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古代外戚和宗亲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宗亲、外戚、士族,宦官,这几种角色几乎贯穿了整个古代封建王朝。而这些人之所以会出现,都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皇帝为了制衡。
比如东汉后期,东汉后期的皇帝基本上都是年幼即位的,因此,外戚势力十分庞大,为了抵抗这庞大的外戚势力,皇帝选择扶持宦官或者士族来对抗。
宗亲和外戚的对抗也是如此。
外戚,指的就是皇帝的母后或者妻子那一脉的家族,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女方的家族,而宗亲正好相反,是男方那一脉的家族。
这样的差别,在现代,也许没什么区别,但是在古代差别可大了。毕竟,古代以男子为尊。
宗亲作为皇帝的兄弟叔伯,就意味着他们是皇室的血脉,这同样也意味着他们是有机会坐上皇帝之位的。
因此,无论哪个朝代,皇帝对于宗亲都是防止又防的。仁慈一点的皇帝,可能只会监视你,但是残忍一点的皇帝,可能就直接大开杀戒了。
外戚就不同了。
外戚是女子那一方的势力,这里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皇帝母后那一边的外戚势力,典型的如吕后;另一种是皇帝妻子那一方的外戚势力,典型的就是卫子夫。
先说皇帝母后那一边的势力。既然这里已经提到了这是皇帝母后那一边的势力,那么自然这一脉是完全站在皇帝身边的。
因为太后自己的儿子就已经是皇帝了,没必要再做什么多余的事情。而这一脉的势力,皇帝用着也是十分放心的。当然了,也会有例外,比如吕后,武则天等等。不过,这种毕竟是少数。
至于皇后那一脉的外戚势力,事实上就比较危险了,其危险程度完全不亚于宗室,甚至还有过之。
因为往往皇后一脉的外戚势力会想尽方法的替皇后旗下的皇子争夺太子之位。如果有亲生的自然是好,就算没有亲生的,皇后也可以领养一个宗室之子。
比如《琅琊榜》中的皇后。
因此,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外戚势力的威胁程度不比宗室弟子小。
不过,一般情况下,皇后那一脉的外戚势力是不会做什么出格事情的,因为嫡长子继承制在古代还是很有威力的。
最后来说说宗亲。宗亲,也分为两个种类:一种是有权力的,比如封王有封地的,一种是没权力的,就是只能享受荣华富贵的。
有权力的那种,在历史上闹出比较大动静的,基本上就属于西汉初期、西晋初期和明朝初期了。它们分别是七王之乱,八王之乱和靖难之役。
这三个例子,基本上就是皇室宗亲以清君侧名义起兵造反的,只是只有朱棣成功了而已。
从这三个例子上,其实就能看出他们对皇帝的威胁了,皇帝防着他们不是没有道理的。
至于第二种宗亲就没啥威胁了。因为他们其实就是朝廷圈养着的闲散王爷罢了。他们可以过得很好,但是没有实权,皇帝也乐意见到这样的局面。
综上所述,无论是外戚还是宗亲,其实都有可能对皇帝产生威胁,皇帝究竟倚重谁,忌惮谁,还得看实际情况。
纵观中国历史,汉代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时期,外戚专权现象十分严重,给皇权造成了巨大威胁,严重的甚至改朝换代(王莽篡汉,建立新朝)。那么,为什么偏偏是汉代的外戚专权如此频繁和严重呢?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01、两汉时期,由于皇帝大多短寿早夭以致嗣君年幼,或者自身昏庸懦弱,使得“太后临朝, 外戚辅政”成为常态化,从而为外戚专权提供了契机
汉代皇帝大多沉迷享乐,荒淫无度,尚未成年已然子女成群,以致先天血气不足,身体羸弱,短寿早夭。如汉明帝寿四十八,章帝寿三十三,和帝寿二十七,殇帝二岁,安帝寿三十二,顺帝寿三十,冲帝三岁,质帝九岁,桓帝寿三十六,灵帝寿三十四等,基本上能活过40岁的汉朝皇帝就算是高寿了。
皇帝不长命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没有留下子嗣,或者继任的皇帝太过年幼无法主政。在这种皇权空窗期,一般都由皇帝的母亲也就是太后来临朝主政。太后是女流之辈,大多没有从政经验,所以必定要找一些可靠的帮手帮助自己处理政事。那么,涉及到军国大事,身家性命,还有比自己的家人更牢靠的人选吗?于是,太后一人得道,一众外戚鸡犬升天。
然而,外戚一旦掌握实权,身居高位,他们就会想方设法的永葆富贵和权势。如先帝去世后在挑选继任者时故意立幼不立长,因为幼帝成年后太后就得归政于帝,例如汉惠帝死后,吕氏外戚先立年幼的刘恭为少帝,稍大后又废掉,改立年幼的常山王刘义为帝,由此,朝政大权始终掌握在吕氏外戚手中。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皇帝自身暗弱无能,或者因为先帝无子嗣自己是由外藩来入继大统的,在朝中没有根基,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不得不依赖太后和外戚,当然也不得不委政于他们。如西汉的哀帝、平帝,东汉的安帝、质帝、桓帝、灵帝等。
02、“汉承秦制”,秦时的太后专权和外戚辅政对于汉朝的政治生态影响很大
事实上,太后专权、外戚辅政在秦朝时就有先例了,如著名的秦国宣太后(芈八子、芈月)专权 ,开启了后宫主政的历史:“昭王少, 宣太后自治,任魏冄为政。”(《史记·穰侯列传》)而汉承秦制,汉朝的太后们有样学样,最终将太后专权和外戚辅政的体制发扬光大。
03、皇帝的重用
为了巩固封建集权,防止一方势力过于膨胀,皇帝们要经常采取手段进行平衡。比起非亲非故的臣子或者对自己皇位有威胁的宗室,皇帝当然更愿意信任自己老婆的家人。
由于皇后、外戚与皇室特殊的关系,外戚的权力、利益甚至命运都与皇帝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不但不会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相反,为了保住既得利益,他们会不遗余力的去维护和强化皇权。因此汉朝皇帝都非常垂青和倚重外戚,屡屡委以重任,这就在客观上促进了外戚势力的发展。
这一点不光是汉桓帝、汉灵帝等昏君如此,就连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都没能免俗。汉武帝宠幸卫子夫,她的弟弟卫青,以及卫青的外甥霍去病都受到了武帝的重用,最终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武帝是明君,他为了杜绝由于“主少母壮”造成的国家混乱、外戚专权,就宣布“故诸为武帝生子者,无男女,其母无不谴死”(《史记》)为了防止女主、外戚干政,直接赐死孩他妈,够狠。而桓、灵等昏懦之君没有武帝那两把刷子,只能放任外戚势力坐大。
04、汉代外戚以裙带关系封侯成为定制,这就为外戚最终形成势力强大的政治、经济集团,进而独占朝政大权,奠定了政治和权力基础
汉初吕后专权,她为了扶持自己的娘家势力,无视汉朝原来的以功封爵制度,改以关系亲疏作为封爵的标准,大肆封爵诸吕,以致吕家的人,非王即侯。吕氏外戚虽然最终被铲除,但是以裙带关系封侯的惯例则被汉朝历代皇帝所延用,到汉武帝时,外戚封侯已然合法化
在汉朝,只要有人成为后宫嫔妃,那么家里人也就离封侯不远了。但是外戚一旦封侯,政治地位和待遇的急剧提升反而刺激了他们的贪欲之心,他们开始妄图获得更大的权力和地位,于是一步步逐渐成长为具备强大政治、经济实力的外戚集团,一旦皇权衰落,就会占据朝政大权。
例如汉景帝的舅舅窦婴被封为魏其侯,武帝的母舅田蚜封为武安侯,这些外戚都是在封侯以后逐步发展成为当时最有权势的权贵,并先后执掌朝政大权。
结语:综上而言之,汉朝之所以外戚专权的现象屡禁不止,层出不穷,主要是因为汉代皇帝大多年幼或暗弱无能,导致“太后临朝, 外戚辅政”成为常态化,从而为外戚专权提供了可乘之机。另外,前朝的影响、皇帝的重用以及外戚封侯的合法化,都对外戚专权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男性占据主导地位的父系社会中,财产按照父系继承,世系随父系计算,就连血缘关系也以父系为先。对于封建皇权社会的统治阶层而言,这种以父系为主导的社会形态更为明显。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统治阶层将中央集权发展到极致状态的同时,也将父系亲属宗亲和母系亲属外戚,在各个方面予以明确分开。
就清代爵位而言,爱新觉罗氏作为皇室宗亲,拥有诸如亲王、郡王、贝勒等级别更高、待遇更高的爵位等级;而清朝的外戚成员,至多会获封一等公爵位,较之宗亲爵位,远远不如。
另外,根据《清史稿?诸王列传》的记载,清朝乃系爱新觉罗氏的诸王贝勒?栉风沐雨,以百战定天下?的结果。有鉴于此,清朝入关以后的军事行动中,康熙年间,?仍以诸王典兵?;雍乾年间,?亦领以诸王?。
而在国家政务处理方面,自清朝创立之初,就有着?亲王皇子等毋得干预政事?的明确规定,直到嘉庆年间,才短暂有过?以亲王为军机大臣?的特例。同治年间,鉴于皇帝年幼、两宫皇太后不便公开理政,只得以恭亲王奕欣为议政王,主导政事处理,但这也仅是?权宜之计,非永远定制也?。恭亲王奕欣以后,才有了?亲贵执政为定例,以迄于亡?的改变。
也就是说,清朝爱新觉罗氏之皇室宗亲,也就是清代皇帝的叔叔伯伯们虽然屡屡被委以领兵重任,但在国家政务处理方面,宗亲被重用的程度较之外戚则远远不如。
抛开外戚家族主要集中在蒙古王公的清初时期,自康熙年间开始,诸如佟佳氏、钮祜禄氏、那拉氏、富察氏、赫舍里氏等外戚家族迅速崛起,并在内廷、外廷中逐渐开始担任重要职务,发挥关键作用。行至清朝中叶,在重大军事行动中,外戚家族也逐渐取代皇室宗亲,占据主导地位。
那么,随着清朝皇权集中的逐步发展,清朝皇帝为何对自己的叔伯们不再信任,反而逐渐信任和重用诸如自己的舅舅等外戚势力家族了呢?
其实,这既是清朝皇帝稳固皇权统治的必然选择,也是后宫影响之下的无奈结果,更有着清朝祖制规定的约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奕纬是什么结局被道光皇帝一脚踢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