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八抬大轿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八抬大轿 十里红妆
你也许常常在古装剧里看到这样的场景:新嫁娘拜别父母,喜婆将红盖头给新娘盖上,由新娘的兄弟背上坐到由八个身着红服的轿夫抬起用红绸装饰的花轿上,在奏响喜乐里缓缓地向新郎官家进发。
花轿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认为八抬大轿就是娶亲用的,只能新娘才能坐。但这种想法其实是错的,这里讲到的八抬大轿实际上是指八个人抬的娶亲大花轿。
过去只能由明媒正娶的新娘使用,由夫家用轿迎娶象征着身份、地位。并且只能使用在迎亲这么一个特殊的场合,而像平时使用的八抬大轿,那可不是有钱就能用的。那么除此之外,还有人什么能坐呢?
牛车
在古代人们出行主要是靠走、骑马、牛车、马车、还有下面要说的轿子,其实刚开始的时候,多数人还是以乘马车为主,一直到宋朝之后轿子才得到了普及。
二人抬小轿
到了明清时期,轿子逐渐有了严格的规定。二人抬的小轿在民间比较流行,只要有钱都可以坐。但多人抬的轿那就要按等级分类了。
清朝时还明文规定凡是三品以上的京官,在京城乘“四人抬”,出京城乘“八人抬”;外省督抚乘“八人抬”,督抚部属乘“四人抬”;三品以上的钦差大臣,乘“八人抬”,由此说明“八人大轿”不是新娘特有的。
八人抬
也许你会问那些王爷、娘娘、皇上、太后他们的轿子最多要多少人抬呢?
年贵妃八人抬轿
我可以告诉你皇室贵戚所乘的轿子,最多可到16人乃至32人抬的。这里还要提一下官员贵人所乘的,叫作官轿,而皇室王公所用的,称为舆轿。另外还有叫做辇
此外关于乘轿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规定处处显示着轿子在等级制度严禁的封建社会象征着一种权利
轿子最早是由车演化而来。《汉书》载:会稽太守严助“舆轿而隃领(岭)”。唐颜师古注解为:“服虔曰:‘轿音桥,谓隘道舆车也’。臣瓒曰:‘今竹舆车也,江表作竹舆以行是也’。”汉时的所谓轿不过是能行山路的车。《明史·舆服志》干脆明说:“轿者,肩行之车。”所以旧时轿又称“肩舆”、“平肩舆”。“轿子”之名,据说最早始于宋。
轿子也是老北京的传统交通工具之一。二人抬的称“二人小轿”,四人抬的称“四人小轿”;八人以上抬的则称之为大轿,如“八抬大轿”等等。在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下,轿子和其它事物一样,在使用上也是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违规则要受罚。历代史书对此都有明确而严格的记载。《明史》载:“弘治七年令,文武官例应乘轿者,以四人舁之。其五府管事,内外镇守,守备及公、伯、都督等,不问老少,皆不得乘轿,违例乘轿及擅用八人者奏闻。”隆庆二年,应城伯孙文栋违例乘轿被告发,立刻被罚停俸禄。《清史稿》亦载:“汉官三品以上、京堂舆顶用银,盖帏用皂。在京舆夫四人,出京八人。四品以下文职,舆夫二人,舆顶用锡。直省督、抚,舆夫八人。司道以下,教职以上,舆天四人。杂职乘马。……庶民车,黑油,齐头,平顶,皂幔。轿同车制。其用云头者禁止。”官员需按例,百姓有钱也不得逾制。当今社会对乘车也有限制,但只是管官不管民。
轿子,在种类上,有官轿、民轿、喜轿、魂轿等不同;在使用上,有走平道与山路的区别;在用材上,有木、竹、藤等之分;在方式上,有人抬的和牲口抬的,如骆驼驮的“驼轿”,元代皇帝还坐过“象轿”。“骡驮轿”,是“骡抬轿”的讹音,是清末民初流行过一阵的交通工具。轿子是用二匹骡子前后抬着。轿杆固定在骡背鞍子上。轿夫跟着边走边吆喝。轿内坐人,大轿可坐3-4人。轿外夏包苇席或蒙纱,冬季则是棉围子。骡驮轿多用于山区或乡间崎岖小路。
古人的出行方式与我们现在颇有不同,秦汉之际,皇家有专门的出行工具叫做“辇”,皇帝的轿子则称为“龙辇”,到了南北朝的时候,则就千奇百怪了,达官显贵甚至开始用牛、羊拉车作为座驾,像宋文帝就偏爱羊车,虽然晃晃悠悠,但是他却觉得自己很有品位。唐朝的时候,朝廷则规定百官骑马代步,但是到了明清的时候,基本上就开始流行坐轿子了,尤其是在清朝的时候,就更加的普遍了。
在清朝,只要你有钱,那么即使是平头百姓也一样有资格坐轿子出行。但规格上却是有规定的,并不能随意越规矩,否则那就是要吃牢饭,甚至会被杀头的。明黄色的轿子只有皇家成员才能使用,三品以上的官员则可乘坐绿呢的轿子,其余的官员则只能坐蓝呢的轿子。
而至于轿子的钱从哪里来,那当然是朝廷官员自己掏腰包了。那么所雇用轿夫的薪酬谁支付呢?其实也是要自掏腰包的。当时的大清官于世龙被派往南方任职的时候,由于为官清廉,根本没有什么积蓄,因此也就没钱坐轿子,更被提养得起轿夫了,最终把妻子的首饰给卖掉,才好不容易有了点路费。
清朝的时候,不仅规定了朝廷官员出行的轿子,而且还对轿夫有相关的规定。皇帝作为最高的统治者,自然他的规格肯定是最高的,不仅是明黄色,带龙纹,而且他的轿子都是由16人抬的。至于京城的官员规格自然要低于皇帝了,那是不是他们就可以坐“八抬大轿”呢?
其实并不能,京城的官员虽然地位高,但是最多只能坐四人抬的大轿。而且还要官职较高的才有资格,若是在京城的官职低于三品的话,那就连四人抬的大轿都没资格坐了,只能是用两人抬的轿子出行了。那么八抬大轿谁才有资格呢?自然是皇室成员的特权,像妃嫔、皇子、王爷等,他们的身份高于一般大臣,却又不及皇帝,因此他们日常出行都可以享受“八抬大轿”的待遇。
但是到了地方上却又不同了,被朝廷委派到地方上任职的官员,出行轿子的规格则又不同于京城。虽然轿身颜色没有变化,但是抬轿的人数不同了。原本京城能坐八抬大轿的只有皇亲贵胄,但是地方官则不一样,只要官衔三品以上便可以享受此待遇了。这又是为何呢?其实主要是朝廷想要通过此来树立威信,更好地治理百姓。
至于在地方任职官衔低于三品的,出行的规格自然是四人抬的轿子了。那要是一个知府或县令偷偷给自己置了一顶八抬大轿,偶尔感受一下可不可以呢?当然不可以,一旦被发现或被检举的话,轻则受罚,重则丢官甚至掉脑袋。毕竟,清朝在这方面的规定十分严格,决不允许任何人逾越规矩。不过虽然不能提升自己出行的规格,降低规格那是可以的。比如一个巡抚购置不起八抬大轿,也养不起这么多轿夫的话,那么他坐四人抬甚至两人抬的轿子也是可以的。
其实古时“用八抬大轿来抬”这句话在古代普通老百姓的嘴里,并非褒奖之词,而多是含有贬义,意思是请人不动,摆架子,像大官员一样。这句话既用在娶亲上形容女方的架子大,或者是要价太高了。
说到轿子,这里不得不多说几句。轿子在古代主要是官员,尤其是文官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古代官司员所在的级别不同,轿子的抬的人数也就不一样,轿子的装饰与颜色也不相同,连鸣锣开道敲锣的数量也不同,这是种礼数是十分森严的。
清朝对这种礼制有明确的规定,三品以上的京官,在京城出行时只能乘坐四人抬的轿子,只有出了京城,且要代表朝廷到地方检查工作时才能坐八抬大轿。如三品以上的钦差大臣乘八人抬的轿子。
但如果是以个人身份办私事,如省亲访友之类,也不能乘八人抬的轿子,只能座四人抬轿子;外省督抚乘八人抬的轿子,督抚部属乘四人抬轿子。古代轿子的颜色也有严格的规矩。
从明清时期的小说来看,尤其是描写市井的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来看,里面有不少篇章描写迎娶新娘的场面,但并没有写明迎亲时用的是八抬大轿,倒是描写了四人抬的喜轿。由此看来,过去迎亲的喜轿大多数都是四人抬的轿子,可能是在某段时期,少数用八人抬的是为了显摆的高官家庭,或者是有钱的人家,一般的百姓家庭既用不起,也不敢这做嚣张。
轿子
要不然,从古至今,“用八抬大轿来抬”这句话成了一句揶揄的话呢?看来八抬大轿是古代小老百姓一种梦想,一种难以企及的梦想,并非古时普遍在民间流行的习俗。
结婚坐花轿的讲究主要体现在一系列繁文缛礼,如装轿、踩轿、上轿、起轿、喝轿、宿亲、翻镜、颠轿、落轿等等。当然地方不同,礼仪也不同,上面的环节有的不一定都有,有的地方可能还会增加一些环节。
轿子
轿子在古代是一种很常见的交通工具,但是一般在富贵人家或者是皇亲贵族当中用的比较多。古代成亲的时候也有用到轿子,这是一种习俗,也是为了表示隆重。结婚时候用的轿子几个人抬这并没有严格的规定,2-8个人都是很正常的。
如果是普通人家结婚,轿子比较平常,那么可能只需要2个人抬就够了。一般的人家用的都是4个人抬的轿子。特别富裕和阔气的人家会用到8个人抬的轿子,这种轿子看起来就比较高级,8个人来抬能够显得场面比较壮观。
其实古代对于不同的轿子是有严格的规定的,皇亲贵族坐什么样的轿子、不同等级的妃子坐什么的轿子都有明确的规定。如果是皇亲国戚的轿子,一般是10-30个人抬不等。但是所有的轿子都不得超过36个人,因为36是皇帝才能够使用的标准。
我们现在感觉轿子很晃悠,坐起来应该很不舒服。过去是有专门轿夫这个行业的,这些人经过专业的训练,知道怎么抬轿子才会比较稳,坐起来其实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难受。
现在有些小伙伴在旅游的时候,也会去乘坐轿子感受一下。没过多久可能就觉得晃的头晕头疼,还想吐。这是因为我们现在的轿夫抬轿子的时间比较短,也没有掌握一定的技巧,抬起来自然是晃晃悠悠的不平衡。
试想一下如果以前的轿子也是这么摇晃的话,那么皇帝和贵妃们要怎么乘坐呢?一上去不就给晃吐了?在紫禁城里那么大,皇上从一个宫殿到另一个宫殿,乘坐的可都是轿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6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