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桃城之战结果如何尽显刘秀的军事决断能力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12 13:32:43

桃城之战结果如何尽显刘秀的军事决断能力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刘秀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桃城之战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平定一方割据势力庞萌的一场大战。在我国五千年的战争历史上,桃城之战可能微不足道,但这场战争将刘秀的临战决断能力充分表露无疑。

庞萌原是绿林军将领,更始政权建立以后,更始帝派刘秀到河北宣抚。刘秀的人生由此开挂,在河北击败王郞和河北其它割据势力,实力强大,大有脱离更始帝之势。更始帝派谢躬来到河北与刘秀对抗,庞萌正是谢躬的部下。后来谢躬被吴汉所杀,庞萌降了刘秀。

建武五年(公元29年),刘秀派盖延率军攻略齐国,据齐地的周建、苏茂、佼彊等人组成联军对抗盖延大军,被盖延击败。然而正在此时,庞萌因为刘秀的诏书,对刘秀不满,突然起兵反叛,盖延没有防备,被庞萌打得大败。

刘秀听说庞萌叛变,大怒之下,自己亲率大军攻打庞萌。苏茂、佼彊等人听说刘秀出兵,与庞萌联合共率三万大军攻打战略要点桃城,以桃城拒刘秀大军。桃城的汉军守将坚守待援。

桃城危急,刘秀亲率先头部队神速进军,到达距桃城仅60多里的任城。庞萌等人知道刘秀到来,摆兵列阵,想与刘秀大干一场,刘秀手下将领也摩拳擦掌,不料刘秀却没有这个意思,而是稳守任城,并不出兵,同时召集吴汉、王常、盖延等人率军前来。庞萌等人无奈,于是转身继续围攻,企图想在刘秀出兵之前攻占桃城,这一打就打了20多天,桃城稳若泰山。

吴汉、王常、盖延等人到达任城,刘秀立即率军出击,攻打庞萌联军,大败联军,庞萌、苏茂、佼强连夜弃辎重车辆逃跑。

整个桃城之战的过程其实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地方,但细细分析此战的经过,刘秀在得知桃城危急,急速进军,但到达任城后却避而不战,避实击虚,此招绝对是神来之笔。

1.对于刘秀来讲,未到出战时机,出战会不利。刘秀带领的只是先头部队,而且急进军,军队虽到,但兵力不足,又是疲军。庞萌的军队虽一直在攻打桃城,但针对刘秀的到来已有准备,留有备用的兵力,这些兵力却是养精蓄锐,刘秀此时贸然出战明显不利。

2.刘秀的军队到达时,桃城之危实际已解。刘秀急进军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桃城之危,当大军来到任城时,桃城之危自然而解,但庞萌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刘秀大军仅距桃城约60里,所率的轻骑兵两个时辰就能到达战场,背后有这样的军队,这种情况下庞萌怎么可能还能安心攻打桃城呢?庞萌必须时时刻刻防备刘秀,可能采取分兵的方法,但分兵之后围攻桃城的兵力就会不足。相反,桃城守军得知刘秀率军前来,士气大振,更是尽力死守。

3.集中优势兵力,待敌疲惫时主动出击,一举破敌。刘秀在任城并不只是在等待时机,而是召集援军,取得兵力优势。庞萌攻打桃城20多天毫无进展,士气衰落,军队疲惫,而防备刘秀的军队也逐渐放松警惕,可以说庞萌全军已松懈,此时正是刘秀出击的最佳时机。刘秀援军已到,立即出击,以优势兵力一举击败庞萌,效果卓越。

其实对于庞萌来讲,当刘秀大军到达之时,为避免两面受敌,应早做打算,主动撤退,寻找有利地形拒守。可惜,庞萌做了错误的决断,继续围攻桃城,不仅没攻下桃城,被刘秀的军队两面夹击,夹成三明治。

刘秀在桃城之战中急速进军的情况来了个急刹车,充分体现了刘秀的军事才能,以及他对战局的精准把握和判断,并由此做出的最明确的抉择。

刘邦、刘秀和刘备三位帝王,谁的军事才能最厉害?

刘邦、刘秀和刘备三位帝王,都是底层出身的开国之君,刘邦本为泗水亭长,刘秀是个农民兼太学生,而刘备只是个织席贩履的小贩。他们之所以能成就大业,都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共同特点,一是情商高,善于笼络人心;二是眼光独特,善于发现并使用人才。

三人都是政治高手,然而,关于他们的军事才能,却常常被人忽视。那么,刘邦、刘秀和刘备三位帝王,谁的军事才能最强呢?

个人观点是:刘秀第一,这是毋庸置疑的;刘邦第二;刘备第三。

先说刘秀:帝王界的统帅之才。


在中国古代帝王中,涌现了不少能征善战、用兵如神的皇帝,刘秀便是其中之一。有学者认为,刘秀的军事才能,即使与历代名将相比,也足以名列前茅,而在帝王界,则可排第三位(第二位是朱元璋,第一位是李世民)。

在东汉统一天下的战争中,大多数战役都是刘秀亲自指挥。刘秀有时御驾亲征,有时在后方遥控前线战事,往往都能够出奇制胜。更令人敬佩的是,刘秀有时远在后方,却对前线战事比前线将领更清楚。

邓禹是东汉开国名将,建武年间,率兵攻取长安。邓禹性格持重,想扫清长安外围,然后再攻打长安。而刘秀却下诏催促邓禹进攻长安,并预料邓禹的部下冯愔、黄防不和,结果果如刘秀所料,黄防因冯愔叛乱而将其逮捕归罪,而邓禹因迟迟不进攻长安贻误战机,而被赤眉军击败。

刘秀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场战役,当然是昆阳之战。此战,刘秀将他的军事才能体现得淋漓尽致,一边用奇兵骚扰新莽大军主力,一边大肆制造舆论渲染新莽大军失败,从而达到扰乱其军心的目的,然后与昆阳城内的义军里应外合,终于创造了万余义军打败新莽43万大军的军事奇迹。

宋代学者叶适认为,“光武匹夫徒手而得天下,其难有甚于高祖”,言外之意,刘秀不像刘邦,他是依靠自身的军事才能平定天下。苏辙更是高度评价刘秀的军事才能,称,“东汉光武,才备文武,破寻邑,取赵、魏,鞭笞群盗,算无遗策”。

再说刘邦:帝王界的大将之才。


很多人认为刘邦不善战。彭城之战,他所率领的五十六万大军被项羽三万大军杀得丢盔弃甲,几不得脱,更是让人们加深了这一印象。

其实,彭城之战的失败,并不能说明刘邦不善战。首先,刘邦率领的是诸侯联军,不是铁板一块的汉军,军队凝聚力不强;其次,刘邦进入彭城后,置酒高会,项羽是在刘备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袭刘邦。

关键还在于,刘邦的对手项羽——百年难得一遇的军事奇才、千古无二的绝世猛将,输给项羽的不仅刘邦,秦朝名将王离、涉间、苏角都是项羽的手下败将,连章邯也不是项羽的对手。

事实上,刘邦戎马一生,除了败给项羽,几乎很少吃败仗。楚汉战争结束后,每一次侯王叛乱,都是刘邦御驾亲征,而且都取得了胜利。即使最让他窘迫的白登之围,战事前期,刘邦也是屡战屡胜,之所以被围困,一是误信使者的错误情报,而是匈奴军队人数比汉军更多,高达四十万。

关于刘邦的军事才能,英布的一席话,最能说明问题。汉十一年(前196),英布叛乱,他高兴地对部下说,“上(刘邦)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馀不足畏也”。

在名将英布眼中,他最害怕的对手只有三人,其一是项羽,其二是彭越,其三则是刘邦。这足见刘邦的军事才能之高。

英布的眼光是很准的。后来,刘邦出人意料地御驾亲征,把英布杀得丢盔弃甲,仅率一百余人的残部狼狈撤退(英布后被长沙哀王吴回诱杀)。

所以,刘邦当初和韩信论兵时,韩信称刘邦能带兵十万,并非刻意吹捧刘邦,说的应该是真心话。如果韩信懂得拍刘邦马屁,那么,他也不会高傲地在刘邦面前自称“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了。

最后说刘备:帝王界的将领之才。

在人们印象中,刘备败仗一箩筐,和国足一样,谁都打不过。其实,刘备还是挺能打的。他的一箩筐败战,都发生在创业初期,那时他家里穷,没钱买装备,手下除了关张赵,也没有出色的队友。

赤壁之战后,刘备乘势崛起,本钱足了,装备更新了,队友也强了,所以连续打了好几个大胜仗,夺取益州,并在汉中打败曹操,斩杀曹魏名将夏侯渊,一时威震天下。这些战役都是刘备亲自指挥,足见其军事能力之强。

不过,刘备夺取益州,对付的是庸弱的刘璋;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打败的是壮士暮年的曹操。他有些像中国男篮,遇到弱者,所向披靡,谁挡杀谁,但一旦遇到强者,就蔫了,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夷陵之战,刘备打着为关羽复仇的名义,率领数万大军浩浩荡荡向东吴进发。在《三国演义》中,称刘备率军七十万,实际上,刘备的军队不可能超过十万,而且,战事的进展也不想演义描述的那样,刘备起先势如破竹。

事实上,刘备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后,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便停顿了下来。然后,蜀吴两军处于相持阶段,由于陆逊沉得住气,而刘备追求速战,屡次偷袭吴军而不得,导致蜀军士气越来越低落。

陆逊见状,立刻发起反攻,并利用蜀军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的弱点,采取火攻,同时派朱然率军截断蜀军退路,并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最后大败刘备。

这一战,刘备败得惨不忍睹,几乎全军覆没,刘备本人也几乎被吴军生擒。此战过后,刘备忧愤不已,不幸染病,于第二年(223年)去世。

其实,这一战从始至终,东吴都没有明显优势,军队人数也不如刘备,而刘备手下不仅军队众多,而且都是百战精锐。刘备却被陆逊杀得全军覆没,足见他只有普通将领的军事才能。

史上最夸张以少胜多战役,1万7对42万,刘秀是如何创昆阳之战神话的?

史上最夸张以少胜多战役,1万7对42万,刘秀如何创昆阳之战神话,1.7万人对战42万人,结局竟是人多的一方惨败。胜利者创下了1比25的记录,这便是发生在新潮末年的“昆阳之战”,堪称史上最夸张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而这场战役的领导者刘秀,也因此重新恢复汉室,被后世称为卫冕之子。

那么,刘秀是如何创造这场军事神话的?他取胜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公元22年,天下大乱,篡汉的新莽王朝倒行逆施。身在南阳的刘秀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于是便和刘俨一起反了。次年刘秀的军队与南阳的绿林军联合,一起推举西汉宗氏刘玄为帝,并复用汉朝旗号。篡汉的王莽得知此事以后,感觉自己的权利受到了威胁,于是便令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发各州郡精兵共42万,扑向昆阳和宛城一线,企图一举歼灭刘秀等人。

王邑在颖川与诸将汇合后,便一路南下,去了汉军的第一座城市昆阳,并下令围城。此时军中有一位名叫严尤的将领,向王邑提出了建议,表示昆阳城十分坚固,短时间内,恐怕难以攻破。而此时宛城正在遭受汉军主力的围攻,如果绕过昆阳直驱宛城,击破围攻宛城的汉军,那么昆阳也会不攻自破。但王邑却并没有听从严尤的建议。他认为自己统领大军路过敌人的城池,居然不打要绕着走,那威风何在?

而此时驻守昆阳的,只有王凤和刘秀的八九千人,面对如此巨大的兵力差距,大家都想收拾东西跑路了。毕竟,就一般情况而言,殊死抵抗好像也不一定能成功,但刘秀却不愿意跑。他表示现在大军已经到城底下了,如果大家齐心协力的共同抵抗,或许还能有一线生机。但如果因为害怕就四下逃窜,那么将无处可逃,到头来也只有死路一条。更何况现在宛城还没有攻下,也没有分兵来救援。

汉光武帝刘秀如何独力赢得昆阳之战?


在昆阳之战中,毫无胜算的刘秀以自己的二三万之众击败了王莽的五十万大军,这是军事史上的奇迹。刘秀也借昆战一举扭转局势,一战成名,为后来平定天下、振兴汉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历史书上说少胜于多是真的吗?

在古代战争史上,有很多如何以少胜多的例子。在中国的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计其数,但这样的战役在西方却很少。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偶尔会有一场战役被吹捧得无以复加。在寒冷年代作战,如果指挥精妙,士气高昂,兵器不弱,武艺高超,是有可能“以一当十”的。但“以一当百”颇为可疑,恰巧我国史书记载了几起这样的战例。史书作者似乎在编造神话,而东汉光武帝刘秀就是其中一个神话人物。

欧洲的典型例子是坎尼之战。公元前216年6月2日,在意大利半岛东南海岸的坎尼附近,约4万步兵和1万骑兵与罗马的8万步兵和6000骑兵交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就是西方军事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卡尼战役。这场战役充分展示了汉尼拔卓越的指挥艺术和组织能力。在西方战争史上,坎尼战役被称为无与伦比的军事艺术典范,在西方国家的词汇中,“坎尼”成了围歼战役的代名词。在坎尼战役中,汉尼拔的军队在数量上只相对弱于罗马军队,5万对9万。如果考虑到指挥官的才能,士兵的素质,骑兵的优势,汉尼拔的胜利是可信的。

东汉的史书喜欢胡说八道,数字不靠谱,史家水分太大!

例如,据史书记载,西汉末年,南阳的刘秀兄弟起来反对王莽。刘秀打算取得巨大成就。刘秀家很穷,没有战马。刘秀骑着公牛,一马当先,异常勇敢,进入了敌人的防线。

骑牛也能上阵冲锋?古代有很多放牛的草根穷人。起义之初,马匹奇缺,牛群来源广泛。那么,骑牛能打仗吗?牛背宽,恐怕骑手坐不稳;牛走得很慢,很难控制它们的奔跑。如果牛可以代替战马,为什么秦末的农民起义军没有骑牛的部队?问题是,在刘秀之后的千年历史中,再也没有骑牛的例子了。可见骑牛打仗并没有普遍意义!这纯粹是为了宣传刘秀而编造的神话。

纵观中国历史上几场经典战役: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李世民虎牢关之战。有两场战役太夸张了,一场是昆阳之战,刘秀亲自率领3000人击败王莽的42万大军。一次是虎牢关之战,李世民亲自率领3500人击败窦建德的20万大军。虎牢之战几乎是昆阳之战的翻版。李世民带着军队来到窦建德的营地,窦建德自己也受了重伤,被俘虏了。普罗大众看到教练被俘虏,马上就散了。

战场统帅以其奇特的阵法和谋略战胜了寡不敌众的敌人,展现了高超的战争艺术。不过双方基本力量的对比也不要太离奇。比如赤壁之战,孙刘五万与曹操二十万,曹操火败,战船被毁,军队溃败,都是有理有据的。再比如发生在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当时中国北方的前秦试图消灭南方的东晋,在淝水交战。最终,东晋仅以8万兵力击败了80多万的前朝秦军。双方力量对比虽然悬殊,但还没到1:100的地步。此外,在面糊中

为了衬托刘秀的不凡表现,《汉书》描写昆阳之战王莽大军声势浩大,说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个叫巨无霸的巨人,把一群大象、老虎、豹子、犀牛从森林动物园放出来,让他们和巨无霸一起走在大军前面。这支号称百万美元的“人兽联军”浩浩荡荡向昆阳城进发,漫天飞舞,一路呐喊;在王莽的军队到来之前,当地的百姓早已被吓得四散奔逃。

这里有一个问题。组织大象参战是商朝的一个传说。中国在商朝也使用象兵。当时气候炎热,黄河流域有大象出没。一千年后,没有大象上战场的记录。西汉末年为什么会出现大象?一端有带圈可握的短马鞭

至于老虎、豹子、犀牛,这些猛兽从来没有被人类驯养过,分不清它们。他们怎么能参加战争呢?马鞭千年战争历史上怎么没有更多的野生动物参战的例子?这说明昆阳之战的这个情节也是刘秀特意神化捏造的!

莽军总司令王毅自高自大,靠实力支撑。他的联军包括了当时中国所有地区的所有兵种。这些装备是来自首都军火库的国内一流武器装备。弩和矛有几十种,绝大多数士兵是军人。

据史料记载,昆阳之战时,刘秀轩的三千将士组成了一个敢死之师。刘秀琴率领他的新莽军多次进攻钟君。混战中,大司徒王被打死,其余莽军营寨不敢违逆王义命令,奋力营救。新莽的钟君大营垮了。此时被困城内多日的绿林英雄将领见莽军已乱,纷纷冲出城外,杀声震天。此时电闪雷鸣,辛莽的军队一见钟君大乱,主帅被杀,立刻乱成一团,争先恐后地逃跑。结果,无数人被杀害、践踏和淹死。水不为其流。

刘秀以3000人攻打42万人的营地,勇气可嘉。然而,由于密集的弩和矛,刘秀的军队几乎没有获胜的机会。

刘秀的战斗史,也就是昆阳之战,尤为惊人,甚至“以一当百”。后来我参加了很多战斗,但我连这都没干。遇到略胜一筹的对手刘秀集团,在公孙述手下打了一年,与肖伟的刘秀三次亲征,两次惨败。最后,肖伟在吃了四年多的奎纯之前,病死了。更别说没有办法对抗匈奴了。刘秀甚至放弃了北方,接管了该郡的大片领土。20多年后,被匈奴分裂才勉强收复。严格地说,刘秀花了20多年才统一了世界。

史书记载不一定真实,有很多作者夸大的情节。我们现在无法严格考证,但从逻辑上分析,刘秀的昆阳之战根本就是一个神话。

昆阳之战,刘秀是如何带领大军以少胜多的?

昆阳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我认为之所以能够取胜,就如孙子兵法里面的五事俱全,五事为何?道、天、地、人、将、法。

道主要就是体现在政治上,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在一定意义上是发动一场战争,哪方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及社会的伦理道德。昆阳之战是刘秀与王莽的一场决战,众所周知,王莽在历史上一直成为“王莽篡汉”,是名不正言不顺的,而刘秀则是正宗的汉室后人,是具有皇家血统的,自然在道义上得到了大多人的支持。

天时则体现在虽然是刘秀2万兵力对阵42万王莽的军队,但是在双方交战时,正好天雷滚滚,下起瓢泼大雨陨石滚落,反倒有利于精简作战。地利表现在,昆阳是一个凹字形的地区,地区的狭隘限制,让王莽的42万大军难以施展,优势反倒成为劣势。人和就不多赘述了。

将则表现在刘秀在昆阳之战中的英勇决策,作为此战的总指挥,刘秀做到了沉着应对,理性分析,在处于劣势的时候并不慌乱,合理安排人员防守,坚持作战,保存实力,一直到等到援军的到来。

法的方面体现在军队的治理之法,王莽的军队虽说有42万人,但是多为临时组成的乡野村夫,还有一些地痞流氓,这些人没有经过正规的军队训练,连最基本的招式都不会,在战场上无法有效的提高战斗力,而刘秀的军队大多是训练有序,纪律严明,以至于达到以一敌百的说法也不足为过。

综上,一场战役的胜利是多方综合的成果,尤其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势必会有更大的困难和挑战,事实证明,刘秀也确实担得起这一大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2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