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桓温,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故事。
“大丈夫既不能流芳百世,亦不复遗臭万年!”(一个人若不能流芳百世,那就应该遗臭万年)。这句名言出自于东晋权臣、丞相桓温。桓温在最后一次北伐中原失败后觉得自己日薄西山,今后将不再有机会完成恢复神州青史留名梦想的时候,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在《世说新语》里收录了这位权臣不少的名言:“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既为忠臣,不得为孝子,如何?”。在这位枭雄六十二年的人生中,他三次北伐中原,驱逐胡虏,战功累累,后独揽朝政十余年,操纵废立。在晋廷的诏书中,将其比作周公、伊尹、霍光。在后世《晋书》和王夫之的《读通鉴论》中,他又是一个阴谋篡逆的乱臣贼子。
桓温,字元子,其父桓彝历任安东将军、中书侍郎、拜散骑常侍,后死于苏峻之乱。十八岁时桓温枕戈泣血,混入仇人丧礼之中,手刃其三子,以此而扬名天下。桓温为人豪爽,姿貌伟岸,风度不凡,后娶晋明帝司马绍嫡长女南康长公主为妻,加拜驸马都尉,成为了晋明帝的女婿。做了皇帝的女婿后,桓温开始一路官运亨通,之后更升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持节都督六州诸军事,并领护南蛮校尉,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兵权。桓温出镇荆州后,于永和三年(347年)二月挥师西进,攻灭成汉,收复丢失四十余年的益州,威名大振。晋廷以灭蜀之功加封桓温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临贺郡公。但高官厚赏的背后,晋廷也对手握重兵的桓温忌惮不已,担心他日后难以控制。此时的桓温治下有八州之地,兵精粮足,也渐露不臣之心。
永和十年(354年),四十二岁的桓温终于将朝廷内外大权尽握掌中。二月,桓温率军北伐前秦。永和十二年(356年)八月,桓温北伐河洛地区,大破羌族首领姚襄并收复洛阳。这两次北伐都收复了部分失地,虽然最终都因后援粮草不继而撤回,但桓温的个人威望却被推上了巅峰。自衣冠南渡以来,东晋一直是偏安一隅只求自保,恒温的北伐将驱逐胡虏,恢复故土的理想付诸实施,使得人心振奋。朝廷加授桓温为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之后又获加殊礼,位在诸侯王之上。太和四年(369年)四月,桓温亲率步骑五万北伐前燕,但在之后的枋头之战中,燕国大将慕容垂大败桓温,晋军死伤三万余人,桓温也在这一战中威名扫地!
桓温自负才能过人,久怀异志,因此发动北伐希望先建立功勋,然后回朝接受九锡,从而夺取政权。但因第三次北伐失败,声望大减,图谋不成。因此决定效仿伊尹、霍光,废立皇帝,以重立威权。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桓温带兵入朝,威逼太后废除了晋帝司马奕,并迎会稽王司马昱入朝,拥立为帝,是为晋简文帝,改元咸安。东晋朝开国百余年,从未发生废立之事,桓温擅行废立,令百官震栗不已。桓温废立后,对朝中的异己力量大加废徙,而简文帝虽被立为皇帝,却形同傀儡,朝政皆由丞相桓温决定。咸安二年(372年)秋,即位仅八个月的简文帝因忧愤而崩逝, 桓温原以为简文帝临死前会禅位给自己,或让自己摄政,可结果遗诏却是让其“辅政”,太子司马曜在部分朝臣的支持下得以继位,是为晋孝武帝。
宁康元年(373年)二月,桓温带兵入朝,拜谒皇陵,朝中大臣皆以为桓温此举是要代晋自立颠覆晋朝,但桓温只在京城待了半个月就因患病返回了封地姑孰。病渐沉重的桓温仍不忘逼朝廷加其九锡之礼,并多次派人催促。谢安等朝臣见桓温病重,以袁宏所撰锡文不好为由借此拖延。同年七月,桓温姑孰病逝,终年六十二岁,至此锡文仍未完成。朝廷追赠桓温为丞相,谥号宣武,丧礼依照安平献王司马孚、霍光旧例。元兴二年(403年)十一月,桓玄代晋称帝,建立桓楚,追尊桓温为宣武皇帝,庙号太祖。桓温生活简朴,富有军政之才,被称为一代枭雄,但又是一个内心矛盾之人。他虽有篡权之心,却不敢走完那最后一步,他对自己的必胜没有把握,又想成一世的霸业,又恐惧身后的骂名。
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汉名儒桓荣之后,宣城内史桓彝长子。
桓温是晋明帝的驸马,因溯江而上灭亡成汉政权而声名大振,又三次出兵北伐(北伐前秦、羌族姚襄、前燕),战功累累。后独揽朝政十余年,操纵废立,有意夺取帝位,终因第三次北伐失败而令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王谢势力而未能如愿。
桓温曾在晚年逼迫东晋朝廷加其九锡,但因谢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也未能实现。死后谥号宣武。其子桓玄建立桓楚政权后,追尊为宣武皇帝。
人物生平
家世出身
田余庆所作龙亢桓氏世系图
根据《晋书》记载,桓温是东汉大儒桓荣之后。但据历史学家田余庆考证,桓温的高祖(或高伯祖、高叔祖)是三国时期在嘉平之狱中被司马氏诛杀的曹魏大司农桓范。
谯国龙亢桓氏沦为刑家,在西晋并非高门望族。桓彝南渡后交结名士,跻身江左八达之列,并“志在立功”,曾与明帝密谋平定王敦之乱,使得家族地位有所上升。桓温是桓彝长子,未满周岁时便得到名士温峤的赞赏,因此以“温”为名。
早期事迹
咸和三年(328年),桓彝在苏峻之乱中被叛军将领韩晃杀害,泾县县令江播也曾参与谋划。当时桓温年仅十五岁,枕戈泣血,誓报父仇。咸和六年(331年),江播去世。其子江彪等兄弟三人为父守丧,因怕桓温前来寻仇,预先在丧庐内备好兵器,以防不测。桓温假扮吊客,混入丧庐,手刃江彪,并追杀其二弟,终报父仇,由此为时人所称许。
桓温为人豪爽,姿貌伟岸,风度不凡,后娶南康长公主为妻,加拜驸马都尉,并袭父爵为万宁县男。咸康元年(335年),桓温出任琅琊内史(相当于太守)。后加辅国将军。
出镇荆州
建元元年(343年)七月,朝廷以桓温为前锋小督、假节,让他率部据守临淮(今江苏盱眙),协助荆州刺史庾翼北伐。同年十月,桓温升任徐州刺史,并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他与庾翼交好,曾相约一同匡济天下。
永和元年(345年),庾翼病逝,临终前请求让儿子庾爰之接掌荆州,但辅政的侍中何充却推荐桓温。丹杨尹刘惔认为桓温确有奇才,但亦有野心,不能让其掌握荆州形胜之地。他建议会稽王司马昱自领荆州,但司马昱却不肯采纳。同年八月,桓温升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并领护南蛮校尉,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兵权。
掌握朝政
平定蜀地
桓温出镇荆州后,打算西伐占踞巴蜀的成汉政权,以建立功勋。而当时的成汉正日渐衰微,皇帝李势更是荒淫无道。江夏相袁乔对此极力赞同,建议桓温率领一万精兵轻军速进,直攻成都。同时,他认为北方的后赵政权不敢趁机进犯,以打消桓温的顾虑。桓温遂决定伐蜀。
桓温灭蜀之战经过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永和二年(346年)十一月,桓温上疏朝廷,请求伐蜀,但未等朝廷回复,便与征虏将军周抚、辅国将军司马无忌率军西进。他命袁乔率二千人为前锋。朝廷得知后,忧虑不已,认为他兵力过少,又深入险要偏远的蜀地,担心他最终会兵败而回。唯有刘惔认为桓温必能灭蜀。
永和三年(347年)二月,桓温兵至青衣(今四川名山北)。李势命将领李福、昝坚率大军赶赴合水,以抵御晋军。汉军诸将欲在江南设伏,昝坚却从江北鸳鸯琦渡江,向犍为(今四川彭山东)开进,结果与晋军异道而行。同年三月,桓温兵至彭模(今四川彭山东南),留下参军周楚、孙盛看守辎重,自己亲率步兵直趋成都。李福回军袭击彭模,被孙盛等人击退。而桓温则三战三胜,击败李权等部汉军,进逼至成都城下。
昝坚赶到犍为,未遇晋军,便从沙头津(今四川新津南)渡江还军,却得知晋军已攻至成都城外十里陌,因此不战自溃。李势只得集结所有兵力,在成都城外的笮桥与晋军决战。当时战况惨烈,晋军前锋失利,参军龚护战死,汉军的箭矢甚至射到了桓温的马前。诸将皆惧,意欲退兵,而鼓吏却在这时误击前进鼓。袁乔乘势督促军士奋战,终于反败为胜,大败汉军。桓温趁胜攻入成都,并焚毁小城。李势乘夜逃走,远遁九十里,最终决定投降。桓温接受投降,将李势送往建康。成汉政权至此灭亡。
桓温平蜀后,在当地举任贤能,援引贤才为己用,将成汉旧臣王誓、王瑜、邓定、常璩等人辟为参军,成功安抚蜀地。但王誓、邓定不久便举兵叛乱,最终都被晋军讨平。桓温在蜀地留驻一个月,便班师返回江陵(今湖北江陵)。永和四年(348年),朝廷封赏平蜀之功,欲封桓温为豫章郡公,却被尚书左丞荀蕤劝止。最终,桓温被封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临贺郡公。
逼废殷浩
平蜀之战使得桓温声名大振,朝廷忌惮不已,担心他日后难以控制。会稽王司马昱只得让扬州刺史殷浩参与朝政,以期能对桓温有所抑制。桓温虽有不满,但因熟知殷浩为人,知其难有作为,对此并不担心。当时,桓温治下有八州之地,自行招募军卒、调配资源,逐渐形成半独立状态,渐露不臣之心。朝廷对他已不能征调如意,但求羁縻而已。因国中无事,君臣尚能相安。
永和五年(349),后赵皇帝石虎病死,北方形势大乱。桓温立刻上疏朝廷,请求北伐,但却始终未得回复。永和七年(351年)十二月,桓温再次“拜表辄行”,率五万大军顺流而下,至武昌(今湖北鄂城)而止。朝廷为此惊恐不安,殷浩也打算辞官避让。司马昱亲自写信给桓温,极力劝阻,终使桓温率军还镇,返回荆州。后来,朝廷又拜桓温为太尉,被桓温拒绝。
此后两年间,殷浩数次北伐,欲进据洛阳,修复园陵,但却屡次战败。军需物资更被掠夺殆尽,朝野怨恨不已。永和十年(354年)正月,桓温上奏朝廷,列举殷浩罪状,迫使朝廷将殷浩废为庶人。从此,朝廷内外大权尽归桓温,朝中已无人再能阻止桓温北伐。
三次北伐
一伐前秦
桓温伐秦之战经过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永和十年(354年)二月,桓温率军北伐前秦。他亲率步骑四万自江陵出发,由水路自襄阳入均口(今湖北均县西),然后自淅川(今河南淅川东)直趋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同时命梁州刺史司马勋兵出子午道,合击秦军。晋军历经数次血战,生擒前秦将领郭敬,击退淮南王苻生,顺利进入关中。前秦皇帝苻健命苻苌、苻雄、苻菁等将领率五万军队屯兵峣柳(今陕西商县西北),以阻挡晋军。
同年四月,桓温转战至灞上(今陕西西安东)。苻苌等部秦军退守长安城南,苻健自领羸兵六千固守内城,附近郡县更是纷纷来降。桓温抚喻百姓,使其安居复业。关中百姓牵牛担酒沿路迎接,许多老人更是疼哭失声:“没想过今天还能再次见到官军!”
桓温进入关中时,正值麦收时节,他就打算就地收麦,以解决军粮问题,于是屯兵不前。苻健闻听晋军收粮,猜到恒温军中粮草不足,遂采取坚壁清野的方式,使得晋军粮秣不继。六月,桓温被迫撤返江陵,并将关中三千多户百姓一同迁走。秦军随后趁势追击,晋军大败,伤亡甚众。
桓温北伐期间,隐居关中的王猛曾前来拜见,并大谈当世之事,旁若无人,深得桓温的赏识。桓温撤退时邀请王猛一同南下,并任命他为高官督护。但王猛却不肯跟随,留在了北方。
二伐姚襄
永和十二年(356年)二月,桓温数次上表,请求朝廷移都洛阳,修复园陵,但都没有得到朝廷同意。不久,朝廷拜桓温为征讨大都督,都督司、冀二州诸军事,负责征讨事宜。七月,桓温自江陵出兵再次北伐,并命督护高武据守鲁阳(今河南鲁山),辅国将军戴施屯驻河上,进逼许昌、洛阳。同时,他上疏朝廷,请求徐、豫二州出兵淮、泗,进入黄河,以配合作战。
同年八月,桓温兵至伊水(在今洛阳城南)。羌族首领姚襄正围困洛阳,闻桓温来攻,撤军而回,在伊水之北拒水而战。桓温亲自披甲督战,命晋军结阵而进,终于大破姚襄,收复洛阳。他进入金墉城,拜谒先帝皇陵,并设置陵使修复皇陵。不久,桓温班师南回,并将三千多家归降百姓南迁至长江、汉水一带。
桓温返回荆州后,先后命部将剿平蛮贼文卢、妖贼李弘,将首级传送建康(今江苏南京)。但与此同时,收复的司隶、豫州、青州、兖州等地再次失陷。升平四年(360年),朝廷封桓温为南郡公,并将其原有爵位临贺郡公降为县公,封授给其次子桓济。
移镇姑孰
隆和元年(362年),前燕将领吕护进攻洛阳。河南太守戴施弃城而逃,冠军将军陈祐遣使告急。五月,桓温派竟陵太守邓遐率三千人协助守城,再次上表要求迁都洛阳,并建议将永嘉之乱后流亡江南者全部北徙,以充实河南之地,皆被朝廷驳回。后来,朝廷又以交州、广州偏远为由,免去桓温的交广二州都督,改授其为都督并司冀三州诸军事。桓温上表推辞。
兴宁元年(363年),朝廷加授桓温为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赐其羽葆鼓吹一部。二年(364年),桓温率水师进驻合肥,准备北伐。五月,朝廷进封桓温为扬州牧、录尚书事,遣侍中颜旄宣旨,召其入朝参政。桓温以中原尚未恢复为由推托。朝廷不许,再次征桓温入朝,但当桓温赭圻(今安徽繁昌西)时,却又尚书车灌前来制止。桓温遂驻军赭圻,上表辞去录尚书事一职,只遥领扬州牧。
兴宁三年(365年),前燕再次攻打洛阳,陈祐出逃。司马昱得知,与桓温在洌洲(在今安徽和县)会面,命他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准备征讨之事,但最终因晋哀帝驾崩而作罢。?[48]太和三年(368年),桓温获加殊礼,位在诸侯王之上。
三伐前燕
桓温伐燕之战经过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太和四年(369年)三月,徐兖二州刺史郗愔致信桓温,表示愿意与他共同辅佐王室,请求率部出河上。当时,北府兵卒悍勇,桓温不愿让郗愔掌握京口(今江苏镇江)重镇。郗愔之子郗超为桓温参军,暗中将原信毁掉,并以父亲的名义伪造信件,自称老病,请以闲职休养。桓温便顺势改任郗愔为会稽内史,自领徐兖二州刺史,兼并了郗愔的军队。
同年四月,桓温亲率步骑五万,与江州刺史桓冲、豫州刺史袁真一同北伐前燕。他率军攻湖陆,擒获燕将慕容忠,进逼金乡。当时正逢大旱,水道不通,桓温便让人在钜野开凿水路三百里,使船只由清水进入黄河。郗超建议桓温尽率全军直击前燕国都邺城,或者坚守河道,控制漕运,储蓄粮食,直至明年夏天再继续进攻。他认为如不速战速决,当战事拖延至秋冬后,在水量减少而北方早降温的客观条件之下,会令晋军更难维持。但桓温全都不听。
七月,燕国大将慕容垂、傅末波等人率八万大军前来抵抗晋军,两军对峙于枋头(在今河南浚县)。桓温命袁真进攻谯、梁,并打开石门水道。但袁真始终无法开通石门,最终晋军军粮耗尽。九月,桓温焚毁战船,退军而去。慕容垂率八千骑军追赶,与晋军战于襄邑(今河南睢县西)。桓温大败,死伤三万人。
晚年弄权
攻陷寿春
桓温兵败后,退至山阳(今江苏淮安),收集散卒,并将战败之罪委于袁真。他上疏朝廷,请废袁真为庶人。袁真不服,据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叛变,并暗中勾结前秦、前燕。朝廷不但不敢追究桓温的兵败之责,还命侍中罗含带着牛酒到山阳犒劳桓温,并任命其子桓熙为豫州刺史。后来,桓温又移镇广陵(今江苏扬州)。
太和五年(370年)二月,袁真病死,部将朱辅拥立其子袁瑾为豫州刺史。前燕、前秦都遣军援助袁瑾,桓温命部将竺瑶、矫阳之率军迎战。燕军先至,在武丘(今河南沈丘东南)与竺瑶交战,结果大败而回。同年八月,桓温率二万军队攻打寿春,并筑起长围,将城池团团围困。袁瑾只得婴城固守。
太和六年(371年),前秦将领王鉴、张蚝率军援救袁瑾,结果被桓温部将桓伊、桓石虔(桓温之侄)击败。不久,桓温攻破寿春,俘获袁瑾,将袁瑾、朱辅及其宗族数十人全部送往建康斩首。袁瑾妻女被赏赐将士,所侍养的数百乞活军则被活埋。从此,豫州彻底落入桓温之手。桓温掌握了进入建康的锁钥。
废帝立威
桓温自负才能过人,久怀异志,因此发动北伐希望先建立功勋,然后回朝接受九锡,从而夺取政权。但因第三次北伐失败,声望大减,图谋不成。寿春之战后,桓温曾问郗超道:“这次胜利能雪枋头兵败之耻吗?”郗超则表示不能,并建议桓温效仿伊尹、霍光,废立皇帝,以重立威权。桓温遂决定废黜皇帝司马奕。
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桓温带兵入朝,威逼褚太后废除司马奕的帝位。他诬称司马奕因阳痿不能生育,让宠臣相龙、计好、朱炅宝等人与后宫美人私通,所生三子将冒充皇子建储为王。褚太后只得集百官于朝堂,下诏废司马奕为东海王。而后,桓温亲率百官至会稽王邸,迎司马昱入朝,拥立为帝,是为晋简文帝,改元咸安。
晋朝开国百余年,从未发生废立之事。桓温擅行废立,不仅令百官震栗,自己也紧张不已。前秦皇帝苻坚对此不以为然,他道:“桓温此前败于灞上,而今又败于枋头,十五年内两次使国家军队遭受重大打击。不但不反思过错,向百姓谢罪,竟还废黜君主。六十岁的老叟如此举动,如何自容于天下?”
清除异己
桓温废立后,对朝中的异己力量大加废徙。
位于遂宁市的桓温雕塑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武陵王司马晞好习武事,又在朝中担任太宰重职,素为桓温所忌。桓温以“聚纳轻剽,苞藏亡命”为由弹劾司马晞,免去司马晞与其子司马综、司马囗的官职,让他们返回封地。后来,桓温又逼新蔡王司马晃自首,称与司马晞、司马综、著作郎殷涓、太宰长史庾倩、散骑常侍庾柔等人谋反,将他们收付廷尉,请予诛杀。简文帝不许。最终,司马晞、司马晃被废为庶人,殷涓、庾倩、庾柔等人都被族诛。
颍川庾氏是高门望族,势力强盛,庾希、庾倩等兄弟六人皆为朝中显贵,深为桓温所忌。庾倩、庾柔被诛后,庾蕴饮鸩自尽,庾希则与弟弟庾邈、儿子庾攸之逃入海陵(今江苏泰州)陂泽。青州刺史武沈是庾希表兄,暗中为他供应粮饷。庾友因儿媳桓氏是桓温侄女,得到求情,最终得以幸免。
咸安二年(372年),桓温得知庾希兄弟的踪迹,派军队搜捕。庾希遂与武沈之子武遵在海边聚众抢夺船只,乘夜攻入京口,赶跑晋陵太守卞耽。他们打开监狱,放出数百囚徒,发放兵器,宣称奉密旨除桓温。卞耽逃往曲阿(今江苏丹阳),征发诸县乡兵两千人,与庾希对抗。庾希战败,退守城池。桓温又命东海太守周少孙征讨。周少孙攻克京口,擒获庾希等人。最终,庾希、庾邈、武遵以及子侄、部众全被斩于建康。
桓温诛除庾氏,威势极盛。侍中谢安见而遥拜,更以君臣称作二人关系。而简文帝虽被立为皇帝,但却形同傀儡,常担心被桓温废黜,甚至向郗超询问桓温是否会再行废立。郗超以家族百口担保不会再发生政变,简文帝这才稍微安心。
拒不入朝
简文帝继位不久,便进封桓温为丞相,留其在京师辅政。桓温辞让不受,率军返回白石(今安徽当涂西),还镇姑孰。后来,简文帝又派侍中王坦之征召桓温,请其入朝辅政,并增食邑万户。桓温再次推辞。
咸安二年(372年)七月,简文帝病重,急召桓温回朝,并在一昼夜内连发四道诏书。桓温仍推辞不肯入朝。简文帝只得传下遗诏,让桓温摄政,效仿周公。但侍中王坦之却据理力争,将遗诏中的“摄政”改为“辅政”,依照诸葛亮、王导旧例。随即,简文帝驾崩。桓温原以为简文帝临死会禅位给自己,或让自己摄政,而今大失所望,怨愤不已。
简文帝驾崩后,群臣惧于桓温,不敢拥立太子,都认为应请桓温决定。尚书仆射王彪之极力反对,太子司马曜方才得以继位,是为晋孝武帝。褚太后认为孝武帝年幼,且正在居丧期间,再次提议让桓温摄政,结果被王彪之阻止。后来,孝武帝又命谢安征桓温入朝辅政,并加其前部羽葆鼓吹,赐武贲六十人。桓温仍旧辞让,既不接受,也不入朝。?[80]?
病重而死
宁康元年(373年)二月,桓温带兵入朝,拜谒皇陵。当时,京中流言四起,都说他此次入京是要诛除王谢、颠覆晋朝。朝廷命谢安、王坦之率百官到新亭(今南京西)迎接,拜于道侧,朝中位望稍高者皆惊慌失措。但桓温却只以“卢悚入宫”一案,将尚书陆始收付廷尉。不久,桓温患病,返回姑孰,前后在京不过十四天。
桓温回到姑孰后,病渐沉重,但仍逼朝廷加其九锡之礼,并多次派人催促。谢安、王坦之见桓温病重,以袁宏所撰锡文不好为由命其修改,借此拖延。同年七月,桓温姑孰病逝,终年六十二,至此锡文仍未完成。朝廷追赠桓温为丞相,谥号宣武,丧礼依照安平献王司马孚、霍光旧例,又赐九旒鸾辂、黄屋左纛等物。
桓温死后,将兵权交付弟弟桓冲,南郡公爵位则由幼子桓玄袭封。世子桓熙不服,遂与叔父桓秘、弟弟桓济谋杀桓冲,结果被桓冲发觉,都被流放长沙。元兴二年(403年)十一月,桓玄代晋称帝,建立桓楚,追尊桓温为宣武皇帝,庙号太祖,墓为永崇陵。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金陵物
东晋是一个士族之间相互扶持、相互侵轧的王朝,而皇帝不过是各方势力平衡下的一个产物或者说是一个摆设而已。在这样一个非典型王朝中,不允许一家独大,不仅是平常百姓出头很难,即使是士族出身的人想要打破平衡也绝非易事。
而桓温就做到了。
“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桓温是一个枭雄,但与曹操、司马懿这样的枭雄不一样,桓温更看重的是“名”,无论是好名声还是坏名声。
要评判桓温的一生,就不得不说他的功与过。
一、少年意气
桓温出身于谯国桓氏。桓氏从汉朝开始就是名门望族,发展到桓温的父亲桓彝这一代时仍然是世家大族,桓彝本人也是“江左八达”,是江左名士。
公元328年,为抵御反叛朝廷的苏峻,桓彝死守宣城,被叛军将领韩晃以及江播等人所杀,身为桓彝长子的桓温时年十五岁。父亲桓彝死后,桓温“枕戈泣血,志在复仇”,三年后江播病死,桓温于是装作去吊唁,胸怀利刃,在葬礼上手刃江播三个儿子,报得父仇。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来,一方面桓温行事果决,像一个快意恩仇的侠士;另一方面,桓温不会被世道的条条框框所约束,敢于建功立业,为常人之所不能为。
二、灭成汉
公元346年,桓温趁成汉内乱,率军西伐。此时的桓温已经娶南康公主为妻,受宰相何充、会稽王司马昱赏识,接庾翼的班,被任命为荆州刺史,镇守荆楚之地,成为东晋重臣。而此时的成汉政权经过一系列内乱之后,帝室与各大士族之间矛盾重重,成汉皇帝李势杀人夺妻,残杀忠良,荒淫无道,正是桓温灭成汉的大好时机。
桓温率领袁乔、周抚、孙盛等人抵达彭模,听从袁乔“全军而进,弃去釜甑,赍三日粮,以示无还心,胜可必也”的建议,率军直取成都。恰好这时候的成汉大将昝坚犯了个致命错误,以为桓温会从犍为进军,便率人在犍为等着,没想到桓温已经打败成汉大将李权、一路杀到成都城下,等昝坚反应过来的时候桓温距离成都城只有十里之遥。
李势亲自率军与桓温战于成都城外,桓温战事失利,损了手下大将龚护,自己的马也被射死,晋军大惊,想要撤退。但是在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很多时候历史就是被一个巧合、一个小人物甚至是一个小错误改变的,桓温也是通过一个小小的误会扭转了整个战局。手下击鼓的士兵以为是要进兵,把本来的鸣金收兵变成了击鼓进军,袁乔则趁机拔剑督战,激励士气,顿时间晋军士气大振,大破李势军队,从而攻进成都城,赶走李势。
公元347年,李势顺理成章地上降表,舆梓面缚投降桓温,桓温仅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便灭了成汉政权。
成汉的灭亡有历史的巧合,更有其必然性,桓温不过是给本就风雨飘摇的成汉政权推了一把力,加了一把火而已。也正是通过灭亡成汉政权,桓温声名显赫,声威大震,光是这一个功劳就足以使他傲视东晋朝野,成为东晋最能打仗的一个统帅。
三、北伐
灭了成汉后,桓温基本上控制了长江中上游地区。刚好在这段时期,东晋掌权者重新洗牌,庾冰、庾翼、何充等人相继离世,入朝辅政的是此后与桓温相爱相杀的会稽王司马昱。司马昱清心寡欲,擅长轻谈,但他包括许许多多的当朝名士都不允许桓温一家独大,于是司马昱找了一个人来制衡桓温,这人是殷浩。
东晋名士把殷浩比作管仲、诸葛亮,“于时拟之管、葛”。论排场,殷浩足够大,隐居十余年,就是不出山。但是论才能,把他比作管、葛是对二人最大的侮辱。公元352年,在桓温的屡次要求北伐呼声中,司马昱以殷浩为统帅,率荀羡、谢尚等人北伐,以期建立功勋,制衡桓温。殷浩重用羌人降将姚襄,结果反为他所卖,中了姚襄埋伏,大败而回,成为一时笑柄。
殷浩失败后被废为庶人,东晋朝野这才意识到真正能打的只有桓温一人而已,桓温也借机独揽大权,开始北伐。
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354年,桓温率四万大军从江陵出发,向北打到青泥。前秦皇帝苻健派太子苻苌、三子苻生以及弟弟苻雄率大军与桓温战于?i柳,这一战十分惨烈,苻生左冲右突,表现勇猛,但桓温率军力战,杀退前秦兵。之后桓温驻军霸上,乡亲父老都执手大哭“不图今日复见官军”。后来桓温粮草不继,麦子又被苻健派人收了,只好退兵回国,退兵过程中损失惨重,第一次北伐宣告失败。
这次北伐虽然失败,但是意义十分重大,这是西晋灭亡以后,第一次有人重回故地,而且战斗过程中射伤苻苌,苻健、苻雄、苻苌三人都在不久后死去,前秦开始进入苻生的暴政时代。
第二次北伐在公元356年,桓温率军攻打洛阳。此时的洛阳由东晋叛将周成占据,而姚襄也在攻打洛阳。于是桓温与姚襄在洛阳城南的伊水相遇,姚襄故技重施,派人设下埋伏,静待桓温,但是桓温不是殷浩,早就看透了姚襄计谋。姚襄此计不成,只好与桓温正面交锋,双方交战于伊水,姚襄大败,周成投降,桓温入主洛阳,修缮园陵。
桓温的三次北伐中,以第二次北伐成果最大。但是整个东晋士族都在与桓温抗衡,阻挠北伐大计,桓温再次因粮草不继而退兵,数年后的洛阳又得而复失。
第三次北伐发生在公元369年,这次的对手是失了慕容恪的前燕。桓温带着桓冲、袁真、郗超、朱序等将,率领五万大军一路北上高歌猛进,所向披靡,连败前燕大将慕容忠、慕容厉、慕容臧等人,前燕只好向前秦割地求援,甚至考虑迁都回辽东龙城。然而在前景一片大好的时候,桓温遇到了战场上最强的对手——慕容垂。
慕容垂是前燕吴王,才能不在慕容恪之下,在英雄辈出的两晋南北朝时期都赫赫有名,战功卓著,这时候已经成为前燕救命的稻草。他得到前燕皇帝慕容?サ闹赜煤螅?牖肝孪嘀庞阼释贰?/p>
而桓温遇到劲敌慕容垂后,再次遇到了粮草的问题,又与慕容垂几次交手不利,只好率军南撤。桓温一路撤,慕容垂一路跟,终于在襄邑找准时机,与早就埋伏在此的慕容德夹击桓温,而前来增援的前秦将领苟池、邓羌则趁机痛打落水狗,前燕、前秦合击桓温,桓温吃到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败仗。
此战,东晋方面损兵折将,死伤三万余人,桓温的第三次北伐以大败而告终,给桓温的军事生涯蒙上了阴影。然而,第三次北伐一样意义深远,前燕为求前秦的援兵,曾许诺割让虎牢以西之地,但是打败桓温后慕容?シ椿冢?扒靥焱踯藜嵩蛞源宋?杩诮?デ把啵?佣?骋槐狈健?/p>
桓温既没有祖逖的忠肝义胆,正气凛然;更没有刘裕的战果累累,气吞山河,更多的是东晋王朝内部的勾心斗角、桓温的一己私利和坐失战机,三次北伐显得不那么纯粹,不过是给政治服务的工具而已。
但是在当时东晋王朝偏安一隅、得过且过的大环境下,桓温殊属不易。在第二次北伐取得洛阳后,桓温曾经上表请求迁都,东晋君臣已经偏安惯了,无人同意,才冠江东的孙绰便直言迁都是“舍安乐之国,适习乱之乡;出必安之地,就累卵之危”。
东晋上下只是想窝在江南,得过且过,同时士族之间达成平衡,所以桓温的数次粮草不继也就很好理解了。
四、权倾朝野
第三次北伐大败后,桓温声望大减。于是桓温通过废立皇帝来提高威望,公元372年,桓温废掉晋帝司马奕,另立司马昱为帝。司马昱是一个典型的清谈家,与桓温既是好友又是政敌,当年司马昱就是为了打压庾氏才让桓温上位当了荆州刺史,之后桓温持续坐大,司马昱又不得不转而打压他,从好友变成政敌。司马昱继位后,战战兢兢,每次见了桓温都以泪洗面,桓温想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不成。
之后桓温继续剪除异己,先后害死司马、司马晃以及庾氏一族,连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谢安见了桓温都以君臣之礼相见。
司马昱在位仅仅八个月就病死,桓温本以为司马昱死后会将皇位传给自己,没想到诏书被王坦之、谢安一改再改,只等来了一个“如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要自己辅佐晋室。
桓温大失所望。公元373年,桓温在姑孰病重,弥留之际仍然想得到朝廷“加九锡”的赏赐,但是谢安、王坦之二人在朝中万般阻挠,将诏书改了又改,终于熬到了桓温病死。
终桓温一生,有称帝野心,离称帝也只有一步之遥,但始终没有触及到这个目标。直到公元403年,桓温之子桓玄在建康称帝,才追尊桓温为宣武皇帝。
五、真名士自风流
很多人认识桓温不是因为他的文治武功,不是他的北伐,不是他的“庚戌土断”,而是因为辛弃疾的那句“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h英雄泪!”。
桓温是个野心勃勃的枭雄,这在东晋的清谈名士中显得格格不入,那些名士自诩风流,但是桓温才是真风流、真性情。桓温自比刘琨,当老婢说他和刘琨长得没那么像的时候,桓温“褫冠解带,昏然而睡,不怡者数日”,流露出真性情。
“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从古至今没有一个枭雄敢像桓温一样这么直白地说出这句话。
有一次桓温穿着戎装,好友刘?次仕?袄显粲?执撕巫鳎俊被肝禄卮稹拔胰舨晃?耍?浔材堑米”,“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晋朝君臣崇尚“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无人怀念故土,虽然桓温的出发点是为了自己的野心,但是他好歹北伐了。不可否认,从某方面来说桓温是一个乱臣贼子,但是倘若晋廷上下一心,志在统一,那桓温是不是会甘心做个祖逖呢?
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烟花,我就是桓温桓宣武。
桓温是个牛逼的人,老子很欣赏他。 ——题记 公元312年,东汉名儒桓荣之后,宣城内史桓彝的长子呱呱坠地。此儿不但有奇骨,啼声更异,让前来探望的名士温峤感慨 「 ”真英物也”,并赐名为「 ”温”,从此踏上了他既流芳百世又遗臭万载的人生征程: 年十五,遭逢「 ”苏峻之乱”,父亲为韩晃、江播所杀,桓温枕戈泣血,志在复仇; 年十八,仇人江播去世,桓温诡称吊宾,混入丧庐,手刃其三子,扬名天下;后娶南康长公主,拜驸马都尉,袭爵万宁男。 年二十四,任琅琊内史,后加辅国将军。一路官运亨通,先守临淮,与荆州刺史庾翼投契,相期「 ”宁济之事”,后任徐州刺史,并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 年三十三,晋明帝驳回庾翼父死子继的请求,以桓温为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假节。 年三十五,率众西伐蜀地,于第二年攻灭了割据政权成汉,安抚蜀地,声名大振,进位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贺郡公,治下诸州形同割据。会稽王司马昱请殷浩出山,与之抗衡,君臣尚能相安。 年三十九,北方后赵皇帝石虎病死,中原大乱,桓温屡次请求北伐未果,拜表出兵东进,已至武昌。满朝震惊,司马昱写信劝阻,桓温撤军,拒封太尉。 年四十一,殷浩北伐,屡战屡败,朝野共愤。桓温上奏废黜殷浩,从此大权在握。 年四十二,北伐前秦,连挫秦兵,已攻至霸上,遇到了扪虱论天下的王猛。长安近在咫尺,后在相持阶段,逡巡不进,加之粮秣供应不足,最终失利撤军。 年四十四,大败姚襄,收复故都洛阳,拜谒先帝皇陵,后获封南郡公。 年五十,加封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和假黄钺。深感「 ”外难未弭,内弊交兴”,后提出著名的《七项事宜疏》。 年五十二,主持「 ”庚戌土断”,使侨户上籍纳租,限制士族特权,大大提升国力。 年五十七,北伐前燕,刚愎自用致使枋头兵败,死者三万余,桓温深以为耻。 年五十九,废帝立威,将司马奕赶下皇位,拥立司马昱为帝,是为东晋简文帝。 年六十二,求赐九锡之礼不得,病逝。兵权交由弟弟桓冲,爵位由子桓玄继承。 桓温的一生是张扬而热烈的,却也是自卑而压抑的。刑家出身(在上一回中,我们说了他的祖上很可能是高平陵事变中被杀的桓范,见文后链接),无心玄学,出身行伍都是他的原罪,令他饱受轻视、侮辱和否定。根正苗红的世家们耻与之通婚(「 ”蓝田大怒,排文度下膝曰:恶见,文度已复痴,畏桓温面?兵,那可嫁女与之!”——《世说新语》) 更有人言必讽其为「 ”老兵”(「 ”(谢)奕每因酒,无复朝廷礼,尝逼(桓)温饮,温走入南康主门避之。奕遂携酒就听事,引温一兵帅共饮,曰:失一老兵,得一老兵,亦何所怪。”——《晋书.谢奕传》),讪笑他清谈的「 ”N流水平”(刘尹与桓宣武共听讲《礼记》。桓云:「 ”时有入心处,便觉咫尺玄门。”刘曰:「 ”此未关至极,自是金华殿之语。”《世说新语》),无论他取得怎样的成就,无论他为朝廷做出多少的贡献,官再大,娶了公主,也始终不被「 ”第一流”接纳。 好在挫折和打击丝毫没有磨灭他的理想与野心,像他这样的人,又岂能为了明哲保身,脱离现实,不以经济邦国为计,成日高谈虚论? 「 ”桓宣武与殷、刘谈,不如甚,唤左右取黄皮袴褶,上马持矟数回,或向刘,或拟殷 ,意气始得雄。”(《裴子语林》.裴启)既然嘴上说不过,那就武艺上见真招吧!他学会了以自己的雄豪而骄傲,在军事上,在沙场上,在马背上找到了自己的天地。桓温与清谈贵族的矛盾固然有品位,喜好和家庭背景差异性的原因,但究其根本,是双方政治利益的直接对立。士族不希望出现强势的君主,更不希望出现强势的权臣,最好永远君弱臣强,皇室依仗高门士族,这样既得利益才能代代相传,福泽绵长(「 ”晋室衰弱,温专制其国,晋之朝臣未必皆与之同心。故温之得志,众所不愿也,必将乘阻以败其事。”《资治通鉴》) 那么对于桓温而言,把这帮人从朝廷里赶出去,除了个人恩怨,更是实现他个人政治野心的必选项,因为他有梦想。「 ”我若不如此,卿辈哪得坐谈?”(《世说新语》)国破家亡的惨剧,在永嘉年间已经上演一次,可惜这帮风流名士忘性太大,苟且偷安,鄙视武人。 他留给我们太多真实的可爱,有慨叹生命短暂,青春难驻的「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有鄙视王述、王濛清谈水准的「 ”顾看两王掾,辄翣如生母狗馨”;有追星失败的「 ”温于是褫冠解带,昏然而睡,不怡者数日。”(桓温的偶像是刘琨,曾经问刘琨当年的婢女自己长相是否像刘琨。婢云:「 ”面甚似,恨薄;眼甚似,恨小;须甚似,恨赤;形甚似,恨短;声甚似,恨雌。”——《晋书》);更有不愿籍籍无名,为文、景所笑的「 ”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世界上有且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乱世男儿桓温成功过,失败过,巅峰过,也低谷过。他奋不顾身地在东晋的乱中取静,偏安一隅中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存在和对生活的热爱——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