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慈禧太后到底有什么能耐,慈禧为什么能掌权半个世纪之多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12 12:11:17

慈禧太后到底有什么能耐,慈禧为什么能掌权半个世纪之多

很多人都不了解慈禧掌权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中国历史上尽管只有一个真正的女皇即武则天,但事实上,长期掌控朝廷,具有极大影响力,成为有实无名的“皇帝”的女人还有两位,她们就是吕后和慈禧太后。此二人和也曾称武后的武则天可谓历史上最有名的“三后”,史学界甚至为了她们专门造了一个词叫“临朝称制”(语出《汉书·高后纪》)。

在吕后、武后和慈禧太后这三人中,哪个最厉害呢?向来也是众说纷纭。如果按名气,当然属武则天,她不仅当皇后时就临朝称制,而且还当了15年名副其实的皇帝,打造了一个“武周王朝”;若论开创性,当属吕后,她原名吕雉,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同时她也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皇帝制度之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她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被列入记录帝王政事的“本纪”中,可见其地位。

《史记·吕太后本纪》中如此说,“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司马迁对吕后的评价是很高的。后来的《汉书·高后纪》中也有云:“惠帝崩,太子立为皇帝,年幼,太后临朝称制,大赦天下。”可以说,吕后仅凭《史记》和《汉书》的定位,就足以睥睨千古了。

但是考核以上“三后”能力,还有一个硬性指标,就是她所统治的时间的长短。你再厉害,刚上台三五天便被人推下去了,也不能说有多强吧。先看吕后。吕后此人心狠手辣,在刘邦活着时,她便背着刘邦设计除掉了开国功臣韩信。但 只要刘邦在世一天,对天下大事的决断上,还是没有吕后什么事的;刘邦毕竟天下第一枭雄,吕后再霸气都得靠边站。所以,吕后真正掌控天下,是在公元前195年刘邦去世后开始的,到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止,她实际上执掌天下16年。

再看武则天,她于公元690年开创武周一朝,并于705年退位,跟吕后一样是当了16年的天下女主。但事实上,武则天还是武后的时候,已经开始干涉朝政了。武则天于655年正式为皇后,开始有了野心,但此时的高宗李治还年富力强,加上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一班旧臣势力庞大,所以当时的朝中大事也基本没有武后什么事。到公元660年,李治因身体原因,处理朝政显得力不从心,于是有时让武则天代理处理朝政。从此,武后的自信心开始爆棚。但此时,毕竟有男主在,而且他们夫妻之间还有些矛盾,所以武后还不能有太多的想法。

直到674年,武则天被加封“天后”,与高宗李治并称“二圣”,她才开始正式高调参预朝政。尽管他在高宗驾崩后,才做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正式临朝称制,但史学界一般认为,从武后升级为“天后”那一刻起,她就开始掌控天下了。这样,从674年到705年,武则天事实上当天下的女主长达31年,比吕后翻了一倍。但也有说法是,武则天掌控朝廷应从公元660年算起,那时李治因身体原因,让她处理政事,就是“临朝称制”了。但即便这样算,武则天执掌天下也才45年。而慈禧太后执掌清朝多少年呢?

一般认为,从1861年,咸丰帝驾崩,慈禧跟慈安太后“二宫垂帘”开始,一直到她于1908年去世止,慈禧是死死把控了大清王朝长达47年之久!从这一指标看,慈禧太后在三后中无疑是最厉害的。那么做为一名女流之辈,慈禧是如何能力压那么多大权在握的男人,而执掌清朝达半个世纪之久呢?她相比吕后、武则天有何过人之处?

试想,在那个男权社会,一个女人在家里都没有和男人平等的权力,而慈禧却能在一个王朝,一个当时世界上差不多最大的国家力压群雄,成为事实上的一国之主,其中必有缘故,慈禧必有手段!今天咱们就来看看慈禧是如何“称霸”的。

纵观慈禧一生,她能够取得“霸权”,其实是用了三个手段,或者是有三个因素,即第一个因素:毒,第二个因素:智,和第三个因素:“仁”。

先说第一个因素:毒。“无毒不丈夫”,“最毒妇人心”,这两句话用在慈禧身上也可谓十分贴切了(当然这也是形容吕后和武则天的惯用语)。慈禧的第一“毒”表现在她扳倒八大臣实现垂帘听政上。本来慈禧并非咸丰帝的皇后,她只是皇帝的贵妃叶赫那拉氏,但因给咸丰帝生下了唯一的皇子(皇后没有生子)而得宠,所以在咸丰帝驾崩之后,其子同治帝上位,她就十分尊贵了。

但那拉氏可不只是当一个太后就可以了,她要的是权力,但是权力不会自动给一个人,如果那拉氏不去争取,那么她只会有一个太后的空名,甚至不是第一皇太后,只是一个“副”的,即西太后。但她要给自己转正,并且夺权。

咸丰帝尽管昏庸,但临死前还是清醒了一回,他深知那拉氏这人心狠有异志,担心自己死后,儿子年幼,朝中大权会被那拉氏夺去。所以临终前,他下了密旨给皇后(后来的慈安太后),把象征皇权的“御赏”大印赐予她,还留下遗诏,让她可以预防懿贵妃(慈禧太后)专权;他又召见载垣、端华、肃顺等人,为儿子(同治帝)任命了八位顾命大臣“赞襄一切政务”。所以慈禧想独揽大权,对手太多了,皇后和八大臣都有皇帝遗诏,都不是好惹的。所以,她必须下狠手,一举拿下,否则后患无穷。

但她一个女人,势单力薄,要想成功,必须找合作人。她的思路是,先稳住慈安太后,因为慈安太后只是名誉上的老大,她事实上性格温和,没有太大的权力欲望,比较好控制。先把慈安太后拉到自己阵营,然后开始第二个手段,就是利用男人来治男人,她聪明地选择了位高权重的恭亲王奕䜣。这就体现了她的争取“霸权”的第二个因素:“智”。她的成功首先是“毒”和“智”的结合。为何选择奕䜣呢?因为奕䜣掌握军权。

在奕䜣集团里有一个核心人物叫瓜尔佳·胜保,他位居兵部侍郎,当时手中掌握着大清王朝几乎所有的精锐部队。慈禧跟奕䜣合作,就等于跟瓜尔佳·胜保合作,这就保证了她的胜利,于是八大臣乖乖送命。

扳倒了“赞襄政务八大臣”以后,胜保又在恭亲王奕䜣的授意下,向两宫皇太后奏请建立“皇太后亲理大政,并简亲王辅政”的政治格局。然后慈禧就堂而皇之地跟慈安太后共同垂帘听政了。

鉴于奕䜣的权势,垂帘听政也没人敢反对。慈禧接着把贤惠的慈安太后挤到一边,她便成功了一大半。不久,她找个借口,以“捏报战功,挟制朝廷”等罪名,将帮她发动政变的功臣胜保赐死,此举也把奕䜣吓出一身冷汗。

解决掉八大臣,控制了慈安太后,再开始收拾恭亲王奕䜣。因为当时的朝廷内政和外交大权基本都掌握于奕䜣之手。当时奕䜣一直主张削弱和打压地方势力,这引起了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不满。借此机会,慈禧太后以高官厚禄等承诺将曾国藩、李鸿章拉到自己的阵营,而曾国藩和李鸿章又是栋梁之才,而且分别控制了湘军和淮军,这下慈禧又抓住了军事力量。

然后,慈禧太后力挺朝中的“顽固派”,向恭亲王奕䜣施压;再者,慈禧太后对惇亲王奕誴、醇郡王奕譞屡屡提拔和重用,以分化恭亲王奕䜣在皇室宗亲中的影响力和支持力。

同治四年,几乎到了众叛亲离地步的恭亲王奕䜣被慈禧太后下令“罢议政王及一切职任”,慈禧太后完美实现大权独揽。

接着下一步棋就是对皇帝,对自己的儿子“下手”。对于懦弱的同治帝当然不在话下了。他小时候不懂事,当然由老妈当政;等他长大了,刚想翅膀硬的时候,慈禧就把他逼驾崩了,死时才19岁。这件事上,慈禧表现得跟武则天一样狠毒。

但慈禧的聪明处在于,她没有像武则天那样称帝。在晚清的混乱局面下,在帝国主义列强的环伺之下,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有眼光的名臣的监督下,她如果强行称帝,必然会遇到极大的阻力,几乎完全不能实现。所以她知难而退,继续隐藏在二线,弄个傀儡皇帝给她挡枪。她只是费了一番功夫,找同治帝的接班人。

她找得人很妙,就是光绪帝。为何要找他?因为她的儿子没有儿子,所以找个亲戚来当皇帝,别人也没法反对。她看中了醇亲王奕譞的儿子,也是自己的妹妹叶赫那拉·婉贞的儿子。慈禧找这个接班人是很有讲究的。

首先她不能选同治帝的子侄辈,那样她便会自动升级为皇帝的“奶奶”,即太皇太后,那样“垂帘听政”的权力便会自动消失;他只有选择同治皇帝的同辈,但他们有不少都成年了,慈禧想控制他们比较困难。所以慈禧选皇帝必须符合两个条件,即保住自己的太后身份和新皇帝必须是个小孩,不能亲政,还必须让她临朝称制。

光绪正好符合条件,跟同治是同辈,而且才4岁,所以就稀里糊涂当上了皇帝,这样慈禧就顺理成章继续进行第二期“垂帘听政”。

慈禧选择光绪还有个好处是,光绪一上位,其父奕譞自动升级为皇帝他爹,位高权重了,让他取代奕䜣的位置也名正言顺。于是奕譞就同时兼任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管理神机营等多项重职。但奕譞这人虽身份高贵,却野心不大,比较好控制,比奕䜣好对付多了,慈禧就很轻松地把他拿下了,结果自己仍是大权在握。

这样慈禧先利用奕䜣打掉八大臣,把慈安太后拉拢控制住,然后拉拢王室孤立奕䜣,再逼死小皇帝,再立一个小皇帝,扶植一个太上皇,再控制第二个小皇帝,对皇室以外再拉拢曾国藩、李鸿章等几个能人,基本就把大清江山给牢牢控制了。在封建时代,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的,而慈禧能控制皇帝,而且是控制了两个,她想废掉皇帝就废掉,想立新君就立新君,这样对臣民就有非常大的威慑作用,她不是皇帝而胜似皇帝。这就是慈禧的“霸权”发迹之路。

其实,慈禧在她的成功之途上还有一个吕后和武后所不具备的特点,就是她的第三个因素:“仁”。当然这个“仁”是必须打上引号的,就是说她的仁是相对于吕后和武后的残忍而言的。尽管慈禧也是心狠手辣,但比起吕后的狂杀功臣,比起武则天对李氏皇族的“赶尽杀绝”,显然要“心慈手软”不少,除了开始迫不得已除掉八大臣以外,很少大杀功臣。另外,相比吕后和武则天的大量重用外戚、娘家人,慈禧还算大度,基本不用外戚的。

当年吕后开外戚专权之先河,大量重用吕氏家族的人,比如封侄子吕台为吕王,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封侄孙吕通为燕王,还追尊父亲吕文为吕宣王,封吕释之的儿子吕种为沛侯,封吕平为扶柳侯,又封其妹吕媭为临光侯,侄子吕他为俞侯,吕更始为鷔其侯,吕忿为吕城侯。吕后前后分封的吕氏家族十几人为王为侯,这就有点胡闹了。

武则天当权时也是重用了很多武氏家族的人,比如侄子武三思和武承嗣等,武则天曾把他们看得比自己的儿子都重要。但在这一点上,慈禧则表现的很明智,她明白自己娘家人尽管关系近,但未必有才能,所以她基本没有重用过娘家人,不存在外戚干政问题。不用外戚,也是对爱新觉罗家族的一个很大的尊重,这样不至于形成朝廷内部的血腥政变,从而自然而然地稳固了自己的位置。

所以纵观慈禧一生,相比吕后和武则天,至少有三各方面是她们二人所不及的,一是实际统治时间最长;二是少杀功臣,显得比较仁慈,这一点上,她还比较配得上“慈禧”二字;三是不自私护短,杜绝外戚专权,稳定朝政,这都是比较明智的。所以有种说法是,清朝的灭亡是气数尽了,是时代使然,并非慈禧的罪过;反而,由于慈禧的玩转乾坤,善于平衡各方面的势力,倒是给大清续命了几十年。若不是慈禧的专权,可能清朝要灭亡得更早。

参考资料:《清实录》、《清史稿》、《清慈禧皇太后传》、《光绪末日传奇》等。

慈禧太后,为何能稳固掌权47年?这3张王牌在手,谁敢夺权

回顾中国封建王朝 历史 ,我们发现执政掌朝的几乎都是男性,女性身份低微,受男权 社会 的压迫,往往只能扮演皇帝后宫里的角色,能够从政的女子寥寥无几, 历史 上记载的唯一一位女皇帝就是武则天。

其实 历史 上还有一介女流之辈虽无法像皇帝一样统治朝政,但手中却实实地掌握着执政大权,此人就是慈禧太后。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清朝统治时期,清朝统治力量开始走向衰落, 虽然当时皇帝分别是同治帝到后来的光绪帝,但实际上幕后掌权人却是慈禧太后。

在慈禧太后掌权期间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起义以及西方列强入侵热潮, 那么她为何还能稳固掌权47年不被推翻呢?

其实是因为她当时有3张王牌在手上,这才让她的地位和权力几十年过去依旧屹立不倒,而这3张王牌分别是什么呢?

封建 社会 ,权力和地位始终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东西,于慈禧太后而言也不例外。 在咸丰皇帝驾崩后,年仅6岁的慈禧太后的亲生儿子爱新觉罗·载淳上位,年号定为“同治”。

才刚6岁的孩子哪里懂得执掌朝政,治理国家,就算上位了也只能任朝廷上拥有实权的顾命八大臣摆布,而慈禧太后是一个控制欲、权力欲都极强的人,怎么甘心让自己的儿子沦落为别人的傀儡棋子。

在顾命八大臣开始对后宫施压企图专权的时候,她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和心计,成功拉拢了咸丰帝的弟弟 恭亲王 慈安太后 ,发动了一次规模不小的政变,仅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将之前咸丰帝分散在顾命八大臣身上的权力一点点聚集到自己手中, 顾命八大臣的权力迅速被瓦解且各大臣结局凄惨。

虽然手上已经有实权,但是在封建王朝,女子是无法参政的,于是慈禧太后便以同治帝年幼为由,实行了垂帘听政的政策 ,开启了统治王朝新模式,不过为了掩人耳目以及分散大臣们对此的不满, 她还邀请了慈安太后一同垂帘听政,封恭亲王为“议政王”辅政。

野心勃勃的恭亲王自然也是觊觎皇位的,可是没想到自己最终也不过是慈禧太后的一枚棋子。

同治帝在位之初,恭亲王手中也是掌握着较大权力的,和慈禧太后平起平坐,无形中他也成为了慈禧太后的眼中钉肉中刺。

为了削弱恭亲王的权力,慈禧太后背后费了不少的心机, 同治四年才摘下了恭亲王“议政王”的帽子,最后以中法战争失利为由发动了甲申易枢,罢免以恭亲王为领班的军机处大臣们的职务。

不过同治帝比较短命,才刚做了13年皇帝,在19岁那年就病死了。这时就出现了一大难题: 皇位该由谁来继承?

首先同治帝没有儿子,慈禧太后是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执政大权的,她为了能够在朝上继续垂帘听政, 最终决定立醇亲王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湉为皇帝,年号定为光绪。

爱新觉罗·载湉上位的时候只有4岁, 他的父亲醇亲王是咸丰帝的弟弟,生母是慈禧的亲妹妹,立光绪帝为皇帝相当于也将醇亲王的权力收入麾下,于慈禧太后而言是明智之举。

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后,慈禧太后的权力进一步扩大,朝廷中已无人有权力能和她抗衡。

光绪帝是一个心怀抱负的皇子,他不想自己的王朝继续没落,于是在甲午战争失败,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热潮时,为了救国,他支持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 戊戌变法

刚开始的时候,慈禧太后也是支持这次变法的的,但后来因害怕光绪帝借由这次变法企图摆脱她的控制, 发动了戊戌政变将光绪帝进行囚禁。 光绪帝哪里知道,他日后就是被这个亲自扶他上位的慈溪太后折磨致死,只活了32岁。

在光绪帝死后,慈禧太后依旧不想失去政权,她又给自己寻了一位不谙世事 年仅3岁 的皇帝傀儡,也就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 溥仪 上位, 最终堂堂一代皇朝就这样败在了一个嗜权如命的慈禧手中。

戊戌政变后,义和团运动兴起 ,慈禧太后曾对义和团攻打各国驻北京的使馆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目的就是想借此削一削西方列强的锐气。

直到西方列强要动真格,她才插手说要向西方列强求和, 清政府主动出面镇压义和团,但是西方列强却要求清政府彻底的剿灭义和团, 而且还直接调兵进京,这让慈禧太后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于是便利用义和团对列强宣战。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了北京,慈禧太后害怕了,连夜带着光绪帝逃往了西安,命令李鸿章等大臣与列强进行谈判。 李鸿章在和列强谈判时提出“惩办祸首”名单里不能有慈禧太后,最终将这场战争的责任全部推到了义和团的身上,并主动派人将义和团剿除。

这无疑是向西方列强示弱以及表达好感和信任。

1901年9月,清政府与各国列强之间的谈判正式成立,双方签订了丧权辱国协议 《辛丑条约》 ,当慈禧太后发现八国联军议和的“惩办祸首”名单里没有自己时,喜出望外的同时开始媚外了起来,还说出 “量中华之物力,结于国之欢心。”

崇洋媚外的态度不言而喻。

这让西方列强更确信,只要慈禧太后在朝中的地位不被撼动,那么他们就能在华获取最大化利益,他们只要想要什么,清政府就会乖乖听话给他们什么,尽力满足他们的要求。

慈禧太后成为了列强支持的清政府统治者。

正是这三张王牌,让她后来几年在朝政上的地位依旧不可撼动,没有人敢夺权。不过在其死后仅3年,朝政政策早已被她搅得混乱不堪,清朝迅速走向了灭亡。

慈禧太后掌控清朝47年,虽然有效地维护了清廷的延续,不是皇帝胜似皇帝。 慈禧太后就是一个阴谋家,靠用阴谋诡计夺得了权力。杀害皇上任命的顾命八大臣,一生以自己为中心,自私自利,奢侈豪华,政事乱得一塌糊涂。

后面她又极力巴结讨好外国人,曾定方针,举全国之力,结洋人之欢心;搜刮民之财富,导致中国近百年贫困落后。所以说, 慈禧只是一个阴谋家,算不上是一位政治家。

她是一个嗜权如命的聪明女人,也是一个利己主义者, 一个为了维护个人利益而牺牲国家利益的罪魁祸首,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她个人可悲,但作为政治家而言,她永远无法被中华民族轻易原谅。

为什么慈禧太后执掌清朝长达半个世纪?



慈禧让中国晚清皇帝名存实亡,对中国的统治长达半个世纪。为什么慈禧统治中国这么久?


慈禧太后之所以能够掌握清廷几十年的最高权力,首先是基于清帝继位无人的客观原因。


清朝有12位皇帝,从定数汗努尔哈赤到宣彤皇帝溥仪。这12位皇帝的子女数量与清朝的兴衰息息相关。道光和他之前的七位皇帝,生孩子最少的雍正、嘉庆也有14个孩子;被称为“多子翁”的康熙皇帝,连生了55个孩子;咸丰帝到了,一生只有两子一女;同治、光绪和宣彤皇帝一生都没有孩子。这使得道光以前的皇帝在皇位继承人问题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但从咸丰开始,三皇少子或无子,几乎失去了选择或可能,出现了皇位继承危机。


清朝末代皇帝短暂的寿命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危机。道光以前,所有的皇帝,除了顺治活到24岁,其他的都活到五六十岁,甚至八九十岁。而同治只活了19岁,咸丰帝和光绪帝活得更久,不过才三十多岁。


如果清朝皇帝长寿,他继位时儿子们一般都已经长大成人,至少可以保证新君主继位后能够独自处理政务的年龄,保证皇位和皇权的平稳过渡。但是,如果皇帝的寿命太短,他的继承人的年龄必然太小,没有任何基本的知识、政治经验甚至是非判断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新继位的小皇帝或依靠朝廷礼仪,或依靠亲近宦官,或直接依靠自己的母亲,皇位与皇权之间存在一段错位期,可能导致权臣垄断或母亲外戚独裁等专制朝政。


道光以后,皇帝寿命短,子女少,预示着清朝皇权制度的危机。清末御史胡思敬说:“国统绝不会再有,但家无秩序,知者乱。”我就是这个意思。慈禧太后之所以能执政几十年,与晚清的三皇,尤其是他们的儿子同治皇帝,继位时都太年轻有直接关系。

慈禧为什么能统治中国进达半个世纪?

1:中国的皇权专制文化已深入骨髓,只要是政出皇室(即皇室内部解决了统治合法性的问题),哪怕是个傻子、疯子皇帝(太后),在官僚体系内部也照样被顶礼膜拜;
2:客观地说,在晚清时期,慈禧的见识、谋略、尤其是政治手腕,在统治集团内部确实鲜有匹敌者,这是事实。其识人、用人之明、统御群臣的手腕之高、乃至治国方略之明远、以及性格方面的坚韧不拔等诸多方面,都绝对算得上当时清廷中的佼佼者。正是依靠慈禧的这些才智,才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造成的危如累卵的局面下创造了“同治中兴”的好局,平洪杨、收复新疆、巩固海防、洋务兴国这些政绩足堪与当今“盛世”媲美,也由此巩固了她的统治威望;
3:战败、割地、赔款,这些固然要追究慈禧之责,但客观地说,造成这些国耻,根本的原因还是当时整个中国文化的腐朽没落和见识的短浅所致。慈禧在整个过程中其实还基本算个明白人的。鉴于在当时被列强刀架在脖子上的局面,慈禧能够大体维持国家的统一和主要领土的完整已属不易,不当过于苛求。至少,比起49年后以五大战胜国之尊却继续丧失国土的耻辱,慈禧做的还算及格;
4:昏庸的事也不容否认。最大的败笔:镇压戊戌变法;没事找事直接招致庚子之乱。
总的来说:及格。至少比某些伟大领袖更值得尊敬。

并无大能的慈禧为什么能执掌大清五十年呢?

慈禧为何能执掌大清48年?她有一项能力,是清朝很多嫔妃都不具备。

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在晚清,人们敬畏的不是皇上而是皇太后。因为在那个年代,皇太后慈禧早已经牢牢的掌握住权力了,并且一执政就是48年,从来没有放过权。他的儿子同治和侄子光绪都只能算得上是慈禧的傀儡。他们两个虽然坐的是皇帝的位子,可是却没有一点能够把控清朝的权力。当然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存在过很多次,可是像慈禧这样掌权48年的却少之又少。那么慈禧凭什么能垂帘听政这么久呢?

据传,慈禧从小生活在北京城里面的一个小巷子里面。她跟其他入宫为妃的人不一样,她没有好的家世,没有什么能够帮助他进宫的后台,完全就是一个白板。她能被选进宫我想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她长得漂亮,毕竟在古代能够入宫为妃的女子,哪一个不是有倾国倾城之容貌。

到了宫中以后,一开始她是十分低调的,只想着能平平安安地活下去就行。可事情往往就是天不遂人意,咸丰看上了她的容貌,每天晚上都会去她的宫中寻欢作乐,时间久了,便惹得其他嫔妃的嫉妒,各处排挤她。慈禧见状,为了不让自己受别人欺负,她只能不择手段的往上爬,到了食物链的顶端,就不会再受他人的欺负了。有一天早晨,慈禧食胃不佳,还经常呕吐,经太医鉴定,她是怀有了身孕。要知道在这之前咸丰只是有了一个公主,而慈禧生下的可是个男孩,是咸丰帝唯一的儿子,这个男孩后来也顺理成章的登基成为了同治皇帝。

孩子生下来以后她就直接晋升了一个位份,成为了妃子。后来咸丰帝去世了,同治作为他唯一的孩子,自然而然的继承了帝位。而慈禧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太后。在她当上太后以后,她就完全变了一个人,对所有的事情都很上心,都想插一手。慢慢的,她的儿子因为过于年轻,抢不过慈禧,权力也渐渐地被慈禧垄断了。

拥有了无上的权力之后,慈禧每天过得都十分奢侈。吃的是山珍海味,喝的也是琼瑶玉露。有人大概得计算过,她每天光吃喝都用掉一个大臣一年的俸禄,由此可见她是有多么的烧钱。除此之外,她还特别爱美,只要是能保持容颜和身材的东西,她都会去尝试,而这些好东西在她的身上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根据后来为慈禧画像的外国人的回忆录来看,慈禧是一个十分爱美又漂亮的人。他第一次看见慈禧还以为她只有四十岁,可实际上慈禧已经是70多岁了。

我们现代人并没有亲眼看过慈禧,对她的印象可能只是单单的停在了那副慈禧的画像当中,可慈禧画那副画像的时候她已经是70多岁了,容貌早都变了许多,所以现代人的都觉得慈禧只是个普通老太。要是她从始至终都是这个样子,她还能被选进宫中作妃子吗?所以慈禧年轻的时候十分漂亮,到了晚年容貌衰老,才会被我们错以为很丑的。

所以说年轻的慈禧,是倾国倾城的,这点毋庸置疑。但单凭这点还不能让慈禧执掌大清48年?她的另一项能力,才是让她爬上权力颠覆的原因,那是清朝很多嫔妃都不具备。

这项能力就是慈禧会写汉文,而且写得还很漂亮,这也让她能够帮助咸丰处理一些事情,从一旁学习为君之道,在咸丰后期,很多日常奏章,都是由慈禧代为处理的,她也因此学会了很多治国之道,为日后独霸天下大权做铺垫。慈禧绘画水平也不错,在她掌权后,经常会画出一些佳作来笼络大臣,可见在那个年代,有容貌有才华是多么的重要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0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