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节度使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为什么最后会变为唐朝最大的隐患呢

以史为鉴 2023-07-12 15:48:41

节度使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为什么最后会变为唐朝最大的隐患呢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唐朝为何形成藩镇节度使割据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跟大多数王朝不同,唐朝是一个崇尚开疆拓土的朝代。在唐太宗时期,这一点尤为明显。天下刚刚安定不久,唐朝却没有实行休养生息的国策,而是直接投入到对战争中。唐太宗坚信,出动出击,才是最好的防御。唐朝当时拥有一支不逊色于游牧民族的骑兵,可以在草原戈壁中发起奔袭。所以,唐朝前期的对外战争都取得不错的成果。这也是唐朝为什么没有修建长城的一个重要原因。

唐朝初年,国家实行的还是府兵制度。士兵在平时是农民,战争时拿上自己的武器和马匹,奔赴前线。这些府兵一般居住在京师附近,遇到战争才会征集起来,站在结束后,则会重新解散。不仅士兵如此,他们的将军也是这样。当时这些军队的统帅,最初被称为总管,之后总管名称被废,改称都督。

这是个实权的位置。那些分量重的大都督,可以掌管超过十个州府。后来李世民裁撤了内地都督,但边地上的都督仍然保存。这是为了适应当时开疆拓土的需要。但是,唐朝的疆域不可能无限制的扩展下去。他们开始转变为以防御为主,进攻为辅的策略。为了更好的应对契丹、突厥这样的游牧民族,唐朝的边境不仅需要常驻军,这些军队的战斗力、指挥反应的速度,都需要适应新情况。

可是,过去的唐朝边防军都是以几百人为主的小镇(戍)为单位。这种情况最大的弊端在于,他们无力应对敌人的大型侵扰。而如果敌人每次侵扰,都要从中央调遣军队,那肯定是来不及的。他们都是游牧军队,等到京城军队出动后,他们早就离开了。唐朝就开始在边境设立重兵屯守的军镇,交给授予使节的都督。这是一个古老的办法。从周朝时期就已经产生,由某位使臣拿着代表朝廷的旌节出使四方,让他们去负责某个专门的任务,任务完成后,交还旌节。

节度使的称呼,最早在唐高宗时期,就已经出现。这个称呼指代那些被授予使节的都督。他们可以节制各路军队。不过,这还不是正式官职。直到唐睿宗时期,才正式由了节度使的官职。当然,这不是说节度使就取代了都督。直到唐朝末年,仍有都督这一官职。所以,节度使一开始设立的初衷,仍是为了保障唐朝边境安全。

但是,随着形势不断改变,节度使反而称了唐朝最大的隐患。唐朝中期,土地中期土地兼并愈发严重,朝廷手上控制的土地变法,无法继续授予府兵土地。再加上边防军队的常驻,导致很多府兵难以得到轮换,久久不能归家。时间一长,边境逃散的府兵极多。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唐朝只能放弃府兵制,改由募兵制。战马、装备转由国家提供。在盛世富饶的时候,这种增加的财政负担还不是问题。

但在安史之乱后,中央朝廷收入锐减,募兵的事情,成为各藩镇节度使自己的事情。朝廷不仅不清楚节度使招募的士兵数量。而且,很多被招募的士兵,都是过去的流民,他们往往世代从军。时间一长,他们对于节度使的忠诚,往往会高于皇帝。

而且,在安史之乱时,为了让各军镇抵御叛军,唐玄宗又废除了采访使,改由节度使兼任,增加了节度使的权力。唐肃宗的时候,天下仍是不太平,于是又效仿汉朝州牧的制度,让节度使统管地方的军政大权。这就使节度使掌握有军权、财权、行政权、用人的权力。等到晚唐时,又有了世袭的资格后,终于成为可以直接威胁朝廷,甚至是推翻唐朝的主要力量。

在唐朝,“节度使”是个怎样的官职?又为何会出现呢?

“大有大的难处。”这句话出自于《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之口,她想要表达的内容就是,一个家族越大,其实管理起来的难度就越大。对于这个话题似乎大家都比较熟悉,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似乎谁都懂,那么为什么我们今天要聊这个呢?

之所以说这个,就是因为它涉及到了我们今天要聊的概念,唐代的节度使。关于唐朝节度使,相信不少人在学习阶段就已经接触过。当年笔者最早接触这个词的时候,就是在上历史课知识。老师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唐代的节度使是一群催命符,它们导致了唐代的毁灭,而且还导致了天下大乱。

但是,后来在真正研究唐朝历史的时候,突然发现曾经的节度使原来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而且在这个大历史背景下去了解王熙凤当年说到的那句话,其实我们会有更深的感触。

在这个世界上曾经有一句很经典的名言,那就是存在即合理,所有存在并且导致某些东西毁灭的邪恶,都是因为他刚开始的时候有其合理性。唐王朝的节度使也是如此,它当年承担着一个很重要的任务,但可惜的是由于历史的变迁,它的任务转变了,所以王朝也就崩溃了。

那么,当年“节度使”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笔者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曾经的真相。或许看完以后,大家会有更深的认知,历史永远都是万花筒,我们经常性地只看到一个点。

一、节度使之起源

如果要聊节度使的起源的话,笔者以为这应该要聊到隋唐时期的总管制度。还记得在看蒙曼老师的隋朝风云的时候,就看到了当时三总管之乱。隋文帝杨坚就是平定了三总管之乱,才获得了皇帝的权威,这才有了天下一统的结局。这个所谓的三总管就是后来节度使的前身,按照随时记载,总管是指在地方上掌握,军政行政民政大权的绝对实权人物。这些人虽然只是在地方无法干预中央,并且必须要服从中央的命令,但是他的自主权利特别大。

因为这些人只要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就可以在地方上组织军队,而且他们对军队有着很大的控制权,只要不反叛中央,可以进行自我选择。正是由于这些人拥有这么大的力量,所以当年才敢与已经篡位的杨坚战斗。

到了唐王朝时期,特别是在李世民时期,贞观三年以前基本上还是实行的总管制度。李世民带兵出征就是一个行军大总管,后来李靖出征的时候,也是以行军总管的身份出战。这一切的一切,直到杜如晦去世的时候才发生改变,因为杜如晦在临死之前公布了一份军事制度改革的措施,李世民这才废掉了总管制度。

后来,取而代之的是节度使制度,但是这些人虽然在缓慢发展,但是也在逐渐的变成另一个新的总管,因为他们和总管一样拥有军政大权,在后来的政治动荡中,也开始拥有了民政大权。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节度使变成了总管呢?这就不得不说到王熙凤难题。

二、王熙凤难题

开篇我们就说了王熙凤认为大有大的难处,其实当年的唐王朝也是如此。在太宗皇帝时期,唐王朝已经天下无敌,所以他不需要扩张,只需要维持现状,就已经可以保证唐王朝的政治地位。

但是到了后期,天下又开始动荡,而且唐王朝的扩张欲望越来越强。按照史书的记载就是,边远地区的小国家经常挑衅唐朝,结果唐朝不得不对其出战,而且再加上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的要求,于是唐王朝进一步的开疆拓土。

在这多重因素的作用之下,唐王朝的版图越来越大,结果到了后来,唐朝居然已经拥有了超过大部分王朝的庞大疆域,在当时堪称世界第一。面对着如此广阔的疆域,封建制度还没有真正完善到可以对各个地方直接控制的地步。

因此,唐朝统治者迫不得已,只能把节度使制度进一步扩编,也就是说原先的节度使可以在地方上镇守军队,到后来为了解决财政问题为了军事自主权,他们可以三大实权一把抓。

按照历史记载,当时唐朝这一行为,极大地解决了中央财政负担,而且使得关于边疆的军事政审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但可惜的是节度使,正因为如此发生了很大的质变,那么这种质变是什么呢?

三、节度使的摇身一变

根据《唐书》记载,节度使当时对于中央可谓是绝对忠诚的,因为一个庞大的国家,一个让所有人敬佩的伟大国家,必然会成为所有军人心目中向往的存在。因此唐王朝时期那些去参军的人都是自觉参军,他们都想要为国家来出一份力。如果大家不相信,可以查阅一下唐代的那些诗人所写的诗句,巴不得边塞诗人其实都有才华,只不过他们为了一腔热血,要剑斩楼兰。

所以一般来说,前期的节奏是个个都有着基本的忠君爱国的概念,大家也愿意为唐朝开疆拓土。但是到了后来中央越来越混乱,而且节度使离中央越来越远,再加上他的实力越来越强,那么这种心态开始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北魏时期的北方六镇的变化。

后来,国家越来越富裕,大家越来越有钱,但是这些在遥远地区镇守一方的边塞将领们,却得不到任何的补充。而且伴随着时代的繁荣,很多人遗忘了边塞的军人,甚至遗忘了边塞的诗人。于是,这些人对于中央的繁华与自己的艰苦产生一种不满,这中间最为明显的就是安禄山之类的人。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大家开始孕育着野心,但这种野心伴随着唐朝的开疆拓土,并没有真正展现出来,因为只要还有扩张的动力,那么节度使就不会对中央反水。但这种扩张的动力被破坏了,原因就是当年的唐朝与阿拉伯的怛罗斯之战。

四、节度使的疯狂

根据史书记载,唐朝和阿拉伯在当时是作为最强大的两个帝国,结果后来因为开疆拓土的问题打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那一场大战理论上来说唐朝是没有输的,因为是以少与多对战,并且唐朝杀伤了更多的敌人。但由于那场战争最终还是输了,所以唐朝放弃了扩张的动力,原先的扩张趋势由内向外。

但是,这么做也造成了极不好的影响,那就是外部的冲突已经停止,那么对于内部的欲望就会产生。其实大家看影视作品也能看出来,国内有着那么多的繁华,但却不属于军人,所以他们就会开始骚动。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节度使发生了叛乱,而为了平定叛乱又以节度使来制约节度使。所以唐王朝在唐玄宗时期失去了中央的掌控能力,就开始于此。

至于说,后来就五代史中所记载的李克用和朱温的疯狂,那已经是大毁灭之后的业余表现,而那时候的节度使已经彻底的超越了中央,唐王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崩溃。

小结

从这些历史记载来看,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节度使的产生是唐朝扩张的产物。毕竟我们的封建制度是循序渐进的,并不支持大规模的扩张,因此当唐代的版图扩大两倍甚至三倍的时候,那么原本稳固的中央集权结构就无法实现,于是就只能实行地方自治的节度使制度。

而由于外部敌人一直存在,所以只要扩张还在大家就可以保持和平发展。但是当唐代的扩张被外部敌人打垮以后,那么内部的爆发就已经来了。

所以,当年罗振宇在点评唐王朝毁灭的时候,他就认为,唐王朝的毁灭就在于王熙凤难题,大有大的难处,国家大了固然显得大国风范,但是太大了就变成了肢端肥大症,唐王朝也最终会因此产生癌变。

因此,这就是当年节度使发展之由来,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也有后来的崩溃,但不能单纯说嫉妒是罪恶的,只能说时代变了,政策变了,所以当年的制度也发生了变异。

唐朝亡于藩镇,它为何会创立节度使制度呢?

节度使是一个官,唐朝是一个喜欢向外扩张的朝代,唐太宗喜欢主动出击,平定周边国家,但是要想长期让这个国家为自己服务,就得找人来管理这个区域啊,为了更大的维和和谐稳定,开始在外围平定的时候实行亲朝制度,维护边境的安宁。

首先,当时的情况唐朝的政权需要节度使。在唐朝之前,它依靠的是瓦解政府和士兵的军事制度,但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变革,这个制度几乎无法维持。由于地域问题,花这么多钱、维持官兵制度的地方太多,盛唐时期原有的军事制度已经崩溃,必须考虑建立新的制度

其次,唐朝是一个非常热衷于对外扩张的国家,随着唐朝领土的扩张,他的边疆战线也被拉长了,如今天运行东北打契丹,明天西南南诏暴动,后天西北吐蕃暴动,这是非常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强边疆的军事力量,节制才是答案,统一训练。将军和集中兵力的资源可以发挥很强的战斗力。如果我们不设戒律使,唐朝就不能管理这么多的军镇,就等于放弃对外扩张,继续把军队放在国内。其结果是外部区域被完全吞噬。显然唐朝不会接受这个选择,所以节制使节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本身,唐玄宗只设置了十种性情,使这些人都在边境地区。事实上,如果他们像这样发展,那就什么都不是了。军镇叛乱者说没有这种能力。

节度使的存在对唐朝来说,至关真实的需要,后来,玄宗还允许一个人同时在几个城镇担任气质大使,从这里可以看出,唐朝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5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