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秘古代长城的作用,除了打仗外还有哪些用途

众妙之门 2023-07-12 14:14:00

揭秘古代长城的作用,除了打仗外还有哪些用途

对长城的作用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首先提一个问题,修长城到底有什么用?

众所周知,大秦为了抵御匈奴入侵,征发劳役,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长城的修建,在相当程度上维护了内地安全。

简单概括一下,长城就是用来打仗的。所以逆向思考一下,不打仗是不是就不用修长城了?

理论上来说,没错

这种看法倒是并非笔者一家之言,确实是学界论调之一,譬如说李治亭教授的《长城新解》就觉得因为清朝长城沿线两百年无战事,故无修葺。而实际上来说,不只他老人家是这么觉得的,就连清朝人自己都是这么认为的,所谓“圣朝不画长城界,一道平冈是九边。”嘛。而且清朝自认国力强盛,皇上天天喊着“不修边城”的口号给人洗脑。

不过,就实际上来说,我个人却倾向并非如此,清朝虽然没有大规模的修筑长城,但却有按时定点的予以修葺,虽说北方无战事,但毕竟打起来长城也是一道屏障。这种说法倒也有史料可证,清政府虽然一直口口声声的说他们要“弃长城而不用”并且“不修边城”。但实际上,顺治时期他们就曾大规模的修筑大境门过及山海关等等重要关口,这显然是当场打脸,长城它用来打仗它不香吗?

香!

说远了,回到正题,长城除了打仗,还有用吗?

当然有了,而且是有大用。

简单提一下清朝的边防政策,清朝虽然北方战事少,但毕竟还是有提防的对象,对清朝历史了解点的看官呢,就知道康熙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成功削藩,解决了三藩之乱。

因此呢,清朝的边防政策,基本上就是怎么对待“藩部”的问题。主要是这么三板斧:

一曰恩威并使,顺我者以德服人,逆我者大兵压境,怎么个以德服人呢?一曰联姻,二曰封赏。那又是怎么个大兵压境呢?八旗子弟兼蒙古铁骑,正是膘肥体壮之际,与朕讨之!这个呢,就是乾隆爷所谓的“恭顺则抚恤之,鸱张则讨灭之”。

至于第二板斧,叫做因俗施政,分而治之,“所谓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者,盖怀柔驾驭之道”。具体来说嘛,譬如说蒙古,挺大一地,万一造反了可咋整啊?所以一是要设立将军、理番院监督治理,二来嘛,就要分化成不同行政区,给你画小了,这样就不用担心叛乱了。当年元朝也是这么干的,甚至元朝做的更狠,他们当年都不以山河为行政区分界线了,举例来说,这有座山,按理来说呢,就应该是山这头是山东,山那头是山西,方便两省政府治理,但是大元偏不,把山和山这边一点全划到山东去,这样山东总督如有不臣之心,也得好好思考交通不便导致的辖区被凭空截成数段要怎么造反了。

至于三板斧的第三招,名曰兴教,没错,都给朕信佛!这就是今天内蒙古和西藏这边藏传佛教盛行的原因,这都赖大清皇上的天恩御赐。

说完了边防政策,再说说边防本身,大清幅员辽阔,但是基本上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内地十八省,二是非十八省的边疆地区。这俩地最大的区别就是流官与否,十八省是流官制,任期满了考评,评完了调走。而边疆地区则是当地自治,举例来说,经常能在各类长征电视剧中看到的土司就是此类人物。

都说完了,总算能正经的讲讲长城了。

显而易见,长城最重要也最明显的作用毫无疑问是其军事效用,大明三边总制,扳倒严嵩的大功臣杨一清就上书过“非创筑边墙,不足以御腹心之患。”

除此之外,长城其实还有着贸易功能。说是贸易,但实际上更像是今天的高速公路上的收费站或者服务区。

在大清,民众出行需要领取票照,在经过长城关口时,要查验票照,顺便被守关军揩走一层油,再被朝廷抽一波税,当然,行商终究还是有利可图,所以众多关口就熙熙攘攘起来,人一多就容易形成集市,形成集市就自然会有贸易功能。1661年,也就是顺治十八年的时候,张家口就达到了“年税一万三千两”的程度,长城贸易之用,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长城关口的集市,经常迎来一些特殊的客人,这些客人就是藩部民众。至于大清的态度,基本上是开放的,“凡外藩各蒙古来贸易者,俱令驻于边口照常贸易,无得阻抑”。

这就引出了长城的第二功能,隔绝内外。

好像很奇怪,明明上面说的是内外沟通,到下面怎么就成了隔绝内外呢?

马克思大爷曾经教导过我们,要辩证的看待问题,实际上来说,长城确实同时承担着隔绝内外和促进边内外沟通的作用。

先说隔绝内外,内民出关,须有凭证,此限制一也。第二点就很正常了,逃犯逃兵强盗莫从此入,这就是长城对内的第二限制。至于对外限制,自然也有,藩部人员不得随意入边,怎么才能入边呢?政府凭证,说明理由,理由一般有喜丧、颂经等等,人不得过百。

再说长城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促进内外融合。没错,世事就是如此奇妙,长城既能隔阂内外,却也能沟通两边。到底那个作用更大一点呢,按照马克思的理论分析,矛盾的斗争是此消彼长的,限制的作用大,沟通的作用就相对小,而具体事物则要具体的分析,简单概况一下,清前期隔绝的作用大,而后期则是更利于内外融合。

何以见得呢?

或者说这一结论是怎么来的呢,首先要知道,关内关外要如何实现消息互通、政令互达呢?这主要依赖于驿站,康熙三十二年,五路驿站设于长城关口,由理藩院管理。因此,在清朝中后期,长城关口就承担起了两地官方民间的消息传达的职能。

不止如此,从另外一方面来说,由于清朝国力日上,加以天下承平已久,人口是越来越多,但土地就只有那么多,自然人心思变,而长城以北闲置的土地,就成了关内人们垦荒的首选。一段时间里,“雁行”蔚然成风,所谓雁行,就是春夏出边耕种,秋冬复关生活。当地政府对此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时甚至提供些许便利。

总而言之,长城虽然是刀兵交错之地,四方争雄之处,但在一般人所不了解的背面,却也有着和谐共处的面貌,甚至一度承担起了促进民族融合的职责。

历史就是如此有趣,天作之合也好,因缘际会也好,总之,本是为了提防塞外异族的万里雄关,却成了见证两族人民和谐交往的集处。这就像朱元璋处心积虑隐忍数年搞个胡惟庸案出来,一度成功消灭了相权,但后来朱棣却又搞出了个内阁制,张居正他老先生名为首辅,实为权相,这事要是朱元璋泉下有知,还不得气得跳脚。

历史就是如此的有趣,一哀复一荣,两两相交印。而人间呢?

人间有味,自是清欢。故事且到此,书尽人笑看。

参考资料:

【1】《清世祖实录》、《清高宗实录》、《清朝文献通考》

【2】《长城新解》李治亭

【3】《论清代长城边口贸易的时代特征》祁美琴

长城的用途有哪些?

长城的用途主要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在古代作战主要靠骑兵和步兵的条件下,高大的城墙便成为安全的屏障,由军队把守就更难逾越。长城的修建也保障了通讯和商旅往还的安全。秦汉时期北部地区有庞大的直道和驰道,汉代又打通了西域的交通大道,文书的传递、使节和商旅来往都需要保护,长城烽燧就是沿着这条大道修筑的。

北京市境内现存的长城是明代建造的,明朝十分重视北方防务,朱元璋开国的第一年,就派大将军徐达修筑北京居庸关等处的长城。此后共计大规模修长城达18次之多。明长城的特点是:在重要的关隘地方,特别是居庸关、山海关、雁门关一带修筑了好几重城墙,多的达到二十几重。并在长城南北设立许多城堡、烟嫩(烽火台),用来瞭望敌情,传递警报。清代统治者入关以后,由于对北方少数民族以笼络为主的政策,长城就失去了防御的意义,大规模修筑长城也就停止了。

长城在古代起什么作用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万多千米。

扩展资料

自秦汉至明清,长城沿线的许多关口成为农、牧两大经济、文化系统民族交易的场所或中心,有的逐渐发展成为长城沿线的重要城镇。

长城既保证了农业经济、文化与畜牧业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又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补充提供了场所和方便;又起着调解两种经济,使农、牧业经济朝着主辅相互配合的方向发展的重要作用,长城不单纯是曾起过将两种经济、文化分割开来的作用,还曾担负着将两种经济、文化紧紧系在一起的重任。

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这个体系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蔽等多种功能,并配置有长驻军队的点线结合防御工程整体。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北京的长城从哪里来?

百度百科-长城

长城除了能用来抵御匈奴,还有何作用?

我们现在看到的万里长城,其实始于周朝,就是用来抵御匈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纷修建自己的长城用来抵御外敌,后来秦郭统一天下后,将列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万里长城。秦国当时派大将军蒙恬对抗匈奴,已然胜利,但却没有乘胜追击,而是派人修建长城,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长城一方面为了抵御匈奴,还有其它的什么作用呢?相信秦始皇有自己的打算。

秦始皇作为一统六国的君王,不仅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其实还有很好的经济头脑。秦始皇的兵力来源主要是农民,而匈奴主要是骑兵。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说明打仗时期粮草的重要作用,秦始皇的步兵要到北方边牧地区去打仗,劣势太为明显了,匈奴本就是马背上长大的民族,在草原作战,那是经验十足。长此以往,秦始皇的步兵必定损耗严重,经济实力也不允许,从长远来看,虽然修建长城的前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但修成之时,匈奴想要获取原本从中原农民那里抢夺的粮食,就必须先于长城上的将士战斗,这对于秦始皇而言,远远降低了长途作战的成本。

长城还有一个大的作用,就是阻断了边境贸易,加强了贸易管制。北方游牧民族马匹、牛羊比较丰富,而中原地区日用品比较丰富,没有修建长城之前,双方都可以进行商品流通,有了长城之后,中原地区即便不去北方贩卖商品,也不会受到影响,而匈奴就不同了,他们单纯的靠马匹、牛羊生意是无法长久下去的,阻断了经济来源,匈奴自然实力大不如前,这样来看,秦始皇还是很有远见的。

长城的作用有利有弊,我们要用辩证的思维去思考,但对于当时的秦国,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长城的用途是什么?

一、修筑长城的军事意义:

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二、长城对古代农业社会的影响:

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和平安定的保障。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统治者凭借长城,多次击退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为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相对利平的生产环境,也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安定。

三、长城对民族经济贸易的影响:

长城是长城内外各民族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阵地,是凝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

四、长城对当今旅游的影响:

今天,在多民族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里,长城早已生去了它本来的军事意义,成为人们凭古吊今和欣赏自然风光的旅游胜地。座座雄关险隘,建筑雄奇壮美,古韵犹存,地势危峻险要,风光秀丽,在祖国的大地上散发着夺目的光彩。

五、长城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长城是文化艺术的摇篮。许多文学家、艺术家用诗词歌赋、书法绘画讴歌长城,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长城地带也是民间文学生长的沃土。孟姜女哭长城、杨六郎镇守倒马关、戚继光坐镇蓟州、烈大血染九门口、媳妇楼的传说、喜峰口的故事……优美的传说,动人的故事层出不穷,表达了人民大众对正义善良的赞叹,对邪恶暴力的鞭挞以及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长城的修筑

长城的修筑可上溯到公元前七、八世纪。当时割据一方的诸侯国为为了防御邻国侵袭,在各自的领土上先后筑起了防卫城墙。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派遣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逐匈奴后,为防御北方的匈奴贵族南扰,将原来北方三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且继续修建廷至一万多里。其后历代不断维修扩建。

最后一次大规模修筑始于明代初年的1368年。明灭元后,为了防止蒙古人卷土重来,从建朝第一年起就开始大力修筑长城。明代修筑长城的技术大有提高,改进了以前多用土夯或石砌的建筑方式,主要用砖石砌筑、石灰砌缝。在特别险要的地方还筑了关城,修建双重或多重的城墙,以便层层设防。明朝修筑长城历时两百多年,修成后的明长城西至甘肃嘉峪关,东至辽宁鸭绿江口,全长六千多公里,北京北部的长城就是其中的一段。

长城的修筑工程历时两千多年,它那强固的关隘、林立的敌台、危峭的城墙和传递军情的烽火台,使其作为最大的防御建筑工程,关系着各诸侯国和王朝的存亡。所以,有着两千多年修筑工程历史的长城也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兴衰存亡的历史见证。

中国古代人造而成的雄伟防御建筑工程长城,其修筑时间之久,工程量之巨,史所罕见。它以其实物存在向后人们展示了设计者的智慧才华和建造者的艰辛劳作。

现存长城,是明朝修筑的,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3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