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如果崇祯不杀魏忠贤,难道就不会出现清军入关的事情吗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12 12:27:42

如果崇祯不杀魏忠贤,难道就不会出现清军入关的事情吗

还不知道:如果崇祯不杀魏忠贤就不会出现清军入关吗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历史没有如果,但历史可以假设。

我们都知道魏忠贤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坏蛋,那么天启临死为何还一再要求自己的弟弟崇祯千万不要杀魏忠贤呢?是天启老糊涂了?还是崇祯太傻?相反,崇祯杀魏忠贤真的是为了收拢皇权吗?而魏忠贤又真的有能力弄死崇祯吗?天启又为何重用魏忠贤?在杀了魏忠贤明朝快灭亡之时,崇祯为何又后悔了呢?这一切还要从天启的落水而亡这个历史之谜开始说起。

说魏忠贤为什么要从天启的落水开始说起呢?因为历史总是相连的。明朝总共就16位皇帝,落水死的就有两个,一个是想重启海运的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一个是想在全国推广工商税的天启。他们两个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一、都喜欢装傻,看得比谁都明白却又喜欢装作啥也不问的样子,背后却死死盯着权力的宝座。二、他们都预备了自己的防弹衣和火枪,那就是他们的利用工具太监。三、他们都想从文官集团手里收复旁落的皇权,但他们都“落水”死了,而且都死得很年轻。四、无论他们对明朝的功劳有多大,比如正德的“小王子”之战,他们注定被黑成了屎。不仅他们,还有万历和嘉靖以及张居正……总而言之,谁想从代表大贵族、大土豪、大地主阶级的文官集团手里争夺权力和利益,谁就必须得死,无论皇帝还是能臣。而魏忠贤正是天启圈养的猎犬,他所撕咬的恰恰是文官集团,服务的是皇权,而崇祯杀魏忠贤真的是因为不懂权术吗?

很多人给崇祯找了无数个杀魏忠贤的借口。比如说:一、魏忠贤作恶多端、权倾朝野,不杀魏忠贤就不足以平民愤,更不能收归权力。二、杀魏忠贤好处多多。既能借除恶之名收买人心,又能从中收取大量魏忠贤贪污受贿的钱财,还能借机铲除异己,这样一石三鸟之计何乐而不为?但历史告诉我们,魏忠贤真的有反抗皇权的能力吗?如果魏忠贤真的有那么牛,他和他代表的利益集团都是傻子吗?就那样等着崇祯来杀他们?他们就真的不懂成王败寇的道理吗?问题是魏忠贤仅仅是皇权的延伸,他就是皇帝的恶狗和夜壶。脏事、烂事都是他们干,恶名也要他来背,至于权力,崇祯上台时有什么?一句话,魏忠贤的太监党还不都要死?但铲除了阉党,崇祯就真的能掌握权力吗?

自土木堡之变之后,明朝的皇帝都是各种奇葩。但很多人不明白,他们不奇葩行吗?整个明朝的朝政已经由皇权转移到了文官集团手里。他们如果不装疯卖傻,像崇祯一样猛干、傻干,可能明朝亡得更早。看看十几年的“抗倭之战”,不就是皇权和土族之间赤裸裸的内战吗?嘉靖聪明、万历聪明、正德更聪明,但他们最终还是斗不过文官集团。如果魏忠贤不死,阉党势力还能对文官势力有所牵制,达到封建帝国时代权力的制衡。但就明朝那种玩法,灭亡是早晚的事,这从朱元璋时期就注定了。你老朱家自私自利,难道就不许大臣的家族自私自利吗?你是人,别人也是人,上梁不正下梁歪,谁的屁股都不干净。当崇祯失去魏忠贤这条能为自己弄钱出力的恶狗之后,让文官集团一家独大,才是明朝加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在明朝即亡之际,那么大家族在干什么?在忙着兼并老百姓的土地,在各种走私和偷税漏税,在和李自成和八旗做买卖……但这能怪谁呢?当年朱元璋为了老朱家的利益杀尽有骨气和气节的百官时,想过有一天人家会用同样的方式报复他们朱家王朝吗?朱家亡了,来了爱新觉罗家,那些大官跪下磕一个头,为满清出尽恶毒的主意,不照样高官厚禄吗?又是谁造就的文人如此现实呢?难道不正是明朝的那些治国之政吗?朱元璋可以追认蒙元为正统,满清就能追认朱家王朝为正统,历史在不断地循环。

对于崇祯杀魏忠贤和明朝灭亡这些事,读者您又是怎么看的呢?

崇祯如何没处死魏忠贤,明朝的下场会如何

崇祯如何没处死魏忠贤,明朝的下场会如何?

宦官专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大特色,作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伴生物,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因为宦官身份特殊,极易形成专权的局面。白寿彝就曾经指出:“一般来说,在皇帝勤于政事,积极有为的时候,宦官是难于插手政治的。反之,在政治腐败,皇帝不理政事或难于理政的时候,宦官则往往乘隙而入,染指于政,甚至左右政局。”

所以,在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的现象尤为严重。

当朱由检登基后,他立即清算了太监集团,将阉党的罪状公诸于众,并将罪魁祸首魏忠贤发配到凤阳守皇陵。

魏忠贤去世后,崇祯又命人挖坟掘墓,将魏忠贤碎尸万段,将他的遗骸示众,以儆效尤。崇祯杀伐果决,在上台后立即对宦官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处置,为当时昏聩不堪的官场带来些许曙光的同时,也使朱由检在民间收获“圣君”的美名。时过境迁,十七年后,在起义军兵临北京城下之际,朱由检又命人收殓了魏忠贤的遗体,将其安葬,墓址选在香山碧云寺。

崇祯的举动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且不说崇祯究竟出于什么目的收葬魏忠贤,此时,正值农民军即将攻陷京城的危机时刻,崇祯不将精力放在如何对敌上,竟然,还有闲工夫做一件与退敌毫无关联的事。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朱由检推翻了自己早年铲除阉党的初衷,重新肯定了魏忠贤对于明朝的功劳和价值,并且,在这十万火急的关头,分心替魏忠贤入殓呢?

明熹宗在弥留之际曾对朱由检说道:“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朱由校与魏忠贤的关系非比寻常,但排除个人关系外,朱由校恐怕还意识到了魏忠贤果断和清醒的行事作风。尤其在顾全大局、知人善用等政治问题上,魏忠贤从不含糊。而且魏忠贤在关系到民族存亡的政治立场上从未“跑偏”,对大局的拿捏得十分精准,且目光长远敏锐,能够洞察国家潜在的危机。

笔者认为:魏忠贤为了巩固他在政治场上的地位,难免会做出党同伐异的勾当,向人展现出心机歹毒的一面。然而,魏忠贤有一些做法也是值得肯定的,他曾在朝堂上舌战群儒,力排众议,力挺在辽阳一战失利的将军熊廷弼,并果断处罚了在宁锦一战中犯下大错的袁崇焕。更难得的是,魏忠贤大力举荐赵南星、孙承宗能臣,要知道这些大臣与宦官集团有非常大的私怨。

所以说,魏忠贤能够抛开这些恩怨向朝廷推荐可用之人,可见,他依然是个有原则的人。魏忠贤虽把持朝政,但这一时间国家被导向正轨,社会形势一片大好,辽东危机被解除。这种能力,这份功劳,是不应该被抹杀的。朱由检登基后,全国灾荒四起,饥民们聚义揭竿,后金又对大明虎视眈眈。

在这种内忧外患交织的紧要关头,朝廷需要一位能够主持军国大政的实干家,魏忠贤是不二之选。以魏忠贤的能力,虽然无法力挽狂澜将大明王朝带向中兴,但也不会使明朝在短时间内土崩瓦解。从这个角度来看,魏忠贤无疑是明朝的“续命丸”。然而,崇祯为了巩固皇权平息民愤,借着满朝文武“倒魏”的风潮,迅速对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展开清算。

能够兵不血刃地解决宦官集团,始终是崇祯标榜自己的得意之作。可惜的是,就是因为崇祯过度骄傲自满,迷信自己的抱负和能力,这才让朱由检从自信走到自傲,从自傲走到自负,最终,刚愎自用仍不自知。魏忠贤去世后,曾被打压的东林党人重新崛起。对于盛世来说,文人儒将无疑可为国家锦上添花,但在国家危亡之际,这些只会纸上谈兵的东林党人毫无用处。

我们不能否认朱由检励精图治、事必亲躬的事实,但是,态度与能力完全是两码事。

朱由检既无知人善用之能,又治国乏术,加上他生性凉薄,对大臣十分严苛,死在崇祯手中的大臣丝毫不比死在魏忠贤手中的大臣少。因为不信任手下的大臣,朱由检在十七年内先后调换了六十多名中央官员,这种没有实际意义的高压态势使朝廷缺乏人才,也让民间的能人志士噤若寒蝉,不敢为朝廷卖命。

走投无路后他,只能培养私人势力,重新扶持了一批比魏忠贤时期更腐败的宦官。

最终,朱由检还是走上了父辈的老路,促成了“十万太监亡大明”的悲剧。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四日,距离朱由检生命的终点还剩五天。崇祯在苦愁与绝望中,想到太监曹化淳的一句话:“若魏忠贤还活着,事情肯定不会落到这个地步。”朱由检终于顿悟,明白了皇兄驾崩前的那句“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深意。

可惜的是,这番顿悟对于崇祯来说不再是醍醐灌顶的良药,反倒成了摧毁崇祯精神意志的剧毒,不论如何魏忠贤之死已成事实,朱由检再怎么做都于事无补了。

如果崇祯不杀魏忠贤,明朝会不会那么快灭亡?

崇祯不杀魏忠贤明朝只会灭亡的更快,魏忠贤在熹宗朝时就无恶不作,危害朝纲,这样的人留着只会是祸患,想要靠他挽救大明江山简直做梦,我们看看他做的好事,一开始熊廷弼经营胶东采取防守消耗的战略,这使得努尔哈赤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势力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扩张,但是因为跟魏忠贤不合,所以调离熊廷弼,让不懂军事的袁应泰去接管胶东,一改熊廷弼额的方针,全面处理,最后使得沈阳失守。

魏忠贤对内大肆的敛财,后来抄家真的是富可敌国,而当时明朝官员工资低的可怜,国家各种地方都要花钱,对百姓都开始加派三饷了,百姓生活民不聊生。对待同僚就是无情打压,只重用提拔跟自己有利益关系,听话的。形成了阉党,大有取而代之之势,这种人不杀留着干什么。

而且就算没有杀魏忠贤,魏忠贤之后继续把持朝政,那之后的袁崇焕也会被他害死,况且当时清取代明是大势所趋,杀不杀魏忠贤关系都不大。

如果不杀魏忠贤,崇祯能翻盘吗

  如果不杀魏忠贤,崇祯的帝位就会有很大威胁。
  天启七年(1627)八月,熹宗病死,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检即位,他就是崇祯皇帝。无疑,魏忠贤也想要控制崇祯皇帝。据说,他曾进献国色四人,带有香丸一粒,名“迷魂香”。他要把崇祯皇帝变成痴皇帝,但没有得逞。
  崇祯皇帝初即位,小心谨慎,无所举动。九月,他采取了第一个措施,把客氏赶出皇宫。十月,弹劾魏忠贤和魏党的奏疏突然出现。十一月,魏忠贤被免去司礼监和东厂的职务,滴发凤阳守祖陵。这是一个试探性的决定,没有引起大的骚乱。于是,崇祯皇帝命锦衣卫擒拿魏忠贤治罪。
  魏忠贤行至途中,接到密报。当夜,他听到外边有人唱道:“随行的是寒月影,呛喝的是马声嘶。似这般荒凉也,真个不如死。”想到昔日的荣华富贵,魏忠贤也感到真个不如死,于是他自杀了。

  魏忠贤简介
  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汉族,原名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名魏忠贤。明朝末期宦官。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朱由检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肃清。

  崇祯简介
  明思宗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中国明朝最后一任皇帝(1627年10月2日-1644年4月25日在位),同时也是统治全中国的最后一位汉族皇帝,是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熹宗异母弟,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母为淑女刘氏,年号崇祯。朱由检在位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节俭朴素,并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在位期间农民起义猖獗,关外清朝势大,已处于内忧外患交集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后,于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终年34岁。死后庙号思宗,后改毅宗、怀宗。葬于十三陵思陵。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1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