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的几万人军队怎么训练“誓师大会”的具体是怎么样的

众妙之门 2023-07-12 14:13:07

古代的几万人军队怎么训练“誓师大会”的具体是怎么样的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誓师大会”的过程揭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相信很多朋友都经历过“誓师大会”,主要是“高考百日誓师大会”,由校长在讲台前进行讲话,台下面的学子们听得是热血沸腾。不过想必很多人并不知道“誓师大会”的由来,还以为这里的师指的是老师,但其实并非如此,这里的师最早是军队的意思。

誓师大会最初是来自于古代的军事战争,大军在出征之前,往往会由将军给士兵们发起训话,内容通常包含有出征的目的与意义,当然这个意义基本上也是固定的,那就是“正义的我们打败邪恶的敌人,获得他们的土地、粮食与财富”;其次就是敌人究竟做了哪一些邪恶的事情,也就是指出敌人的罪恶。

再次就是强调自己的士兵们在出征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情,所需要注意的纪律与作风,不能够做对老百姓不好的事情,如岳家军的“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最后就是再进行一些鼓舞士气的口号宣传,如“打到黄龙府,活捉金兀术”之类的。

中国古代的誓师大会由来已久,早在夏朝建立的时候,君王夏启(大禹的儿子)在讨伐敌对部落有扈氏的时候,就在甘水之滨举行了誓师大会,在会上宣布了有扈氏的罪名、申明将士所应遵循的军法、奋勇杀敌所能够得到的奖赏,以及若是怯战则会遭受怎样的惩罚。

夏启在这次誓师大会上所发表的讲话,被后人称为《甘誓》,被记录在《尚书》之中,另外商朝开国君王汤在征伐夏桀的时候,也举行了誓师大会,发表的讲话被称为《汤誓》,而周武王在征讨商纣王的时候,则是在牧野举行了誓师大会,所以他的讲话被称为《牧誓》。

先秦时期的夏商周已经有了誓师大会的传统,而这个传统后来一直流传到现代,渐渐演变成今天的“高考誓师大会”,不过我们注意到现代的高考誓师大会,学子们之所以能够听得清清楚楚,那是因为校长使用了喇叭之类的扩音器,那古代可是没有扩音器的,将军们在给几万人训话的时候,怎么确保下面的士兵们能够听清楚呢?

看过金庸小说的朋友,可能会对“英雄大会、屠狮大会”之类的誓师大会有印象,那一些誓师大会上讲话的人,之所以能够确保听众听清楚,是因为他们内功深厚,甚至还练过狮子吼之类的功夫,莫非古代的将军也练过狮子吼之类的武功?

事实当然并非如此,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将军有专属的亲卫队与督战团,他们事先就会知道将军讲话的内容,等到誓师大会召开的时候,再到队伍中按照一定的距离排好队列,等到将军训话的时候,将军说一句他们也就说一句,形成了“人形扩音器”,这样一来所有士兵都能够听得清清楚楚了。

古代没有喇叭,将军给几万人训话怎么确保听清楚?莫非练过狮子吼!

中国古代动不动几十万大军,兵力数量是真的吗?

对中国古代史上的军队人数,要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辨析,如战国时期各国动辄出动几十万大军,这些兵力是同时包括了战兵和作为辅兵的壮丁,甚至是民夫。

如果用这种兵力计算法则,那么淮海战役时我军投入的兵力就并非只有野战军六十万了,而是必须把543万“支前民工”也就是战地民夫全算进去,那就是整整六百万大军,对面那众叛亲离得不到人民支持的八十万敌军,又焉能不败呢?

春秋时期,各国交锋出动兵力尚且有限,吴军攻破楚都,兵力不过三万。秦国出兵援楚,也只用了兵车五百乘,也就是37500兵马。而此后吴王夫差在艾陵之战大破十万齐军,竟基本摧毁了齐国这个数百年强国的世袭贵族阶层,间接促成了“田氏代齐”。




到了战国时期,战国七雄经过数百年长久分裂,货币不同、语言不同、文字不同,已经形成了有自己统治精英集团、形成了自己民族意识的真正国家,才能在相互兼并战争中,动辄出兵数十万(战兵+辅兵+民夫),将全国十分之一以上的成年人口投入一场战争,打出类似近代工业化国家的残酷总体战。

商鞅变法后,整个秦国就是一个只有耕战二字的战争机器,举国上下所有官民,群起一致的人生目标,就只有打仗、种地,而种地也是为了支援对外扩张和掠夺的战争。其余各国为了在这残酷的大争之世存活下来,同样各自进行了适应时代的变法,将自己国家体制转变为不同程度的古典军国主义体制。

古典军国主义体制是真正意义的“全民皆兵”。每个成丁男子(15岁-60岁)都要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并按国家征发命令,定期去服兵役,都是所谓的“预备役军人”,随时可以变为正规军战士,一旦进入战时状态,举国“三丁抽一”甚至“二丁抽一”组成大军,成年妇女和未成年儿童也立刻动员起来去接替国内生产。

战争时,战兵和辅兵更不像后世区别得那么严格,辅兵甚至民夫在战事紧急时,一样拿了武器就要作战。成年妇女也随时要动员起来,担运后勤甚至守城。当然,战国七雄的动员力看似强大,还因为他们的绝大部分战役都是“内线作战”,而非后世王朝那种长途远征。

比如长平之战最关键时,秦昭襄王嬴稷直接就把河内郡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就地动员,直接就作为一只援军,去阻击赵国的援军,断其粮道了。




又比如李信蒙恬二十万大军攻楚,原为楚国公子的秦相昌平君起兵反秦,断绝秦军后路,致使秦军被楚将项燕杀得惨败。而就在几年之前,秦将桓齮领十万大军攻赵,被赵将李牧大败。

然而,经历了两场损失合计近三十万人的惨败后,秦王嬴政下令举国“空甲士”,又迅速动员一只六十万人的大军,由王翦率领,大破项燕的四十万楚军,攻灭楚国。



王翦伐楚这六十万大军,当然是战兵和辅兵的总和,但也是随时可以变成货真价实的六十万军队,只有所有成年男子常年接受正规军事训练的军国主义国家,才能随时化民为兵,这是后世那些搞募兵制的王朝,如宋朝和明朝后期所不可想象的。

同时,正因为战国七雄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绝非后世的袁绍袁术、王世充窦建德、陈友谅张士诚那种割据一时,连一次决战失败都扛不住的军阀政权可比。因此,指望和后世的内战那样,一方占优势、决战胜利则一鼓而下,一战灭国,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所以,战国时期打仗,首要目的还不在于攻城略地,而在于屠军,只要把一国的青壮年男丁都屠光了大半,自然该国的国力就削弱了大半,所以众多战国名将才会有动辄斩首几十万的辉煌战绩。

长平之战,赵军战死五万,被坑杀四十万,全军覆没,死的人肯定是正兵、辅兵和随军民夫也一起计算。白起堂堂“人屠”难道还会那么慈悲,只杀战兵不杀民夫?他的战争目的不在区区长平,就在于将赵国所有青壮年男子在内的潜力动员兵力,去尽可能削弱。



后世王朝也有类似的例子,以西夏北宋战争中著名的永乐城之战为例,西夏方面称,斩杀二十万宋军,大胜特胜,而宋朝方面则坚持,只损失了一万二千多士兵,小败而已。其实双方都不过是玩“辅兵和民夫算不算士兵”的文字游戏。

真实事实是什么情况呢,战前宋军有战兵+仆从蕃军7万,民夫16万人,战后按其主帅奏报「永乐城陷,汉蕃官二百三十人、兵万二千三百余人皆没。」

也就是说,城是丢给西夏人了,宋朝士兵战死了1.23万,伤者另计,至于宋朝丢下不管的那十多万筑城民夫,宋朝方面可以不把他们算自己军队的损失,西夏人当然老实不客气地要计入自己的歼敌斩获数里。

正因为后世封建王朝尤其是王朝后期的动员力组织力,完全没法和战国时这样的古典军国主义国家相比,因此后世许多文人,才会觉得战国时的兵力数据匪夷所思,便简单认为是司马迁在《史记》夸大其词。

当然,如赤壁之战,曹操军号称“八十万”,就纯粹是曹操在书信里用来恫吓孙权的话,并非其实际兵力,而只是所谓宣传用的“号称兵力”。司马迁同时亦写明了鸿门宴时,刘邦军实际兵力十万,号称二十万;项羽所率诸侯联军实际兵力四十万,号称一百万,这些数据自然不会有大的误差。

明初开国时,持续的几十年战乱许多地方杀成白地,需要朱元璋去强制跨省移民大迁徙,和鼓励人口生产,总人口数量远远不及明末。

可那时候明帝国政权如旭日初生,组织动员力强大,所以朱元璋、徐达、冯胜、傅友德、朱棣们,谁不是统带几十万大军挥斥方遒?



而到了明末,国家体制病入膏肓,动员力组织力已经十分低下了,所以举倾国之力也只能在萨尔浒之战动员不足十万战兵,松锦大战也只有十三万人马。

再看看对面的敌手满清,根据现代史家发现的满清档案,萨尔浒之战时,以满洲八旗为主的八旗总男丁只有七万左右(后金天命六年数据,6.9万人),其丁口和大明比不过百分之一 。

到了山海关一片石大战时,因为持续几十年战争的损失,真满洲男丁只剩5万,加不足3万编入八旗的蒙古男丁,剩下26万多,都是历次战争中陆续俘虏、征服、归顺的汉八旗男丁。其八旗总男丁才区区34万。

然而,因为刚兴起时的满清政权,采取的正是类似于战国七雄的“全民举族皆兵”的古典军国体制,组织力和动员力异常强大。因此当萨尔浒大战和松锦大战,他们举族极限动员,和同样倾举国之力动用精锐的大明朝比,兵力上居然可以不落下风。

萨尔浒之战,面对8.7万明军精锐、以及朝鲜军1.3万、叶赫军1万,总计十一万大军的联合征剿,在亡国灭族边缘下,后金大汗努尔哈赤下令,举国总动员。



因此总共还不到七万男丁的满洲八旗,竟能让努尔哈赤极限动员出超过5万的军队和2万随军民夫,妇女老人小孩无不上阵支援后勤,最后成功歼灭四路明军中的三路,取得一场斩俘明军四万多人的奇迹大胜。

当然,后金政权能做到这个地步,也是因为他们是纯内线作战,动员到投入战斗的时间相对较短。

松锦大战时,满清皇帝皇太极,通过“三丁抽一”,维持一只十万人左右的常备军队,和洪承畴部13万明军持久抗衡,终于再获一场歼灭明军过半的大胜。



一片石大战,总共才34万男丁的满清,由多尔衮“三丁抽一”组织了十万多大军,大破李自成的闯军,更入关分路突进,一年时间就平李闯,克南京,征服占领了近亿人口的明朝大半疆土。

古代凡是大军出征就是几十万大军,这是真的吗?

古代战争动辄就几十万大军参战,历史上著名的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曹操八十万大军、讨伐努尔哈赤四十七万大军等等,都让人们对古代战争的规模叹为观止,然而事实上可能会让大家大失所望了。

基本上这种几十万几十万大军出现的都是“号称”的数字,古代打仗十分注重军队气势,常言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所以说大军出征时的气势十分重要。当然也起到震慑敌人的作用。一开始的时候效果可能还不错,不过基本上明朝以后也就没太有人相信了,都是套路大家都懂。

当然这也是有数据支持的,比如说八万多明军,一万多朝鲜军,就敢号称四十七万大军,还不写整数企图蒙混过关。清军讨伐缅甸几千人号称五十万的大军,恐怕也是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吧。包括土木堡战役明军当时城内驻军加上支援的军队加上后勤保障部队今天看起来也不过十万人,但都是几十万吹着。最厉害的是孙刘五万联军抵抗住曹操八十万军队成为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但是史学家一直不承认这个数字。据计算应该也只有北方军队抽调的九万人外加荆州的两万步兵,还有近三万人做了后勤部队,所以参战人数实际上也不到十万罢了。

不过为什么会有这种号称几十万的传统呢,可能是古代打仗后勤保障艰难有关。据统计秦赵长平之战其实赵国参战也不过几万人,但是四十万大军都是后勤保障部队,也就是负责粮草等工作的工作人员,所以军队人数便会十分浮夸。白起坑杀这些人也就断了赵国军队的有生力量,可能几十万人就是从那时来的吧。

古代近代世界强国都是怎么训练军队的?

近代军队碾压他们靠的就是近代国家的国家意识的形成,然后民族意识的觉醒,让人们团结在了国家之中,
然后古代军队最脆弱的还是纪律,近代军队打败他们靠的就是钢铁一样严酷的纪律。
古代军队往往伤亡到一成就会崩溃,伤亡两成才崩溃的就是强军,伤亡三成才崩溃的就是国之柱石,能够一军横扫天下的
近代军队基本上是日日操练,为的是把战斗技能变成士兵的本能,而不是提升他们的勇气,那时士兵基本都不会想作战以外的事,只是本能的装弹,射击,上刺刀冲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3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