万人。
天花临床表现主要为严重毒血症状(寒战、高热、乏力、头痛、四肢及腰背部酸痛,体温急剧升高时可出现惊厥、昏迷)、皮肤成批依次出现斑疹、丘疹、疱疹、脓疱,最后结痂、脱痂,遗留痘疤。天花来势凶猛,发展迅速,对未免疫人群感染后15~20天内致死率高达30%。
由于天花病毒忪在人身上传染,而且牛痘疫苗忯以有效地?终身地防止天花的传染,因此自1977年以后世界上没有发生过天花。
1979年10月26日,全世界消灭天花
1979年10月26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罗毕宣布,全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病,并且为此举行了庆祝仪式。
世界卫生组织的检查人员在最近两年里,对最后一批尚未宣布消灭天花病的东非四国——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和吉布提进行了调查,发现这四个国家确实已经消灭了这种疾病,于是发布了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消息。
天花病是世界上严重危害人们的传染性疾病之一。几千年来,使千百万人死亡或毁容。一百八十年前,英国发明了预防天花病的牛痘疫苗。天花病患者的死亡率仍高达三分之一。后来,发达国家逐步控制了这种疾病,但非洲农村仍有流行。自一九六七年开始进行最后一次大规模消灭天花的活动。现在,天花病的病毒只保留在一些国家的七个实验室中,以供研究之用。
医学大发现--恶魔天花
每4名病人当中便有一人死亡,而剩余的3人却要留下丑陋的痘痕天花,几乎是有人类历史以来就存在的可怕疾病。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保存下来的埃及木乃伊身上就有类似天花的痘痕。曾经不可一世的古罗马帝国相传就是因为天花的肆虐,无法加以遏制,以致国威日蹙。
若干世纪以来,天花的广泛流行使人们惊恐战栗,谈“虎”色变。
846年,在来自塞纳河流域、入侵法国巴黎的诺曼入中间,天花突然流行起来了。这让诺曼人的首领为之惊慌失措,也使那些在战场上久经厮杀不知恐惧的士兵毛骨惊然。残忍的首领为了不让传染病传播开来以致殃及自己,采取了一个残酷无情的手段,他下令杀掉所有天花患者及所有看护病人的人。这种可怕的手段,在当时被认为是可能扑灭天花流行的唯一可行的办法。
但是天花并不会宽容任何人,它同样无情地入侵宫廷、入侵农舍,任何民族、任何部落,不论爵位、不论年龄与性别,都逃脱不了天花的侵袭。
在欧洲曾经有一个国王的妻子患了天花,在临死前她请求丈夫满足她最后的愿望,她要求:假使全体御医不能挽救她的生命,那么就将他们全部处死。皇后终于死掉了,于是国王为了皇后的愿望便下令把御医全部用剑砍死。
英国史学家纪考莱把天花称为“死神的忠实帮凶”。他写道:“鼠疫或者其他疫病的死亡率固然很高,但是它的发生却是有限的。在人们的记忆中,它们在我们这里只不过发生了一两次。然而天花却接连不断地出现在我们中间,长期的恐怖使无病的人们苦恼不堪,即使有某些病人幸免于死,但在他们的脸上却永远留下了丑陋的痘痕。病愈的人们不仅是落得满脸痘痕,还有很多人甚至失去听觉,双目失明,或者染上了结核病。”
18世纪,欧洲蔓延天花,死亡人数曾高达1亿5千万人以上。
种痘成功
人痘接种术最早起源于我国
“天花”又名痘疮,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急性发疹性疾病。早在晋代时,著名药学家道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已有记载,他说:“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剧者多死”。同时他对“天花”的起源进行了追溯。指出:此病起自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公元23-26年)。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天花”病的记载。书中还说:“永徽四年,此疮从西流东,遍及海中”。这是世界最早关于“天花”流行的记载。对于“天花”书中尚载有具体治疗药物方法。
公元九世纪时欧洲天花流行甚为猖獗,在日耳曼军队入侵法国时,兵士感染天花,统率者竟下令采取杀死一切患者的残忍手段。以防止其传染,结果天花照样流行,在印度则采取“天花女神”的迷信办法,自然也无济于事。
我国则不同,不仅早就注意天花的治疗,而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据清代医学家朱纯嘏在《痘疹定论》中记载,宋真宗(公元998——1022年)或仁宗(公元1023——1063年)时期,四川峨眉山有一医者能种痘,被人誉为神医,后来被聘到开封府,为宰相王旦之子王素种痘获得成功。后来王素活了六十七岁,这个传说或有讹误,但也不能排除宋代有产生人痘接种萌芽的可能性,到了明代,随着对传染性疾病的认识加深和治疗痘疹经验的丰富,便正式发明了人痘接种术。
清代医家俞茂鲲在《痘科金镜赋集解》中说得很明确:“种痘法起于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徒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乾隆时期,医家张琰在《种痘新书》中也说:“余祖承聂久吾先生之教,种痘箕裘,已经数代”。又说:“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这些记载说明,自十六世纪以来,我国已逐步推广人痘接种术,而且世代相传,师承相授。
清初医家张璐在《医通》中综述了痘浆、旱苗、痘衣等多种预防接种方法。其具体方法是:用棉花醮取痘疮浆液塞入接种儿童鼻孔中,或将痘痂研细,用银管吹入儿鼻内;或将患痘儿的内衣脱下,着于健康儿身上,使之感染。总之 ,通过如上方法使之产生抗体来预防天花。
/view/22210.htm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怀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剧烈无痛性泻吐,米泔样大便,严重脱水,肌肉痛性痉挛及周围循环衰竭等为特征,解放后我国已消灭本病,但国外仍有不断发生和流行,因此必须随时警惕本病的发生,认真做好预防工作。
1、病因
霍乱弧菌分为两个生物型,一个中古典生物型即霍乱的病原体,另一个是爱尔.托生物型即副霍乱的病原体。这两个生物型除某些生物学特征有所不同外,在形态学及血清学性状方面几乎相同,霍乱弧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对干燥、日光、热、酸及一般消毒剂均敏感。霍乱弧菌产生致病性的是内毒素及外毒素,正常胃酸可杀死弧菌,当胃酸暂时低下时或入侵病毒菌数量增多时,未被胃酸杀死的弧菌就时入小肠,在碱性肠液内迅速繁殖,并产生大量强烈的外毒素。这种外毒素对小肠粘膜的作用引起肠液的大量分泌,其分泌量很大,超过肠管再吸收的能力,在临床上出现剧烈泻吐,严重脱水,致使血浆容量明显减少,血液浓缩,出现周围循环衰竭。由于剧烈泻吐,电解质丢失、缺钾缺钠、肌肉痉挛、酸中毒等甚至发生休克及急性肾功衰竭。
2、临床表现
潜伏期数小时至6天,突然起病,100%的病人有腹泻,腹泻为无痛性无里急后重感,每日大便数次甚至难以计数,量多,每天2000~4000ml,严重者8000ml以上,初为黄水样,不久转为米泔水水样便,少数患者有血性水样便或柏油样便,腹泻后出现喷射性和边疆性呕吐,初为胃内容物,继而水样,米泔样,由于剧烈泻吐,体内大量液体及电解质丢失而出现脱水表现,轻者口渴,眼窝稍陷,唇舌干燥,重者烦躁不安,眼窝下陷,两颊深凹,精神呆滞,皮肤干而皱缩,失去弹性,嘶哑,四肢冰凉,体温下降,敌国液浓缩,脉搏细弱,心章低钝,血压下降,如不及时抢救危及生命,病人脱及及时得到纠正后,大多数症状消失,逐渐恢复正常,部分病人出现发热反应,一般38~39℃,持续1~3天自行消退,目前霍乱大多症状较轻类似肠类。
按脱水程度,血压、脉搏及尿量多少分为四型。
(1)轻型,仅有短期腹泻,无典型米泔水样便,无明显脱水表现,血压脉搏正常,尿量略少。
(2)中型,有典型症状体及典型大便,脱水明显,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尿量甚少,一日500ml以下。
(3)重型:患者极度软弱或神志不清,严重脱水及休克,脉搏细速或者不能触及,血压下降或测不出,尿极少或无尿,可发生典型症状后数小时死亡。
(4)暴发型:称干性霍乱,起病急骤,不等典型的泻吐症状出现,即因循环衰竭而死亡。
3、诊断
在夏秋季节对可凝病人应详细询问发病前一周内的活动情况,是否来自疫区,有无与本病病人及其污染物触史,以及是否接受过预防接种等,流行病学资料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可做出诊断,凡临床上发现有泻吐症状或原因不明的腹泻患者,应取粪便或呕吐物标本,尽快进行病原诊断,包括镜检、培养、分离,凝集试验及其它鉴定试验。
(1)确诊标准:
①凡有腹泻呕吐等症状,大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者。
②霍乱流行期在疫区有典型霍乱症状而大便培养阴性无其它原因可查者。
(2)疑似标准:
①凡有典型泻吐症状的非疫区道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未确诊前。
②霍乱流行期,曾接触霍乱患者,有腹泻症状而无其它原因可查者。
4、治疗与护理
(1)一般治疗与护理:
①按消化道传染病严密隔离。隔离至症状消失6天后,粪便弧菌连续3次阴性为止,方可解除隔离,病人用物及排泄物需严格消毒,可用加倍量的20%漂白粉乳剂或2~3%来苏儿,0.5%氯胺,还可用新药“84”消毒液消毒,病区工作人员须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以防交叉感染。
②休息。重型患者绝对卧床休息至症状好转。
③饮食。剧烈泻吐暂停饮食,待呕吐停止腹泻缓解可给流质饮食,在患者可耐受的情况下缓慢增加饮食。
④水份的补充为霍乱的基础治疗,轻型患者可口服补液,重型患者需静脉补液,待症状好转后改为口服补液。
⑤标本采集。患者入院后立即采集呕吐物的粪便标本,送常规检查及细菌培养,注意标本采集后要立即送检。
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4小时测生命体征1次,准确纪录出入量,注明大小便次数、量和性状。
(2)输液的治疗与护理:
①输液量:按脱水程度补液,一般入院后最初2小时应快速输液以纠正低血容量休克及酸中毒,轻型补液要3000~4000ml,小儿每公斤体重100~500ml,中型补液4000~8000ml,小儿每公斤体重150~200ml,重型补液8000~12000ml,小儿每公斤200~250ml。
/view/43353.htm
天花病毒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也是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被人类消灭的第一个传染病。在我国,几十年前就消灭了天花,现在不仅普通人对天花一无所知,许多医生也是仅闻其名,不见其身。天花是感染痘病毒引起的,无药可治,患者在痊愈后脸上会留有麻子,“天花”由此得名。天花病毒外观呈砖形,约200纳米×300纳米,抵抗力较强,能对抗干燥和低温,在痂皮、尘土和被服上,可生存数月至一年半之久。天花病毒有高度传染性,没有患过天花或没有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不分男女老幼包括新生儿在内,均能感染天花。天花主要通过飞沫吸入或直接接触而传染,当人感染了天花病毒以后,大约有10天潜伏期。潜伏期过后,病人发病很急,多以头痛、背痛、发冷或寒战、高热等症状开始,体温可高达41℃以上,伴有恶心、呕吐、便秘、失眠等。小儿常有呕吐和惊厥。发病3~5天后,病人的额部、面颊、腕、臂、躯干和下肢出现皮疹。开始为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2~3天后丘疹变为疱疹,以后疱疹转为脓疱疹。脓疱疹形成后2~3天,逐渐干缩结成厚痂,大约1个月后痂皮开始脱落,遗留下疤痕,俗称“麻斑”。重型天花病人常伴并发症,如败血症、骨髓炎、脑炎、脑膜炎、肺炎、支气管炎、中耳炎、喉炎、失明、流产等,是天花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对天花病人要严格进行隔离,病人的衣、被、用具、排泄物、分泌物等要彻底消毒。对病人除了采取对症疗法和支持疗法以外,重点是预防病人发生并发症,口腔、鼻、咽、眼睛等要保持清洁。接种天花疫苗是预防天花的最有效办法。
天花临床表现主要为严重毒血症状(寒战、高热、乏力、头痛、四肢及腰背部酸痛,体温急剧升高时可出现惊厥、昏迷),皮肤成批依次出现斑疹、丘疹、疱疹、脓疱,最后结痂、脱痂,遗留痘疤。天花来势凶猛,发展迅速,对未免疫人群感染后15~20天内致死率高达30%。
发现天花
若干世纪以来,天花的广泛流行使人们惊恐战栗,谈“虎”色变。
1846年,在来自塞纳河流域、入侵法国巴黎的诺曼人中间,天花突然流行起来了。这让诺曼人的首领惊慌失措,也使那些在战场上久经厮杀不知恐惧的士兵毛骨悚然。残忍的首领为了不让传染病传播开来以致殃及自己,采取了一个残酷无情的手段,他下令杀掉所有天花患者及所有看护病人的人。这种可怕的手段,在当时被认为是可能扑灭天花流行的惟一可行的办法。
但是天花并不会宽容任何人,它同样无情地入侵宫廷、入侵农舍。任何民族、任何部落,不论爵位、不论年龄与性别,都逃脱不了天花的侵袭。
在欧洲曾经有一个国王的妻子患了天花,在临死前她请求丈夫满足她最后的愿望,她要求:假使全体御医不能挽救她的生命,那么就将他们全部处死。皇后终于死掉了,于是国王为了皇后的愿望便下令把御医全部用剑砍死。
英国史学家纪考莱把天花称为“死神的忠实帮凶”。他写道:“鼠疫或者其他疫病的死亡率固然很高,但是它的发生却是有限的。在人们的记忆中,它们在我们这里只不过发生了一两次。然而天花却接连不断地出现在我们中间,长期的恐怖使无病的人们苦恼不堪,即使有某些病人幸免于死,但在他们的脸上却永远留下了丑陋的痘痕。病愈的人们不仅是落得满脸痘痕,还有很多人甚至失去听觉,双目失明,或者染上了结核病。”
人痘接种术最早起源于我国
据清代医学家朱纯嘏在《痘疹定论》中记载,宋真宗(998—1022年)或仁宗(1023—1063年)时期,四川峨眉山有一医者能种痘,被人誉为神医,后来被聘到开封府,为宰相王旦之子王素种痘获得成功。后来王素活了67岁,这个传说或有讹误,但也不能排除宋代有产生人痘接种萌芽的可能性。到了明代,随着对传染性疾病的认识加深和治疗痘疹经验的丰富,便正式发明了人痘接种术。
清代医家俞茂鲲在《痘科金镜赋集解》中说得很明确:“种痘法起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徒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乾隆时期,医家张琰在《种痘新书》中也说:“余祖承聂久吾先生之教,种痘箕裘,已经数代。”又说:“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这些记载说明,自16世纪以来,我国已逐步推广人痘接种术,而且世代相传,师承相授。
清初医家张璐在《医通》中综述了痘浆、旱苗、痘衣等多种预防接种方法。其具体方法是:用棉花醮取痘疮浆液塞入接种儿童鼻孔中,或将痘痂研细,用银管吹入儿鼻内;或将患痘儿的内衣脱下,着于健康儿身上,使之感染。总之,通过如上方法使之产生抗体来预防天花。
由上可知,我国至迟在16世纪下半叶已发明人痘接种术,到17世纪已普遍推广。1682年,康熙皇帝曾下令各地种痘。据康熙的《庭训格言》写道:“训曰:国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今边外四十九旗及喀尔喀诸藩,俱命种痘;凡所种皆得善愈。尝记初种时,年老人尚以为怪,朕坚意为之,遂全此千万人之生者,岂偶然耶?”可见当时种痘术已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人痘接种法的发明,很快引起外国注意,俞正燮《癸巳存稿》载:“康熙时,(1688年)俄罗斯遣人至中国学痘医。”这是最早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种人痘的国家。种痘法后经俄国又传至土耳其和北欧。1717年,英国驻土耳其公使蒙塔古夫人在君士坦丁堡学得种痘法,3年后又为自己6岁的女儿在英国种了人痘。随后欧洲各国和印度也试行接种人痘。18世纪初,突尼斯也推行此法。1744年杭州人李仁山去日本九州长崎,把种痘法传授给折隆元,乾隆十七年(1752年)《医宗金鉴》传到日本,种痘法在日本就广为流传了。其后此法又传到朝鲜。18世纪中叶,我国所发明的人痘接种术已传遍欧亚各国。1796年,英国人贞纳受我国人痘接种法的启示,试种牛痘成功,这才逐渐取代了人痘接种法。
我国发明人痘接种,这是对人工特异性免疫法一项重大贡献。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伏尔泰曾在《哲学通讯》中写载:“我听说100多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种习惯,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由此可见我国发明的人痘接种术(特异性人工免疫法)在当时世界影响之大。
1979年10月26日,全世界消灭天花
1979年10月26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宣布,全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病,并且为此举行了庆祝仪式。
世界卫生组织的检查人员在最近2年里,对最后一批尚未宣布消灭天花病的东非四国——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和吉布提进行了调查,发现这四个国家确实已经消灭了这种疾病,于是发布了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消息。
天花病是世界上严重危害人们的传染性疾病之一。几千年来,使千百万人死亡或毁容。180年前,英国发明了预防天花病的牛痘疫苗。天花病患者的死亡率仍高达1/3。后来,发达国家逐步控制了这种疾病,但非洲农村仍有流行。自1967年开始进行最后一次大规模消灭天花的活动。知识点天花病毒的结局
目前,世界上有两个戒备森严的实验室里保存着少量的天花病毒,它们被冷冻在-70℃的容器里,等待着人类对它们的终审判决。这两个实验室一个在俄罗斯的莫斯科,另一个在美国的亚特兰大。世界卫生组织于1993年制定了销毁全球天花病毒样品的具体时间表,后来这项计划又被推迟。因为病毒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们在如何处理仅存的天花病毒的问题上发生了争论:是彻底消灭,还是无限期冷冻?
主张彻底消灭的人认为:彻底消灭现在实验室里的所有天花病毒,是不使天花病毒死灰复燃、卷土重来的最佳良策。但另一些科学家认为,天花病毒不应该从地球上完全清除。因为,在尚不可知的未来研究中可能还要用到它。而一旦它被彻底消灭了,就再也不可能复生。美国政府已向全世界表示,反对销毁现存的天花病毒样品,以便科学家继续研制防止天花感染的疫苗和治疗天花的药物。美国政府的理由是,“9·11”恐怖袭击事件和炭疽威胁发生后,美国必须作好对付生物恐怖威胁的准备,为继续研究对付天花的手段,必须保留这一病毒样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7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竖刁为何放弃贵族身份,自宫做了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