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大明风华》中称朱允炆为建文合规吗?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朱允炆作为明朝的第二个皇帝,他在位期间比较短,是由朱元璋亲自任命的继承人,作为一个皇太孙,他的性格和朱元璋的差别太大,比较优柔寡断,没有皇帝的威严,是一个典型的文人形象。在讨伐朱棣时,他竟然下令别伤害他叔叔,这个政令多次让朱棣逃走,而他的百万大军也为此失败。而“建文”则是朱允炆时期的年号,后世也经常会称呼他为建文帝。
而近期热播的《大明风华》中,一个全新的角度去书写明朝的前期历史,不过剧中也篡改了很多的史实,比如说朱棣和朱允炆两个人竟然在一起见面,这就让人难以理解了,毕竟朱棣在攻下京城后,建文帝就已经逃走了,之后多次寻找都没有发现他的踪迹,传说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追查朱允炆的下落。而在剧中,明成祖和明宣宗两个皇帝,都将朱允炆称之为建文,这是否符合史实呢?
年号是汉武帝发明出来的,其好处是可以准确记载所发生的事情,这也是古代差常用的纪年方式。不过在明朝前,一旦朝廷中遇到了什么事情,或者有什么祥瑞降临,那就需要修改年号,这样可能就会导致,一个皇帝可能会经历过很多年号,比如说李治就用过14个,他在位时间才不过34年。而到了朱元璋时期就不同了,采用的是一世一元制,也就是在位期间只会用1个年号,也就朱祁镇情况特殊,先后两次登基,因此用了2个年号,这样一来人们自然就可以用年号去称呼皇帝。
比如说爱新觉罗玄烨,他通常会被人称之为康熙,但他也可以被称赞为清圣祖,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何大家为何会将朱允炆称之为建文帝了。只是这种称号只是在后世时期使用,并不会在本朝代使用,一般大臣们都会万岁爷、陛下、朕等称呼,而如果是已经驾崩的皇帝,那多半会用上先帝、先皇这样的称谓。那么如果是皇帝称呼前朝皇帝,该如何做呢?
其实皇帝之间都是有血缘的传承联系的,如果先皇是哥哥的话,一般称之为先皇兄,而如果是叔叔的话,就是皇叔考,如果是直系的话就是先皇考。当然即便是用上年号去称呼先帝,但为了和年份区别开来,通常也是不会用年号去称呼对方。一般都会添加皇帝、帝这类词汇,比如说直接称呼为康熙皇帝、建文帝等。
而年号是一个皇帝身份正统的象征,但篡位后的朱棣,却始终不会去承认对方的帝位。他发动政变的口号就是清君侧,按理说在靖难之役后就应该回到封地,如果是直接即位的话,那就是有了篡权的罪名。为此他马上去拜见帝陵,以此表明是奉朱元璋的遗诏才起义的,并非夺位。
而为了能保证自己的皇位合法性,他称帝后直接将建文年号改为了洪武年号,并用上了永乐这个年号。而只要是建文帝的改革他全部都取消,只要是他贬的官员都会恢复原有的职位。只要是和朱元璋法制违背的,也会直接废除,只要能取消建文时期存在的法证就行。而这样一来,朱棣自然是不可能称朱允炆为建文的,因为这个年号在他的一系列法令下已经不存在了。
而朱瞻基作为朱棣的皇太孙,自然也不会去称呼建文,一旦真的称呼了,那后世子孙的合法性就不存在了。其实朱棣用的是陛下这个称呼,毕竟当时他还没有篡权成功,等到登基后直接称侄子为“允炆”,大家怎么看呢?
朱元璋死前立已先于他死的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崩后朱允炆即位,为建文帝。而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软瘦少不更事的朱允炆倒在了四叔的脚下,朱棣即位,为永乐皇帝。虽然朱棣创造了一代“永乐盛世”,但因其好大喜功,国库也空虚,并且朱棣杀害了以方孝儒为代表的一些文人,使一些直臣文人不愿为朱棣效忠,也为太监干政制造了机会。朱元璋晚年大肆贬杀能臣,为了保全龙脉,怕朱允炆太软弱,但正是这样,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朱允炆身边可用的能臣已经不多了,这个确实是朱元璋自己也没料到的。朱棣从胆魄与能力均在朱允炆之上,可在他创造永乐盛世之后,也给后世的明朝留下了许多祸患。一是太监干政,明朝的太监干政是比较厉害的,其阴损与残酷程度也非同一般,代表性的是刘瑾、魏忠贤。朱元璋废除了锦衣卫,严令太监不许干政,朱允炆也是这样做的,就使朱允炆身边的太监私下帮朱棣的忙,朱棣后来的成功也有太监的功劳。二是朱棣喜武,朱元璋时期朝廷就处在一种非常紧张的气氛之中,而朱允炆执政时间就宽松得多,且重视文人,但朱棣即位以后很少有文人直臣愿为其效劳,这如果影响就在他一朝也就罢了。因为我们说封建王朝之中,本来就是成者王侯败者贼,而且篡位的又是他朱家自己的人,算不得什么。可个人觉得朱棣后面的继任者在小时受到的文治方面的教育不够,远不如清圣祖仁皇帝康熙留下的教育孩子的传统好啊,清朝就没有昏君,充其量是个庸君,而且明朝荒怠朝政的昏君太多了,以万历、天启为典型,这不能不对朱棣所留下的后世对皇孙的教育影响有些思考啊。如果当时,朱元璋不杀那么多能臣,或者直接传位朱棣,可能明朝的历史就将改写。做什么事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己和,如果不在当时的情况下,可能也就没有努尔哈赤十三幅铠甲起兵了。大明即将改写,历史即将改写。
明朝可以和历朝历代君主相比较的只有明太祖和明成祖两位,而在大明国朝可以有所称道的是有太祖、成祖、宣宗和弘治皇帝,而称得上一代伟大帝王的,个人认为一个都没有。
建文帝有没有死在靖难之役中?1402年,明朝皇宫的那场大火之后,被叔叔朱棣夺了帝位的建文帝朱允炆,究竟是死是活?
这被称为“明史第一悬案”。
从大火烧起来的那天起,关于建文帝的下落,就众说纷纭,迄今都无定论。
按照明初最重要两部官方档案——《明太祖实录》和《明太宗实录》的说法:
六月初三,燕王朱棣的大军开进南京金川门,直捣皇宫。但当朱棣进入皇宫内,看到宫中已是一片火海。
史官追述,在朱棣进城前,朱允炆想要出城迎接,但左右的人都逃跑了,身边仅剩下几名内侍。年轻的皇帝悲痛而又自责:“我何面目相见耶?”
《明太宗实录》说,朱允炆“遂阖宫自焚”。
朱棣看到大火熊熊,命人前往施救,但已经来不及了。太监只好从火堆中扒出一具烧焦的尸体,报告朱棣。朱棣大哭:“你果然是个痴儿吗?我是来辅助你做一个好皇帝的,你竟然不知道吗?为何选择自焚呢?”
到此为止,朱允炆自焚而死,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然而,历史有太多常人难以观测到的暗黑角落。
真相,没有这么简单。
权力可以制造“事实”。
朱棣夺位成功后,为掩盖篡位的事实,塑造自己即位的合法性,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对当朝和前朝的历史、档案进行了删削和修改。
在他当政时期,官方历史是这样记述明太祖朱元璋选接班人过程的:
先是太祖(朱元璋)疾,遣中使召上(朱棣)还京,至淮安,允炆与齐泰等谋,矫诏令上归国。太祖不之知,至是病革,问左右曰:“第四子来未?”无敢应者,凡三问,言不及他,逾时遂崩。允炆矫遗诏嗣位。
意思是说,朱元璋临终前,心心念念要把四子、燕王朱棣从北京召回南京,意欲传位于他。但朱棣走到半路,朱允炆胆大妄为,伙同谋臣,假传朱元璋圣旨,又让朱棣回北京去了。
这样,朱元璋死时,仍等不到朱棣回来,而朱允炆则篡改遗诏,登上帝位。
官方历史这么写,这么宣传,等于说朱棣夺位,只不过是为了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他那个表面文弱的侄子,其实心机叵测,他才是真正的篡位者。
但,真实的历史是怎样呢?
朱元璋生前已经考虑到,燕王朱棣可能是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后的潜在威胁,因此,下遗诏立储的同时,严禁分封各地的儿子们回京奔丧。
然而,当朱元璋驾崩的消息传出后,朱棣还是直接南下吊孝。兵部尚书齐泰发现后,祭出太祖遗诏,将朱棣迁回北京。
后来,朱允炆听从齐泰、黄子澄等谋臣的建议,进行“削藩”。
朱棣逮住机会,搬出《皇明祖训》,说建文帝身边奸臣乱政,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
经过三年左右的内战,朱棣夺得帝国最高权力。
为了让群臣和百姓相信,他才是皇位合法继承人,朱棣指使臣下销毁了建文朝时期的一切档案资料,并大量修改了《明太祖实录》。
当时的史书,一概不称朱允炆为建文帝,要么直呼其名,要么称为“建文君”。
连建文朝的年号,也不用。1402年,应为“建文四年”,但朱棣硬改为“洪武三十五年”。如此,洪武朝莫名延长了4年,而建文朝则“被消失”了。这拨操作下来,朱棣的永乐元年(1403年),就无缝对接上了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而他,则从明朝事实上的第三代皇帝,直接变成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后的第二代皇帝。
历史,果然是胜利者书写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4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被水淹死的乾隆妃子诚嫔,出身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