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让大舅子做官为何没有感恩道德而是万般推辞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酒这种特殊的文化,一直从古代流传至今。人们都说醉酒误事,但是又有多少人因为醉酒,做成了大事,甚至因为美酒,而救了自己一命,我们今天所要讲述主人公,正是因为酒,使得自己在"白色恐怖"下,侥幸留了一条命。
朱元璋
这位人物就是元末明初的郭德成,而他的妹妹就是宁妃,他的父亲更是在朱元璋最为无助的时候,帮助了朱元璋而成为其恩人。无论是智谋还是英勇,在他的兄弟三人当中,都是最为平庸的那个,但是对于谋身之道,他却是非常的精通。
根据有关于明朝史料的记载,朱元璋对于郭德成十分的赏识,所以便提议将都督一职,交给郭德成来做,一方面郭德成是宁妃的兄弟,是自己人,另一方面,朱元璋认为郭德成有一定的能力,足以做好此事,可以让他放心。
朱元璋
本以为郭德成会因此感恩戴德,但是令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当提出建议时,郭德成竟然急忙的跪倒在地上,万般推辞,显得对于到手的官职十分的恐惧,这当然会引起朱元璋的不满。这么容易就得到的官职,竟然还看不上眼,让做官还不乐意,这到底是想要干啥,给脸不接着呗。
郭德成眼瞅着朱元璋要因此动怒,赶忙将自己自己的帽子摘掉,一方面跪倒在地上痛哭不已,一方面又解释道,“对于皇帝的厚爱,当然十分的欣喜,但是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远远不够做官的,而且还整日想着美酒,根本不会过问政事,如果让自己做官,万一耽误了大事,到头来这不还得受惩罚吗,所以,还是让自己尽情的喝酒好了。”
对于郭德成的解释,朱元璋这个瞧不上眼,本想着提拔提拔自己人,但是奈何就是一团烂泥,想让他功成名就都没办法,所以也就没在难为郭德成,但是朱元璋还是想着,要对郭德成有所表彰,便赐给万亩田地以及上百坛的美酒。
剧照
郭德成见到美酒后,竟然直接的无视了朱元璋,直接开始大口喝起御赐的美酒,直到喝的大醉,方才罢休,朱元璋见郭德成就是一个没出息的家伙,也就对于郭德成的行为没进行过多的计较。
再一次郭德成与朱元璋一同喝酒的时候,因为贪杯,郭德成竟然在朱元璋的面前尽显丑态,样子显得十分的可笑,朱元璋见郭德成因为喝酒,已经秃头十分的严重,便劝告他尽可能的少喝一些。
出家
哪想,早就因为喝酒而不省人事的郭德成竟然说,自己也讨厌这头发,有一天自己非要剃成光头。要知道,朱元璋早年的时候做过和尚,所以十分讨厌其他人说光头,等郭德成酒醒之后,知道自己说错了话,便直接做了和尚,只求能够活命。
后来,正如大家所知,朱元璋为了后代的帝业,开始对于曾经的功臣展开了屠杀,而郭德成因为爱喝美酒,为了美酒放弃高官厚禄,使得朱元璋觉得他胸无大志,而郭德成也因此因为美酒留下了一条命。
朱元璋出生在一个穷苦之家,家里的长辈兄弟一生都是命苦的人,如今当了皇帝,光宗耀祖,他决定找个时间回家乡看看,得知朱元璋要回乡,当官的人忙坏了,不过他们都很高兴,毕竟说不定朱元璋一个不小心就能将他们给提拔了,而下面的百姓也很高兴,毕竟在古代,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面见龙颜的,不过在这些人中,只有一个人不高兴,那就是地主刘德。
刘德与朱元璋的家庭渊源颇深,朱元璋的父亲早先就是为刘德放牛的,后来不幸去世,朱元璋去和刘德要一片地和钱,来给父亲下葬,没想到刘德严词拒绝了他,还辱骂了他一番,最后无奈之下,朱元璋只好找一个凉席草草的将父亲给安葬了。
刘德听闻朱元璋回来的消息可是吓破了胆,如果朱元璋秋后算账,他可承受不了,后来他想逃,不过转身一想,这天下都是朱元璋的,再逃,能逃到哪去?只能安静的等朱元璋来了。
朱元璋果然不久后就回到了老家,大家都一起跑到街上去迎接他,刘德也在其中,看到朱元璋,刘德立马跪了下来,满口诉说着当时狗眼看人低,如今很是后悔,朱元璋听后哈哈大笑,他这时毕竟是皇帝了眼界不同,他宽慰刘德“当初你也不知道我如今会成为皇帝,我不怪你”随后他问刘继祖何在?
刘继祖此人也是当时朱元璋同村的地主,当时朱元璋向刘德讨要一片地不成,还是刘继祖伸出援助之手,给了朱元璋一片地,一些钱,才让他安生的将父亲给葬了下去,得知刘继祖已经去世,朱元璋很伤心,他给刘继祖的家里一个世袭的侯位,直到明朝灭亡,而刘德呢,朱元璋不仅没有杀掉他,还赏赐了他30亩土地,并且免了数年的赋税。
刘德原以为自己在劫难逃,没想到不仅没有祸,还有福,他这次倒是非常感恩朱元璋了,果然当上皇帝后,朱元璋的眼界就不同了。
朱元璋的父祖世代务农,并没有值得大书特书的传奇事迹。倒是他的母族一系,也就是他的外祖父有些特殊的生活经历。朱元璋的外祖父姓陈,早年曾经在南宋末年抗元名将张世杰麾下从军,并且参加了南宋与元朝铁骑最后一战,也就是发生在广东新会县的崖山之战。在这次大战中,以南宋宰相陆秀夫仗剑逼令自己的妻子儿女跳下大海,然后自己背负着仅有六岁的南宋末代小皇帝蹈海而亡,也就此宣告南宋王朝的覆灭。在这场大战中,朱元璋的外祖父,那位有着传奇经历的陈老先生在刀剑横飞中,被打落海中,后被人救上岸,并历尽艰辛逃回老家。一直避居乡间,靠巫术、卖卜与看风水为生,活到了九十九岁才离开人世。按照时间推算,朱元璋出生的时候,那场大战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在朱元璋的记忆深处,母亲陈氏在他面前不知道重复讲述过多少遍外公抗元的英雄故事。朱元璋的童年甚至少年时期,这位老人依然健在。故事中那些忠君报国的理想及反抗异族压迫的观念在朱元璋幼小的心灵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让他从小就对王朝更迭、天下易主之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政治意识也比同龄孩子来得更为真实与强烈。x0dx0a朱元璋的母亲是陈老先生的二女儿,天性开朗大方,深得其父喜爱。在她幼年之时,见过大世面的老先生就开始教女儿读书识字,给她讲述自己经历过或者没有经历的历史掌故和各地的风土人情。长大后,陈二娘能歌善舞,曾经在乡间迎春赛会与社戏上都有上佳表现。更为重要的是,朱元璋出生之后,尽管家境窘困,陈氏还是节衣缩食将儿子送进私塾。朱元璋在里面只读了一年多时间的书,由于生活实在难以维系,朱元璋只好辍学回家,像其他孩子那样过着放牛割草、补贴家用的生活。这一期间,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朱元璋勉强学完了《百家姓》、《千字文》等发蒙读物,为自己打下了浅薄的文字根底。不夸张地说,正是因为有了陈氏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朱元璋的眼界与心胸有了区别于一般农人的开阔度。x0dx0a朱元璋是在父亲朱五四搬到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后不久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朱五四是他的本名,或许是觉得这个名字过于随意,后来朱元璋为父亲追加了名字——朱世珍。x0dx0a朱元璋出生于元文宗时期,他出生的时候,整个中华大地正处于蒙古异族的统治之下,全国人分四等,蒙古、色目、汉人、南人。朱家属于南人范畴,位居社会阶层的末流;而在这末流的南人之中,朱家又是最为穷困、最为低贱的雇农,应该属于草根阶层中的草根。有人说朱元璋在他做了皇帝以后,也从不讳言自己出身低微,言必称“淮右布衣”、“江左布衣”、“起自田亩”、“出身微寒”一类的字眼。x0dx0a其实也并非如此,朱元璋在当了皇帝以后,曾经有一段时间也为自己的出身感到苦恼。自己并非天生贵胄,也不是中产阶级,而是彻头彻尾的草根阶级。古今中外的帝王中,唯独他是含着草棒子来到这个世界,这让朱元璋感到自卑。他曾经暗示身边那些文臣儒士,想想办法让自己与前朝的某位名人攀上关系。他想到了理学大家朱熹,只要能够与朱熹攀上关系,自己就成了圣人之后。圣人之后做皇帝,应该是符合天道神意的事。有一次朱元璋接见一位朱姓县教谕,问他是否是朱熹的后代,教谕回答说自己虽然仰慕朱老夫子,但朱熹并不是自己的祖上,不能乱认祖宗。这件事对朱元璋刺激很大,连小小的教谕都不肯乱认祖先,何况自己这个一朝天子。于是朱元璋就打消了先前的想法,坦承自己是一介布衣。x0dx0a“布衣”这个词虽然是平民百姓的代名词,但是这个词蕴含着平民百姓的一种骄傲感。布衣的原意是指那些没有官职的士人。朱元璋称自己是“淮右布衣”不能说错误与否,只能说有模糊概念的嫌疑,拉进与群众的距离。对于成功者而言,最初的身份越低微,经过奋斗所获得的社会身份越高,卑微与显赫的落差是炫耀的资本。x0dx0a作为一个没有多少传统文化教养的游民,朱元璋用“淮右布衣”来界定自己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游民与士人的界限。严格划分,朱家的雇农身份是乡村社会里的赤贫阶层。
因为他为了能够有路费回乡,所以把自己的女儿给卖掉了,对于朱元璋来说无疑是不能容忍的,因为在明朝时期可以说是非常强硬的,明初时期可以说是实力强大,对外强硬,对女性往往是显得比较尊重的,可以说宁可发动战争也不选择和亲,因而这位官员的做法无疑是令朱元璋感到不快,所以干脆下令把他阉了,后来这位官员因此也是下落不明。
这位被阉的官员叫做曾秉正,因为自身有学识有文化,因而做上了海州学正,这个位置的话相当于是我们现在的市教育局局长,可以说在做官的时候因为政绩不错,所以就被推荐到朱元璋那里任职,因为曾秉正为人比较正直,可以说做事不懂得变通,因而就做上了的言官,职责就是随便走走,把不好的事情都记下来,可以说皇帝的事他都管。
可以说曾秉正因为不通世故,所以在当时总是惹到朱元璋,虽然一开始朱元璋因为他的清廉所以也是无视掉,但后面实在难以容忍了就严令他辞官回家。在明朝时期,可以说如果官员被辞退的话,那么是无法免费使用驿站的,再加上曾秉正做官的时候可以说工资是非常少的,加上在京城的生活,可以说自己完全是没有路费回家的,所以就把自己的女儿给卖了,无疑是触碰到朱元璋的禁忌了。
因为明初的时候国力强大,可以说对外是不选择和亲的,宁打不和,所以曾秉正的这一举动无疑是令得朱元璋不爽,所以下令就把他阉了,后来据史书记载则是不知所踪,这样的举动对于一个文人来说是不能容忍,因而据猜测或许自杀了。
朱元璋是历史上农民起义最成功的一位人物,他从贫民到成为一国之君可以说是非常精彩的。而朱元璋就是因为政府贪污腐败而导致家破人亡,所以朱元璋十分讨厌腐败,因此他上位之后,大力整改,打击全国上下的腐败势力。可惜最终也没什么成效,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朱元璋只堵不疏。
明朝贪污腐败之风
朱元璋登基之后,就以铁血手腕治理腐败,还对贪污腐败的人处以刑罚。凡事贪污金额超过六十两的一律都被斩首。但即使是对这些人使用重刑,还是没能杜绝贪污腐败。后来为了能彻底防范腐败,朱元璋还动用民间的力量,于是有一天,他对天下的子民说,在他的国家,任何人都可以冲进官府,捉拿贪污的官吏。可以说是发动底层民众一起反官僚阶级了。可即使千防万堵,朱元璋在位三十多年,还是大约有十万到十五万的贪官被处死。
只堵不疏,贪污成瘾
由此可以看出,在明朝做官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在朱元璋制造的恐怖气氛下,朝堂上下,个个都战战兢兢,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惹祸上身。而且明朝官员的收入都很低,甚至比宋朝都要低几倍,宋朝官员退休后还能有家底回去置办房子。可是明朝的官员的薪水只够紧巴巴的生活保障。但是朱元璋并不知道这些钱勉强养家可以,但是还要进行官场打点,这些钱肯定不够,所以官员只能想办法贪污点银子了。
抓反腐照样腐
其实历朝历代,贪污腐败的现象都没有杜绝。从上述情况来看,朱元璋没有彻底堵住贪污腐败是因为明朝官员收入低,二来是没有建立良好的反腐机制。其实有时候部分官员腐败也是有好处的,像魏忠贤想办法搜刮钱财,但是也保证国家有钱,后来他死了,崇祯也没有来钱的路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2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皇帝发给大臣的免死金牌,真的可以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