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桓温做了什么,让原本的一代英雄落得遗臭万年的下场

众妙之门 2023-07-12 16:04:59

桓温做了什么,让原本的一代英雄落得遗臭万年的下场

桓温:最能代表魏晋风骨的男人,一代英雄又怎会落得遗臭万年?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桓温要去攻打蜀国。桓温听说后喜道:“石虎去打凉州,我没有后顾之忧了。此时若不灭蜀,以后怕再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遂把指挥中心向西迁到江陵(今湖北荆州)。东晋永和二年(346)十一月辛未,桓温征得朝廷的同意后,派长史范汪留守江陵,以袁乔为前锋,率五千水军先行。自己带着大将周抚、司马无忌等人,率步骑一万,从三峡故道西进。一路上桓温只见三峡地势险峻,道路难行,每日行军只能走二十多里路。许多地方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林密山深,但有埋伏,必全军覆没。桓温走得十分小心,每每先派大量哨探仔细探过路,没有埋伏才敢前进。哪知道直走到夔门也没有见到蜀兵的影子,桓温叹道:“李势随便在哪个地方埋伏下一支军队,我便无法入蜀。当年曹魏灭蜀,就是因为蜀关皆废。没想到历史又要重演啊。”刚刚说完这句话,忽见前面一股杀气冲天而起,隐约有鼓角之声,似有伏兵埋伏。

桓温急忙把大军后退三里多地,一直撤到地势开阔处才排兵列阵,准备交战。并责问前方探哨,为何没有查出伏兵。侦察兵很委屈,我们查得很仔细,并没有人啊。不过,江边有乱石六十四堆,倒是充满杀气。桓温还是不太相信,急派人寻来几个当地人问,当地人说这是当年诸葛亮摆下来的“八阵图”,桓温这才恍然大悟。遂亲自去观摩学习,并画成图形,以作后研习之用。这段故事正史没有,明朝杨尔增《两晋秘史》中有这么一段,因为有意思,拿来一叙。桓温的部队到了青衣江,李势才知道,急忙派大将李福、李权分两路去彭模防守;大将昝坚率水军自江北鸳鸯碕(今彭山东)渡江到犍为(今彭山东)防守。

桓温这时已经到了彭模(今彭山东南、岷江东岸),他的部下都建议兵分两路进攻。唯有谋士袁乔认为,兵分两路,不好配合,如果有一路败了,剩下一路孤军深入,也不会有结果。不如全军携三粮,轻装齐进,以示必胜之心。将士必一鼓作气,拿下成都。桓温用了袁乔的意见,逃选精兵一万三千名去攻成都,留下参军孙盛和楚带两千士兵在彭模守卫辎重。桓温走后,蜀军李福带兵来攻彭模,孙盛坚守不出,李福不能攻克。桓温则与李权的军队相遇,李权接连吃了几个败仗,逃回成都。成都的镇东将军李位都觉得大势已去,偷偷跑出来降了桓温。桓温在李位都的带领下行军速度更快。而昝坚来到犍为后才知道人家桓温根本就没有走这条路,于是立刻带军回撤去救成都。这时东晋军已经快速来到成都附近的十里陌,在这个地方与昝坚打了一仗,昝坚被击败。

这时李福因攻不下彭模也已经退回成都,李势城中尚有三万兵马,军事力量也不弱。于是下令所有军队出击,与晋军在成都西南的笮桥大战,竟然打败了桓温的突击部队,参军龚护战死,一直跑在前面的桓温也被流箭射中胯下所骑的马。晋军恐慌,便想退后,这时袁乔命鼓手猛击战鼓,并力催后边的士卒奋力向前,晋军遂拼了命地向前冲,又把蜀军击败,一直攻入城中。李势带着残兵逃出成都,逃出不久后,又回到成都。这回不是反攻成都,而向桓温投降。

东晋永和三年(347)三月,占据蜀地四十六年的成汉国,到此灭亡。 桓温在成都待了一个多月,留周抚镇守成都,自己带兵回到江陵,李势等成汉的宗族都被送到建康。桓温因此被封为临贺郡公,安西大将军改成了征西大将军,待遇按三司级别。三司及三公,是魏晋时待遇最高的官位,当然并没有什么权力。桓温不仅待遇如三公,而且大权在握,其手下大将袁乔为龙骧将军、湘西伯,司马无忌为前将军,周抚为益州刺史。那个被俘的李势也被封为归义侯。在晋朝,皇室的爵位从高到低依次为王、公、侯、伯、子、男。其中,只有皇子才能封王。大臣的爵位依次为郡公、县公、郡侯、县侯、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乡亭侯、关内侯。桓温被封为郡公,就是最高一级了,此时的桓温只有三十五岁。

 

尚书左丞荀蕤等人都对桓温的权势有所担心,提醒褚太后要防备此人。褚太后和司马昱商量后决定再起用一位才智足以能和桓温相抗的大臣,以达到制衡的目的。这个人被选定为殷浩。殷浩曾经是庾亮的记室参军,很有才能,但讨厌做官,因为和庾亮交好,才给庾亮面子跟随庾亮从政,后来庾亮病死,殷浩随即隐居。司马昱几次去请殷浩,殷浩都婉拒了。司马昱亲自去劝他说:“凭你的才能足够治国安民,如果你非要隐于深山,那国家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你的隐退和就职,关系到国家兴废,你想想你该如何呢?”殷浩听了挺高兴,当然也被司马昱的话逼到那了。隐退就是把国家利益弃置一边,不管不顾,他还能隐退么。于是答应出山,被任命为扬州刺史。 桓温听说朝廷重用殷浩来牵制自己,心存轻蔑,对人道:“我小时和殷浩在一块玩,我扔掉的东西,殷浩就将它捡回来,此人比我差多了。”

桓温一个被人们误读了千年的血性真英雄


桓温一个被人们误读了千年的血性真英雄
皇帝的女婿,公主的老公,这样的骄人地位,足以让东晋朝的每一个人艳羡不已。但桓温的成功,靠的绝不仅仅是这个。皇帝女儿多,女婿也多,能成器的却并不多。如果皇帝以常人遇之,常婿畜之,最多也就是皇宫内多豢养了一个庸才。给个官职,铁饭碗,吃穿不愁,落上一肚子好下水,但不会有什么作为。桓温靠的可是真功夫、真本事。灭成汉、三次北伐中原,这些都是响当当的大事。桓温有着骄人的政绩,有着征战疆场的威风。可以说,桓温最后一手遮天的显赫的地位,是与他的赫赫战功成正比的。
话又说回来,桓温能成为晋明帝的女婿,其实也不是偶然的。这一点并不难理解,毕竟不是谁都可以当皇帝的女婿不是?没点过人的本事,皇帝能瞧得上?而且当时的桓氏家族,地位并不像后来那么显赫。桓温的父亲桓彝,当时不过是个小小的宣城太守,实在是太普通了。桓温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相貌堂堂是其中一方面。他姿貌甚伟、眼如紫石棱,须作猥毛磔。是个招女人喜欢的纯爷们类型,符合做驸马的外在条件。当然这不是主要的,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找个帅哥还不容易?更为重要的是,桓温自小有奇骨,当时左长史温峤称其为真英物也,断定他将来是个人才。后来一度为相的刘_也曾赞叹桓温,说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意思是当年的孙权和司马懿跟他比,都要略逊一筹。这样的人成为皇帝驸马,也在情理之中。
桓温在历史上是个颇具争议性的人物。有争议,不是因为他的驸马身份,也不是他卓著的武功建树,而是他被后世指摘有篡逆之心。在路卫兵看来,其实这种说法很值得商榷,证据也不是很充分。因为这些言论都是来自皇宫内部,是东晋当朝的那些人的思想,老百姓才不管你这事呢。即便到了老百姓说三道四的地步,那也是从朝里传递出来的信息。换句话说,这是政治争斗的产物,自然有着不靠谱的一面。事实上,桓温在世时,并没有这方面的传言记载。只是当时桓温威振内外,简文帝常惧废黜,害怕被桓温给废了。篡位是自己当皇上,桓温有野心,有专权之意,这个我不否认,但和篡逆还离得很远。简文帝本来就是桓温废掉司马奕后立的傀儡,即便废了他,桓温也不一定会自己当皇帝。
直接在公开场合说桓温想谋反的,是权臣司马道子,不过他也是在桓温死后说的。一次宴席上,司马道子酒酣耳热之际,当着众人的面,对桓温的儿子桓玄说,桓温晚途欲作贼,云何?你爹死前想作乱犯上,是这么回事吗?这不过是一句醉话,并没有什么实际根据。况且这个命题本身就是一种假设。当时长史谢重就反驳司马道子,说纷纭之议,宜裁之听览。对那些猜疑的言论,您应该有所辨别。司马道子连说侬知侬知。知道你还乱说!不知是何居心。
而司马道子说桓温要作乱,他也没好到哪去。孝武帝司马曜在位时,司马道子与他酣歌为务,并窃弄其权。把人家司马曜架空了,自己专擅朝政,干的也是桓温曾经干过的事,他怎么不说自己有谋篡之意呢?况且他官以贿迁,政刑谬乱。搞得朝廷乌烟瘴气,政绩比桓温差远了。说桓温有篡位之心,还有一个客观上的事实,就是后来桓玄的谋反。然而,儿子反叛,不能算在当爹的头上。况且,那时桓温已经死了30年了。
桓温在路过王敦的坟前时,说可人,可人!也被当做有篡逆之心的证据。其逻辑理论也很可笑:因为王敦曾经作乱,桓温夸王敦,那么桓温自己一定是想效法王敦。这不过是妄加揣测而已。事实上,桓温心里并瞧不起王敦。桓温有自己的偶像,就是当年的名将刘琨,和祖逖一起闻鸡起舞的那位,后来做到并州刺史,在北方对抗匈奴刘渊。但有人偏偏将桓温比作王敦。按说王敦在身份上比刘琨显贵多了,他是琅琊王氏中的佼佼者,大司马王导的从兄,晋封汉安侯,掌管长江中上游的全部兵马,当时权倾朝野,无人能出其左右。然而桓温对这种类比却意甚不平,心里并不高兴。因为他欣赏的是刘琨那样的真英雄。
有个例子很能说明这一点。桓温北伐时,遇到一个曾跟随过刘琨的歌伎,对桓温说,公甚似刘司空。你长得忒像我们那刘琨老爷啦。桓温听后很是受用,舒坦。于是进屋好好收拾了收拾,拢拢头发擦叶开赶牛擦皮鞋正正领带啥的,回头再让那歌伎看,准备等着好一顿的夸。不想那歌伎却说,面甚似,恨薄;眼甚似,恨小;须甚似,恨赤;形甚似,恨短;声甚似,恨雌。合着哪长的都不像。桓温一下很受刺激,帽子一甩衣服一扔,褫冠解带,昏然而睡。
不怡者数日,闷闷不乐了好几天。
唯一最有力的证据,是桓温自己说过的一句后世传为经典的话,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成为桓温想篡位的佐证。然而,单凭这句话,就说桓温蓄意谋反,也太过武断。不知桓温说的这句话惹着谁了,在路卫兵看来,这不过是桓温人生的一种规划而已。虽说话说得有些偏激,表现的大起大落,那也只不过是太想出人头地的一种锋芒毕露。与曹操宁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相比差远了。况且他说这话没有对不起谁,只是在和自己较劲。就像现在一些立志创业的大学生,临走前对父母说,混不出个人样,俺就不会来了。成色上差不了很多。
况且桓温此话的重点,应该是在流芳百世上,而不是人们所注意的遗臭万年。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能流芳百世,桓温绝不会选择遗臭万年。也就是说,后者是为了强调前者的,并不是桓温要实现的终极目标。即便遗臭万年是侧重点,是不是就说明桓温想篡位呢?也很难说。真想篡位的人,谁会把话挂在嘴边呢?刘裕倒是没说过这话,结果最后代晋建宋。两相对比,此话只能说明桓温有很重的功利之心,说明不了别的。功利心谁没有呢?最起码当时东晋朝中的大臣们谁都有,否则干嘛不像陶渊明那样,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呢!最重要的,桓温毕竟没有形成篡位的事实。退一万步讲,他最多也只能叫篡位嫌疑人。
桓温此话不但不能成为其篡逆的证据,反而让我们看到其可敬的一面:那种豪气干云的血性。其实,桓温也的确是一个性情中人,他豪爽有风概,感性多于理性。桓温自小便血气方刚,是个有仇必报的人。苏俊作乱时,桓温的父亲桓彝被叛军杀害,桓温枕戈泣血,志在复仇,最后终于手刃仇人之子。那时他刚刚十八岁。桓温的血性,在路卫兵看来,还充分体现在他的感性上。桓温是个很重感情的人,而且非常懂孝道。桓温母亲病死,他上疏解职,欲送葬宛陵。请求辞职给母亲送葬,是典型的孝子。申请辞职,也充分说明桓温的权力欲望并不是很强。桓温第一次北伐,走到自己做狼牙太守时的故地,看到以前种的柳树皆已十围,不禁感慨顿生,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于是折下树枝把玩,泫然流涕。其性情可见一斑。桓温不但孝,而且忠。打败姚襄,进入金墉城后,桓温谒先帝诸陵,陵被侵毁者皆缮复之。其对晋室的衷心可见一斑。
桓温后来把持朝政,而且行兴废之事,人们敢怒不敢言、意见很大,这是事实。但当时朝廷是怎么对待人家桓温的呢?北伐,是东晋朝臣建功立业的载体,也是凝聚人心的旗帜。然而桓温屡次上书北伐,都未获批准。其实朝廷是怕桓温功高盖主,不好驾驭,所以先派了个殷浩代替他北伐。可巧,殷浩又是个不中用的人,经涉数年,屡战屡败。仗没打赢,战争的消耗靡费却很多,很伤东晋士气。朝中上下也因此对殷浩很是不满。桓温于是趁机参了殷浩一本,朝廷这才不得不派桓温挂帅出征。自此,桓温才大权在握,开始了他的三次北伐之旅。
桓温收复河南后,曾上表要求朝廷移都洛阳。结果人家根本不听,表疏十余上依然不准。作为一名武将,桓温有着光复中原的雄心壮志,怎奈报国无门,总是遭到百般阻挠,行兴废之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谁不想找个听话点的傀儡啊!

桓温桓玄父子乱晋: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

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170,《两晋南北朝史话》连载13(点击蓝字可查看上篇),欢迎收看。

晋明帝司马绍有一代明主的资质,可惜运气不佳,在位三年就去世了,年仅27岁。

司马绍早死,五岁的皇太子司马衍即位,是为晋成帝。权力是每个人都不能拒绝的。不久,太后庾文君命其兄长庾亮,与王导、卞壸共同辅佐朝政,但因太后缘故,庾亮得以把持朝政。

王导不与其一般见识,主动退让后,庾亮又把对手扩大到在外的将军。

01、逼反苏峻

苏峻,东晋末年聚集流民自保,本来人没想造反,由于不是大族出身,在乱世中突围而出,聚众归顺朝廷之后,一心想着立功,后在王敦之乱时,立下战功,得授冠军将军、历阳内史,封邵陵公,驻守历阳,威望逐渐日隆。麾下有精兵万余,不久便心高气傲,招纳亡命之徒,窝藏有罪之人。

庾亮经过一番合计,决定先对苏峻出手。他下令征调苏峻回朝当大司农(农林部长)。

苏峻本就是靠军队起家,如今要他离开军营,傻子都干不出来,何况是他。最后终被逼反,打进建康城,庾亮逃跑,他的妹妹庾太后自杀。

苏峻成功控制建康城后,封自己为骠骑将军、录尚书事;然后发布诏书除庾亮外天下大赦。

最后,是陶侃传檄天下,攻陷石头城,苏峻战死,东晋的内战才告一段落。

苏峻之乱被平定以后,东晋朝廷暂时转危为安。这时,王导再度执政,庾氏势力转移到了上游荆州。咸和九年(334),庾亮以帝舅身份镇守武昌,领江、荆、豫三州刺史。

咸康六年(340),庾亮死,弟庾翼继续镇守荆州,庾翼从武昌移驻襄阳准备大举进攻后赵,他征发长江中游各州地主的奴隶当兵,征调车牛驴马,引起了各地地主的猛烈反对。

在内外矛盾的牵制下,庾翼只好停止北伐。

02、桓温北伐

永和元年(345),庾翼死,晋以桓温为荆州刺史。桓温 (312-373) ,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人,出身于世家地主家庭。其父桓彝为宣城内史,与王导、庾亮等深受明帝亲待。灭王敦有功,后死于苏峻之难。

桓温娶晋明帝女儿南康长公主,拜驸马都尉。他是东晋中期一个有作为又有野心的将领。他一生经历了穆帝、哀帝、海西公、简文帝、孝武帝五帝,对东晋中期近三十年的 历史 有较大的影响。

桓温一生最主要的活动,是发动了三次颇具规模和成效的北伐。

桓温到荆州后,围绕北伐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他在荆州劝课农桑,发展生产,为北伐准备军粮;永和三年(347),攻蜀,灭成汉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又得到了蜀地人力、物力。

桓温见到当时北方动乱,多次上疏请求北伐,但东晋朝廷怕他势力强大,让徒有虚名的殷浩北伐。永和十年(354),殷浩北伐失败后被废,东晋朝廷再也无法阻止桓温的北伐要求了。

桓温共进行了三次北伐。

第一次伐前秦开国君主 苻健 永和十年(354),桓温率水陆两军进攻前秦。水军从江陵出发,经襄阳入均口(今湖北均县东南),至南乡(今河南南阳西南);步兵自浙川(今属河南)入武关;又令梁州刺史司马勋由汉中出子午道攻前秦。

在北方人民的支援下,桓温军在蓝田大败秦兵,转战至灞上,离长安已很近。苻健与老弱六千固守长安小城,发三万精兵拒温。桓温缺乏坚决收复失地的决心,又想等到麦熟,就地取粮,迟迟不渡潮水进攻长安;后来前秦割了所有的麦子,坚壁清野,桓温军粮食不继,只好徙关中三千余户退兵。

第二次伐羌人姚襄。 永和十二年(356),桓温自江陵北伐,进据鲁阳(今河南罗山县),溯伊水而上,击溃姚氏。姚襄西走关中,公元357年为苻坚所杀。桓温进入洛阳。

升平五年(361),又派兵破前燕军,取许昌。次年,上疏东晋朝廷,建议还都洛阳,疏中说:“现在北方人民都盼望晋军北上,如果迁都旧京,正好顺应人民的心愿,朝廷也可以名正言顺发号施令,这可使少数族统治者不诛自灭。”

但是东晋在江南统治已经近50年,地主大族们子孙繁衍,不愿离开家园回到动乱的北方。不久,桓温回到南方,洛阳被前燕慕容氏所占。


第三次伐前燕慕容氏。 兴宁元年(363),桓温加都督中外诸军事,但豫州、徐州还未控制到自己手中。为解决徐、豫问题,他又进行了第三次北伐。

太和四年(369),桓温率步骑五万,自姑孰(今安徽当涂)北上进攻前燕,到达枋头(今河南濬县西),慕容暐准备弃邺而走,可是桓温未能及时进攻。后来燕军求救于前秦,许划虎牢以西,得到秦军帮助,又派慕容垂率军阻击,切断了桓温的粮道。

桓温终因几面受敌,粮尽,闻秦兵将至,被迫退兵,中途遭到燕军骑兵截击,死亡三万多人,大败而归。东晋收复的淮河以北,又重新丧失。

03、密谋篡权

桓温在第三次北伐前后,由于权力越来越大,也急切地想篡权称帝。他的同僚说:“做人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

参军郗超献计说:“要提高威信,得学西汉霍光的办法,把现在的皇帝废了,另立一个皇帝。”

桓温觉得此话有理,于是在太和六年(371)把在位的司马弈废为海西公,另立简文帝司马昱。简文帝常怕自己被废,在位二年,忧愤而死。

桓温本来希望简文帝把皇位禅让给他,但又怕王、谢等大族势力而不敢行动,最终只是依照诸葛亮、王导故事辅政。

宁康元年(373),桓温病死了。桓温最终没有篡位,说明他还是明智的。

但其子桓玄却还是忍不住,称帝了。


04、桓玄称帝

桓玄是桓温的庶子,也是最小的儿子。自幼为桓温所喜爱,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年),桓温去世,遗命其弟桓冲统率其军队,并接任扬州刺史,以时年5岁的桓玄承袭其封爵南郡公。

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尚书仆射王国宝、建威将军王绪倚仗当权的会稽王司马道子,因畏惧青兖二州刺史王恭,图谋削弱各方镇。

桓玄知道王恭面对王国宝乱政有忧国之言,故此劝说殷仲堪起兵讨伐王国宝,并派人联络王恭,推王恭为盟主。

397年,王恭正式起兵,指名讨伐王国宝、王绪。司马道子屈服,把两个人杀掉。从此司马道子不再相信外人,而只相信他的儿子——16岁的司马元显。

司马元显掌握权力后不久就发现权力的可爱,第一个念头就是排除老爹。一天,趁着老爹沉醉,司马元显教白痴皇帝司马德宗下令把老爹的宰相和兼任的京畿总卫戍司令(扬州刺史),全部免职。司马道子酒醒之后,才知道被儿子出卖,大发脾气,但已无法改变。

402年,司马元显21岁,正是目空一切的年纪,更加恣意妄为。驻防江陵(湖北江陵)的大将桓玄,拒绝司马元显的命令,司马元显就自己担任大元帅,统率海陆大军,讨伐桓玄。

桓玄正求之不得,立即率大军顺长江东下,司马元显军败,被桓玄捉住,绑到船头上,连同他的父亲司马道子,一齐处斩。

桓玄以征服者姿态进入建康(江苏南京),做了几个月的宰相。于403年冬,把白痴皇帝司马德宗废掉,自己登基,建立楚帝国。

可是桓玄的头脑不能跟他的野心配合,他的 历史 任务只是引导刘裕出场。

刘裕是一个江南人,他是家庭贫寒的中级军官,起兵勤王。桓玄一败再败,最后放弃建康(江苏南京),撤退到他的根据地江陵,但仍被勤王军杀掉,他的皇帝梦只做了六个月。

白痴皇帝司马德宗复辟,寒门出身的刘裕掌握大权。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两晋南北朝史话》。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十多位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 历史 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 历史 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6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