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同样都是专权的大夫,鲁国的“三桓”为什么没有取代国君

以史为鉴 2023-07-12 13:08:55

同样都是专权的大夫,鲁国的“三桓”为什么没有取代国君

同样都是专权的大夫,鲁国的“三桓”为什么没有取代国君?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周朝的礼乐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步解体崩溃,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发展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再发展到“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春秋中后期,很多诸侯国君的实权都被本国的大夫架空。

比如晋国六卿、齐国田氏都是架空国君的专权大夫,导致“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但奇怪的是,鲁国的专权大夫“三桓(季氏、孟氏、叔氏)”却没有取代国君。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鲁国在春秋是个尚可自保而无力扩张的二等诸侯,这也限制了“三桓”的发展空间。正因如此,“三桓”虽然架空国君、瓜分国政,但“三桓”的势力始终没有发展到取代国君的程度。

其次,在春秋后期到战国初期,鲁国国君多次尝试重新夺回国政大权,比如鲁昭公讨伐季氏、平定阳虎之乱、孔子堕三都等等。最终鲁穆公时期的“公仪休改革”获得成功,国君逐渐夺回实权。

最后,齐国在战国初期数次征伐鲁国,先后占领了孟氏的主城成邑和叔氏的主城郈邑。主城是大夫架空国君、控制国政的基础,失去主城的孟氏、叔氏自然大幅衰落,对鲁国国君再无威胁。

孟氏、叔氏衰落后,孤掌难鸣的季氏也在国君的打击下难以支撑,便以费、卞、东野三地自立为费国。季氏独立为费国后,“三桓”的势力在鲁国彻底消失,自然也无法取代鲁国国君了。

鲁国的三桓是怎样形成、发展、消亡的?春秋鲁国建立了哪些特别的土地军赋制度?

三桓,春秋鲁国卿大夫孟氏(亦称仲氏)、叔孙氏、季氏三家的合称。因为三家出自鲁桓公,故史称“三桓”。   三桓为孟氏、叔孙氏、季氏,而非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以往有众多学者认为孟孙、叔孙、季孙皆为氏称,实误。“孙”为尊称,对于孟氏和季氏,“孟孙某”、“季孙某”仅限于宗主的称谓,宗族一般成员只能称“孟某”、“季某”。所以,“孟孙”、“季孙”并不是氏称。考之《左传》,只有“孟氏”、“季氏”的字样,而无“孟孙氏”、“季孙氏”的字样。叔孙氏的情况比较特殊,起先为叔氏,后来公子牙(字子叔)之后立叔氏,原来的叔氏改称叔孙氏。    鲁桓公有子庆父、同、牙、友,庆父最大(庶长子),是为孟,太子同即庄公,牙是为叔,友是为季。公子庆父、公子叔牙、公子季友,其后代分别被称作孟氏、叔孙氏、季氏。因出自桓公,合称“三桓”。鲁国公室自宣公起,日益衰弱,而国政被操纵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孔子曾经试图改变卿大于公的局面,但是在三桓强大的实力面前,无法成功,最终被赶出鲁国。鲁国末年,三桓强盛而公室微弱如同小侯。“悼公时期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鲁穆公元年(公元前315年),穆公实行改革,任命博士公仪休为鲁相,从三桓收回政权,国政开始奉法循理。季孙氏据其封邑费、卞、东野成为独立小国,而孟孙氏的封邑成、叔孙氏的封邑郈,都已被齐国攻陷。三桓就此退出了鲁国的权力中心。 公元前594年,鲁国开始经济变革,前后持续百余年,其中内容,《春秋》仅记有“初税亩”、“作丘甲”、“用田赋”九字。《左传》记叙也非常简单: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藉,以丰财也。(《左传·宣公十五年》。)为齐难故,作丘甲。(《左传·成公元年》。)十二年春王正月,用田赋。(《左传·哀公十二年》。)鲁国的这三件事表明了一个连续的变革过程。西周时期,剥削的实现以对被剥削者集团整体的直接控制为基本前提,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初税亩”先将租税征收转移至土地,这标志着国家(统治者、剥削者)对被剥削者的人身控制已达及人户,同时标志着国家授田制的实施;“作丘甲”将军赋扩大至鄙民,虽然直接的征收依据是被剥削者人身,但对人户的度量标准还是土地;而“用田赋”则将军赋征收也转移至土地。国家各方面的租税征收都以土地为基本依据,则说明国家授田制度已趋成熟且全面实施,与战国授田制下秦魏之“勿令为户,勿予田宇”,“顷入刍二石、稿三石”之类相同。

鲁国三桓分别是怎样衰亡的?

桓公生子同、庆父、叔牙、季友。子同即鲁庄公,生子般。鲁庄公病危时向叔牙询问继承君位者,叔牙举荐庆公,季友则表示誓死支持子般。为了除掉异己,季友派针季送毒药给叔牙,威胁说:“饮此有后于鲁,不然,死且无后。”叔牙不得不饮鸩自尽。季友将叔牙后代立为叔孙氏。 鲁庄公三十二年八月癸亥,鲁庄公去世,子般即位。十月己未,庆父派人刺杀了子般。季友逃奔到陈国。庆父立鲁闵公。第二年八月,在鲁闵公的请求下和齐国的支持下,季友返国。是年冬天,齐国仲孙湫视察鲁国内乱,回去后说道:“不去庆父,鲁难未已。”鲁闵公二年,庆父派人刺杀了闵公。但此时鲁国国内对庆父一片反对之声,庆父不得不仓皇逃到莒国,而季友带着鲁僖公从邾国回来,立僖公。季友贿赂莒国以求得庆父,莒国把庆父送回。庆父派弟弟公子鱼去请求季友宽恕,被季友一口拒绝。公子鱼哭着返回,庆父听到哭声,叹息道:“奚斯之声也。”(注:奚斯是公子鱼的字)于是就自缢了。季友立庆父后代为孟孙氏。 关于季友之名,有段传说。季友将出生时,鲁桓公让人占卜,卜者说:“男也。其名曰友,在公之右。间于两社,为公室辅。季氏亡,则鲁不昌。”季友出生时手上居然有个“友”字,于是鲁桓公给他取名“友”。 季友辅佐鲁僖公励精图治,其时鲁国相当强盛。《诗经 鲁颂 閟宫》就是歌颂鲁僖公的。 季友去世后,其孙被立为季孙氏。 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皆为鲁桓公的后代,所以被称为“三桓”,在政治上互相支持,联合执政,而大权则落在季孙氏的手中。 季孙氏自季文子(季友之孙)开始,季武子(文子之子)、季平子(武子之孙)、季桓子(平子之子)、季康子(桓子之庶子)相继执政,鲁国实权皆在其手中。 季文子,字行父,历相宣公、成公、襄公。当时公孙归父欲除去三桓,被他驱逐。鲁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一度为晋国拘留。 季武子,名宿。鲁襄公十一年即公元前562年,三桓三分公室,建立三军,各领一军。鲁昭公五年即公元前537年改为二军,四分公室,季孙氏得二分。从此,鲁国由季孙氏专权。 鲁国三桓四分公室,说明中国新型封建阶层开始战胜落寞的贵族阶层,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已开始转型。
希望采纳

季孙氏的周礼

“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周武王封周公旦于鲁,周成王授周公讨伐管蔡的大权,因此鲁为大国,而有三军。自鲁文公以来,鲁国日渐弱小,而且时常要听从霸主晋国(或者齐国楚国)的号令,如果军多,则贡献也多,这样一来国力不支,于是自减中军,只剩上下二军,属于公室,“有事,三卿更帅以征伐”不得专其民。
襄公十一年,季武子欲专其民,遂增设中军,三桓分三军之民。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分三军,一卿主一军之征赋。由此公室益弱而三桓渐强。
襄公十二年,三桓“十二分其国民,三家得七,公得五,国民不尽属公,公室已是卑矣”。
襄公三十一年,季武子不顾叔孙氏的反对,悍然立公子裯为鲁君,是为鲁昭公。
昭公五年,罢中军,而四分公室,季孙称左师,孟氏称右师,叔孙氏则自以叔孙为军名,“三家自取其税,减已税以贡于公,国民不复属于公,公室弥益卑矣”。
自此,季孙氏专权,三桓日益强大而鲁国公室日益弱小。
季武子生子纥,尚未立为卿就死了,于是季武子的孙子季平子继承了季孙氏,并且发扬光大了季孙氏。
昭公在位年间,季平子执政专权。他为人跋扈,与其他卿家大夫结怨,结果想要摆脱三桓凌驾公室现状的鲁昭公联合郈氏、臧孙氏,讨伐季平子。季平子一时慌了,连忙请罪。再三请罪而昭公不放弃攻打他的意愿,于是双方交战。此时,作为三桓的叔孙氏、孟孙氏发兵援救季孙氏,击败鲁昭公的军队。昭公无奈地逃到齐国。齐国伐鲁,气焰嚣张,自称“主君”,完全把逃难的昭公当成大夫看待。昭公于是往晋国求助。季平子却早有一着,他重金贿赂了当时晋国六卿,结果晋国让昭公暂居干侯。从此,季平子摄行君位,俨然鲁国君主。
季平子的这种僭越行为影响深远,日后他的家臣阳虎作乱,不能不说是受此影响,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至于他以人牺祭亳社的事情,只能说明当时的惯例是这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2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