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在历史上有何影响

以史为鉴 2023-07-12 13:53:36

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在历史上有何影响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李世民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并定都长安,从此开启了唐朝二百八十九年的历史。相比较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封建王朝来说,唐朝在众多大一统王朝中更加耀眼。

尤其是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唐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都名列世界前茅,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唐帝国的崛起,不仅对中原地区的发展启到了推动作用,而且对整个东亚地区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体系制定都具有无法比拟的贡献。

唐朝时期在统治者正确治国方针指导下,疆土广阔、人口众多、国力逐渐增强。在完成王朝内部建设和发展之后,唐朝将目光放在了对外关系上。此时唐朝与吐蕃、突厥以及朝鲜半岛上的国家。

通过“和亲”、“朝贡”、“宗藩”等政策,建立起了一个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强大“关系网”。在这个前提下既可以保障唐朝边疆安定,也可以让唐朝统治者与少数民族政权融洽相处,这对当时唐朝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唐时期与高句丽的宗藩关系多有反复,这主要源于高句丽国家内部政局动荡,再加上唐朝当时与吐蕃因为边境领土问题出现争端,暂时对藩属国高句丽失去了控制。

两国甚至一度因为领土问题而出现战争,但从整体发展角度来看唐朝与高句丽的关系,始终维持在“朝贡”、“册封”两个大方向上。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唐王朝与朝鲜半岛上的高句丽,其实主要的关系就是宗藩关系。

一、宗藩关系的确立

盛唐时期的藩属国大约有三百多个,而高句丽其实只是唐朝众多藩属国之一。所谓藩属国其实指的是,有别于中原王朝或汉族之外的少数民族政权,需要中原王朝“进贡”并俯首称臣。

而作为藩属国在政治上需要受制于宗主国,比如,藩属国出现统治者更替的时候,新的国王必须要经过宗主国的“册封”才算合法。作为宗主国也有义务帮助藩属国维护政权统治,尤其是在藩属国遇到国家安危问题时,宗主国还需要派兵援助或者替藩属国从中斡旋。

高句丽作为唐朝北部比较重要的藩属国之一,不但是唐朝的头号朝贡国,而且对唐朝的政治体系、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交流都非常崇拜。高句丽之所以会成为唐朝的藩属国,其实与“地缘”有非常大的关系。

公元前1世纪至7世纪,高句丽一直都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由于与唐朝接壤所以受到了来自唐朝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唐朝周边国家不断臣服于唐朝的统治下,高句丽要想拥有稳定的政权,就必须要与唐朝建立外交关系。

而当时高句丽与唐朝的主要外交关系就是“朝贡”以及接受唐朝“册封”。

二、唐太宗征讨高句丽

唐朝建立之后高句丽通过遣使与唐朝确定了宗藩关系,并在这种关系确立之后开始接受唐朝的册封。而从唐朝的角度来讲因为国家政治稳定,对唐朝之外的国家多采用“和亲”以及宗藩关系的方式维护关系。

所以对高句丽多以安抚政策为主,但由于由于高句丽国王在国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认为自己的实力可以与唐朝抗衡之后,基本上无视唐王朝的宗主国地位。

高句丽的做法从一个侧面来说,破坏了唐朝在朝鲜半岛上的“均势”政策,在这种前提下唐太宗为了维系宗藩关系不得不“御驾”亲征。

公元七世纪即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唐朝与高句丽因为边境领土问题发生争端,并最终升级为大规模的战争。

这场战争其实是作为藩属国的高句丽,不断对宗主国唐朝挑衅的后果,同时,也是唐朝为了维护王朝和平安定,以及消除东北边患的政治手段。通过与高句丽的战争唐朝重新树立了宗主国的形象,这对于威慑其他藩属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而高句丽之所以敢于唐朝对战,其实与统一朝鲜半岛后,本国的济、文化、人口以及军事实力、国力增强,以及高句丽统治者的野心有非常大的关系。

在这种前提下唐朝与高句丽的宗藩关系彻底决裂,唐灭高句丽后在高句丽设立了安东都护府管理高句丽故地,此时高句丽正式纳入唐朝版图,宗主国与藩属国的关系告一段落。

唐朝自开始征伐高句丽,到最后将高句丽灭国前后用了二十四年的时间。这一段唐朝与高句丽的历史,不仅能够从历史角度体现出两国之间的关系,同时还为唐朝和高句丽的藩属关系增加了很多矛盾。

三、唐征高句丽后的宗藩关系

唐朝大军攻破高句丽之后,实际上从根源上颠覆了唐朝与高句丽的宗藩关系。在这之后唐朝在高句丽设置都护府,并委派都护府官员对高句丽旧地就行管辖。

在这个时期唐朝与高句丽实际上是中央政府和地方的关系。但在战争之后的一段时间之内,高句丽地区的政局依然动荡不堪,高句丽国内的反唐势力不断制造祸端,并给当地的唐军以及华族人民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但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在御驾亲征的时候身体受损,再加上唐军与高句丽军队作战时也有很大损失,所以唐太宗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之下,在上位完成预定目标的前提下就仓促退兵。

但对于唐王朝统治者李世民来说,他其实一直到去世之前都没有放弃唐朝和高句丽的宗藩关系。在唐朝军队已经入驻高句丽之后,面对高句丽当时统治者的一再讨好,以及高句丽国内局势的变化,唐军在退出高句丽之后唐朝又与其重新建立的宗藩关系。

四、结语

其实大唐王朝在面对唐朝周边的一些小国家,对外所执行的主要政策和方针就是“和亲”以及宗藩关系。即使唐朝在与高句丽维持宗藩关系的时候,出现了很多波折和曲折但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唐太宗最后还是将唐朝与高句丽的关系定位于宗藩关系。

虽然唐朝曾经将高句丽纳入大唐版图,但因为多种原因也不得不放弃这种关系。在唐朝与高句丽重新恢复宗藩关系后,两国又重新建立了“军事同盟”关系,这对唐朝的边疆稳定以及在朝鲜半岛上的势力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唐朝与高句丽间的会盟,对促进双方经济发展推动唐朝与高句丽之间的多领域合作,其实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那之后高句丽与唐朝使者频繁往来,这些使者为后来的宗藩关系也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同时,唐朝与高句丽之间经济往来也越来越多,这不仅使高句丽本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

其实对唐朝开辟海外“互市”也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对双方的经济繁荣和发展也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同时,唐朝与高句丽的宗藩关系变得更加稳定。

从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高句丽作为一个朝鲜半岛上的小国家,在于唐朝交往的时候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

双发和平相处的时候就不断通史“朝贡”,当国家利益受到威胁后又不惜与强大的唐朝发生战争。从这个角度不难看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其实都是为了国家利益。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说,一定要解决高句丽,留给后人就是心腹大患?

熟读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在我国的隋朝、唐朝两个朝代,都曾经兴举国之兵而攻打位于东北的高句丽,隋炀帝杨广还曾经攻打了三次,以致于后来国家被战争拖垮,是导致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有人说隋炀帝之所以与高句丽开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他的好大喜功造成的,可后来被举世公认的英明皇帝李世民竟然也视它为心腹大患,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话题,关于这个原因,一般主流的有以下三个,笔者总结出来,以供娱乐:

第一种说法:讨伐高句丽是因为它的不“恭敬”

历史上高句丽也确实对我们”天朝上国“不是很恭敬,时而称臣,时而反叛,可是这是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是两个小孩子进行的游戏,你侮辱了我,我就拳头回应。每场战争的进行都是政治手段的最后一步,是没有办法而进行的,无论是杨广还是李世民,在进行国家战争决策之间,肯定都经过全局的政治考虑和军事分析,不可能仅仅因为这个原因就贸然出兵,即便历史上也有过以此为原因的战争,但是也不过是作为一种“政治口号”而已。

第二种说法:讨伐高句丽是因为特殊时期的“外交政策”

由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当时唐朝对于西域各国、突厥以及高句丽等国家采取的外交手段都是不同的,对于西域各国,虽然它们本身国家的实力并不强,但是它们大多数都处于东西方交流的特殊地理位置,所以隋朝和唐朝对它们采取的是招抚政策。

至于突厥,因为其实力强大,一时还难以彻底消灭,所以采取的是分化政策,即拉拢一部分,打击一部分。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对于周边的外族,够得上威胁的就剩下高句丽了,所以对于这个国家,一直采取的是军事打击方法,这就是所谓的“西守东攻”政策。

第三种说法:高句丽乃我中原的心腹大患,必须予以消灭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记载,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丽。5世纪末从高句丽好太王继位开始,高句丽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高句丽趁着后燕与北魏作战的时机,一举吞并了我辽东之地,形成了一个拥有一个数百万人口的庞大国家,已经隐隐的有了与中原政权分庭抗礼的实力。

在唐太宗李世民出征高句丽之前,曾经对房玄龄、长孙无忌还有褚遂良说过这样一番话:”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之忧也!“

总结来说,笔者本人还是倾向于第三种说法,尤其是那句”不遗后世之忧也“,说明了讨伐高句丽的根本原因,那就是趁着唐朝建立初期兵锋正盛,一举解决掉东北的百年大患,不能将危险留给后人。这是多么豪气和富有家国情怀的一句话,相信我们所有中华男儿都会一致认同这种思想,永永远远的记住,国家的安定与富强,是个人幸福生活的基础,如果谁胆敢危害,就是我们所有中国人共同的敌人!

李世民几乎百战百胜,但为何说其亲征高句丽的行动,是失败的呢?

李世民可以说是,武德丰沛,仁怀天下,济世安民,做武将打天下,做皇帝治天下都做得完美。开疆拓土,威加海内,带领贞观群臣开创华夏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段篇章。

为什么唐军这么能打?

简单地说,唐军的军备、军制、士气都形成了碾压局,单从最简单的例子,别的朝代的骑兵,指的骑马战斗的兵。李唐的骑兵,指的是战场上骑马的兵,唐军步兵也骑马,只不过没好马骑,战场上担任步兵角色。

同样是步兵,李唐士兵从马上跳下来的VS跑了半天路的步兵,几乎百战百胜。军制上,唐军首创府兵制,这个对单兵素质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但是也赋予了军队高超的灵活性,这玩意后世没法复制,需要大量的金钱作为支撑。士气上,李唐有主帅冲锋的习惯,没有冲锋记录的主帅反而极少数,李世民自己就喜欢带头冲锋。

唐军攻打高句丽,这几仗达到了威慑高句丽,占领了辽东重镇,拿下了下一次进攻的跳板,也为国家边境赢得了缓冲区,同时掠夺了大量战略物资,打击了高句丽的有生力量,同时加强了唐朝对边疆的威慑力,稳固了唐朝的统治,赚大了。唐太宗的武功巅峰是连灭多国,和灭东突厥薛延陀高昌等等相比,打高句丽的战果不算什么,没有完成李世民自己定下的最高战略目标,所以李世民认为打高句丽是一场失败的军事行动。

高句丽是李世民的御驾亲征,没有一战灭国就感觉很失败。其实就是战略目标定的太高,定的低一点完全可以实现。看过高句丽的历史就会明白,这个国家非常易守难攻,路途遥远不说,而且进军路线非常难走。当初隋文帝也派过三十万大军。结果到了辽河边上因为瘴气弥漫,河水脏污,结果病倒病死一大半,无功而返,仗都没打就死了那么多。?

从一往无前到被迫撤军!李世民亲征高句丽都经历了什么?

李世民是大唐王朝的战神,在他自己一生的职业生涯当中几乎没有败绩。但是在自己亲自征讨高句丽的战争中却吃闭门羹,这恐怕也是李世民军旅生涯最失败的一次战争。高句丽这个国家在隋唐时期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他们距离中原地区遥远,但是占据着天时地利,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他们将来的实力和中原王朝不相上下,所以隋炀帝当年即使举倾国之力也要灭掉高句丽,为后世开创太平盛世,不过隋炀帝三次征讨高句丽都没有成功,反而成为了隋朝灭亡的重要因素。

泉盖苏文杀死高句丽国王,实行自己的独裁统治。泉盖苏文夺取权力的道路相当血腥,对国内进行了一次大清洗,原来的一帮老臣几乎被他消灭殆尽,不管泉盖苏文在高句丽国内如何折腾,只要没有影响到唐朝李世民也不在乎,但是泉盖苏文的野心急剧膨胀,他联合百济进攻周围国家,企图扩大自己的势力。高句丽的军事实力相当雄厚,周围国家纷纷向唐朝请求支援,作为天可汗的李世民不能任由高句丽侵犯自己的附属国家,他也决定让泉盖苏文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让他亲眼见证大唐王朝强大的军事力量。

李世民任徐世绩为大元帅,自己亲自带兵征讨高句丽。在战争前期,大唐王朝军队势如破竹,不过孤军深入后勤补给成了最大问题。安市城是高句丽重镇, 成为这场战争的转折点。

高句丽军兵在安市城誓死顽抗,唐朝军队久攻不下。高句丽不断派兵增援,而且当时季节进入冬季,无法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只能率领军队回到唐朝,李世民只得下令唐军撤退,等到来年再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3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