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长平之战后,找过为什么撑了十年之久

以史为鉴 2023-07-12 12:42:07

长平之战后,找过为什么撑了十年之久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长平之战后,赵国实力大损,为何能再撑数十年?

针对秦、赵两国之间爆发的这次战争,秦国最终以坑杀近乎45万赵国将士来结束了这次战斗,那么当初实力强大的赵国在损兵折将45万人的情况下,确实是实力大打折扣、国力几近亏空,如果秦国再组织一次大规模的战役的话,那么恐怕这偌大且虚弱的赵国便就再难以抵挡住了。

但是事实的确不是这样,赵国在面对秦国之后的多次打击,仍然紧咬牙关撑了过去,而且凭己之力,竟然苦苦支撑了38年,这个数字不得不让后世所惊诧。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爆发长平之战,此战是中国古代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攻坚战,秦国虽然坑杀了赵国45万人而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秦国却也是“伤敌一千,自伤八百”。

《史记.武安君列传》称:起虽胜,然折兵50万,另有一说为,《史记.淮阴侯列传》称:信言于何(萧何)曰“起战长平,损秦军30万”,不管30万也好、50万也罢,终究秦国惨胜而归,这个数字的伤亡的确也够强势的秦国喝一壶的。

据此,我们来分析一下题中所问:

其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在此我所着重强调的一点就是“赵国名将”的存在,我个人认为,赵国飞将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赵国末期“短暂中兴”局面的出现,主要包括:廉颇、李牧和庞煖。

①长平之战中,赵括取代了廉颇,继而以战略失误葬送了45万军队,全军覆没;②长平之战后的邯郸大战中,赵王重新起用老将廉颇,廉颇率领“童子军”大败燕军,并且一度包围了燕国都城;

②廉颇因事奔赴魏国后,由老将庞煖取而代之,庞煖屡屡重创兴兵来犯的燕军和秦军,令六国所悍然;

③同时期的李牧更为厉害,李牧先是率军狠狠打击了齐国,后又于宜安之战再度重创秦军,“李牧死,赵国亡”的名声就出于此。

另外,同时期的白起因罪遭到秦王对其的落狱而死。如此看来,白起的丧命,廉颇、庞煖、李牧等人的鞠躬尽瘁,着实为苟延残喘的赵国延续了命数。

其二:“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在此我主要强调的是长平之战后的邯郸大战,正是由于邯郸之战的出现,才使得秦国稍事休息了数十载。如果说长平之战是使得赵国元气大伤的战役,那么邯郸之战就是令秦国元气大伤的战役。

公元前259年,20万秦军发动了对赵都邯郸的进攻,秦王此意“欲以此功于一役”。面对虎狼之师的秦军,赵国任用廉颇组织了由童子军和残兵败将组成的十万军队誓死抵抗。

公元前258年,“毛遂自荐”后楚国发兵十万救援赵国;同年,赵平原君又出使魏国,成功求得八万军队前去救应赵国。公元257年,秦军在“内有赵,外有楚、魏”的夹击战势下大败,20万秦军死伤过半,从而推迟了秦国兼并六国的步伐。与此同时,邯郸之战的结束,也促使赵国出现了“短暂中兴”局面的出现。

长平之战后赵国苦撑38年,赵国为何还能坚持这么久呢?

在长平之战之后,赵国损失了几十万年轻力壮的士兵,却仍然可以苦撑三十八年之久,那么为什么赵国在损失了全国基本上所有的有生作战力量之后,还可以凭借着一群老弱病残存在长达三十八年呢?我认为这其中主要的原因便是由于赵国末期赵国是出现了诸多的名将的,而这些老弱病残在名将正确的指挥之下,赵国也得以残喘延息了长达三十八年之久。

其实如果当年的长平之战,赵国不去听信秦国的谣言,不用赵括取代廉颇,那么是否还会损失四十余万的军队、秦国是否在最后可以统一七国这还尚未可知。在长平之战,赵国惨败之后,燕国去进攻赵国的邯郸。而在这场邯郸之战当中,赵王重新任用廉颇,而廉颇也是带领着赵国的一群老弱病残,抵抗住了前来偷桃子的燕军,甚至还一直打到了燕国的都城。后来廉颇因为犯了事情逃往了魏国,赵国也仍然是有将军取而代之的,后来人带领着军队,继续抵御侵犯的燕军和秦军。

除此以外的赵国,在同时期还有一个更厉害的人,那就是李牧。再加上幸运的是秦国的名将白起因为反对秦王的命令而被秦国赐死,在这短时间之内,秦国在一时之间也没有什么名将打的过赵国的李牧,因此赵国也获得了一个可以继续存在的机会。

但是赵王在有着廉颇因为他赵王听信谣言而罢免廉颇,然后导致长平之战惨败的先例在前,赵王他还是不知悔改,后来李牧居然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被赵王不再信任而被撤离了官职,就此赵国也就失去了抵抗秦国的最大的依仗,最后很快就被秦国灭亡了。所以赵国从一个强国而衰败,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长平之战后的赵国,是凭什么再次崛起的?

在中国历史上,长平之战是最早的战争。在这场战争后,赵括和白起两名大将对峙,白起找出赵括的弱点,针对这一弱点将赵括一网打尽,赵括纸上谈兵,急于求成,白起采取诱敌入线,进行分割包围,一股干劲打败赵括。这一仗,赵国死伤很大。之后的赵国为什么能再次崛起呢?靠的的是人才。

一、廉颇赵国能够短暂崛起,短暂中兴,靠的是以下几点:赵国成功包围了燕国的首都和打败了燕国。占领了魏国的,齐国的疆域。面对秦国这个强盛的国家的多次进攻还坚守国家,而且成功了,还给秦国军队带来重创。这诸多事迹都与赵国的一个将领廉颇有关。很多人认识廉颇是初中课文上的廉颇负荆请罪,事实上廉颇还是一个军事才能十分优秀的将领,长平之战赵括的位置,实际是廉颇的。后来战争失败,赵国国王认识到了廉颇的才能,便起用了他。指挥廉颇去邯郸之战。在邯郸之战廉颇率领的军队打败秦国后,燕国却在赵国国力大伤时偷袭赵国,进攻赵国,没有成功。因此赵国再一次苟延残喘的存留下来。

二、李牧相比于廉颇,李牧对赵国的作用更明显,做的贡献越大,是撑起一个赵国的良将,也有传闻说,只要李牧不死,赵国就不会灭亡,李牧也做到了这一点。在两次战争打完之后,李牧占领了齐国的领土,还在宜安之战把秦国军队重创,被封为武安君。可是赵王昏庸无能,容易听信谗言,在秦国的的挑拨离间下,把李牧杀害了。李牧多么贤德的一个人,就这样被杀害了。

如果赵王没有杀害李牧,那么赵国不会这么容易就被攻破,赵王把李牧杀害了,无疑是自毁前程,真是令人唏嘘。如果没有廉颇和李牧这两个人,赵国恐怕早已经灭亡了。

长平之战后赵国还生存40年,为何能歼灭20万秦军10万匈奴兵?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继春秋之后的历史阶段。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比如秦国、楚国、齐国等大国,就在该时期陆续吞并了周边的弱小诸侯国。至于春秋时期最强大的晋国,则是被魏赵韩三家瓜分了。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消灭智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国,一统六国,标志着战国时代的结束。

在战国时期,虽然秦国成为了最后的赢家。不过,在秦国崛起的过程中,却遇到了不少强敌。比如在战国初期,魏国显然是秦国的主要对手,秦国的河西之地,就长期被魏国所占据。到了战国中期,齐国则和秦国相提并论,乃至于齐闵王和秦昭襄王,更是并称为东西二帝。当然,对于胡服骑射后的赵国,更是对秦国构成了重要威胁,从而双方爆发了长平之战、邯郸之战等大规模的战役。那么,问题来了,长平之战惨败后,赵国为何还能击败秦国,打赢邯郸之战呢?

首先,长平之战结果,赵军固全军覆没,秦亦伤亡近20万,即双方伤亡超过60万。此役成为春秋战国时代一次持续最久、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诚如古人论及东周500年的战争时,唯推晋阳、长平两役,所谓“晋阳之围,悬釜而炊;长平之战,血流漂橹”。 长平之战中,秦军前后共歼灭赵军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山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这场战争由于秦取得全胜,由其一统的形势已成不可逆转,从此急转直下。长平之役,标志着以列国林立、兼并战争频发为时代特征的战国时期行将终结,一个史无前例的封建王朝即将到来。

不过,虽然秦国一统天下的趋势不会改变,但是,前进的道路,却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在长平之战之后的邯郸之战中,秦国就被奄奄一息的赵国给击败了,甚至还因此又损失了20万大军。而这,无疑直接推迟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历史进程。对此,在笔者看来,长平之战惨败后,赵国之所以还能击败强大的秦国,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这是因为在长平之战中,秦国也损失了20万人左右的精锐力量。

现在,人们提到赵括这位武将,第一反应就是他纸上谈兵,并且让赵国损失了45万大军。不过,在长平之战中,赵括战死沙场,坚持和秦军较量的勇气,也让后者付出了不小的伤亡。也即在长平之战中,虽然白起的指挥可谓天衣无缝,不过,在冷兵器时代,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却是一个无法改变的规则。因此,在笔者看来,长平之战后,秦国也需要进行休养生息,以此弥补这20万兵马的损失。不过,秦昭襄王还是执意发动了邯郸之战。

邯郸之战,是公元前259(周赧王五十六年)至公元前257年(周赧王五十八年)秦国与赵、魏、楚联军在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进行的一次城池攻守作战。邯郸之战严重地消耗了秦国的实力,造成秦国军队接近20万人的伤亡,推迟了秦国一统六国的步伐。在邯郸之战中,秦国因为在长平之战中的损失,加上连年兴师动众,无疑是到了强弩之木。对此,在笔者看来,类似的情况,实际上已经在五国伐齐中得到体现。彼时,齐国虽然比较强大,不过,因为刚刚进行了消灭宋国等战役,导致齐国大军士气低落,所以在五国伐齐中,输给了兵力并不占据优势的五国联军。

同样的道理,在长平之战后,秦国最后的选择就是休养生息,为下一次进攻积攒实力。不过,邯郸之战爆发于公元前259年,而长平之战于公元前260年结束。对于秦昭襄王来说,显然也犯了连年兴师动众的错误,这导致邯郸之战的战场上,秦军已经非常疲惫了,从而最终败给了赵国、魏国、楚国组成的联军。另一方面,魏国和楚国的支援,显然也是赵国能打赢邯郸之战的重要原因。在邯郸之战中,秦国的进攻一开始就遭到了挫败,这是因为赵国上下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对此,秦昭襄王命白起接替王陵为帅,白起称病推辞。

于是,秦昭襄王改令王龁接替王陵为主将,增兵十万继续围攻邯郸。秦军死伤近半,仍不能下。范睢于是举荐郑安平为将,率军五万携带大量粮草支援王龁,加强对赵的进攻。邯郸城内粮食耗尽,赵孝成王被迫向魏、楚两国求救。在长平之战中,赵国是独自抗衡秦国。但是,在邯郸之战中,赵孝成王不再孤独,因为他获得了楚国和魏国的支援。其中,魏国信陵君和楚国春申君,都主张救援赵国,以此遏制秦国。

最后,公元前257年12月,魏、楚两国大军先后进抵邯郸城郊,进击秦军。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在三国军队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对此,在笔者看来,魏国和楚国抵达邯郸的时候,秦国已经围攻邯郸两年之久。众所周知,长时间的作战,却迟迟无法获胜,必然导致秦军的士气进一步下滑。在这个时候,魏国和楚国的大军则是锐气正盛之际,于是,在内有赵国守军,外有魏国、楚国援军的背景下,秦国吃到了邯郸之战的败仗。在邯郸之战中,王龁不得不率领秦军撤回河东汾城(今山西省侯马市北),秦将郑安平所部2万余人被联军团团包围,屡次突围不成后,只好降赵,邯郸之围遂解。

魏楚联军乘胜进至河东(今山西省西南地区),秦军复败,导致河东郡数座城池失守。此时韩国也加入合纵攻秦,赵、魏、楚、韩先后收复魏之河东郡以及安阳、汾城,赵之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韩之上党郡以及汝南。因此,非常明显的是,邯郸之战的失利,直接让秦国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也即魏国、韩国、赵国趁势收复失地,为接下来继续抵抗秦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在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用赵括取代廉颇,结果被白起击败。到了邯郸之战中,秦国白起没有上场,赵孝成王则继续启用廉颇,这应该也是赵国还能击败秦国的原因之一。

长平之战后,被秦军消灭主力的赵军,为何还能挺38年?

秦始皇嬴政横扫六合,灭六国而一统四海,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可谓是千古壮举!

当时秦始皇之威,诸侯莫不战战兢兢。

从公元前230年灭了韩国到公元前221年灭了齐国,统一六国之地而创一秦朝,秦始皇只用了短短10年时间,虽说是?奋六世之余烈?,可倘若始皇帝能力不行的话,别说是六世了,哪怕是六十世恐怕也做不成这千古壮举。

秦始皇的眼光、格局和战略,放在那个时代里,可以说是绝无仅有而独一无二的!

想当初秦军渡过黄河而攻克韩国都城新郑,继而灭了韩国,几可谓是一战而定,震惊了各诸侯国。

可是到了攻打?三家分晋?的另一家赵国的时候,秦军明明已经在长平之战中消灭了赵军数十万主力军,数十万赵军在此战之中遭到秦军斩首坑杀,为什么却没能乘势一举攻灭赵国,而是直到公元前222年才灭了赵国呢?

赵国又为何能够在惨败的形势之下,继续挺到了公元前222年?从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结束到公元前222年赵国彻底灭亡,赵国在长平之战后挺了38年,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

赵国之所以能够如此顽强,应当归功于赵国的?板块化?,所谓的板块化实际上也是赵国的政治、军事中心的三元化。赵国因为历史因素以及地理因素形成了三个?板块?区域,也就是三个政治以及军事中心,这是在长平之战后救了赵国一命的原因所在。

这三个中心板块,一个是以赵国都城邯郸为中心的核心板块,一个是以晋阳为中心的第二板块,一个是以代郡为中心的第三板块。

一个板块,就是一个政治中心!

一个板块,就是一个军事国防中心!

一个板块,就是一个经济文化中心!

所以,对于赵国来说,每一个板块就是一条命。

这也是秦军攻克了邯郸之后,赵国却仍然能够继续在代郡抵御秦军的原因,倘若当时秦军没能一举攻下代郡的话,赵国很可能还能继续撑几年。

这事拿到明末来说的话,对于当时的崇祯皇帝朱由检而言也是如此,朱棣虽然迁都到了北京,但是南京一直作为明朝的陪都,拥有完整的统治机构,也就是三省六部,只要当时朱由检能够放下脸面而南迁的话,倘若他能够在南京一改用人之昏,未尝没有重拾山河的可能性。

即便重拾不了山河,也能像南宋那样偏安一隅。

对于明朝而言,南、北二京的存在实际上也是间接地将明朝分割成了两个板块,一个是以北京为中心的核心板块,另一个则是以南京为中心的第二板块。

即便以北京为中心的核心板块已失,可是归属于明朝的军队仍有数十万之多,难道不能退守第二板块?

这事完全可行,南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北宋定都汴京,汴京又叫什么?东京!因为北宋还有南京、西京和北京三京,这也就是说宋朝同样另外有三个中心板块,作为宋朝除了东京汴梁之外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中心而存在。

靖康之耻发生以后,宋高宗就是在南京应天府即位称帝,从而保住了宋朝的半壁江山!

赵国之所以这么命硬,也是硬在拥有上、中、下三个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中心板块,这三个板块有着超乎寻常的国防战略意义。

赵国之所以能够行成?板块化?,则又离不开赵国的历史以及地理因素。赵国是?三家分晋?而来,另外两家则是魏国和韩国,从赵、魏、韩三家的版图来看,赵国算是这次?分赃?行动的最大赢家。

赵国还没脱离晋国的时候,赵襄子于公元前475年用计灭了代国,将代国纳入了赵氏的版图之内,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和统治代地,让代地能够反馈给赵氏更多的软实力和硬实力,那么赵氏便得加大对代地的投入,让代地彻底地融入到赵氏集团。

随着赵氏对代地的投入越来越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各个领域,尤其是赵武灵王设置代郡之后更是如此,所以代郡自然也就成了赵氏在北方的一个新兴的?城市圈?,也是赵国除了以邯郸为中心的核心板块之外的另一个中心板块。

代郡也就因此成了赵国又一个政治中心和军事国防中心。

除了代郡和邯郸这两个板块之外,实际上赵国所处的地理环境让赵国不得不重新分割出一个中心板块,也就是以晋阳为核心的第三板块。

这也是赵国的无奈之处,太行山脉几乎横贯了赵国的中心地带,邯郸板块在右,晋阳板块在左。

在那个交通和通讯极其落后的时代,赵国想要更好地统治太行山脉两侧之地,那就只能将它们分割成为两个板块,从而通过板块之中的?中心城市?来对每个板块进行更直接有效的统治!

这么一来,赵国也就拥有了三个中心板块,只要还存在任何一个板块,那么赵国都能通过?战略性转移?在那个板块中继续自己的统治。

秦国想要灭亡赵国,那就必须得同时灭了邯郸、晋阳以及代郡这三个板块,否则的话赵国就能凭借别的板块继续和秦国对抗。

赵国的这三个中心板块,从今天的角度去看实则又可以看作是三个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国防战略意义的?军区?。虽说这三个板块使得赵国形成了?政治中心三元化?,但说到底国都邯郸才是整个赵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晋阳板块和代郡板块是?次政治中心?,在政治地位上晋阳加上代郡也不如一个邯郸。

但是如果从军事国防的角度去看这三个板块的话,虽说邯郸仍然重于晋阳、代郡,但晋阳和代郡也拥有着不可或缺性。

邯郸?军区?,负责抵御齐国和魏国。

晋阳?军区?,兼顾魏国、夷狄以及秦国。

代郡?军区?,一则可以挡住燕国和匈奴南下,二则可以牵制齐国。

这三个?军区?相互之间行成犄角之势,一同拱卫赵国。

所以,哪怕赵国在秦赵之战中丢失了邯郸板块或者邯郸、晋阳一同丢失,赵国仍然可以通过转移政治中心的方式保全赵国。

将代郡板块这个?次政治中心?变成?主政治中心?,一如赵构在靖康之耻后在应天府称帝而将宋朝的政治中心南移,那么赵国自然就可以继续延续,赵国后来也确实这么做了。

代郡板块作为赵国至关重要的一个军事国防中心一个?军区?,不仅支撑着长平之战后的赵国,还担起了赵国在国防方面的主要?军事输出?的责任。

代郡板块真正能够承担起作为一个军事国防中心,应该说是绝对离不开李牧的努力。

李牧何许人也?他是赵国继廉颇之后的又一个名将,赵国在长平之战以后之所以能够再挺将近40年,正是因为赵国得一天降?神将?李牧!长平之战后,赵国原已岌岌可危,不料却出了个李牧,几乎让赵国完成了翻身和逆袭。

代郡在李牧的手上,从一个落后的地方逐渐发展成为了赵国的军事支柱,哪怕是经济上,代郡也有了显而易见的迅猛发展,正是靠着经济的发展,赵国才在代地拥有了一个十数万精锐的北方军团。

李牧军团之强,往上可打匈奴,往右可挡齐国,往下可御秦国,这个军团也因为地理因素以及行成时间而在长平之战中得以保全。

所以,李牧军团是赵国末期得以继续维系几十年的军事支柱,也是让代郡能够真正地成为赵国一个军事国防战略中心的军事力量。

只要赵国国君能够继续重用李牧,即便不能将秦国打回老家去,也能够继续维护赵国,只可惜赵国国君赵王迁却因为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一气之下而谋杀了李牧,这等于是自我摧毁了赵国的最后一道坚固的长城。

无怪乎史家们会发出?李牧死,赵国亡?的感叹!

李牧冤死,以致邯郸沦陷,赵国公子嘉唯有北逃代郡,从此赵国政治、军事等各领域中心彻底北移至代郡,代郡板块也就因此救了赵国一命。

公子嘉逃到了代地之后虽然自称代王,可说到底他所延续的还是赵国的法统,如同晋朝的衣冠南渡和宋朝的建炎南渡一般,所以也可将政治、军事等各领域中心北移之后的赵国称之为?北赵?。

从公元前228年邯郸沦陷而公子嘉北逃代郡到公元前222年,秦军攻占代地而俘虏公子嘉,赵国以?北赵?的形势继续存在了6年的时间。

倘若赵国没有?板块化?的话,早在长平之战结束的那一刻,赵国就会像韩国一样被秦国一战而定。

赵国正是因为?板块化?的缘故,才能够行成了三个政治中心,三个军事国防中心,所以才能在长平之战后仍然能够拥有十数万的精锐之师,也能够在邯郸沦陷之后,得以轻而易举地将赵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做?战略性转移?至代地,从而继续维系自己的法统。

这是赵国之所以能够在长平之战中丧尽了数十万主力之后,却仍然能够再挺38年的根本所在。

只可惜,赵王迁却在一夜之间败光了李牧利用?板块化?为赵国所积蓄的家底,虽然还有代郡作为退路,但没有了李牧的赵国,也只是一头待宰的羔羊罢了。

长平一战过后,赵国能够继续喘气将近40年,除了赵国自身?板块化?的因素之外,当然也有秦国的原因。虽说秦国在长平之战中斩首和坑杀了40多万赵军,但是秦国自己也有将近20万的兵力折损,或许正是因为这近20万的兵力折损才让秦军一怒之下坑杀了那么多的赵军。

所以,长平之战对于秦国来说虽然是一场打开攻灭六国序幕之战,可是因为损耗问题,也让秦国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休息,好好地喘一口气,等待实力的恢复。

秦国在长平之战后的休息喘气,再配合上赵国的?板块化?,也同样让赵国有了喘气和恢复的机会,这自然也是赵国能够在长平之战后继续坚持了38年之久的原因之一。

不过,能臣良将想要发挥作用,也得有能君明君配合,否则终究也是有力无处使,李牧的下场和赵国的结局即是如此。

李白曾经写过?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的诗句,可是,没有了李牧的赵国,何止是边人饲豺虎,是以一国之人喂豺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1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