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前627年的二月份,那天天气还是冷的,并且还下起了大雪。让我们再把目光转移到秦国东边的一座关隘—函谷关:只见从关口内陆陆续续走出了一支军队,纷乱的旗帜被风吹得呼呼响,上面大大的写着一个“秦”字,毫无疑问,这支军队是来自秦国的。不过奇怪的是,这支秦军大冬天的为何急行军?这是往哪去呢?
这得要从几年前说起。那是公元前632年,一场城濮之战,让晋国坐上了春秋霸主的位子,这是自齐桓公称霸以来的第二位霸主。那这和秦国有啥关系?原来当年晋国与楚国交战之时,中原地区的郑国同时在晋国和楚国两边下注,当时的晋文公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于是他拉上秦穆公一起攻打郑国。不过郑国出了个人才,叫烛之武,他不知给秦穆公灌了啥迷魂汤,竟然说动了秦穆公,不仅没让秦国打郑国,而且还让秦国出兵替郑国防守(具体烛之武如何说秦穆公,请看语文课本《烛之武退秦师》一篇)。
这叫什么事?也正因为这样,晋文公打消了进攻郑国的念头,后来秦穆公一想,不对呀,我被耍了!在秦穆公后悔、又无法发作的两年后,机会来了:当时郑文公、晋文公先后病死。这意味着什么?霸主这位子空缺呀!既然没有霸主,我秦国就来当这个霸主,不过在当这个霸主之前,我得先拿这个曾经欺骗我的郑国开刀,让郑国成为我秦国称霸诸国的垫脚石!
因此,也就有了刚开始说的秦军出关。而这支秦军正是秦穆公派遣进攻郑国的军队,领兵者是百里奚的儿子孟明和蹇叔的儿子西乞、白乙。当然他们这次的灭国行动主要是偷袭,如果光明正大地去,倒是会让郑国警觉,况且当时郑国的北门还是秦国的将领把守,天赐良机呀!
正当秦军士气高涨地走在去往郑国的官道上,这时前面突然来了一支牛队,为首的是郑国商人弦高子,他们正是去洛阳做买卖。作为一名商人,弦高子是很敏感,看到这支战车士兵齐整的军队,不像我们郑国军队,再一看旗帜,吓了一跳,竟然是秦军!他们来干什么?难道是来帮郑国防守?不对,不对,他们是来打郑国的!
想到这里,弦高子吓了一身冷汗,不过很快他就冷静下来,现在最要紧的是,尽快让郑国国君知道,一旦秦军兵临城下,一切休矣!要想让郑国有所准备,首先要先拖住这支秦军,于是他看了看他自家的牛队,顿时想了个办法:献牛。
怎么献牛呢?他以郑国使者身份亲自拜见进来的自称郑国使臣的不是别人,正是弦高,摆着个架子,装作真的是一个使者一般,行觐见礼,对孟明说:我们郑国国君听说秦国派军过来,特命我带来肥牛一十二头,熟牛皮四张,来犒劳贵军,还望将军笑纳。
怎么回事?郑国怎么知道我们来进攻,事情败露了?怎如今郑国已经有了防备,看来郑国那边的内应也应该暴露了,这仗该如何打?谁来帮帮我!
想到这里,孟明已经没有心思再去偷袭郑国了,不过无功而返,恐怕回到秦国会受到责罚。你想想,大冬天千里远征郑国,最后消息败露,大军空手回去,虽然不会有生命之危,但就这样回去,恐惹人耻笑,到时面子如何挂得住!也不知道这时谁说了一句:“我们不是在滑国吗?”大家一想:对呀,虽然没完成国君给我们的任务,但至少也能够带点东西回去,而滑国正好送到咱嘴里,就这么办!于是孟明很快就灭了滑国,抢了所有的财物,然后撤军,这就是“灭滑而还”。
滑国也真是悲催,躺着也中枪!滑国,招谁惹谁了?以前的时候,滑国还能够在郑国和卫国之间来回徘徊,只要谁打他,他就向谁屈服,如果没有秦国这档事,一般大国对他是不屑一顾的,他只要利用郑国和卫国之间的矛盾,然后保全自己。可是没想到,秦国一来,他就莫名其妙地替他的对手郑国背锅,被秦国所灭,而被灭的原因也很奇葩:秦国不想无功而返。只因他处在秦军回秦的顺道上,就这样被灭了国,无缘无故成了为秦军泄愤的对象。
你说这叫什么事!自己不找麻烦,麻烦倒自己送上门。在那样一个时代,作为一个小国,没有实力,保不齐啥时候就让人给灭了。不过还好,最后晋国给你“报了仇”:在崤山,回去的秦军中了晋国的埋伏,全军覆没,连统帅孟明、西乞、白乙三人也被俘了。
人物生平
但是,雄居长江中游的楚国,自持国大兵强,不尊周王室,也不服从齐国,经常出兵中原,和齐国争夺诸侯国,欲称霸中原。
公元前666年(郑文公七年),楚成王以郑国背楚向齐为由,派楚国令尹(相当于执政大臣)公子元为中军元帅,斗御江、斗梧为先锋,公孙游、公孙嘉为后卫,发兵车六百乘讨伐郑国,争夺郑地。
公子元率领楚国兵马已经攻破郑国的梏敉关(今河南郑城南郊的关口),攻入纯门(今河南郑城外城的南门),将到达逵市(今河南郑城纯门通往内城的大道)。
郑国的正卿叔詹正确地估计形势,认为楚国发六百乘兵车伐郑,倾国内全部兵力,国内必空虚,害怕国内生变,不敢久战,便大胆地设空城计以待楚师。公子元害怕,不敢攻郑城,撤兵回楚。
自纯门失守以后,郑文公恐怕楚国兵马再次讨伐,便派大将聃伯率兵马守纯门。
楚成王听说公子元率兵马伐郑不战而回,大怒,乘机杀死公子元, 又派大将斗章领兵车二百乘继续伐郑。斗章领兵马直入郑境,将近纯门,听说郑国大将聃伯把守纯门,心中害怕有失,不敢攻郑城,也撤兵回楚。 楚成王得知斗章领兵伐郑又是不战而回,大怒,又派大夫斗廉(斗章的兄长)督战,和大将斗章再次领兵马伐郑国。斗廉、斗章二将率领兵马,星夜奔袭郑国境内,直奔纯门,乘聃伯无备,攻破纯门,俘虏郑将聃伯,大败郑军,乘胜班师回楚报功。
楚成王得知斗廉、斗章伐郑取胜,大喜,马上又增加兵车二百乘,要斗廉、斗章二将再次伐郑,定要攻破郑城,俘获郑伯,治郑国背楚向齐之罪,使郑国归顺楚国。于是,斗廉、斗章又率领兵车四百乘伐郑,很快包围郑城。
郑文公得知纯门失守,聃伯被俘,心中害怕,急忙派使臣去齐国借兵援助。去齐国借兵的使臣尚未回来,郑文公又得知楚兵再次伐郑,已包围郑城,便再次派使臣去齐国借兵。
齐桓公闻报楚军伐郑甚急,便大会诸侯,于公元前656年(郑文公十七年),带领齐、鲁、宋、卫、陈、郑、许、曹八国兵马先伐蔡国,破蔡后又伐楚,大军直抵召陵(楚邑,今河南郾城东)。楚成王听说八国兵马伐楚,心中害怕,忙派大夫屈完和齐军议和,双方订立盟约,楚国表示尊周服齐,解郑国之危。
众诸侯在首止输流为太子姬郑设宴招待,一住就是三个月。周惠王本来不喜欢太子,又见太子和众诸侯在首止长期相会,大怒,马上派周公姬宰去首止,私自会见郑文公,挑拨郑国和齐国关系,要郑文公离开首止,背离齐国,和楚国结盟,帮助次子姬带继承周王位,并许诺事成之后, 加封郑文公为王室卿士。郑文公认为从齐不如从周王,又急于得到王室卿士爵位,便不听叔詹的劝告,托言郑国内有大事私自返回郑国,又派大夫申候暗通楚国,准备投靠楚国。
齐桓公对郑文公在首止私自逃盟很不满意,又听说郑文公派人私通楚国,大怒,于公元前645年(郑文公二十八年)率领齐、鲁、宋、陈、卫、曹等国兵马讨伐郑国,包围郑国的新城(今河南新密东南)。楚成王得知齐国伐郑,便亲自率领兵马伐许国,包围许城。齐桓公听说楚兵伐许,便转移伐郑的兵马去救许,郑城才得救。不久,郑文公害怕齐国再次伐郑,便杀死申候,派师叔去齐国讲和。齐桓公准许郑国讲和,让郑文公去宁毋(鲁邑,今山东金乡东南)与众诸侯会盟。
太子华和公子藏都是郑文公的嫡夫人所生。嫡夫人陈妫很得郑文公的宠爱,便立其长子太子华为太子。以后,嫡夫人陈妫年老色退,郑文公先后娶了两位夫人,而且都生了儿子。这样,陈妫便失去郑文公的宠爱,太子华也得不到郑文公的欢喜。
太子华见郑文公如此好色多宠,深感自己的太子地位有被废的危险,心中终日不安。这次乘去宁毋会见齐桓公的机会,便谎言对齐桓公说:“郑国之政,皆出于叔詹、堵叔、师叔。郑伯首止逃盟,背齐向楚,皆‘三大夫’之意。若以君侯之灵,派兵伐郑,灭掉‘三大夫’,夺回政权,我愿让郑国长期服从齐国,比于附庸!”齐桓公听从国相管仲的话,不但不听太子华的意见,反而将太子华的话透露给郑文公。郑文公得齐桓公书信,大怒,将太子华和公子藏杀死,又害怕别的儿子生变夺权,便把儿子全部赶出郑国。
公元前639年(郑文公三十四年),楚成王和宋襄公在孟邑(今河南睢县西北)会诸侯,争夺盟主。郑文公积极支持楚成王,首先倡仪由楚成王为盟主,又游说许国、陈国、蔡国的国君支持楚成王当上了盟主。宋襄公没有当上盟主,心中恼恨楚成王,但楚国强大,无可奈何楚国,便移恨郑文公,于公元前638年(郑文公三十五年)亲自率领兵马讨伐郑国。
郑文公得知宋国伐郑,急忙派使臣去楚国求援。楚成王说:“郑国是楚国的姻亲,郑伯事楚如父。宋国今日伐郑、实际上是欺我楚国。我们一定要发兵救郑国。”楚令尹成得臣劝楚成王说:“主公发兵救郑,不如直接发兵伐宋。楚伐宋,宋国空虚,必移伐郑之师救宋,郑城可解危急。”于是,楚成王命成得臣为将、斗勃为副将,率兵马伐宋,在泓水(泓水故道在今河南拓城西北)大败宋师,郑国得救。
郑文公得知楚师大败宋兵,郑城得救,非常高兴,准备亲自往柯泽楚营去拜会楚成王。当时,郑文公的夫人芈氏,听说郑文公要去拜会楚成王, 便也带着两个女儿(大女儿伯芈,二女叔芈,已十四、五岁)一起去会见楚成王,又约楚成王次日进郑城赴宴。
次日,郑文公一大早便出郑城亲自迎接楚成王进郑城,在太庙设盛宴,对楚成王九献礼,比如天子。宴席丰盛,食品百种,外加几十种干鲜水果,为列国鲜见。宴席上,郑文公夫妇及其两个女儿都向楚成王行大礼,轮番劝酒。楚成王见两个外甥女长得如花似玉,很有姿色,心中高兴,酒喝得也多了。宴席从中午一直喝到午夜时分,把楚成王喝得酩酊大醉。临别,楚成王对郑文公、芈氏说:“寡人今日领情过盛,酒量已足,今夜要回楚营,妹与两个外甥女送我一程如何!”郑文公、芈氏立即答应。
楚成王起驾回柯泽大营,郑文公送到城外而别。郑文公夫人芈氏及两个女儿则与楚成王并驾而行,一直送到柯泽大营。原来楚成王看中了两个外甥女的美色,到了大营,便让芈氏在驿馆内住下,将伯芈、叔芈拉入营内过夜,成就鱼水之欢,枕席之乐。郑文公、芈氏见状,后悔莫及,在馆舍内急得团团转,直到天亮。次日,直到中午时分,楚成王才派人将泓水战斗中所获之物大半赠给郑文公、芈氏,送郑文公和芈氏回了郑城。另将伯芈、叔芈用车载回楚国,收入后宫为妾。
公元前636年(郑文公三十七年)春天,重耳回到了晋国,并继承晋国国君之位,是为晋文公。
滑国国君听说郑国兵马又来侵伐,心中害怕,忙请卫文公帮助。卫文公也没办法,只得派人去周王室,请求周襄王帮忙。
周襄王闻报,派大夫游孙伯和伯服来郑国替滑国说情,让郑国停止讨伐滑国。郑文公一见周襄王的使臣,大怒,说:“周王、卫君、滑伯与郑国同为姬姓,周王为什么偏袒卫国,为滑国说情。先君厉公曾帮助周惠王(周襄王的父亲)回国复位,立了大功,周王室连个卿士爵位都不给先君!”一怒之下便把周王的使臣扣留,不准其离开境地。周襄王听说郑文公不听劝告,又扣留了使臣,盛怒之下,派大夫颓叔、桃子二人去翟国(又称狄国,在今山西、河南交界处)借兵伐郑。翟君领骑兵千人,以打猎为名,突然入侵郑国境内,攻破了栎城。
当时,正卿叔詹劝郑文公说:“周王有难居郑地,是因为周天子和郑伯是姬姓同宗,相信郑国。主公若能效先君厉公的做法,起义兵纳周王,首先树起尊周王大旗,建功于周王室,争得王室卿士爵位,便可以冠冕诸侯,征服列国,称雄中原了。”可是,郑文公不听叔詹的话,仍怨气十足地说:“周王现在才知道翟人不如郑国了。我们的兵力不如晋国和秦国,难以起兵纳王。”叔詹劝文公说:“先君曾联合虢国兵马共同纳王。我们也可以联合晋国兵马共同纳王!”郑文公仍不听,说:“先君起义兵纳王,周王并没有给先君卿士爵位。今日起义兵纳王,我看也不会有啥好处!”
公元前635年(郑文公三十八年),晋文公起义兵打败了甘昭公,帮助周襄王回到了洛阳王城,复了周王位。周襄王为酬谢晋军帮助平乱的功劳,把阳樊(今河南济源东)、温邑(今河南温县西南)、原邑(今河南济源西北)、攒茅(今河南修武西北)给晋,晋国的疆土一下向东拓展到太行山以南。
晋文公自起义兵纳王后,功高如山,名声大振,便于公元前631年(郑文公四十二年)传榜各路诸侯于十月在温地取齐,共同去河阳(今河南孟县西)朝拜周襄王。是时,齐昭公、宋成公、鲁僖公、蔡庄公、秦穆公、郑文公、陈共公以及邾、莒的国君,皆到河阳朝拜了周襄王,只有卫国和许国的国君没有到。
朝拜了周襄王,晋文公说:“寡人受天子册封为方伯,专事征伐。今日许国一直服事楚国,不通中原,连天子朝驾河阳,许男也不到河阳朝拜天子,真是大逆不道,不尊天子。寡人愿与众位一起发兵讨伐许国,不知大家意见如何?”众诸侯都不敢违抗晋侯命令,皆说:“愿听从君令!”只有郑文公一人内心不服,暗地对叔詹说:“昔时,晋文公为公子时,路过郑地, 寡人曾不礼于他,必怀恨在心。今日晋国伐许,明日必伐郑。我们不如暗地通楚,留条后路,异日若有大难,可以靠楚人保护!”叔詹劝郑文公说:“晋文公有纳周王大功,众诸侯皆依附,兵强势大。晋侯不记前仇,收郑国入了盟。君主千万莫要三心二意。君若怀二心,必得罪晋国,后果不堪设想。”郑文公仍不听叔詹的意见,派人到处传说郑国有疫病发生,托言给晋文公,先行回郑国去了,并暗地派人去楚国,告诉晋将伐许之事。
晋文公见走了郑文公,心怀不满,仍率领晋、齐、宋、鲁、陈、蔡、秦、邾、莒九国兵马伐许国,很快包围了许城。许僖公忽闻九国兵马讨伐,包围了许城,又不见楚兵来援助,只得开了城门,向晋文公投降,出大量金帛慰劳各路大军。晋文公准许许国求和,让许僖公和各位诸侯见面结盟。
当初,郑文公有三个夫人,有五个宠爱的儿子,都因罪早死。郑文公发怒,把众公子全都赶出郑国。公子兰逃到晋国,随随晋文公围攻郑国。公子兰服侍晋文公很小心谨慎,晋文公宠爱他,公子兰于是在晋国暗中活动,争取回郑国作太子。晋国这时想抓住叔詹把他杀掉。郑文公害怕,不敢对叔詹说。叔詹得知后,对郑文公说:“我曾经对您说过,您不听我的,晋文公终于成为郑国祸患。然而晋国围攻郑国的原因,是为了我,我死而能赦免郑国,是我的心愿。”于是自杀。郑国人将叔詹的尸体交给晋国。晋文公说:“一定要见到郑国国君,侮辱他一番才离开。”郑国人担忧这件事,于是派人暗中对秦国说:“攻破郑国增强了晋国,是对秦国不利的事。”于是秦军撤兵。
晋文公想将公子兰送回郑国立为太子,将此事告诉郑国。郑国大夫石癸说:“我听说姓是后稷的元妃,她的后代应当有兴起的。公子兰的母亲是姓的后代。再说夫人的儿子全都死了,剩下的庶子没有比公子兰更贤德的。今围攻紧急,晋国为公子兰请求,没有比这更大的好处。”郑文公于是答允晋国,与晋国结盟,而终于立公子兰为太子,晋军才罢兵离去。
公元前628年(郑文公四十五年),郑文公去世,公子兰即位,是为郑穆公。
为政举措
趣闻轶事 郑文公有个妾是南燕国女,姓,故称燕。公元前549年(郑文公二十四年),燕梦见天神给她一支兰草,并对她说:“我是伯(伯是南燕国始祖)。我是你的祖先,把兰草作为你的儿子,兰草是国中最香的草。”燕把梦讲给郑文公听,郑文公便与她同房,又给她一支兰草作为凭证,于是生下儿子,取名为兰,即后来的郑穆公。
人物评价 郑文公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国君中在位时间较长的一位,执掌郑国政权四十五年(公元前673年前628年)。郑文公在位时郑国的综合国力已经失去郑庄公时代地区小霸的威风,充其量只能算是个二流诸侯,因此郑国常受到像楚、晋这样强国的欺凌。好在郑文公一是能忍,并善于察言观色;二是常常出席大国主持的盟会,寻求“保护伞”,郑国也因此躲过了一次次灭国危机。
史书记载 《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
参见:郑世家
家庭成员
父亲:郑厉公
燕,南燕国之女,姓,故称燕。
芈氏,楚成王之妹,生伯芈、叔芈。
太子华,郑穆公兄,被郑文公所杀。
公子臧,郑穆公兄,被郑文公所杀。
郑穆公,与燕所生。
女儿
伯芈,芈氏长女。
叔芈,芈氏次女。
孙子
郑灵公,郑穆公之子。
郑襄公,郑灵公弟(一说郑灵公兄)。
公子去疾,字子良,郑襄公弟。
公子喜,字子罕,郑襄公弟。
公子,字子驷,郑襄公弟。
公子发,字子国,郑襄公弟。
公子嘉,字子孔,郑襄公弟。
公子偃,字子游,郑襄公弟。
公子舒,字子印,郑襄公弟。
字子丰,郑襄公弟。
字子羽,郑襄公弟。
字子然,郑襄公弟。
公子志,士子孔,郑襄公弟。
愚蠢的宋襄公
宋襄公见齐国发生内乱,就通知各国诸侯,请他们共同护送公子昭到齐国去接替君位。但是宋襄公的号召力不大,多数诸侯把宋国的通知搁在一边,只有三个小国带了点人马前来。宋襄公率领四国的兵马打到齐国去。齐国一批大臣一见四国人马打来,就投降了宋国,迎接公子昭即位。这就是齐孝公。齐国本来是诸侯的盟主国,如今齐孝公靠宋国帮助得了君位,宋国的地位就自然提高了。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主事业。这次他约会诸侯,只有三个小国听从他的命令,几个中原大国没理他。宋襄公想借重大国去压服小国,就决定去联络楚国。他认为要是楚国能跟他合作的话,那么在楚国势力底下的那些国家自然也都归服他了。他把这个主张告诉了大臣们,大臣公子目夷不赞成这么办。他认为宋国是个小国,想要当盟主,不会有什么好处。宋襄公哪里肯听他的话,他邀请楚成王和齐孝公先在宋国开个会,商议会合诸侯订立盟约的事。楚成王、齐孝公都同意,决定那年(公元前639年)七月约各国诸侯在宋国盂(今河南睢县西北,盂音yú)地方开大会。到了七月,宋襄公驾着车去开大会。公子目夷说:“万一楚君不怀好意,可怎么办?主公还得多带些兵马去。”宋襄公说:“那不行,我们为了不再打仗才开大会,怎么自己倒带兵马去呢?”公子目夷怎么也说不服他,只好空着手跟着去。果然,在开大会的时候,楚成王和宋襄公都想当盟主,争闹起来。楚国的势力大,依附楚国的诸侯多。宋襄公气呼呼
地还想争论,只见楚国的一班随从官员立即脱了外衣,露出一身亮堂堂的铠甲,一窝蜂地把宋襄公逮了去。后来,经过鲁国和齐国的调解,让楚成王做了盟主,才把宋襄公放了回去。宋襄公回去后,怎么也不服气,特别是邻近的郑国国君也跟楚成王一起反对他,更加使他恼恨。宋襄公为了出这口气,决定先征伐郑国。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成王可厉害,他不去救郑国,反倒派大将带领大队人马直接去打宋国。宋襄公没提防这一着,连忙赶回来。宋军在泓水(在河南柘城西北,泓音hóng) 的南岸,驻扎下来。两军隔岸对阵以后,楚军开始渡过泓水,进攻宋军。公子目夷瞧见楚人忙着过河,就对宋襄公说:“楚国仗着他们人多兵强,白天渡河,不把咱们放在眼里。咱们趁他们还没渡完的时候,迎头打过去,一定能打个胜仗。”宋襄公说:“不行!咱们是讲仁义的国家。敌人渡河还没有结束,咱们就打过去,还算什么仁义呢?”说着说着,全部楚军已经渡河上岸,正在乱哄哄地排队摆阵势。公子目夷心里着急,又对宋襄公说:“这会儿可不能再等了!趁他们还没摆好阵势,咱们赶快打过去,还能抵挡一阵。要是再不动手,就来不及了。”宋襄公责备他说:“你太不讲仁义了!人家队伍都没有排好,怎么可以打呢。”不多工夫,楚国的兵马已经摆好阵势。一阵战鼓响,楚军像大水冲堤坝那样,哗啦啦地直冲过来。宋国军队哪儿挡得住,纷纷败下阵来。宋襄公指手划脚,还想抵抗,可是大腿上已经中了一箭。还亏得宋国的将军带着一部分兵马,拼着命保护宋襄公逃跑,总算保住了他的命。宋襄公逃回国都商丘,宋国人议论纷纷,都埋怨他不该跟楚国人打仗,更不该那么打法。公子目夷把大家的议论告诉宋襄公。宋襄公揉着受伤的大腿,说:“依我说,讲仁义的人就应该这样打仗。比如说,见到已经受了伤的人,就别再去伤害他;对头发花白的人,就
不能捉他当俘虏。”公子目夷真的耐不住了,他气愤地说:“打仗就为了打胜敌人。如果怕伤害敌人,那还不如不打:如果碰到头发花白的人就不抓,那就干脆让人家抓走。”宋襄公受了重伤,过了一年死了。临死时,他嘱咐太子说:“楚国是我们的仇人,要报这个仇。我看晋国(都城在今山西翼城东南)的公子重耳是个有志气的人,将来一定是个霸主。你有困难的时候,找他准没错儿。”
弦高智退秦军
晋文公打败了楚国,会合诸侯,连一向归附楚国的陈、蔡、郑三国的国君也都来了。郑国虽然跟晋国订了盟约,但是因为害怕楚国,暗地里又跟楚国结了盟。晋文公知道这件事,打算再一次会合诸侯去征伐郑国。大臣们说:“会合诸侯已经好几次了。咱们本国兵马已足够对付郑国,何必去麻烦人家呢?”晋文公说:“也好,不过秦国跟我们约定,有事一起出兵,可不能不去请他。”秦穆公正想向东扩张势力,就亲自带着兵马到了郑国。晋国的兵马驻扎在西边,秦国的兵驻扎在东边。声势十分浩大。郑国的国君慌了神,派了个能说会道的烛之武去劝说秦穆公
退兵。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秦晋两国一起攻打郑国,郑国准得亡国了。但是郑国和秦国相隔很远,郑国一亡,土地全归了晋国,晋国的势力就更大了。它今天在东边灭了郑国,明天也可能向西侵犯秦国,对您有什么好处呢?再说,要是秦国和我们讲和,以后你们有什么使者来往,经过郑国,我们还可以当个东道主接待使者,对您也没有坏处。您瞧着办吧。”秦穆公考虑到自己的利害关系,答应跟郑国单独讲和,还派了三个将军带了两千人马,替郑国守卫北门,自己带领其
余的兵马回国了。晋国人一瞧秦军走了,都很生气。有的主张追上去打一阵子,有的说把留在北门外的两千秦兵消灭掉。晋文公说:“我要是没有秦君的帮助,怎么能回国呢?”他不同意攻打秦军,却想办法把郑国拉到晋国一边,订了盟约,撤兵回去了。留在郑国的三个秦国将军听到郑国又投靠了晋国,气得吹胡子瞪眼睛,连忙派人向秦穆公报告,要求再讨伐郑国。秦穆公得到消息,虽然很不痛快,但是他不愿跟晋文公扯破脸,只好暂时忍着。过了两年,也就是公元前628年,晋文公病死,他的儿子襄公即位。有人再一次劝说秦穆公讨伐郑国。他们说:“晋国国君重耳刚死去,还没举行丧礼。趁这个机会攻打郑国,晋国决不会插手。”留在郑国的将军也送信给秦穆公说:“郑国北门的防守掌握在我们手里,要是秘密派兵来偷袭,保管成功。”秦穆公召集大臣们商量怎样攻打郑国。两个经验丰富的老臣蹇叔(蹇音jiǎn)和百里奚都反对。蹇叔说:“调动大军想偷袭这么远的国家,我们赶得精疲力乏,对方早就有了准备,怎么能够取胜;而且行军路线这样长,还能瞒得了谁?”秦穆公不听,派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为大将,蹇叔的两
个儿子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率领三百辆兵车,偷偷地去打郑国。第二年二月,秦国的大军进入滑国地界(在今河南省)。忽然有人拦住去路,说是郑国派来的使臣,求见秦国主将。孟明视大吃一惊,亲自接见那个自称使臣的人,并问他前来干什么。那“使臣”说:“我叫弦高。我们的国君听到三位将军要到郑国来,特地派我送上一份微薄的礼物,慰劳贵军将士,表示我们一点心意。”接着,他献上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肥牛。孟明视原来打算在郑国毫无准备的时候,进行突然袭击。现在郑国使臣老远地跑来犒劳军队,这说明郑国早已有了准备,要偷袭就不可能了。
他收下了弦高送给他们的礼物,对弦高说:“我们并不是到贵国去的,你们何必这么费心。你就回去吧。”弦高走了以后,孟明视对他手下的将军说:“郑国有了准备,偷袭没有成功的希望。我们还是回国吧。”说罢,就灭掉滑国,回国了。其实,孟明视上了弦高的当。弦高是个牛贩子。他赶了牛到洛邑去做买卖,正好碰到秦军。他看出了秦军的来意,要向郑国报告已经来不及。他急中生智,冒充郑国使臣骗了孟明视,一面派人连夜赶回郑国向国君报告。郑国的国君接到弦高的信,急忙叫人到北门去观察秦军的动静。果然发现秦军把刀枪磨擦得雪亮,马匹喂得饱饱的,正在作打仗的准备。他就老实不客气,向秦国的三个将军下了逐客令,说:“各位在郑国住得太久,我们实在供应不起。听说你们就要离开,就请便吧。三个将军知道已经泄露了机密,眼看呆不下去,只好连夜把人马带走。
庄公在位四十三年去世。儿子厉公驱逐太子自立为君。厉公在位二十八年间,郑国大乱,因此从此郑国日益衰落,齐国逐渐取得有利地位,开始控制周边小国。厉公下传两代到了缪公,以后郑为晋、楚两国威逼,几乎年年不得安宁。缪公下传两代到襄公时期,楚国曾攻占郑国,襄公忍辱存国。襄公下传四代到简公时,郑国任用子产为相执政,铸造刑鼎,发展经济,救助百姓,因而郑国重新富强。简公下传四代到哀公时,晋国韩、赵、魏三家强盛,郑国再次衰弱。哀公之后的幽公时期,韩武子攻占郑国,杀害了幽公。后来幽公之弟繻公复国,多次与三晋发生战争。繻公之后的康公时,韩国再次强盛。康公二十一年(前375年)韩哀侯率军再次攻占郑国,郑国灭亡,国土并入韩国。立国432年,历21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4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