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史上的太监时怎么样的?太监为什么能受重用?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太监到底是什么样子?很多人受到影视剧的影响,以为太监都是一种奸邪小人,不断地蛊惑皇帝做出一些危害国家的事情,或者就是像明朝时期的东西厂那样,都是武功非常高的,随便一挥手就能杀人于无形。但其实,这都是人们对于太监的误解或者一知半解所造成的,历史上真实的太监到底什么样?明朝太监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谈到太监,多数人立马会想到《新龙门客栈》、《龙门飞甲》、魏忠贤、曹吉祥……反正不是满目狰狞,就是心理阴暗,绝对不是什么好人。但有人想过吗?任何群体里都有好人和坏人,太监里就没有杰出的人才和好人吗?还有一个更加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就是,明朝的皇帝个个都是笨蛋吗?能统治整个帝国多年,其情商和智商,难道还不如现在的某些网友吗?难道他们就不清楚太监的行为吗?是历代皇帝都是傻子?还是太监被后人给丑化和扭曲了?答案就在下面我们的论述里。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之初,就在上朝的路上立下一块显赫的铁碑,明确告诉子孙后辈,有太监敢干政者直接弄死。但仅仅到了朱棣年间,这个规矩就彻底被打破了。在永乐时期,太监不但可以直接参与国家大事,最后还建立了东厂和司礼监。东厂就不用说了,是特务里的特务,可谓名传千古,遗臭万年。而司礼监,更是直接掌握军权,到后期发展到比兵部还牛。
所有地方藩镇的驻军,业务总监都是太监,而且他们有直接上书朝廷的权力。朱棣之所以违背老爹的命令,重用太监,也有他自己的苦衷。一是因为这哥们继承问题有点特殊,俗称造反。虽然成功之后,他血腥了朝廷内的保皇派,但心里还有个坎,就是看谁都不放心。而在他创业过程中,有不少太监给他出了大力。有著名的大太监郑和,还有一些京城宫里的内应。这些人,都抱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为老大出谋划策。等公司上市了,自然朱棣不会亏待他们,那就分股份吧。像郑和就是一个鲜明的案例,也是太监里的佼佼者。
太监之所以能受到皇帝的重用,无非就两个字。一,他们好用。二,他们代表着皇帝的利益。为什么说他们好用?和传统士大夫们相比,太监素质更低,没有那么多儒学熏陶。他们的目的就是完成皇帝交待下来的事情,至于什么手段,那根本不重要。而且这些人也没后人,顾头不顾腚,别人怎么骂无所谓,皇上开心就好了。
说他们代表皇帝的利益,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有太监干政引起国乱的事件,作为一个帝国的统治者,拥有着全国最精英的团队,如果真的没有三把刷子,他连一天的皇帝也干不了,因为那个位置太讨人喜爱了。太监做的那些个事,你真当皇帝不知道吗?说白了,和做买卖一样,就是看那头更挣钱。就像和珅一样,他再贪,无非就乾隆的一个狗腿子儿子,弄死他和弄死一个蚂蚁一样。明末的魏忠贤,不就是例子?别看那么牛,新上任一个毛头小子,说让他死,他就得死,根本没有反抗的余地。话说回来,如果魏忠贤还活着,大明还有一丝希望。东林党和魏家帮比,比他们更黑,更烂,也更没用。
这些观点,如果还不够颠覆你以前对太监的看法,还有更雷人的,那就是太监在某种程度上是现代文明和工业的推动者。为了给皇帝弄更多的钱,也为自己能从中吃点残羹剩饭。太监是想尽办法给皇上折腾钱。对内,有皇庄(皇家的私人土地,其收入不进入国库,而是皇帝的私人腰包),有矿产(这个古今都一样,最富有的行业,皇家几乎垄断),还有皇商(钱庄、当铺等暴利行业)。对外,有口岸和国际贸易。其中,我们的郑和同学在这方面的成绩就不错。
为了赚更多的钱,就要组织更多的人,这就有了大型工厂的。无论造船,还是纺织厂,规模都是上万人的,这也就是有很多学者说明朝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开端。而且,这些个太监为了扩大成果,还不断扩张其海外业务。为了订单,他们会亲自和外商谈判,购置最新的设备。不仅仅只是民用,军需也有很多是国际贸易过来的。明朝发达的火炮事业,就和繁荣的国际交流有着很大的关系。无论是红夷大炮,还是勃朗宁(火枪的一种),都大大刺激了明朝的工业化进程,这期间,太监就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更加搞笑的是,太监这个群体虽然坏事没少干,但好事也没少干。因为他们是皇上的直属势力,不像传统的儒家官员那样,地方势力盘根错节,要考虑各方的利益。比如,修黄河这件事,如果让传统官员去做。不但一万两银子用不到工地上一半,而且还会拖拖拉拉,反正到谁那里都要吃一勺子。但太监来了,就省事了,他只代表皇帝,谁敢作死,来啊。
这也是明朝历代皇帝重用太监的原因之一,就是效率高。比如收税,明朝太大,有些地方难免会出现点问题,这时税收就难了。地方上搞不定,就让太监去。到那里先抓当官的,杀一个,扶一个。谁搞不好,整谁。没粮,交地,没地,交牛,没牛,呦,你们家二丫也不错……至于太监在下面弄的那三核桃两枣,你真当上面眼瞎吗?
综上所述,太监和士大夫都是服务皇权的狗腿子。而为什么太监被后人骂的要死,东林党之徒居然成了白莲花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书是谁写的?太监虽然在当时很牛,但写史书的还是文人士大夫。在生前斗不过你们没事,你就拽吧,威风吧。死后,看我不骂死你们这帮死太监。而在现实的利益面前,那些官就真的比太监好吗?当我们用逆向思维去思考问题时,总能找出让我们惊讶的东西。对此,读者您怎么看呢?
说起太监,一些人可能会想起东厂的厂督,练就一身葵花宝典,武功深不可测,还有人会想起那独特的兰花指。
确实我国古代很多朝代都严禁太监干政,例如明朝朱元璋就曾下令铸造铁牌,铭文为?内臣不得干涉政事,违犯者斩首?,放在宫门中央,又下令各部门不得与内官监有公文往来,但朱棣就开始重用太监了,重用郑和也算是风光了一把,但之后明朝开始频繁使用太监处理外事,朱元璋留下的祖训早就被这些不孝子孙丢到脑后。于是,明朝如愿地诞生了几个大太监,明朝也就了我国历史宦官专权最严重的王朝。
太监
为什么有些皇帝要重用太监?我想不外乎下面几种情况:
1.外臣缺乏可信任之人,导致一些事情只能让太监去做,或者一些事情只方便太监去做。例如崇祯起初剪除宦官魏忠贤,朝庭内外称颂圣明,但当时明朝内部党争厉害,崇祯为人多疑,觉得好像谁都不能信任,于是只能重新重用太监,随后镇守、出征、督晌、坐营等事,也都是使用大量太监去办理。
2.对外臣或皇族的防范。例如宋朝和明朝都会给在外打仗的将领派遣监军,无非就是防止将领兵权太大,尾大不掉。另外朝廷也会赏赐一些太监给亲王使用,当然只是名义上的赏赐,实际上是监视。
3.皇帝与外臣争权夺利。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权力交接之时,尤其是一些小皇帝,继位之时就被先帝留下的顾命大臣管得死死的,形同傀儡,但小皇帝终究要长大,偏偏那些顾命大臣还不愿意交权,小皇帝只能扶持太监势力,与大臣相对抗,夺回朝中大权。例如东汉末年的汉灵帝刘宏继位时年纪太小,根基太浅,大权旁落,自己就是个傀儡,汉灵帝刘宏才会重用十常侍,就是为了对付当年权顷一时的窦家。然而窦家倒了之后,十常侍又开始乱朝纲了,刘宏也成了一代昏君。
太监
4.这个皇帝确实是昏君,懒得很,朝政就交给太监处理。例如明朝的天启帝,自己专心当木匠,却把朝廷大事托付给魏忠贤。
太监一般出身不好,没有接受教育,连字都不识得几个,虽然历史有那么一些有才华的太监,但毕竟是绝少数,再加上太监本是残疾人,心理上也比较阴暗,重用这样的人肯定会给朝廷带来不良影响。然而大多数皇帝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应当知道过度使用太监处理朝政,肯定会产生很恶劣的后果,但为什么很多皇帝都还是信任太监呢?
1.皇帝自小都是太监服侍的,自然和太监的感情更好些。
2.太监和大臣大多数情况下是对立的,皇帝要和大臣作对,当然就需要扶持太监了。
太监
3.太监是无根之人,且身份地位低下,如果造反的话是不可能得到支持的。太监不管权力有多大,朝廷跟皇帝始终是一个姓,相反,如果大臣权力太大,就有可能造反,朝廷会改名换姓。所以皇帝宁愿把大权交给太监,也不会交给那帮大臣。
4.皇帝夺回太监的权力相对容易。太监这个群体对皇帝的依赖性太强,皇帝给太监大权,一旦有变故,皇帝想收回太监的大权是很容易的,有时甚至一句话就能搞定。
宦官作为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伴生品,一直扮演着地位低下的角色。
然而,历史上却出现过几次宦官干政甚至专政的情况,最著名的便是汉朝末期与明朝时期。如果说,汉朝末期的?十常侍之乱?只是一次偶然事件,那么,几乎贯穿了整个明朝的宦官乱政现象,便不得不说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大奇观。当然,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现象,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分不开。
历史上许多朝代的灭亡,大多是源于内部政治的腐败,归根结底,还是朝中大臣权力过重,甚至,对皇权产生了威胁。而明太祖建立明朝之后,显然是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极度小心的控制着大臣们手中的权力,为此,他们甚至不惜将权力下放于身边的宦官。
尽管如此,仍然不可避免皇权受到威胁的可能,但是,宦官权力过大总胜过权臣的出现,至少,宦官不会像权臣一样在死后将权力传承给下一代。不管宦官生前掌握着多么庞大的权力,死后他们的所有权力都会归还给皇帝,出于这样的考虑,明太祖才会允许宦官干政这一现象的出现。
显然,明太祖是一个权力欲望极重的人。为了更好地控制手中的权力,朱元璋不惜使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监视百官,使得锦衣卫由此而生。可以说,锦衣卫作为一个专门负责刺探官员隐私、监察官员行为的机构,早期在朱元璋的心中自然有着很高的地位。
锦衣卫建立之初并非由宦官组成,但是,此时已经有了宦官插手其中。到了明成祖时期,宦官地位更是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其中,最著名的事件便是?郑和下西洋?。不管是航队的带队领导郑和,还是副官王景弘,他们都是当时有名的宦官。
另外,宦官有时也被作为统治者打压政敌的一种工具。
据说,当时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除了彰显国力以外,最主要的便是寻找遗失流离海外的建文帝。建文帝原本为明太祖之孙,其父亲在明太祖时期被立为太子,由于父亲早逝,皇位继承人的身份便落到朱允炆(后来的建文帝)身上。
建文帝登基后,他的叔叔朱棣等藩王便成了最大的威胁。而恰巧,这时候的建文帝又着手于削藩行动,不仅进一步加强了朱棣造反的决心,更是给了他一个起兵的最好借口清君侧。在靖难之役后,朱棣不仅打败了自己的侄子建文帝,还占领了首都南京自己称帝了。
尽管,自己成功登上皇位,但是,建文帝却在最终战役中不知所踪,而这,便成为了朱棣的一块心病。以至于,朱棣成为明成祖之后,仍然执着于想要除掉建文帝。而郑和等人被皇帝任命如此重任,也足以看出宦官在这时期的突出地位。
除此之外,明成祖对宦官的重用,也存在着一定的报恩因素。
据说,朱棣在夺取政权的时候,宦官给他提供了不小的帮助,因此,夺权成功之后,朱棣才会将宦官视为自己的心腹。而宦官也不再仅限于服务内宫,除了像郑和那样出使外国以外,宦官还掌握物资采办、地方征税、监督军队等许多权力,甚至,还可以担负镇守疆土的重任。
而宦官能够读书学字,也是其得势受宠的另外一大突出体现。
历朝历代对于宦官识字的权力,都是明令禁止的。但是,到了明宣宗时代,不仅完全打破了这一传统规则,还专门开办了一个为太监服务的学习机构,令大学士负责教习任务。
明朝时期,有一种叫做殿阁大学士的官员,后来,逐渐发展成了内阁制度,主要负责帮助皇帝决策各大朝廷事务。通过一种名为票拟的类似奏折的文件呈递给皇上,再由皇帝用红笔对票拟进行修改,称作?批红?。到了明朝中后期,许多皇帝为了方便(偷懒),常常令身边的司礼监太监按照自己的意思写批红,甚至,发展到后期直接让对方全程负责。
这种情况的出现,太监能够识字便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前朝之所以对宦官识字做出诸多限制,显然也是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但是,明朝却将这一传统打破,也可以看出宦官的地位是何等之高。与权臣最大的区别在于,宦官的所有权力都来自于皇帝。不管宦官的势力多么庞大,一旦失去皇帝的信任和支持,其手中的所有权力都会随之被收回。
而宦官,作为皇帝打压朝中大臣的一种工具,自然会与大臣们结下许多仇怨,一旦失去皇帝的支持,失势的宦官便会遭到所有大臣(尤其是文臣)的轮番攻击。
正因如此,宦官才更要加倍讨好皇帝,并且,有许多得势的宦官,大多都是趁着皇帝年幼不明事理,借着对方的宠信而把持朝政,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明英宗。
明英宗继承皇位的时候只有九岁,当时朝中大权都掌握在太皇太后张氏和权臣三杨手中。许多人对年幼的明英宗表面上恭恭敬敬,但是,背后却对他的命令阳奉阴违,这一度给明英宗的自尊心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后来,张氏和三杨先后逝世,朝中权力逐渐回归到明英宗手中。
? ? ? ? 通过阅读历史,我们可以知道在明汉唐等朝代,皇帝会重用宦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种原因呢,我认为。首先这是有一定原因的。
? ? ? ? 因为像汉代,明代,唐代等朝代,皇帝都是年幼继位,因为太小小皇帝上台时,因年幼无知国政。往往操于母后之手,那么母后当权又往往依赖于他们的外戚,从而造成外勤专政的一个局面。我国的宦官,从小在皇帝身边,我们的皇帝,可以通过宦官才能够掌握到较大的一个权利,平衡国权。
? ? ? ? 皇帝亲手培养的宦官,本来只是采办,久而造成专权,的确有一些权力,作威作福,宪宗时设立西厂,朱元璋设立东厂,就找了那些太监,皇帝也可以任意更换。明朝,授予他们权力与外戚抗争,但后来和锦衣卫权力就差不多了,党羽遍布,朝廷上下斗得不可开交,小皇帝需要寻找帮手,宦官趁机而入。
? ? ? ? ?唐朝,是因为后来出现牛李党争,但绝对没像东汉和唐朝那样权势滔天东汉是由于外戚专权。
? ? ? ? ?东汉外戚和士阀实力过于强、皇帝控制不了他们、就要倚重身边这些太监办差、从放权到纵容。明朝宦官专权是政治形势发展的需要,随着文官集团势力的逐渐强大,开始与皇帝争权,皇帝需要第三方力量来对文官集团进行制衡,所以培植宦官势力,就成了皇帝眼中非常必要之举。
? ? ? ? 所以明汉唐等朝代,皇帝会重用宦官,是为了分割朝廷一官独大的局面,有效的分解权利的统治。
说到明朝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明朝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朝代,当时的明朝虽然经济不是很发达,但是在当时明朝确实一个到等级非常森严的朝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明朝的开国皇帝是朱元璋,说到朱元璋很多人都会觉得朱元璋是一个出了名的小气皇帝了,确实是这样的,在当时朱元璋最为典型的就是小气了。因为朱元璋从小便生活子农村,体验到了农民的来之不易的生活。
与此同时,当时的朱元璋还是下令所有的太监都是不能参与朝廷事务的,也就是说太监不允许干政的。那么,不过到了后来,事情却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后来的皇帝们是都允许了太监们进行干政,这到底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都知道明朝其实是一个皇权空前强大的朝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的明朝的开国皇帝是朱元璋,朱元璋在位期间因为对自己没有任何的信心所以总是担心自己的权利和皇位,于是便不断的加大的权利的地位,用一系列的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到了后面,虽然太监有了权利,但是真正的大权还是在皇帝的手中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当时其实只要皇帝下一道命令,便可以将太监处死了。
第二点,在当时皇帝其实也离不来太监,毕竟在明朝中期开始,文官的地位是越来越大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文官是可以当面的指责皇帝的,可见,这些人的权利和地位是多么的枪强大的,而太监是一直从事在自己身边的人,对于自己的生活习惯还是性格是最为了解的,所以,给予一些太监权利,是很合适的。所以,在很多时候皇帝都是不喜欢重要这些文官的,相反,重用这些太监们反而比重用这些文官在皇帝的心中要踏实的多了。
而我们也知道,在当时的朝代上其实宋朝是一个非常重视文官的朝代了,所以在宋朝一些文官就特别会受到重视和重用了。我们都知道皇帝其实都是害怕自己的皇位受到影响的,所以总是千方百计得维护自己的地位的权力。明朝在这方面却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我们也知道,在当时太监都是一些失去了生育能力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时候我们也是在说,太监拥有了权力其实对皇宫,对皇帝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了。总而言之,对于明朝而言,这些其实都是对权力的一种制约罢了。同时这也更像是一种权力的平衡。如果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那么,就是明朝毁灭的时候到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6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