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产对郑国的贡献:郑简公第二十五年,郑国派子产到晋国慰问晋平公的病情。晋平公就和子产讨论占卜星宿的问题,子产回答得很全面很具体。晋平公很赞赏子产,给了子产很多礼物。第二十七年,子产跟随郑简公去朝见晋君和楚君。第二十八年,郑简公病了,就派子产会见诸侯,并与楚灵王订盟。第三十六年,郑简公去世,其子宁继位,就是郑定公。
2.郑国的衰落:郑定公元年,楚平王即位了,把楚国侵占郑国的土地还给了郑国。第六年,郑国发生火灾,郑定公就想祈祷消灾,子产就劝谏郑定公修行德政。第八年,楚国太子建逃到郑国。第十年,太子建与晋国要袭击郑国,郑国就杀了太子建,太子建之子逃到了吴国。第十一年,郑国与晋国平定了周王室的叛乱,送周敬王回周朝。
第十三年,郑定公去世,其子虿(chài)继位,就是郑献公。郑献公在位十三年就去世了,其子胜继位,就是郑声公。郑声公元年,晋国又侵占了郑国的土地,郑国从此就衰落了。第五年,子产去世了,郑国人都来哀悼他。子产是郑成公的小儿子,很仁慈,孔子曾经路过郑国时与子产一见如故。孔子听说子产去世,恒悲痛地说:“子产的仁爱是古代的遗风。”
3.郑国的灭亡:第八年,晋国的范氏,中行氏叛乱,郑国帮助他们,晋国就攻打郑国,并把郑国打得大败。第三十六年,晋国的智伯攻打郑国,夺取了郑国的九个城。第三十七年,郑声公去世,其子郑哀公继位。郑哀公第八年,郑国人杀了郑哀公立郑声公的弟弟丑为君,就是郑共公。郑共公在位三十一年就去世了,其子郑幽公继位。郑幽公元年,韩武子攻打郑国,杀了郑幽公。
郑国就立了郑幽公的弟弟为君,就是郑繻公。郑繻公第十五年,韩景侯攻打郑国,攻取了雍丘。第十六年,郑国又攻打韩国,在负黍打败韩国,并占领了负黍。第二十五年,郑繻公杀了阳。第二十七年,阳的党徒杀了郑繻公,立郑幽公的弟弟乙为君,就是君乙。君乙即位两年,负黍人就反叛了,负黍又回到韩国。第十一年,韩国再次讨伐郑国,夺取了阳城。第二十一年,韩哀侯派兵吞并了郑国,郑国灭亡。
春秋初期的郑国实力还是很强大的,那么为什么后来慢慢衰落,最终又是被什么国家消灭的呢。原来最后消灭郑国的是韩国。郑国最初也是属于春秋三霸中的一员,而且是其中最早成为霸主的国家,郑国霸主是郑庄公,郑国曾经击败了很多国家的士兵,像是周、为、宋等国,这些都让本国实力逐渐变得越来越强大,渐渐获得一定的地位,但是,最早成为霸主的郑国却一步步走向灭亡。这又是为什么呢。
郑国为什么在最开始的时候成为霸主呢,不仅仅因为有一个很强大的君王,还和一定的运气有关系。在?烽火戏诸侯?之后,建立了东周,由于郑国对建立东周有功劳,非常赞同和支持,所以在东周之后郑国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成为了红人,郑国也凭借着现在的荣誉陆陆续续的攻占了许多国家,所以郑国的实力渐渐强势起来。
后来呢,在郑国好几个君主的共同努力和英明领导之下,郑国逐渐在春秋时期成为霸主。但是后来,由于郑庄公的去世,郑国中发生了一系列的暴乱,好多人都为了抢夺帝王的位置进行争斗,所以导致了很多的伤亡和不必要的损失。在这期间其他国家陆续的发展了起来,但是郑国还处于内部争斗的阶段,这就丧失了发展的好机会。
另外,郑国的地理优势也不太明显,郑国在很多大国的中间,周围没有可以与自身实力相均衡的,所以,周围国家逐渐兴起,自身国家也得不到帮助, 加上没有地理位置的优势,郑国逐渐被韩国所消灭,慢慢的淡出了视线,主要也是因为自身争斗的不断持续,加深了自身衰败的速度,这是主要原因。
申不害(前385年-前337年),亦称申子,郑国京邑(今荥阳东南京襄城)人。《史记》说他专攻“黄老之术”。战国时期法家重要创始人物之一、思想家。以“术”著称,著有《申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代表人物。
韩国灭掉郑国后,韩昭侯重用他为丞相,在韩国主持改革,他在韩为相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十五年间便使韩国强盛起来。
相韩之前
申不害原是郑国京邑(今郑州荥阳东南京襄城)人,曾为郑国小吏,公元前375年(韩哀侯二年),韩国灭掉郑国,遂成为韩人,并做了韩国的低级官员。
公元前354年(韩昭侯四年),素与韩有隙的魏国出兵伐韩,包围宅阳(今郑州市北)。面对重兵压境的严重局面,韩昭侯及众大臣束手无策。危急关头,申不害审时度势,建议韩昭侯执圭(古时臣下朝见天子时所执的一种玉器)去见魏惠王。申不害说:要解国家危难,最好的办法是示弱。今魏国强大,鲁国、宋国、卫国皆去朝见,您执圭去朝见魏王,魏王一定会心满意足,自大骄狂。这样必引起其他诸侯不满而同情韩国。是我免于一人之下,而位于万人之上也。夫弱魏之兵,而重韩之权,莫如朝魏。”韩昭侯采纳申不害建议,亲自执圭去朝见魏惠王,表示敬畏之意。魏惠王果然十分高兴,立即下令撤兵,并与韩国约为友邦。申不害亦由此令韩昭侯刮目相看,逐步成为韩昭侯的重要谋臣,得以在处理国家事务上施展自己的智慧和才干。
公元前353年,魏国又起兵伐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成侯派人向齐国和韩国求援。韩昭侯一时拿不定主意,就询问申不害,应如何应对。“申不害担心自己的意见万一不合国君心意,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惹火烧身,便回答说:这是国家大事,让我考虑成熟再答复您吧!随后,申不害不露声色地游说韩国能言善辩的名臣赵卓和韩晁,鼓动他们分别向韩昭侯进言,陈述是否出兵救赵的意见,自己则暗中观察韩昭侯的态度,摸透了韩昭侯的心思。于是便进谏说应当联合齐国,伐魏救赵。韩昭侯果然十分高兴,即听从申不害意见,与齐国一起发兵讨魏,迫使魏军回师自救,从而解了赵国之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韩昭侯从申不害处理外交事务的卓越表现及其独到的见解 申不害简介 ,发现这位“郑之贱臣”,原来是难得的治国人才,于是便力排众议,于公元前351年,破格拜申不害为相,以求变革图强。
变法改革
申不害在韩国变法改革,第一步就是整顿吏治,加强君主集权统治。在韩昭侯的支持下,首先向挟封地自重的侠氏、公厘和段氏三大强族开刀。果断收回其特权,推毁其城堡,清理其府库财富充盈国库,这不但稳固了韩国的政治局面,而且使韩国实力大增。与此同时,大行“术”治 申不害简介 ,整顿官吏队伍,对官吏加强考核和监督,“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有效提高了国家政权的行政效率,使韩国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局面。随后,他又向韩昭侯建议整肃军兵,并主动 *** ,自任韩国上将军,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编,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使韩国的战斗力大为提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申不害为富国强兵,还十分重视土地问题。他说:“四海之内,六合之间,曰‘奚贵,土,食之本也。又说:“昔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而俱王天下,何也?必当国富而粟多也。”( 《申子·大体编》)因而他极力主张百姓多开荒地,多种粮食。同时,他还重视和鼓励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兵器制造。所以战国时代,韩国冶铸业是比较发达的。当时就有“天下之宝剑韩为众”、“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的说法。
申不害相韩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韩国虽然处于强国的包围之中,却能相安无事,成为与齐、楚、燕、赵、魏、秦并列的战国七雄之一。
公元前337年,申不害卒于韩都(今新郑)。
申不害在韩国实行以“术”为主的法制,经过15年改革,加强了君主集权,使韩国“国治兵强”,政治局面比较稳定,国力也有所增强。但实行这种政策也产生了另一个后果,即“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术”取决于君主本人的才能,君主本人比较正确,有能力,国家就会比较兴旺;相反,国家就会陷入混乱,老百姓就会遭殃。正因为申不害与韩昭侯用“术”有余,定法不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因此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韩国的问题。韩昭侯一死,韩国很快又衰落了。但申不害重“术”的法制思想却为历代封建帝王加强君主集权提供了理论和经验,也为一些人搞阴谋诡计开了先河。
他的著作《申子》原来有两篇,《汉书艺文志》中说是六篇。清朝时,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有《申子》的辑本,但不是原貌了。现存《群书治要》第三十六卷所引的《大体篇》和一些佚文。
由于地处黄河中游地区,韩国东部和北部都被魏国包围、西有秦国、南有楚国、以及有当时已很薄弱的东周(洛阳),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在七国之中最小,屡遭列强欺凌。早年已经为魏齐之间的争霸资本,于前341年的马陵之战是围魏救韩的结果。秦楚争霸时,秦又要挟韩魏共同伐楚。战国末期,韩国成了秦国和齐国之间战争的缓冲地,苟延残存;前265年,秦国大举进攻上党,上党不愿被秦占有,改降于赵,引发了长平之战。两场决定霸主局势之战都由韩国而起,充分体验到韩国被列强围欺鱼肉的困境。最终于前230年,韩国军队在屡战屡败下,成为第一个被秦所灭的战国七雄之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7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齐襄公的生平怎么样一个大写的无耻
下一篇: 齐王建是什么结局他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