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皇太极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皇太极是大清的开国皇帝,在位17年,1643年8月9日,在清宁宫突然逝世,而去世之前却毫无征兆,也没有立遗诏,所以储位出现空缺,按照他的父亲努尔哈赤定下的制度是共治体制,就是说皇上去世,不一定非他的儿子继承,可以是他的哥哥、弟弟或侄子都可以,具体人员得由朝中贵族推选而确定。
然而皇太极即位后,自然不愿意继续实行这种共和制度,他大力实行改革,大大削弱各旗的势力,把大权独揽到自己手里,并把国号改为大清,走向封建帝制,那就是家天下了,自然他心中的继承人是他的儿子,虽然他在世时并没有明确规定这种制度,但他的种种做法就表明了,最明显的就是他最喜欢的妃子海兰珠生下皇八子后,皇太极龙颜大悦,甚至大赦天下,这明显就是表明日后是要让这个皇子继承的。只可惜,八皇子不到一岁就夭折了。但在他心里无疑是日后也是要让他的儿子即位的,并非是推选而成。
可是他虽然是在推行家天下的模式,但却没有实质性的立下遗嘱,所以努尔哈赤时的规矩依然有效,这就给皇帝的弟弟多尔衮有了争夺皇位的机会。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14个儿子,文武双全,实力相当强,又是正白旗的旗主,并且有很多人支持他,他还有两个兄弟一个是镶白旗旗主,一个是英亲王,二人支持威望最高的多尔衮即位,三人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
皇太极的大臣是属于黄旗,从自身的利害关系来看,他们自然希望皇太极的儿子即位,这样他们黄旗就还处于优越地位,他们认为众皇子中34岁的皇长子豪格是最有希望继承皇位的,他常年南征北战,有着众多骁勇事迹,也有一定的威望,皇太极在位时还封他为肃亲王,无论是在年龄方面还是能力上,无疑他是最佳人选,而且大臣索尼和鳌拜就一直支持他并在暗中密谋着拥立他为帝。
1643年8月14日,大清众臣们都来到崇政殿,一起推选出皇位人选,其实就是白旗和黄旗两大旗的竞争,支持豪格这面的人为了保全胜算,还派重兵在宫门外把守,然而多尔衮等人勇战沙场多年,这种场面见怪不怪,根本没有放在眼里,双方就豪格还是多尔衮即位问题争论的喋喋不休,最终也没有推选出到底选谁,很快就陷入了僵局,大家其实都心知肚明,这样争下去也得不出结论,只会让国家越来越分裂,这时多尔衮考虑到江山社稷,为打破当前这个局面,提议让年仅6岁的福临即位,即顺治,因为他年龄尚小,不足以主持朝政,就由多尔衮辅政。其实这也是个相当好的妙计,多尔衮不仅处理了当前棘手的问题,还为自己手里掌握的权力又进了一步,只有立幼子,才能对双方制衡。那还有一个疑问就是,皇太极不光是有福临一个幼子,还有6岁的高赛,10岁的韬赛等人,为何偏偏选择福临?小编来给大家解答。
其实就是出身的问题,中国历朝历代比较讲究出身,故子凭母贵,母以子贵,皇太极在世时实行的政策是满蒙一家亲,他征服了漠南蒙古,而福临的生母就是蒙古人,福临也是在世的众皇子中唯一一个有着蒙古血统的人,选福临也是为了延续皇太极之前的政策。从而更加笼络了漠南蒙古人民的心。
所以说福临即位,无论是在哪个方面来看,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1643年,福临顺利登基,成为了顺治帝。
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初九,清太宗皇太极猝然崩逝于盛京后宫,生前未立下遗旨,所以众宗室旗主大加争夺皇位。作为皇长子的豪格成为众人拥立的对象。豪格争夺皇位的主要竞争者就是多尔衮。当时的多尔衮由于功劳太大,支持者又多,势力也大,成为了豪格的最大的对手。豪格力大超群,久经沙场,屡建军功。按“立长”的规矩,由豪格继承大统,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尽管豪格在诸子中论功劳和能力最有优势,但皇太极生前却并未有立豪格为嗣的举动。
实力强大的、原由皇太极直接掌握的两黄旗的将领,主张拥立豪格继承大位。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等朝廷重臣,相继造访肃王府上,表示拥戴肃王为君。德高望重的、掌握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倾向于拥立豪格登基。论实力,豪格有正黄、镶黄和镶蓝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领的正蓝旗将领的拥护,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当时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极的二哥礼亲王代善,他认为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统”。可见,拥戴豪格的主要原因也许是受汉族“立长”传统理念的影响造成的。在皇位争夺的天平上多尔衮与豪格难分伯仲。
多尔衮和两白旗的官员横眉冷对,坚决反对立豪格为君。主张由多尔衮登极的重臣也大有人在。东庑殿内气氛突然变得紧张起来,与会者个个屏息沉思,寻找解决办法。多尔衮明白,自己强行继位绝对不是最佳选择,豪格绝非等闲之辈。豪格也知道,和桀骜不驯的多尔衮协商解决,绝对没有可能,武力解决也没有绝对把握。
争夺皇位的大战从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九月二十一日开始,双方一直互不相让,宫廷内火药味很浓,稍不小心,就可能擦枪走火。朝廷内所有的王爷和重臣,毫无例外都卷入了多尔衮与豪格为夺皇位进行的斗争旋涡里。群臣们都在苦苦地寻求出路,惟恐出现动乱,伤及国运。在豪格与多尔衮僵持不下的情势中,权势集团必须拿出令宫廷内上下都能接受的第三个方案,特别是让豪格和多尔衮都能接受的方案。经过多日反复磋商,两黄旗大臣佩剑上殿进言:“先帝对我们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们宁愿以死追随先帝于地下!”
两黄旗大臣都是朝廷的重臣,是皇太极生前亲掌的武装力量代表,在多尔衮与豪格之间争斗得难解难分、互不相让的紧要关头,他们提出了由皇子继承大统的新方案。经过十多天的较量,最高会议做出最后的决议:6岁的福临继帝位,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济尔哈朗是豪格的支持者,出任第一摄政,宫廷多数高官没有异议。多尔衮任第二摄政稳住了多尔衮兄弟集团及其支持者。就这样豪格失去了继承皇位的宝贵机会。
皇太极死后,当时和硕肃亲王豪格与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争夺皇位 因为二人势力几近相同,谁也没有办法压倒另一方,而双方又不愿因为这个问题大打出手伤朝廷元气。
所以后由睿亲王提议以当时还只是个孩子的福临继位,二人同为辅臣,睿亲王多尔衮家族备份更高,当时他所掌管的正白旗和他的弟弟多铎所掌管的镶白旗实力雄厚,因为实际上多尔衮成为了头号辅臣得封摄政王。
扩展资料
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清世祖(1643年-1661年在位),满洲正黄旗人。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关后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福临史书评价
《清史稿》:顺治之初,睿王摄政。入关定鼎,奄宅区夏。然兵事方殷,休养生息,未遑及之也。迨帝亲总万几,勤政爱民,孜孜求治。清赋役以革横征,定律令以涤冤滥。蠲租贷赋,史不绝书。践阼十有八年,登水火之民于衽席。虽景命不融,而丕基已巩。至于弥留之际,省躬自责,布告臣民。禹、汤罪己,不啻过之。书曰:“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为民父母。”其世祖之谓矣。?
《清实录》:章皇帝达孝承先,洪仁抚世。以天纵之姿,奋有为之业,扫除寇乱,奠安生民。六师所加,有征无战。莫不望风慑息,竞迓壶浆。即殊方异域、声教未通之地,亦皆受吏请封,凛遵正朔。不数年间,天成地平,区宇宁谧。功高在昔,美冠将来……一事一言、皆二帝三王心法所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福临
崇德八年(1643年),年仅52岁的皇太极在盛京宫中无疾而终。一代帝王就此撒手人寰,将他满腔抱负留予后世子孙。那么,谁能帮他实现取代明朝、问鼎中原的宏图大业呢?他的死,在当时曾引起朝野震动,臣子们既为他的英年早逝而惋惜,更为他的皇位继承人而焦虑。因为,皇太极居然没有立下皇位继承的遗嘱。皇太极戎马一生,大多时候都在南征北战,他也许确实没有一点闲暇考虑身后事,这可给大清留下一道难题。该谁继承皇位呢?
当时最有资格的是豪格和多尔衮。豪格,皇太极嫡长子。早年受努尔哈赤赏识,随皇太极征讨蒙古各部,颇有威名。23岁时被祖父努尔哈赤封为贝勒,27岁被皇太极封为亲王。豪格战场上勇猛无敌,立下赫赫战功,且时值壮年(皇太极驾崩时豪格34岁)。在朝廷重臣和诸位皇子中拥有很高的威望。他直接掌管正蓝旗,同时受镶蓝旗将士拥戴,加上手握两红旗的威望最高的代善(皇太极长兄)的支持,继承皇位可谓实至名归。
多尔衮也不弱。14岁封贝勒,17岁掌管正白旗,25岁封亲王。皇太极去世时,他年龄甚至比豪格还小三岁。在金戈铁马的岁月里,多尔衮早已是皇太极的左膀右臂,勇武善战更是首屈一指。乾隆帝后来评价他说:“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同时在皇位的继承上又得到自己的兄弟、正白旗旗主多铎的鼎力相助,其实力和豪格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最后继承皇位的,却是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之一,与清朝初期的皇位继承制有关。大清刚入关时,皇位继承采取的是推选制。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政权交接就是这种制度下完成的。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在众贝勒的推举下继承了汗位;同样,在福临(顺治皇帝)去世后,康熙也是在几位贵族的推选下继位的。而“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种封建宗法制,直到康熙年间。才开始被大清王朝偶尔使用。因为在大清王朝的十几位皇帝中,嫡长子所占比例很少。这种皇位推选制也是皇太极生前没有立嗣的原因之一。所以,即使豪格是嫡长子,他也并非是皇帝的唯一人选。
原因之二,权力相互制衡的结果。
在争夺皇位的角力过程中,豪格和多尔衮可谓旗鼓相当,难分伯仲,在短时间内必定难见分晓。如果放任这种局面长期僵持,势必会严重危害到刚入关不久的大清王朝,导致大清江山分崩离析。甚至祸起萧墙,引发骨肉相争,手足相残。因此,为了不让对方目的得逞,双方都各自退让了一步,接受了多尔衮提出的折中方案:拥立福临。这样,既不会让对方成功继位,也保存了自己的实力,从而起到相互制衡的效果。
原因之三,代善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代善威望很高,他位居努尔哈赤时期四大贝勒之首,曾拥立皇太极登位,是多尔衮的兄长,豪格的叔叔。其时年事已高,自知无力参与皇位争夺,于是出面斡旋,苦口婆心的劝说双方止戈罢战。豪格和多尔衮在权衡利弊之后,终于决定以大局为重,平息内斗。
于是,六岁的福临就这样被推上了帝位,成为最终真正的胜利者。(参考资料:《清史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2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