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朱允炆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对于朱允炆和朱棣,我并没有任何偏见,我自认为是一个理智的人,出于对历史的尊重,我对掌握的资料,听说的故事,都会进行一番合理性分析。根据我自己的分析,我根本不认同朱棣早就暗蓄反意,阴谋夺位的说法。
从对国家、对民族的发展来说,朱棣雄才大略,远胜朱允炆。从个人品德上来说,朱棣当然不是完美的君子,朱允炆同样不是一只什么好鸟。一个要削藩,为的是大明世世代代由他和他的嫡系子孙们来继承。另一个要自保,不甘心被贬为庶民,被他侄子弄到穷乡僻壤去餐风饮露。假如你皇帝老儿还不放心,再整我个“暴病而卒”,那还不是你为刀俎,我为鱼肉的事。大家都是太祖骨血,你个窝囊废做皇帝不就是因为沾了你老爹的光吗,我因为比你爹晚生几年而没有做皇帝的命,已经很不爽了,你还想谋夺我爹分给我的家产,凭什么?
其实从犯罪心理学上来说,两个人都没有多么崇高伟大的理由,都是为了自己。既然两人都不是大公无私也就不要说谁对谁错了。而且也谈不上谁对谁错,朱棣称帝以后一样有削藩的举动,只不过他的削藩仅仅是削弱藩王的军权,其他的权益一概不动。既然没到家破人亡的地步,藩王们也就狠不下心来拼个鱼死网破了。而被文官们吹捧为致仁致孝的朱允炆却是不分贤愚,把自己的叔叔们一家子一家子的全贬成了庶民发配到穷乡僻壤当神仙去了。
再说到造反,后世一些小说评书里面把朱棣写的是暗蓄大志,早有反意,可是从后来朱棣一系列反应来看,我是绝不相信这种说法的。当朱允炆对皇叔们一个个下手的时候,朱棣是怎么做的?他把自己所有的儿子都送到了南京做人质,以此表白自己的忠心。若不是朱允炆为了掩盖自己想对朱棣下手的目的主动放回他们,这些世子根本没有回来的可能。试想一下,朱棣要是早有心造反,绝对不会出此下策。
再看他起兵时是何等的仓促,朱允炆把北平的驻军守将全换了个遍,甚至朱棣自己的三卫兵马也被调走了。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下,朱棣也没想造反,他采取的办法是装疯卖傻,希望大侄子能放他一马,可朱允炆还是不放过他,依然下令拿人。朱棣是靠着一位临阵反水的指挥使告密,又把两位带了军队围困燕王府的将军骗进府里扣住,才找到机会带着自己的八百亲兵扯旗造反的。
这位亲王被逼到这个份上了才造反,弄的连兵都没有,最后冒险单骑会宁王,智夺军权,拉回来朵颜三卫的人马,完全又是一个事先无法预料的幸运结果。如果当时宁王一狠心把他绑起来送给朱允炆,他早就完蛋了。别说明初亲王们手握兵权了,就看后世连王府三卫都被削得七零八落的江西宁王造正德皇帝的反吧,这么一个没有军权的废物都能拉起那么多人马,而统领边军十余年,雄才大略的朱棣,又有足智多谋的姚广孝为之参谋,在早有反意的前提下会混到这个份上?
我是一个比较冷静的历史爱好者,看待历史总会根据事实进行分析、推理。以不偏不倚,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理解历史问题。在我看来,或许明初的藩王们的确是大明帝国的一个不稳定因素,但至少在朱允炆削藩以前,还没有一个王爷想过要造反。朱棣是用尽了办法,连装疯都用上了,朱允炆的刀还是架在了他的脖子上,他是不得不反啊。总不能真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吧”
主要因为朱允文听信谗言,想要削藩。原本那几个藩王是不领兵,不临民的。只有在发生战乱的时候有权利节制地方军。各地军队的将领以及地方官员都是由中央任命的。藩王身边只允许有一个侍卫,王府的卫兵也只有8千到1.2万。不打仗的话藩王是没有实权的。但是朱允文却害死了他的叔叔们。其实朱棣造反也可以算是自保,再加上僧道衍这些人的煽动于是就决定起兵了。
朱元璋原本是安排这些藩王来拱卫中央的,因为蒙古的势力依然很强。以致后来还一度打到北京还把明英宗给俘了。
朱元璋死之前屠戮功臣,把有用的人都杀光了,提拔了一些不懂政治不懂经济不懂军事的人,他觉得这样就安全了,没人会威胁到他孙子了。只留下一堆没用的人给孙子。像方孝孺就建议朱允文实行井田制。当朝廷得知朱棣要造反了,就叫朱棣的三个儿子来京。燕王朱棣知道朝廷准备对他动手,先以病重为借口,请求朝廷容许留在京城的三个儿子返回北平。齐泰反对放还三子,黄子澄却说:“不若遣归,示彼不疑,乃可袭而取也。”结果朱棣三子获准回去。不久朱棣便在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上书朝廷指称黄子澄和齐泰为奸臣。惠帝派老将耿炳文讨伐,初战不利。惠帝听从黄子澄的建议,以曹国公李景隆接替耿炳文,齐泰极力反对但无效。李景隆接任后,表现更令人失望,屡战屡败,损失数十万人。朱棣乘着李景隆战败之时,上书朝廷,大力批评黄子澄和齐泰,惠帝便免去二人官职,但仍暗中与二人议事。建文二年(1400年),李景隆在济南战败后被撤换,惠帝赦免了他,黄子澄哭着请求惠帝治李景隆的罪,惠帝没有接纳,子澄便说:“大事去矣,荐景隆误国,万死不足赎罪!”很多时候黄子橙都隐瞒战况不向朱允文报告以致延误军情,直到打进皇宫朱允文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他就是被黄子橙这种人害死的。而且死了还不让人知道,因为朱棣是以清君侧为名起兵的,是为了要杀皇帝身边的奸臣,而不是要杀皇帝。
宫闱之事,自古讳莫如深,朱棣和朱允炆这对叔侄的皇位争夺战,最终以朱棣的胜出告终,但是朱允炆的下落却成了千古之谜。
根据正史《明史》记载,南京城坡之日,朱允炆自知皇位保不住了,而且朱棣也不会放过他,于是放火焚烧了宫殿,自己也跳进大火中自焚而亡,当朱棣进入皇宫后,看见一具烧焦的尸体,旁边的宫女太监指认说是建文帝,随后朱棣抱着尸体大声痛苦。按照官方的说法,朱允炆城破当天已死无疑。
但是朱棣坐上皇位后,对许多不利于他的史料进行了大量的删改,因此这种说法很多后世学者并不采纳,不仅他们不相信,就连朱棣本人也不相信朱允炆在那场大火中丧生,他宁愿相信建文帝逃走了。
之后的岁月里,朱棣不停派人寻找建文帝,派出两拨人马,一拨以郑和为首,专门去海外寻找,美其名曰下西洋,宣誓大明国威,实则寻找建文帝下落,另外一拨以胡滢为首,在大明国土上四处寻找建文帝,最终在永乐16年胡滢半夜要求觐见朱棣,朱棣闻讯半夜召见胡滢,君臣两促膝长谈一夜后,从此朱棣不再浪费精力在搜寻建文帝身上,为什么呢?
很大的可能那就是建文帝被他找到了,但是此时的建文帝对他的皇位产生不了任何威胁了,他一心向佛,只愿常伴青灯,朱棣最大的心结终于解开了,他终于释然了。
从此以后,朱棣安心的做他的皇帝,朱棣一生也算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毕竟是抢了侄儿的皇位,担心后世非议,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一刻也不敢怠慢,大明在他的引领下,国势开始蒸蒸日上,后世称为永乐盛世。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在第五次北征蒙古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享年六十四岁,庙号太宗,嘉靖年间,改庙号成祖。
因为建文帝不如朱棣般武艺高超,有勇有谋,指挥有方。朱棣从小就才华横溢,足智多谋,他深得朱元璋的喜欢,甚至在他10岁那年,就被朱元璋赐封为燕王,拥有了自己的封地,朱元璋还经常和文武百官说,自己这么多孩子中,只有朱棣无论是从性格还是为人处世上都像极了自己。
朱棣的老师是明朝的著名的大功臣,建文帝的老师并没有特别突出之处。朱棣的老师是徐达,徐达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具有特别高超的军事才能。朱棣潜心跟随着徐达学习军事文化,努力学习武艺,认真钻研军事战略,遇到不懂得问题,虚心向徐达求教,还不怕吃苦受累,无论严寒酷暑都认真练习自己的武学技能,最后终于获得了一身的好本领。
建文帝身边没有优秀的将领,没有一个人能担当的起军政大事。当时朱棣带着燕军打进来时,建文帝思考再三都选不出一个优秀的大将去应战,最后还是不得已让已经年龄大的耿炳文去带领兵将应战,虽然他年轻的时候是一位优秀的将领,但是现在年龄已经大了,行动都不便了,又如何去打仗呢,这不是送死吗?
建文帝在耿炳文失败后居然又派了一个养尊处优的公子哥前去打仗,也不知道他眼光是怎么了?想法总是这么奇特。虽然他拥有60万大军,但是指挥者没用,一直失败,士兵们又贪生怕死,这就注定了他肯定会失败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5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张献忠坚持流动作战,到底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 曹操雄一世英明,却犯下了三个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