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李秀宁为什么会力挺李世民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李渊正妻窦氏生了五个孩子,老大李建成,老二女儿李秀宁,老三李世民,老四李玄霸,老五李元吉。李玄霸就是评书李元霸的原型,文人,早早死掉了,并非评书所谓隋唐第一好汉。李渊当太原留守时窦氏已经死掉了,李世民跟着李渊在太原,李建成带着李元吉在河东(今山西临汾),李秀宁已经嫁给柴绍,定居长安。李渊起兵前夕让李建成兄弟和李秀宁夫妇回来共商大计,结果李建成带着李元吉回来了,柴绍却把老婆抛下自己跑了回来。
柴绍走的时候跟老婆商量,如果咱俩一起走,肯定会被朝廷怀疑,到时候谁都走不了。可是我要走了留下你又很危险,咋整。李秀宁说你先走,我一个妇道人家,到时候有危险会自己躲起来的,我有办法。柴绍走后,李秀宁回到鄠县(今陕西户县)李氏庄园,女扮男装自称李公子,将产业变卖赈济灾民,很快招收了一支几百人的队伍。当时有个胡人义军领袖,名叫何潘仁,自称总管,有好几万人,还没人收编,李秀宁就让家僮马三宝忽悠其归附,接着马三宝陆续说服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各率众数千人来会,一时声势大振。
当时李渊已经起兵跟朝廷公开对抗,因此长安城留守屈突通多次派兵征讨李秀宁,却被李秀宁打败。李秀宁治军严明,故远近奔赴者甚众,得兵七万人。很快李渊大军打到长安附近,李秀宁派万余精兵和李世民一部会师于渭水北岸,和李世民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指挥部,一起合围京城,军营中称李秀宁部为娘子军。长安城被拿下之后,李渊封李秀宁为平阳公主,因为李秀宁建立了赫赫军功,所以她的赏赐远超其他公主。
李渊拿下长安后,派李建成镇守关中,派李世民经略中原,派李孝恭征伐江南,派李秀宁防守李家大本营山西,她驻守的地方名叫苇泽关,位于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上,为出入山西的咽喉,因平阳公主率数万娘子军驻守于此,所以后世更名娘子关。山西是中原和关中的屏障,无山西则中原关中不稳。李世民和窦建德王世充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窦建德的幕僚就曾建议窦建德率领精兵围魏救赵绕道攻击山西,从背后捅李渊刀子,只可惜窦建德没有采纳此建议。
武德六年二月,李秀宁病逝。当时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已经浮出水面并且愈演愈烈。武德五年六月,李建成在魏征建议下取代李世民征讨刘黑闼,十二月得胜还朝,这是兄弟俩首次正面交锋。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争斗中,李秀宁是站在李世民这边的。因为她的丈夫柴绍一直在李世民帐前效力,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另外从个人感情来讲,李建成和李元吉从小玩到大,李元吉对李建成特别依赖,所以李元吉站在了李建成这一边。而李秀宁作为姐姐,更倾向于和聪明能干的二弟李世民走得更近。却跟成熟稳重的大哥李建成和张狂跋扈的小弟李元吉比较疏远。这是人之常情,即使普通家庭也如是。
众所周知,唐朝的第二任皇帝李世民,是一个非常雄才大略的人,他不仅在推翻隋朝,打下李氏江山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登基称帝之后更是文治武功,连蛮夷都纷纷前来朝拜,被奉为了“天可汗”。虽然他登上皇位的手段不太光彩,曾与同胞兄弟手足相残,但是他因此留下了一生的心理阴影,可见他并非薄情之人。这样看来,他比起自己的长兄李建成,要出色太多。
《新唐书》记载:“隐太子建成小字毗沙门。资简弛,不治常检,荒色嗜酒,畋猎无度,所从皆博徒大侠。”这样看来,有勇有谋的李元吉更应该支持李世民才对,毕竟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是他一母同胞的亲哥哥,在血缘上不存在亲疏远近之别。另外,他和李世民年龄相近,打江山的时候也一直跟随在李世民身边。可李元吉偏偏不按常理出牌,不仅一直在为李建成出谋划策,还数度怂恿李建成,甚至怂恿李渊,要除掉李世民。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新唐书》记载:“隐太子建成小字毗沙门。资简弛,不治常检,荒色嗜酒,畋猎无度,所从皆博徒大侠。”这样看来,有勇有谋的李元吉更应该支持李世民才对,毕竟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是他一母同胞的亲哥哥,在血缘上不存在亲疏远近之别。另外,他和李世民年龄相近,打江山的时候也一直跟随在李世民身边。可李元吉偏偏不按常理出牌,不仅一直在为李建成出谋划策,还数度怂恿李建成,甚至怂恿李渊,要除掉李世民。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李建成不仅是嫡子,还是长子,是李渊最正统的继承人,李元吉支持他也在情理之中。然而“阴鸷好兵”,性格暴虐,连救命恩人都照杀不误的李元吉真的会在乎所谓的正统和规矩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新唐书》记载,李元吉之所以一直在李建成身边,并非真心实意的支持,而是把李建成当枪使——他看中了李建成的昏庸无能,打算借李建成之手除掉优秀的李世民,然后由自己将李建成取而代之——“时秦王有功,而太子不为中外所属,元吉喜乱,欲并图之。”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李建成不仅是嫡子,还是长子,是李渊最正统的继承人,李元吉支持他也在情理之中。然而“阴鸷好兵”,性格暴虐,连救命恩人都照杀不误的李元吉真的会在乎所谓的正统和规矩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新唐书》记载,李元吉之所以一直在李建成身边,并非真心实意的支持,而是把李建成当枪使——他看中了李建成的昏庸无能,打算借李建成之手除掉优秀的李世民,然后由自己将李建成取而代之——“时秦王有功,而太子不为中外所属,元吉喜乱,欲并图之。”
可是,李元吉设计刺杀李世民的时候,李建成“固止之”,李世民这样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人,在玄武门之变后,一生都没能跨过这道槛,为什么李元吉就这么不顾手足之情呢?是因为他是天生的野心家,性格冷漠吗?小编认为,他真正看重的或许并非权力,甚至不是李渊座下那把龙椅,而是对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忌恨。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可是,李元吉设计刺杀李世民的时候,李建成“固止之”,李世民这样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人,在玄武门之变后,一生都没能跨过这道槛,为什么李元吉就这么不顾手足之情呢?是因为他是天生的野心家,性格冷漠吗?小编认为,他真正看重的或许并非权力,甚至不是李渊座下那把龙椅,而是对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忌恨。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原来,他一出生的时候,相貌非常丑陋,他的生母窦氏看了之后嫌弃不已,根本不想抚养他长大,如果不是一个叫陈善意的仆妇偷偷喂养他,可能他早就夭折了。正是这样曾被最亲近的人抛弃的经历,造成了他阴鸷冷漠的性格。其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可能对他刺激不大,但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同样是窦氏所出,而且一个因为是嫡长子,从小被寄予厚望,一个因为小时候算过命,有贵人之相,被重点培养,只有他被忽视的很彻底。
《旧唐书太宗本纪赞》曰:“昌、发启国,一门三圣。文定高位,友于不令。管、蔡既诛,成、康道正。贞观之风,到今歌咏。”
玄武门之变,唐高祖李渊一天之内就失去了两个儿子,连同太子与齐王的家属,被诛连而死的人实在太多了。这是他一生最大的痛,然而政治斗争就是这么残酷,尤其是涉及到皇位的争夺。李世民长期随父亲在外做官,他也是晋阳起兵的主要策划者,更是大唐建国之后的第一功臣。后世也往往认为,李世民实际上就属于唐朝的开国皇帝,他有这样的功勋资历,做了皇帝也理所应当。
李建成身为嫡长子,在建国初期也有功勋,在建国之后作为太子,也是非常称职的。因此他当皇帝也没什么可说的,这也是李渊一直犹豫的主因,两个儿子都很优秀,可皇位只有一个,俩人肯定要展开竞争。在俩人竞争的过程中,有一个人是让人觉得有些意外,那就是李元吉,他与俩人都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不过元吉是最小的孩子,他在李唐开国的过程中也没有什么功绩,可是李元吉不仅迟迟没有去就藩,更是公开参与到争储中,他是站在大哥李建成这边,共同对付二哥,李元吉为何放着好好的藩王不做,跑来做这么危险的事情呢?
叛逆的皇子
《新唐书》记载:初,元吉生,太穆皇后恶其貌,不举,侍媪陈善意私乳之。及长,猜好兵,居边久,益骄侈。常令奴客、诸妾数百人被甲习战,相击刺,死伤甚众。后元吉中创,善意止之,元吉恚,命壮士拉死,私谥慈训夫人。
李元吉的早年命运也是比较悲惨的,他的样貌不是特别好看,他的母亲窦皇后就非常讨厌这个孩子,甚至就把他给遗弃了,幸好他的奶妈把他养大,这才顺利活了下来。窦氏的态度,也能反映出李家对于李元吉的看法,李元吉并不受到重视,他这个人崇尚武力,却相当任性残暴,甚至养大自己的奶妈也是说杀就杀。
可以说李元吉是由于自幼被遗弃,这才造成了他人格有些扭曲。李元吉这个人性格自负,他确实勇武过人,敢和尉迟敬德这样的人比武。李元吉也有着一定的领兵能力,在洛阳之战中,他带兵多次打退王世充的部队,保证李世民能放心对付虎牢关的窦建德。可李元吉的这点能力,与他的地位是严重不符。李渊并不是没有信任过他,在晋阳起兵之初,就是李元吉镇守晋阳,可随后面对刘武周等人的攻击,自诩勇武的李元吉居然带着自己的妻妾扔下山西跑了。他这个人确实比较复杂,结合李元吉这一生所做的事情,能看出他不仅是一个任性残忍的人,更是一个自私到极点的人。
扶保建成
李建成与二弟会闹到后来的地步,与李元吉有着极大的关系,说来也奇怪,面对刘武周的大军,李元吉吓得不战而逃,他应该是一个比较胆小的人。可是他面对李世民的时候,就敢做出一些疯狂的事情,《旧唐书》记载:太宗尝从高祖幸其第,元吉伏其护军宇文宝于寝内,将以刺太宗。
李建成在和李世民的斗争中,更多是打算通过政治手段,夺取李世民的权力,可李建成确实没有怎么真正对李世民下杀手。而李元吉就不同了,他在帮助大哥的过程中,是多次表露出杀机,不知道好像还以为他和李世民有什么深仇大恨,无数次想要置李世民于死地。当然,也必须要承认李元吉的想法还是没问题的,政治斗争中狠的人才能活下去,李元吉确实是一个没有那么多谋略的人,他的谋划也不见得都是正确的,可李建成要是早早听他的,对李世民下杀手的话,胜负也未可知。
起码在扶持李建成的过程中,李元吉是非常卖力的,他不仅出谋划策,出兵出力,更是在杨文干事件中力劝老爹,保住了李建成的位置。可以说在李建成的身边,李元吉就是自己最得力的心腹,可惜李建成这个人优柔寡断,有时候像李元吉这种残忍的人,还是更加适合这样的政治斗争的。那么李元吉到底想要什么?他这么卖力去帮大哥杀二哥,他与李世民确实没什么深仇大恨,李世民多次出兵的时候也带着李元吉一起去,这兄弟俩怎么就这么不对付呢?
居心叵测
对于李元吉这么卖力帮大哥,李世民应该是非常清楚,从后来李世民对于李元吉的态度来看,他是真的恨透了这个小弟弟。《旧唐书》记载:太宗践祚,追封元吉为海陵郡王,谥曰剌,以礼改葬。贞观十六年,又追封巢王,谥如故。
李世民给他的这个谥号是典型的恶谥,哪怕过了这么多年,李世民的这种想法依旧没有改变,可见他是非常痛恨李元吉。李世民性格刚烈,让他这么愤怒,说明李元吉的野心是相当大的,而且这场悲剧,李元吉有着极大的责任。很多人是认为,李元吉的野心是他想自己做皇帝,可是李世民实力太强了,有老大老二在头上压着,自己就一辈子都没办法做皇帝,他就必须要想办法除掉这两个障碍,帮助相对弱势的老大李建成,除掉了李世民,自己就有更大的希望了。
不过这种说法也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除掉了李世民,并不代表李元吉的希望就大了。恰恰相反,李世民被除掉了,李建成的皇位就彻底稳了,其实所谓最强的李世民,在和太子的斗争中也是很吃亏的,否则他没必要兵行险着,用武装政变去解决问题。哪怕是李世民策划得非常好,政变当天,李建成麾下的东宫军队还差点就把他们给打败了。李建成象征着正统,一旦李世民没了,就真没人能撼动他的位置了,连李世民这样的功劳威望,都很难让李渊改换太子,可见李建成并不是那么容易被取代的。
因此李元吉帮大哥除掉二哥,也不会对自己的皇帝梦有什么帮助,除非他有办法同时除掉老大和老二,可那是不太现实的。从李元吉出谋划策的表现来看,他这么积极主要因素就是恨,为何他会这么恨李世民呢?这点也好理解,李世民实在是太优秀了,这让李元吉真的很嫉妒。李元吉是一个度量极小的人,比如他与尉迟恭比武,《旧唐书》记载:元吉执跃马,志在刺之,敬德俄顷三夺其槊。元吉素骁勇,虽相叹异,甚以为耻。
自己技不如人,李元吉反而是更加嫉恨尉迟恭,那么他在和这位二哥对比的过程中,自己永远都是屈居人下的。他曾经和二哥一起对付突厥,看到突厥的阵势,李元吉被吓坏了,李世民见状就带着一百多个骑兵冲过去与突厥人和谈。联系到之前他在并州的事情,可见李元吉真正的胆量是相当有限的,越到关键时刻越掉链子,可这样的人还非常要面子。当初他在并州闯下那么大的祸,整个山西都丢了,搞得李渊差点就闭关自保,是李世民临危受命,力挽狂澜成了英雄。
在洛阳,又是李世民力排众议一战定乾坤,而面对突厥,同样是李世民勇退敌军。因此李元吉在李世民的面前永远都抬不起头来,他没有一点能比得上二哥,这就是他对李世民的恨意由来,他这种想法在生活中也很常见,人大多都是要面子的,如果你永远无法在一个人面前抬起头来,那确实会生出恨意来。
此外,李建成继位的话,对于李元吉是最有利的事情。当时的局面是比较严峻的,李世民取代李建成是随时有可能发生的,李元吉要是什么都不做的话,李世民大概率就能顺利做皇帝了,李元吉早先就一直跟着大哥生活,而李建成是一个性格相对宽仁的人,因此李元吉更加希望在大哥手下,那样自己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他再不卖力的话,李世民就能当太子了,因此李元吉不做也罢。
他心里肯定是想当皇帝,只是李元吉确实没那个资本,从他为李建成的谋划来看,如果他真的想让大哥二哥争斗,自己谋利夺取皇位。那他很多事情就不应该自己争着去做,那样不但会削弱自己的实力,还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可他还是抢着去做李建成的打手,甚至谋逆这些事情他也往自己的身上揽,可见他参与立储之争,更多还是为了除掉李世民。
结语:
李元吉这种性格的人,对非常优秀的李世民会产生极大的怨恨是比较正常的。有李世民在的话,他就不可能有出头的日子,李元吉也是那些不法宗室的代表人物,他这样的人希望有一个宽仁的天子,自己要是为了李建成立下大功,那他在国内想做什么事情都可以了,还能解决掉自己多年的心头大患,这样的买卖对李元吉来说确实划算,他会这么积极也就可以理解了。
大凡是研究历史的人,都会注意到这二个人物:唐太宗李世民和唐太子李建成。他们很有代表性。一真一假,一辱一荣,一败一成,功罪两分。
大唐太子李建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千百年来,他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人物。他是以一个不光彩的失败者的形象留在历史的长卷宗里。
我们只能依据《贞观政要》、《旧唐书》、《新唐书》这类书去认识唐初的历史。可是这个所谓的“英明”君王的英明之处,不在施政的独特,而在于修改历史和整理他的语录。李世民曾经先后三次要求亲自观看高祖李渊和他本人的《实录》。.前两次,都为史官婉言拒绝。第三次,他向监修国史的宰相房玄龄表白自己的动机。房玄龄、许敬宗、李延寿、李淳风等人于是将删改成的《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各20卷呈上。经过李世民授意改定的这“两朝实录”中,李建成、李元吉的形象十分丑恶,他们在反隋战争中的功绩也被一笔抹煞了。
从宋朝至今,有许多著名的历史学家:如:北宋吴缜的《新唐书纠缪》,清人的《十七史商榷》、《廿二史札记》、《廿二史考异》等,特别是近代世界著名的史学家陈寅恪、胡如雷、中国唐史学会秘书长胡戟等研究著作中,可以清楚看到,李世民的脸上可谓浓妆艳抹,厚厚地擦上了一层脂粉。
但墨写的谎言依然掩盖不了事实的真相。我们翻开唐初的各种版本的《贞观政要》、《旧唐书》、《新唐书》、《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资治通鉴》等书册,从那些自相矛盾的史料中,特别是《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清楚地看到李建成真实的一面:
一. 论军事才能:
李建成率先攻入长安城,为大唐号令天下,打下有利的军事基础。
建唐初期,晋阳起兵,定西河、下绛县、驻永丰、入长安等军事活动中,李建成冲锋陷阵,一马当先战功卓著。李建成率先攻破长安,奠定了唐都号令天下的军事基础。史学者何木风说:“作为李渊的长子,李建成在唐帝国未成时所立功勋是卓著的。可以这样讲,如果李渊没有建成,就很难成为唐高祖。.也就是说,有了李建成才有了后来的唐帝国。”
在李世民、李元吉、李瑗、罗成镇压河北、山东刘黑闼叛军相继败退之后,李建成于危难中主动请旨,领军出征刘黑闼,恩威并进,平定山东、河北一带多年的反叛势力。充分展现了李建成的军事才能.。也印证了李建成的军功与唐初一系列的军事活动是相一致的。
诚然,李建成的军事才干也许稍逊李世民。但做皇帝首要的乃是政治家的才能,而非军事家的本事.。更不必说李建成手下也网罗了魏征、王珪等人才,这些人后来也成了贞观年间的一代名臣。可见李建成也是擅长招贤纳俊的。他在第二次对刘黑闼作战中,采纳魏征的建议,以怀柔为主,武力为辅,迅速而彻底地平定了叛乱,更显示出他的政治和军事完美结合的才能。
二.政治才能:
李建成积极推行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政策。为大唐日后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李渊作为一代开国之君,决非平庸之辈。大唐新建,危机四伏,李建成立为太子之后,留在长安协助李渊处理内政,也一切办得中规中矩,并未发生什么大错,可见他是有很强的处理政务的能力。.在制定大唐律法,恢复经济,稳定局势,安定国内,镇守边陲,平定内乱,还要铲除高丽国、突厥等奸细的颠覆和破坏,助理朝政,文治斐然。推行有名的《武德律》、《唐律疏议》等空前完备的法典和“均田令”“租庸调制”等颁布、实施,以及发展农业,恢复生产,繁荣经济,富民强国,李建成为大唐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人品修养:
李建成是一个标准的儒家文化“修身齐家平天下”培养出来的谦谦君子。
古代史书为了粉饰李世民夺位的合理性,将李建成丑化成“喜酒色游畋”之徒。在诸史书中,倒以“资治通鉴”的记载最为平实可靠,肯定了李建成“性仁厚”。而至于说他喜欢饮酒、女色、游猎,作为封建统治者,这样的小毛病也实在不足为诟。更何况李世民又何尝没有这些毛病呢?
据史书所载,李元吉曾多次在李建成面前激情表态,愿亲刃李世民。有一次,李世民随李渊到齐王府,李元吉暗伏刺客欲于席间击杀李世民。反而是李建成心地仁厚,念及兄弟骨肉,怕因此而惊骇了李渊,及时制止了他的行动.。.在后来激烈的争权斗争中,李建成数次阻止了李元吉对李世民人身性命的攻击,这就更能反映出他性情宽厚的一面。
在“杨文干事件”中,李建成受到李世民的诬陷时,东宫文武僚属劝他据城起兵,而他却选择了遵旨前往拜谒李渊,一方面说明了他的明智,另一方面也证实了他的确没有造反之心,所以胸怀朗朗,有信心李渊会明察是非,查出他是无辜的。果然,李渊清醒镇静下来回心一想,自然马上意识到李建成作乱之事太过于不近情理,十有八九是李世民诬陷所致。
总而言之,李建成决非史书上所载的那种心胸狭隘、无德无才之人。若他能继位,有充分的依据和理由相信其政绩至少可以媲美于隋文帝杨坚的“开皇之治”。以李建成的仁慈贤德和对经济建设的才能,史学者何木风说:“建成太子上台的第一件事必是轻徭役……这是肯定的,是由当时的条件决定的……这些大臣们在李建成的领导下未尝不可创造出另一模样的大唐盛世,而这样的大唐盛世是真实的,因为是真正的准皇帝李建成创造的......”
在史学家的眼里,李建成的文武双全、军功政绩和他仁慈宽厚的悲剧人生,令人痛惜而同情!
谈到李世民,只要你认真地研究史书,从那些自相矛盾欲盖弥彰的字里行间,你就会清楚地看到,被一道道“赞美”的“英雄” 的光环笼罩着李世民,被千百世人歌功颂德誉为英明神武的唐太宗,.其实是一种“虚伪”的假像:
一.军事上屡打打败仗。推过于人,夸功于已
史学家评李建成静若止水;李世民性烈如火。象火一样焦躁的李世民在军事上一败于薜举二败于李密三败于宋金刚四败于刘黑闼。据史书所载,第一次出战薛举时,李世民患了疟疾,卧病军营,将兵权交托于刘文静和殷开山,并嘱托他二人不可轻易出兵。.但二人不听嘱托,私自出兵,结果在浅水原被薛举偷袭而大败,士卒死亡竟高达十分之五六,许多大将被俘。李世民只得率残兵退回长安,以致“京师骚动” ……李世民在此次大败中,不管他是真病假病,骄兵致败的责任是不能推卸的。.再说,以李世民治军之严,刘文静又长期做他副手,岂有不听将令而擅自出兵之理?
李世民大肆吹嘘的河东道打败刘武周、宋金刚,其实都是高祖李渊亲征的结果。当时李世民不但没有功绩还打了败仗,被撤去太尉之职。李世民纵兵四出抄掠血腥屠城使他名声极臭。
在镇压河北、山东刘黑闼叛军时,差点被刘黑闼叛军活捉。最后还是在太子李建成的恩威并进,太子“悉解囚俘,放其家属,慰谕遣之,人心始定”。一举平定山东、河北一带多年的反叛势力。武德七年,高祖令李建成出秦州,李世民出并州击突厥。结果,李建成大胜,而李世民败于突厥,丢了并州,张谨战死,被高祖一顿臭骂,以李元吉取代李世民陕道行台之职权。
很多人不了解史实,胡乱吹捧“秦王李世民打下了大唐天下……”其实,有史料证实:大唐的半壁江山是赵郡王李孝恭打下来,李孝恭横扫江南如卷席。玄武门事变后,军事天才赵郡王李孝恭也被李世民软禁了起来。
二.人格卑劣,品德下流.
李世民得国不正,逼父、弑兄、屠弟、夺妻、血腥篡权。李世民自知“以臣谋君是不忠;以子逼父是不孝,血洗两宫是不仁;以弟杀兄是不义”的行为,无论从儒家道德还是从法家观念来看,都是很难自圆其说的。为了不被后人唾骂,他便责令当朝史官们编纂歪曲、掩盖历史真相的大唐史书,把自己打扮成圣明之君。为了给玄武门阴谋制造合理依据,就对父皇、兄弟和武德年间的多数功臣大泼污水,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把一切罪过归于别人,竭力为自己贴金。
据史载:突厥退兵后,李渊命兄弟三人驰射角胜,李建成将一匹劣马付于李世民,结果劣马连蹶三次,李世民都适时跳离马背,免于遭殃。有史学者对此事提出四个疑点:一是李世民与李建成明争暗斗多时,如何会让李建成为其挑马,又如何会乘上此马?二是李建成如何会在父皇面前使出这等拙劣手腕?三是李世民久历沙场,骑术高超,如何不识蹶弓劣马?四是即便碍于情面骑上劣马,一蹶即当换骑,如何三蹶?
另一桩公案是玄武门之变前两三天,据说也是决定性的事件。.史载武德九年六月,李建成、李元吉招李世民入宫宴饮,谋以鸩毒,结果李世民“心中暴痛,吐血数斗”。引用史学者的话说:此事捏造之嫌恐怕比上例犹有过之。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矛盾已然激化到无可收拾,两大阵营剑拔弩张,频频发生冲突,如何又有聚宴之理?即便聚宴,李世民又如何敢饮鸿门之酒?更滑稽的是,喝了鸩酒又居然不死,难道李世民内功深厚到“吐血数升”即可的地步?又或李建成一时糊涂,从黑市上买来了伪劣产品?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便是这个“吐血数斗”的李世民,两三天后在玄武门前生龙活虎,力挽强弓,一箭穿心,射杀了长兄李建成!
李世民设计杨文干兵变来嫁祸李建成。.李建成虽无作乱之心,但已陷于嫌疑之地。当时李世民在李渊身边,李建成自然会害怕自己孤身前往,一旦李渊听信李世民的唆摆,他很可能会有性命之忧。所以当时东宫僚属中有人提议李建成据长安起兵,但李建成若听从了这一建议,可就正中李世民下怀了。.因为这样一来,不管李建成最初是否有心作乱,他已造成了反叛的事实,李世民若领兵前往镇压,乘乱将之诛杀,那是名正言顺,不仅不存在“手刃亲兄”的诟责,反而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他就成了大义灭亲的功臣。.李建成受到李世民的诬陷时,他选择了遵旨前往拜谒李渊,一方面说明了他的明智,另一方面也证实了他的确没有造反之心,所以胸怀朗朗,他有信心李渊会明察是非,查出他是无辜的。.
李世民中伤李建成跟父皇的妃子私通,却没有什么事实来证明。倒是李世民把弟弟李元吉的妃子占为己有,并跟那个杨氏生了个儿子李明。.以后长孙无忌怕李明抢了他外甥的班,把李明给栽赃杀了。李世民还杀了堂兄庐江王李瑗,杀夫夺妻,把堂嫂弄在自己的身边。
最能说明李世民品德低下的,也令大唐军民伤痛的一件事:李世民平刘黑闼兵败之后,他竟丧心病狂以大水淹冲洺州城。乘敌我两军交战时,决堤放水冲淹,洺水波涛汹涌,不仅淹死双方兵将无数;还冲毁农田民房,祸及无辜百姓。李世民这种“只达目的,不计后果”的作法,与玄武门血案是一脉相承的。玄武门血案更加卑劣残忍!李建成、李元吉何罪当诛?太子府、齐王府上下三千多人何罪当诛?妇婴何罪,必欲杀之而后快?!本来是约好到老皇帝面前对质的,李世民心虚胆怯不敢对质,恰恰说明李世民作的卑鄙事情见不得天日?!
三.治国无能,好大喜功
后世的人们总爱吹捧李世民“贞观之治”。其实,“贞观之治”是空洞无物的虚词。史学家王仲荤一针见血地指出:“封建历史家把贞观时期当作理想的太平盛世,和实际情况是有很大距离的。‘贞观之治’是渲染得有点过分的,其户口不足隋极盛1/2,部分地区仍茫茫千里、人烟断绝。”
那些号称“正统”的史学者不断地为李世民歌功颂德,把没有事实的空洞无物的所谓“贞观之治”当金子一样装贴于李世民。殊不知,历经战乱的社会一旦稳定下来,就会有一个经济恢复时期。大凡处于社会经济恢复与发展阶段的任何一个帝王,无论是王世民、张世民、赵世民,或者是你、我、他上台执政,只要不是混蛋当皇帝,都会坐收经济复苏之盛世和“XX之治”的美誉。这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完全不能算作是李世民的功绩。
事实上,由于高祖李渊和太子李建成一贯实施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关中农业大丰收。但是,在贞观初李世民上台不久,关东农业受到严重破坏,以至人相食,丰裕的关中严重饥荒,李世民不得不率百姓到洛阳就食。
贞观政治进入中期,租庸调制实际上也废弃了。.农民劳役极其繁重,兄去弟还,道路相继,营缮不休,民安得息,虽加恩诏,使之裁损,徒有文书,曾无事实......甚而有春耕前服役至秋收仍未回家的......可他竟还提出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逼得有些农民自断手足以避重役。可李世民比隋炀帝还冷酷,竟下令凡自残者罪之,并继续服役,日益奢纵、大兴土木,徒起边衅,灭高昌,置西州、不听魏征言致使劳民伤财,以后更见骄纵。对谏言虚心接受,一犯再犯。正象魏征所说:“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
李世民治国无能,还表现在任用奸相长孙无忌。长孙无忌一生操纵了三代太子废立,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又失信于薛延陀, 耀武于高丽,西部屡屡征讨,以至兵祸连结。收容野心家贺鲁并吞西突厥各部,结果却是唐军替贺鲁扩张势力,为以后贺鲁叛乱,唐与西突厥大战留下了祸患。加上大兴土木,竞为奢侈,百姓水深火热。在四川、湘鄂西为李世民入侵高丽造船州,百姓死亡十分之七,其余大量逃散。重庆、阆中几乎成了无人区,历一百多年都未恢复。隋炀帝唯一未及残破的地区被李世民残破了。李世民实在不比隋炀帝好。论功绩他还在隋炀帝之下。历代名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可略见一斑:
欧阳修:“其(唐太宗)牵于多爱,复立浮图,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
朱熹:“(唐太宗)一切假仁借意以行其私。”
吕思勉:“唐太宗不过中材,论其恭俭之德,及忧深思远之资,实尚不如宋武帝,更无论梁武帝;其武略亦不如梁武帝,更无论宋武帝,陈武帝矣。”
综上所述,两下对比,李建成的仁德君子与李世民的卑鄙小人,泾渭分明。可是,中国作为儒教大国,具有儒家思想和观念的人民,竟然能容忍李世民这种“以臣谋君,以子逼父、屠弟杀兄、血洗两宫”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行为,并且还无视历史的真实,不断地去美化李世民的行为!于是,就产生了奇怪的现象——本来,早就应该“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李世民,却被人们不断地罩上“英明神武”的虚伪光环!本来,早就应该从中国历史“明君”史册上抹去的千古罪人李世民,却依然被人恬不知耻地肉麻的吹捧。这是为什么?我认为有二条最主要的原因:
一, 是强权理论。就是“成者王侯,败则寇”。 李世民不择手段推行血腥强权统治,并且三次令史官修改历史。历史是胜利者写的,就难免有歪曲、粉饰之处。往前推,司马迁拒绝修改历史,被汉武帝处以宫刑,最终汉武帝也没修改得历史。李世民首开伪史之先河,影响到后代修史的公正和真实。李世民对中华民族的文明犯有不可饶恕的大罪。
二, 是无耻的吹捧。历代许多所谓的文史学者,无耻地为李世民歌功颂德,把没有事实的
空洞无物的所谓“贞观之治”当金子一样装贴李世民。这些无耻的吹捧者难道是想鼓励有更多的小人“祸国殃民”、“欺世盗名”吗?! 如果我们的民族一代代只顾成功不讲道德,像李世民那样毫无道德底线,阴贼良善,谋杀仁人君子,竟然还被千百代的人歌颂,那么,这个社会的奸诈小人就会越来越多,充满我们的社会,正人君子就无法生存。
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都需要李建成这样的道德君子,不需要李世民那样的卑鄙小人。一个民族不在于他一时之强大,而在于他是否有道德有灵魂。一个没有道德底限的民族,是不耻于人类的。道德缺失,是教育的失败。如果一个民族教育出来的人,个个都是虚伪、狡诈之徒,你能说,这教育是成功的吗?你能说这民族是优秀的吗?不管多么伟大的民族,都有深刻反思的地方。《大唐太子李建成》(天津人民出版社)带给中华民族每个人的思考是非常沉重的!
历史已经发生的,是不可能改变的。历史是胜利者写的,我们应当从胜利者写的史卷的字里行间,却解读、去深思,这才是现代人成熟的表现!作为史学研究者,我认为应当改变“胜者王侯,败者寇”的直线思维。应该坚持真实的原则和正义的原则。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能抛弃道德、正义和法制这些个大前提,而枉谈什么历史功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1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