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几个韩信?司马迁为何会张冠李戴?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首先,张良也被叫做韩信,张良是韩司徒,也称韩申徒,韩申都,都字有时会省略,就会叫成韩信,申和信同音,徐广的解释是同音讹传,颜师古认为韩王信原名为韩信都,不管哪种解释正确,很明显,淮阴信,韩王信,张良传记里有张冠李戴的内容。司马迁的失误,前后的韩信应该都是韩王信,所以中间那个八月给计策的韩信是哪个还真不知道。
司马迁为了塑造韩信,误以为还定三秦是韩信的计策,从一般逻辑来说 韩信在刘邦这还没有立过功,之前也没有带过兵,仅仅因为萧何的推荐拜为大将不合理,刘邦手下一堆带过兵的将军,空降一个指挥 会服气?因为某人推荐 立登大位是否是司马迁的文人虚构。定三秦之功很大可能不是韩信,淮阴侯列传里蒯通列数他功劳时,是从涉西河开始,之字未提三秦。
刘邦走古道入陈仓,章邯军队在陈仓坚守阻挡难以通行,而根本不是所谓韩信的暗渡陈仓。其实司马迁最大的破绽就在留侯世家里,韩王信作为韩将理应跟随张良一起回韩地,结果张良回了韩地,韩王信却带着韩兵跟了刘邦,并被封为太尉 ,帮助刘邦定三秦。要知道韩王成可是项梁资助下立的哦,结果寸功未立,兵将还被韩王信拐走,被激怒的项羽杀了韩王成。
汉元年四月戏下分封结束,诸侯各就国,五月三秦之战就开打。要知道子午道全程520公里,行军时间差不多要30天。说明刘邦最多也就到汉中就回头开打了,根本没空去南郑,而淮阴侯列传里写的是南郑这说明淮阴侯列传内容不可信,一般职位变更功侯表里都会提及,但淮阴信成为治栗都尉的事没提。而入汉后淮阴信史记里说是连敖典客,汉书里说是连敖票客 。
淮阴信坐法当斩能免死,还能当治栗都尉已经是天大的幸运,他再逃不怕死吗?刘邦封他做将他都还要逃,还非得是大将军才能留下。他凭什么寸功未立就要做大将军?甚至在做连敖票客期间还坐法当斩,夏侯婴推荐,之后萧何推荐,他和刘邦面谈后也未见奇也,根本没有表现出什么能力。为何当时无法打动刘邦,再次逃跑,萧何去追后再次面谈时就表现出能力了?
且淮阴信的汉中对也很一般,通篇瞎扯项羽性格,却和打三秦和东出之战,略韩地之战都毫无关系。很明显是司马迁拔高项羽的手法。不仅不能传檄而定,还战死了两个功侯,坚持了近一年。要不是有人指路,绕出,陈仓根本拿不下。还有卢绾是汉二年才当了太尉,恰好韩王信卸下太尉位职位当韩王也是汉二年。韩信就是通篇扯项羽性格才被刘邦重用,这是战国至西汉很常见的出仕之道。
《史记》中司马迁将张良、萧何等人放入世家,而将韩信归入列传,这种安排是有道理的,也是恰当的。
首先,我们知道,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分本纪,世家,列传,其中本纪是帝王传记,世家是诸侯传记,列传是臣子士民的传记。本纪中的帝王,主要是皇、帝及皇帝,至于王,主要指大一统的帝王,不包括诸侯王。诸侯王也是诸侯,是帝王所封或默许,只是一个爵位的封号。
诸侯是世袭制,爵位封地代代相传,是仅次于帝王的地位,也是古人说的人君,有国者,可以称孤道寡。史记中的世家,能世代传袭家国之意也。不止记载诸侯立国者的事迹,也记载他们的后代继承者,一直到诸侯国灭。
汉承秦制,主要还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除了后来几个宗亲的大诸侯王以外,侯爵的封地要比周朝小得多,但毕竟也是诸侯。汉初的张良,萧何,曹参,周勃等功臣得以封侯,都属于有国者,并传国于后世,历经数代,直至因罪爵夺国灭,因此,放入世家是有根据的。
而韩信、英布、彭越等人爵至封王,却先后被废,降爵,诛杀,夺国,子孙并未享国,所以只能被归入列传。此外,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也可以看出韩信并没有受到史家的例外青眼,在汉朝的主流舆论里,韩信终究是有谋反之迹,不可能被史家平反。
史家是最有权力对历史人物定论的,所谓史笔如刀。春秋笔法,千年褒贬,史家之权也。
再看两个相反的例子。比如孔子并非诸侯,但创立儒家学说并后继有人,传承不绝,并由高祖刘邦配享太牢之祀,司马迁认为孔子可比于享国,放入世家,尊之也。至于孔子后来以至圣先师的封号享受着无数帝王们的祭祀,又在实质上为司马迁的态度做了注脚。孔子的后代们也被历朝历代的皇帝封爵赐位,世袭了两千年,也算是中国传承最悠久的贵族了,是哪一个开国帝王也没有做到的。
另一个例子是陈胜世家。陈胜自封为王,而被众多起义军尊奉,虽然兵败身死,但汉朝建立后被刘邦追封为隐王,得以王爵享祀,所以归入世家,亦为史家尊之也。
史书中的这种待遇,是韩信所享受不到的。
项羽,韩信是中国的两位战神。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层出不穷的英雄豪杰,和?一代新人胜旧人?的当世名将。这些名将,有很多在当时的年代里,都是身经百战,未逢一败的神将,都堪称天下再无敌手。不过一定要论一个?战神?的话,谁又能担当的起这么威风的称号?答案就是秦末的两位宿敌:项羽和韩信。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战神。以前很多对于历史不太了解的朋友,都以为项羽就是个?加强版吕布?,那真是大错特错。千万别认为项羽只是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正相反,项羽的军事指挥能力在整个中国战争史都堪称首屈一指,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规模应用骑兵的名将。由项羽亲自指挥打出的巨鹿之战,以五万大破名将章邯的四十万秦军,一战奠定了秦国灭亡的基调;而后来他打出的彭城之战,用三万击破了刘邦的五十六万联军,令人震怖。项羽绝对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一位战神。
韩信是中国历史上的战神。有句话说得好:只有天才才能战胜另外一个天才。同理,只有一个战神,才能击败另一个战神。在秦末这短短数十年的烽火狼烟里,居然诞生了两位照耀史册的将星:项羽,韩信,这是造化弄人,还是命中注定?韩信的军事指挥能力毫不在项羽之下,他的兵法灵活多变,因地制宜,因此又被历代兵家推崇为?兵阴阳?之始祖。在垓下之战,也正是他率领刘邦前军三十万,击败了人困马乏的项羽,终结了另一位战神的一生。韩信,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战神。
综上所述,秦末楚汉时期的一对宿敌:项羽,韩信,是中国历史上的战神。
1. 求韩信的典故 跨下之辱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
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
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於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
“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
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韩信将兵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
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
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
“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於君何如?”曰:
“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更多文言文资料看这里
2. 以前看过一篇关于韩信的文言文,好像是司马迁写的吧,求把那篇发下 司马迁写的是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文及译文太长,仅把最后司马迁的评价发上,百度不让发别网链接,全文可搜索“史记·淮阴侯列传全文_原文|翻译”原文: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译文:太史公说:我到淮阴,淮阴人对我说,韩信即使是平民百姓时,他的心志就与众不同。
他母亲死了,家中贫困无法埋葬,可他还是到处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让坟墓旁可以安置万户人家。我看了他母亲的坟墓,的确如此。
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他在汉朝的功勋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这些人相比,后世子孙就可以享祭不绝。
可是,他没能致力于这样做,而天下已经安定,反而图谋叛乱,诛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么。
3. 文章名叫韩信的文言文注释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还是平民的时候,家里贫穷又放荡不检点,未能被推选为地方官吏,又不会做生意维持生活。经常依靠别人来糊口度日,人们都讨厌他。他曾多次到下乡南昌亭亭长家里去要饭吃,一吃就是几个月,亭长的妻子对这事也很头疼。于是就早早地在床上把饭给吃了。到吃饭的时候韩信来了,就不再给他准备饭了。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很生气,从此就和他们断绝了关系,离开了他家。
韩信没事就在城北钓鱼,很多妇女都在河边洗衣服,有一个女人看韩信饿了,就给他些饭吃,一连几十天都是如此。韩信很高兴,对这个女人说:“我一定会很好地报答您。”女人听了很生气,说:“大丈夫不能自己谋生,(真是可悲),我是可怜公子你,才给你饭吃,哪是指望你报答我呢!”
淮阴的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内心是很胆怯的。”并且当众侮辱韩信说:“你果真不怕死就用剑来刺我,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于是韩信看了他很久,低下身子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街上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个胆小鬼。
当项梁渡淮北上的时候,韩信带剑投奔了项梁,做了项梁的部下,没有什么名气。项梁被战败后,他又归属项羽,项羽任他为郎中。他曾多次向项羽献策,项羽都没有采用。汉王刘邦入蜀时,韩信又逃离楚军归附了汉王。后来他犯法当处斩刑。说:(1)“汉王不是想统一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呢?”滕公听了他的话后感到惊奇,又见他相貌非凡,于是就把他释放了。和他交谈了一番,很欣赏他。并把此事告诉了汉王,汉王任命他为治粟都尉,但并没有感到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韩信曾多次与萧何谈论事情,萧何很赏识他。在去南郑的途中,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以后,来不及向汉王报告就亲自去追赶韩信。有人向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听了非常生气。隔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生气又高兴,骂萧何说:“你为什么逃走?”萧何说:“我不敢逃走,我是去追逃跑的人。”汉王说:“你去追的是谁?”萧何回答说:“韩信。”汉王又骂道:(2)“将领中已逃跑了数十个你都没有去追,追韩信,这是骗人。”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是国家中独一无二的人才。(3)大王如果只想长期称王于汉中,那就可以不用韩信,如果决心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能与您共计大事的人了。”汉王说:“我也想向东扩展,怎么能忧愁苦闷地久居于此?”
萧何说:“如果大王决心向东扩展,能起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起用韩信,韩信终归还是要逃走的。”汉王说:“我看在你的面子上就任命他为将领。”萧何说:“虽然你任命他为将领,但韩信仍然不会留下来。”汉王说:“那就任何他为大将。”
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要召见韩信任命他为大将军。等到任命大将军时,原来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讶。
4. 古文 《韩信受胯下之辱》 这是司马迁史记中记录的一个历史故事,下面资料能帮到你一些。
【来源】:《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②怯耳。’众辱③之曰:‘信能死④,刺我,不能死,出我胯⑤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⑥。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注释】:①屠:以宰杀牲畜为业的人。②中情:内心。③众辱:当众污辱。④能死:不怕死。⑤袴:通“胯”,两腿间。⑥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典故】:淮阴有一个年轻的屠夫,他侮辱韩信,说道:“你的个子比我高大,又喜欢带剑,但内心却是很懦弱的啊。”并靠他们的人多势众,侮辱他说:“假如你不怕死,那就刺死我;不然,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注视他一会,俯下身子从对方的胯下爬过去。集市上的人都讥笑他,以为韩信的胆子真的很小。之后,韩信找到刘邦,把张良给他的推荐信呈上去,最后当上了大将军;如果韩信当初杀死那个小混混,杀人偿命,韩信也不会当上大将军,更不会帮助刘邦攻打项羽,一统天下。
【用法】作宾语;指极大的侮辱
【相近词】胯下蒲伏
【启示】:大丈夫能忍天下之不能忍,故能为天下之不能为之事。
[示例]:李群玉《献王中丞》诗:“张仪会展平生舌,韩信哪惭胯下羞。”
朱熹《次季通韵赠范康侯》:“年来生老大,甘此胯下辱。”
5. 文言文韩信将兵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
刘邦曾经随便和韩信讨论各位将领的才能,(认为)他们各有高下。刘邦问道:“像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人。”刘邦说:“那对你来说呢?”韩信回答:“像我,越多越好。”刘邦笑道:“统帅士兵的越多越好,那(你)为什么被我捉住?”韩信说:“陛下不善于带兵,但善于统领将领,这就是韩信我被陛下捉住的原因了。而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所能达到的。”
注释:
1. 通假字: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通“否”。
何为为我禽:通“擒”,捉住。
2. 解释: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指刘邦。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不慌不忙,此处指随意。
各有差(ci):等级,此处指高低。
多多益善:形容越多越好。益,更加。善,好。
6. 文言文《韩信忍辱》翻译 韩信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军事统帅,他出身贫贱,从小就失去了双亲。
建立军功之前的韩信,既不会经商,又不愿种地,家里也没有什么财产,过着穷困而备受歧视的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他与当地的一个小官有些交情,于是常到这位小官家中去吃免费饭,可是时间一长,小官的妻子对他很反感,便有意提前吃饭的时间,等韩信来到时已经没饭吃了,于是韩信很恼火,就与这位小官绝交了。
为了生活下去,韩信只好到当地的淮水钓鱼,有位洗衣服的老太太见他没饭吃,便把自己带的饭菜分给他吃,这样一连几十天,韩信很受感动,便对老太太说:“总有一天我一定会好好报答你的。”老太太听了很生气,说:“你是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看你可怜才给你饭吃,谁还希望你报答我。”
韩信听了很惭愧,立志要做出一番事业来。 在韩信的家乡淮阴城,有些年轻人看不起韩信,有一天,一个少年看到韩信身材高大却常佩带宝剑,以为他是胆小,便在闹市里拦住韩信,说:“你要是有胆量,就拔剑刺我;如果是懦夫,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
围观的人都知道这是故意找茬羞辱韩信,不知道韩信会怎么办。只见韩信想了好一会儿,一言不发,就从那人的裤裆下钻过去了。
当时在场的人都哄然大笑,认为韩信是胆小怕死、没有勇气的人。这就是后来流传下来的“胯下之辱”的故事。
7. 谁知道韩信的典故 韩信(?—前196),汉初军事家。
淮阴(今属江苏)人。年少时父母双亡,家道贫寒,却刻苦读书,熟演兵法,怀安邦定国之抱负。
苦于生计无着,于不得已时,在熟人家里吃口闲饭,有时也到淮水边上钓鱼换钱,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
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时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剑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
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
史书上称“跨下之辱”。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韩信配剑从军,投身项梁的西楚军。项梁战死后,继随项羽,但未受项羽重用,只是充当一名执戟卫士。
他多次向项羽献策,均不被采纳。于是他愤然逃出楚营,投奔汉王刘邦。
刘邦初始也没把他当将才使用,只任命他为治粟都尉。韩信见刘邦不肯重用,决意离汉营而去。
丞相萧何素知韩信之才,闻讯即刻骑马月夜苦追,将他劝回,由此留下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谈。后来,刘邦在萧何的屡次劝说下,亲自与韩信讨论军国大事,确信韩信为稀世之才,遂举行仪式,拜为大将。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五月,韩信派人修复刘邦进入汉中时烧毁的栈道,迷惑雍王章邯,自己却率军悄悄沿南郑故道东出陈仓,大败章邯军,一举拿下了关中地区,使刘邦得以还定三秦。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二月,韩信引兵出函谷关,将兵锋逼至洛阳,韩王郑昌、殷王司马邛等项羽所属的封国,先后归降。
然后便与齐赵联合共谋击楚,四月,大军就已进至楚都彭城。攻势之凌厉,令人赞叹。
未想刘邦进入彭城后就把防务丢在一边,遍搜宝货美人。正在与齐军鏖战的项羽听说彭城失守,急率三万精骑星夜赶回,一战将刘邦击败。
韩信闻讯即刻赶来收集溃败的部队,和刘邦在洛阳地区会师,又成功地进行了阻击战,在京县、索亭之间把楚军打得大败,使项羽西进的兵锋顿挫。战线最后在荥阳稳定了下来。
刘邦兵败彭城,齐、赵、魏等重又倒戈向楚。八月,刘邦封韩信为左丞相,领兵攻魏。
魏王豹陈重兵于黄河东岸的蒲坂,韩信针对魏军部署,将大量船只集中在蒲坂对面的临晋,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用木框架绑扎瓦罐做成临时渡河器才,从上游夏阳渡河奇袭安邑,突然出现在魏军背后,大破魏军,俘获魏王豹。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年九月,韩信又引兵东向阏与,活捉代相夏说,收复了代郡。
这时,刘邦却命韩信急调其力主至荥阳加强该地守备,故韩信只带了万余部队东下井陉攻赵。赵王歇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
韩信先以两千轻骑,乘夜迂回到赵军大营的侧后方埋伏。天明后亲率主力前出到河边背水列阵,诱使赵军出营攻击。
汉军背河而战,无路可退,人人拼死作战。预先伏下的两千轻骑乘机攻入赵军空营,遍插汉军红旗,赵军见状,军心大乱。
韩信挥军趁势反击,大破二十万赵军,斩杀赵军统帅陈余,生擒赵王歇。接着,韩信用“上兵伐谋”办法降服了燕。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十一月,韩信又用重兵急袭的办法攻破了齐都临淄。楚将龙且急领二十万人马来援,与败退的齐军会师于高密,然后与汉军隔淮水对峙。
韩信秘密派人用一万多个沙袋,乘暗夜在上游把淮水堵住。天明后派部分军队渡过淮水,在侧后攻击楚军,继而佯装溃败。
龙且误以为汉军胆怯,率主力渡淮水追击。韩信命部属掘开上游堤坝,将楚军冲成两段,汉军运用半渡而击的办法,把已渡水的楚军全歼,龙且被杀。
未渡水的齐楚联军不战自溃。韩信趁势挥军追歼逃敌,俘虏齐王田广,全部平定了齐地。
韩信攻占齐地后,项羽恐慌万分,连忙派人去游说韩信,以三分天下为条件,希望韩信反汉联楚,被韩信所拒绝。韩信的谋士蒯通劝他:“将军难道没有听说过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的道理吗?……将军如今既有震主的威名,又挟难赏的大功,归楚,楚不信;归汉,汉王震恐。
若不自立为王,何处是你的归宿呢?”韩信听了连连摆手道:“请不要再说了,汉王待我十分厚恩,把他的车给我乘,把他的衣给我穿,把他的饭给我吃。古人说过:乘人家的车,要替人分担忧患;穿人家的衣,也应替人分担忧患;吃人家的饭,就应该为人家卖命。
我怎么能见利忘义呢?”于是,谢绝了蒯通的建议。可是齐地初定,需立王掌政以安民心。
所以韩信已遣使修书请求刘邦立他为假齐王(代理齐王)。当时,刘邦正被项羽困在荥阳,自顾不暇,看罢来书后勃然大怒,本不想应允。
后来,听取了张良和陈平的意见后,又说:“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是真王,当假王干什么!”于是,立韩信为齐王,并征调他的部队攻楚。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展开决战。
刘邦以韩信为主将,统一指挥各路大军。项羽指挥十万楚军,从正面向汉军阵地猛攻。
韩信采用典型的侧翼攻击战法,令汉军中军稍稍后退,避开楚军锐气,而将两翼展开,实行侧击,然后再令中军推进,一下子完成了合围。入夜,韩信令汉军。
8. 有关描写韩信的文章 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遥想当年韩信,拜将台封帅,是何等的意气风发,金戈铁马,横扫千军,与当年受胯下之辱的街头少年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他能够得到这一切正是因为在众人盲目相信项羽的时候他看清了局势,灵活变通,终于成就了刘汉的八百年天下!如果韩信是一个愚昧固守,一味“执着”的人,致死他也只能做一个项营里的小军官,我们又怎能惊叹于背水一战的奇迹,我们又怎能领略到十面埋伏的神话呢?而范增“亚父”,他就是执着有余,变通不足,他的智慧为他赢得了“智囊”的美称,却不能使他适时变通,后人尊重他的忠诚,但仍不免感到惋惜,凭他的聪明才智,范增完全可以在战争时代翻手成云,覆手化雨,然而他执着于项氏对他的情谊,明知道项羽不具备称王的才干,可范增依然为项氏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可他的结局呢?鸿门外,空叹:“竖子不足与谋”,彭城路,一付忠心化为冤魂!
同样的时代,同样身为才干。韩信是开国功臣,位尊齐王;范增却落得个被主猜疑,病死归路的下场。一成一败,都是与变通有着莫大的关系。无论什么时候,只有善于变通的人才能的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3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