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蒙氏作为秦国几大举足轻重的豪族之一,他们的结局是什么

以史为鉴 2023-07-12 13:52:18

蒙氏作为秦国几大举足轻重的豪族之一,他们的结局是什么

对秦国蒙氏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蒙氏一族在战国时代的秦国是几大举足轻重的豪族之一。跟其他很多在秦国地位显赫的名门望族一样,蒙氏一族祖上也不是秦国人,而是齐国人。最早,蒙骜和族里其他兄弟一起,从齐国西入秦国,在秦昭王和时期,一直都在军中服役。参与了平定西北少数民族和国内地方割据势力的战役而因功获得提升,官至上卿。在秦庄王时期,蒙骜成为军中的领袖人物,参与了大大小小很多的战斗,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蒙恬雕像

曾经率军攻打韩国,占领了对方的成皋和荥阳等地,在此设立了秦国的三川郡。之后再次攻打韩国,这次更是占据了韩国十三座城池。与相邻的赵国开战,占领了对方的重镇太原。在占领晋阳之后,又继续深入敌境,累计夺取了三十七座赵国城池,设立了太原郡。虽然此后被魏国信陵君率领的五国联军所击败,但是蒙骜趁着信陵君去世的空当,一举占领了魏国长平,山阳等二十余座城池,设立了秦国的东郡。

蒙骜画像

蒙骜的儿子蒙武虽然没有其父那样战功赫赫,但是也参与到了秦国的统一战争之中,建立了很多的功勋。因为当时秦国的灭国战争基本是以老将军王翦为核心。而蒙武在王翦的光环之下,也只能作为王翦的副手。即便如此,他也依然和王翦一起参与了灭楚之战,俘虏了楚王,并逼杀了楚国大将项燕,也就是之后灭掉秦国的项羽的祖父,项梁的父亲。

王翦画像

到了蒙恬这一代,秦国已经完成了统一大冶,而他们主要的威胁则来自于北方的匈奴。蒙恬也作为抵御匈奴的第一道屏障被秦始皇派到北方边境,成为三十万黑衫军的领袖。而蒙恬这一驻守,就是十余年。在这十余年的戍边中,蒙恬对匈奴取得了几场大胜,让匈奴人再也不敢南顾。就连后世号称对匈奴打出民族气节的汉武帝也没有取得蒙恬这样辉煌的战绩。不过,蒙氏一族的命运也随着秦始皇在沙丘的病殁而急转直下。

蒙恬

秦始皇是非常信任蒙恬的,他让蒙恬独自领兵三十万镇守边关十余年。单纯是这份信任和气度就鲜有帝王能够相比。而且,除了蒙恬领兵之外,蒙恬的弟弟蒙毅也在中枢担任要职,位列上卿,为秦始皇出谋划策,也为秦国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秦始皇沙丘病危,为了稳定朝中的局势,将蒙毅迁回咸阳,后来也被认为是秦始皇的一大败笔。如果当时蒙毅在场,根本不可能给赵高等人篡权的机会,但是历史就是事实,已经没有办法更改。

秦始皇

除了对于蒙氏兄弟的重用,秦始皇还将蒙恬视为知己,好友。当年秦始皇因为儒家学者诋毁秦国新政,同时还有一些方士术士欺骗秦始皇而坑杀了四百六十余名术士,并将民间散落的一些书籍集中起来毁掉,这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当时因为这件事,秦始皇的皇长子扶苏和秦始皇产生了争执,多次上书陈述自己的意见,引得秦始皇勃然大怒,将扶苏贬到蒙恬身边做监军。

虽然后世很多人认为这是秦始皇怀疑蒙恬,想让皇子在蒙恬身边制约他,监视他,但其实这正是秦始皇对蒙恬信任的表现。他希望扶苏能够在蒙恬身边学习蒙恬的为人处世,将自己性格中的软弱和政治上的幼稚改掉,成为一个合格的帝国接班人。秦国是有这样的先例的。当初秦惠王嬴驷因为公然对抗商鞅的变法政策而被秦孝公流放。在秦国境内三年的游历也让嬴驷真正的看到了秦国的处境,看到了变法的作用,才让他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帝王。

但是扶苏在蒙恬身边还没有学会如何治理一个国家,秦始皇病逝就改变了他的命运。赵国和李斯篡国,辅佐胡亥上位,扶苏也被矫诏赐死。和扶苏走得很近的蒙恬也自然成为赵高李斯一党针对的对象。蒙毅被赵高杀死,蒙恬也被召回囚禁,最终被毒死。蒙氏一族也被扣上了谋反的帽子而最终被灭族。这样一个赫赫显族就这样烟消云散了。

扶苏

有很多人会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蒙恬手握三十万精锐秦军,在知道国内局势动荡的情况下,为什么没有起兵造反?这就要说到蒙恬的性格因素了。当初王翦的儿子,名将王贲就曾评价这位好友说,太过耿直,不善变通。即便蒙恬知道国内的局势非常诡异,秦始皇死后发生的一切都和他平日的风格迥然不同。这个时候如果是其他聪明一些的武将要么选择拒不奉诏,拥兵自保。要不然干脆进兵勤王。但是蒙恬却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乖乖地回到咸阳,结果被赵高等人陷害。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秦始皇在秦国臣民心目中的地位太过神圣,没有人想到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会悄无声息地死去,他的每一个举动都有他自己的含义,只不过是我们太过普通,无法理解罢了。秦始皇的召命是不能违反的,所以蒙恬在接到违召之后并没有选择违抗,而是选择遵守,这也是他被屈杀的直接原因。

如果王贲还在世,如果蒙恬当时有一个人可以商量的话,也许历史就将改写。但是王贲英年早逝,蒙恬可以一人在北疆面对万千匈奴,谈笑自若,但是当他面对来自背后的阴刀暗箭之时,却没能很好地保护自己。蒙氏一族见证了秦国的辉煌,在这份辉煌中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而蒙氏一族也见证了秦国的衰亡,他们亲手看着祖辈们奋斗一生的事业就这样灰飞烟灭。

是命运葬送了蒙毅,是性格扼死了蒙恬。但蒙氏一族的幸运自古以来不断的被重复,不断的成为历史的悲剧。在忠君爱国这种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之下,很难让一个人鼓起勇气去反抗从小到大那个追随的帝王,那是他们的理想,那是他们的信仰,也是他们悲剧的根源。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六国的国君分别是什么结局呢?

诗仙李白在《古风秦王扫六合》中写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意思是秦王统一六国,何其威风!



我们都知道,战国末期,秦统一了六国,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有此成绩,与秦国本身的实力有着一定关系,无论是法律还是统治制度,那时的秦国都是先进于其他六国的。

国君秦始皇自称自己功高三皇,名高五帝,所以在三皇五帝中取两字名为皇帝,也是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在秦始皇还是秦王的时候,战乱时期的那一段历史也是血腥的,没有六国的灭亡就没有后来的大一统的秦朝,成为天下一统牺牲品的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的国君,他们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战国结束后,韩国最后一任国君韩王安结局如何?

从位置上看,秦国距离韩国最近,自然也是受秦国崛起冲击最大的国家。

与秦国相比,韩国的版图小许多,军事实力更不用说,早在长平之战前,秦国就已经调整扩张政策,将目光对准韩国,韩国成为了第一个被秦国灭掉的国家。

韩国最后一任国君韩王安在位期间也是担惊受怕,一面是强秦,一面是国力旺盛的赵国,而韩国在中间,说不定哪天就是两国开战的牺牲品,面对如此情行形,韩王只能委曲求全,不能惹怒任何一方。

因此才有了割让上党给秦国,却又让上党百姓投降给赵国的阴谋事件发生,最终将赵国拉下水,长平之战爆发,韩国也因此得以延续几十年,但是在秦国国力恢复后,韩国就没有那么好运了,公元前230年当秦攻入韩国,韩王选择投降,韩国灭亡。

韩王安被软禁,本可以在软禁中安度余生,可是韩国旧贵族,发起叛乱。秦平定战乱后,为韩国后族不再生事,将韩王安处死。



战国结束后,赵国最后一任国君赵王迁结局如何?

赵国是战国中后期崛起的一匹黑马,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使后发制人的赵国成为战国中后期唯一可以与秦国叫板的国家。然而在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力受损,再也无力与秦国争霸。

赵国最后一位君王是赵悼襄王之子赵王迁。赵王迁以品行不端而闻名,自他登上王位后,秦国兴攻赵国,赵国连打败仗,失去数个城池,实力大减。加上听信被秦国收买的奸佞郭开的谗言,亲小人,远贤臣,废用廉颇,杀死名将李牧。

可以说,赵王迁在位的时候,战国四名将,赵国的两位都还活着,却都没能挽救赵国。

公元前229年,秦军在灭韩之后,进攻赵国,公元前228年攻入赵国,赵国灭亡,赵王迁被流放深山,不知所终。

战国结束后,魏国最后一任国君魏王假结局如何?

战国有一种遗憾就是,战国初期强大的魏国的黯然衰弱,魏国在战国前期实力也不可小觑,经过魏文侯变法后可以说是超级强国之一,曾经一度吊打秦国,如果不是没有看到秦国的土地,估计顺手就把秦国灭了。但随着秦国、楚国、齐国的相继崛起,魏国在争霸中,也是略显劣势。

魏王假是魏国最后的诸侯王,在魏王假上位不久,秦将王贲引黄河水大灌大梁城,百姓民不聊生,致使魏国投降,魏国就此灭亡,而关于魏王假,《史记》中并没有明确写出,但以秦王嬴政的性格来讲,魏王假也不会是善终。



战国结束后,楚国最后一任国君熊心结局如何?

战国时期楚国的最后一位君王为楚怀王熊槐之后熊心。

秦灭楚以后,熊心失去了自己的王位,没有了王权,可以说是家破人亡。一无所有的他沦为一介草民,为别人牧羊,勉强生活。

熊心并没有因为失去了国家,权利,王位而伤心欲绝,对于他自己来说,以后还是要继续生活,只是没有了以往的荣华富贵,妻妾成群的待遇。

秦二世时期,陈胜吴广起义,熊心被项羽拥护为义帝,后来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一国只能有一君,项羽要求熊心离开彭城,谁知熊心有着家乡情怀,口有怨言。

项羽知道后大怒,下令杀死熊心在他离开彭城的路上,他的一生也就此了结。

战国结束后,燕国最后一任国君燕王喜结局如何?

其实燕国和秦国由于地缘政治上的原因,一直保持不错的关系,然而在五国伐齐和长平之战后,秦国越来越强大,燕国也感受到来自秦国的威胁。

燕国最后一位国君燕王喜,不是什么雄才大略的人,但是他的儿子太子丹,却想有一番作为,原来太子丹早年被当作人质压在秦国,后来因为与嬴政关系不和而逃回燕国。为了防止强大起来的秦国吞并各国,太子丹策划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太子丹策划刺杀秦始皇,派遣杀手荆轲与秦舞阳,最终失败,荆轲被杀,秦王大怒,攻打燕国。燕王喜为讨好秦始皇,杀掉自己的儿子太子丹,但是也未能挽回燕国即将灭亡的事实,燕王喜也被杀。

秦国最残暴的杀神白起,最后是什么结局?

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秦国占了两个,赵国占了两个,但最后还是秦国强大起来,最终统一了六国。但秦国的强大,是历代君主一任接着一任打基础,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可以说秦国很多将臣都做了贡献,相比来说泰国两大战神做了巨大贡献,这两大战神分别是白起和王翦,两人虽然相差几十年,但却命运不同,白起立战功无数,最后被赐杀,为何命运反差如此之大?

白起为何被杀?

白起又名公孙起,是楚平王之孙白公胜的后代,出生于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战国史上的长平之战,秦国坑杀了赵国四十万精锐的,此战统领的秦将就是白起。白起并非因此战成名,秦昭王上台后,就任命白起为大将,为秦国征战无数。但白起长平之战,残忍杀死40万赵军,虽然为历史不认可,但却改变了历史走向,曾经能与秦国对抗的赵国,从此从强国变弱国,再没机会崛起与秦国对抗。

长平之战后,作为军事将领,白起认为应该趁热打铁,一鼓作气打下邯郸,但此时秦国丞相范睢却起了歪心眼,他认为如果白起拿下邯郸,那功劳全是白起的,与他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因此,范睢坚决不同意。

白起并没有这样的心眼,作为战将,在他眼里扩大战果才是为将之本分。对秦国没听他的建议,他很生气,一赌气抱病回家养病了。秦昭王后来准备再打赵国,就让白起出山,白起认为此时不易打赵国都城邯郸,就拒绝出兵。白起太实在了。

对于白起的拒绝,秦昭王也很生气,他认为白起太牛了,难道作为君主,离了白起就打不了仗了。于是就派王陵率兵攻打邯郸,结果真如白起所预言,秦军大败。不得已,秦昭王再次让白起率军攻打,但又遭到白起拒绝。此处扩展说一下,白起为什么接二连三拒绝秦昭王?就是因为他认为战机不到,不应出兵。

但白起两次拒绝秦昭王,彻底把秦昭王激怒了。而范睢此时又在秦昭王面前说白起坏话,秦昭王再次下令:白起必须带病去打仗!

白起此时真的病了,他没有立即去秦军赴职,但在此后三个月战争中,秦军接连大败。秦昭王大怒,让白起带病参战,不得已白起只好上路。但白起想不到,自己走到杜邮时,收到秦昭王的剑,命令白起自杀谢罪。可怜白起还没等上战场就被杀了。

鸡鸣狗盗后,孟尝君率领三国大军进攻秦国,结局如何?

孟尝君曾两次率军进攻秦国,第一次以失败告终,第二次战胜了大破秦军,攻破了秦国函谷关。此举不仅震慑了当时的秦昭襄王,也使孟尝君在齐国的声望与日俱增。

第一次孟尝君率领其齐、韩、魏三国大军进攻秦国函谷关之时,由于是第1次合作作战,默契度达不到,所以在第一次函谷关之战中,孟尝君率领的军队遭到了秦国的重创。第一次战争失败之后,他们并没有灰心,也没有气馁,而是向秦国发起了第二次进攻。由于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所以第二次进攻函谷关之时,几个国家配合的相当默契,一举破秦,拿下了函谷关。

这次举动让秦昭襄王甚为之恐惧,于是主动向齐国求和,还将位于山西临汾西南方向的武遂还给韩国,将封陵还给魏国。而孟尝君本人也报了与之前秦昭襄王之间的仇恨。此次战争胜利之后,孟尝军的名声逐渐升高,他的名声高度甚至使他的君主受到了威胁的地步。一个臣子一般名声达到这个地步,都会受到来自君王的打压,因为他们忌惮你们手中的权力。

果不其然,在受到孟尝军的威胁之后,齐湣王对孟尝君是百般猜忌和打压,孟尝君只能逃出齐国,来到了魏国,魏昭王让孟尝君担任宰相。之后,孟尝君作为魏国的宰相,参与策划了五国伐齐。五国伐齐后,不仅齐湣王被杀,连齐国也饱受重创。在此之后,孟尝君在齐国和魏国之间保持中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3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