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魏惠王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后人读到战国历史往往都会对魏国表示惋惜,因为魏国在魏文侯和魏武侯时期凭借魏武卒强大的战斗力称霸列国,即使是魏惠王前期依然延续了这一强势的局面,可是其后魏惠王却犯了一系列战略上的失误,使得魏国逐渐丧失了霸主地位,在连续两次败于齐国之手后又被秦国夺回河西之地,魏国终于是彻底衰退了下去。
魏国原本可以走得更远,除了魏惠王战略上的失误之外,魏失其才而亡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么说是有根据的:魏国可以说是战国人才最为集中之地,日后一个个如雷贯耳的顶级人才很多要么本身是魏国人,要么是魏国没有留住出走他国的,比如吴起、商鞅、孙膑、公孙衍、张仪、范雎、尉缭子等人莫不如此。
魏国的衰败魏惠王要承担很大的责任,毕竟大好的局面就是葬送在他手上的,其他的不说,商鞅和孙膑他没能留住,张仪是被他赶跑的,公孙衍也是魏国人,这几个盖世奇才他一个也没留住,白白便宜了秦国和齐国,可以这么说魏国的霸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败在这几个人之手,但是把魏国人才流失的绝大部分责任都归咎于魏惠王也有失公道,那么魏国为何留不住人才?魏惠王:这个锅不该由我一个人来背,我们来分析一下。
魏国是在魏文侯时期崛起和称霸的,这和魏文侯礼贤下士、重用人才有莫大关系;魏文侯前期重用的李悝、吴起、乐羊和西门豹等人都是出身平民的鬼谷学派,魏国的功勋贵族很少受到重用,但是一个人的到来不仅改变了这个局面,而且也埋下了日后魏国人才流失的根源,此人就是孔子弟子、孔门十哲之一的卜商(字子夏)。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子夏来到魏国西河郡(河西之地原本属于秦国,魏文侯和吴起历经十余年从秦国手中夺得并设立西河郡,吴起是第一任郡守)讲学传播儒家经典和学术思想,并逐步形成了战国时期的著名学派西河学派,魏文侯甚至拜子夏为师。
子夏虽是孔门弟子,但是他的思想偏离主张恪守礼义的儒家传统思想,反而偏向于主张权谋之术的法家思想,和传统儒学不同,西河学派传授的是经世济用之儒和忠君爱国的思想;子夏在魏国所收门徒不少,据《后汉书》卷四十四《徐防传》注引《史记》记载:“孔子没,子夏居西河,教弟子三百人,为魏文侯师。”他的弟子中杰出者主要有公羊高、谷梁赤和段干木等人。
西河学派的兴起和鬼谷学派在思想上不可避免的有碰撞和冲突,西河学派的忠君思想更符合魏文侯的统治需要,所以在魏文侯和魏武侯的扶持下西河学派逐渐在魏国占据了上风,特别是在吴起弃魏奔楚、乐羊失势被贬之后鬼谷学派在魏国日益式微。
占据优势的西河学派培养出了一大批公卿贵族出身的人才,比如公叔痤、公子卬等人,他们在魏国朝堂占据了主导地位,鬼谷学派的没落使得平民出身的人才很难在魏国有一展抱负的机会,这也是为何商鞅只能在公叔痤府上出任中庶子(其实就是门客)、张仪不被重视、范雎只能在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效力的根本原因所在。
魏国人才流失背后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一种制度上的缺陷,两大思想上的碰撞,自魏武侯开始魏国走的其实是精英路线,魏国上下更看重的是出身,魏惠王之所以放走了孙膑和商鞅、看不上张仪就是和此有关,西河学派的兴盛和魏国这种人才选拔制度上的缺陷才是真正导致魏国虽然人才辈出,但是却留不住一个个往外跑的根本原因所在。
当然魏国国君的固步自封、狂妄自大,对人才的漠视也是导致魏国人才流失的外在因素。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魏国不仅是一个军事强国,也是一个人才强国。成为强国的原因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在魏国刚刚从晋国裂变出来的时候,因为?李悝变法?的原因,就累积了数量相当多的人才。所以说当时魏国是一个人才培养基地,但没有人才施展的空间。
在战国历史上,对各国贡献最大的那些臣子名将,大多都是魏国人;张仪、商鞅、范睢,这三人可以说是为秦国扫六合打下了基础。除此之外还有吴起、孙膑、庞涓、等等也都是战国时期的人才,在历史上贡献很大。
就是这个曾经强大的魏国在魏惠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魏惠王曾感叹?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在魏国他们看不到发展的前景,而一个有才能的人看到魏国这样的境况,大概的分析魏国未来,再加上魏国的君王无能,更加剧了魏国人才的流失。在当时战国中晚期的时候,各国君主都渴望招揽列国人才,想要帮助自己稳住江山,在那个时候,招揽人才真的是各费心机,而他们在魏国也看不到什么大好的前途,就这样可以说是魏国留不住人才是情有可源的。这种不能怪臣子不忠,只能说皇帝无能,自己留不住人才罢了,那么高的起点最后还是败落,想想都是很可惜的。
从魏国去到秦国的商鞅,他的离去非常的可惜,他的才华因为在魏国没有得到君主的重用,他最后去到秦国,他在秦国推行改革,将秦国从一个腐朽羸弱的国家打造成一个强国。商鞅还提出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在秦国他深得重用,也作出了很多功劳。
用“自掘坟墓”来形容 魏惠王 最合适不过。其实, 魏惠王 最后的下场真的可以不用那么惨,他本可以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父亲将魏国称雄的局面维持下去,可是魏惠王没有把握住这个机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在惨败后他或许明白了这个道理。
在当时韩赵魏,三国的关系很紧密。因为韩赵魏这几个国家的先祖们,都曾经共同侍奉过晋国,但是后来韩赵魏各自的势力发展壮大,干脆直接取代了晋朝智瑶,三家分晋,导致的就是三个诸侯国割据一方,并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三家分晋以后,就属魏国的势力发展得最快,而分晋的结果直接导致了诸侯国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即战国时期。
魏国的第一个君主魏文侯,还是个相当有能力的人。他手下有几个重要的人物,李悝、 吴起 、西门豹。这三人,虽然出身贫寒却相当优秀,他们各自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李俚、 吴起 在魏国变法、打仗,西门豹发展农业、经济。他们三人通力合作,帮助魏国逐渐发展起来。而魏文侯的下一任君主魏武侯,依旧沿着这条强国之路行走,继续把魏国的版图扩大。经过魏国两代君主的努力,魏国的国力得到了提升。
到了魏惠王这里,按照常人的逻辑,魏惠王若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稍微有所作为,他领导的魏国很有可能达到权力的顶峰,但是魏惠王却没有把握住这个机会。他的失败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魏惠王又叫做魏莹,小的时候也是聪明伶俐,就是不务正业,整天玩的时间比学习的时间要多,因为出生在强大的魏国,魏莹并没有感到来自周围的压力,相反他觉得魏国是最强大国家,是可以永世称霸的,天真的魏莹这样想着,一转眼就要了魏国换君主的时候了。
魏莹打败了他的竞争对手,成功当上了魏国的新主人。在执政初期,魏惠王还是很有才干的,最起码态度很端正。他趁着魏国发展的势头,安稳人心,为了稳定局势又选拔了一些人才,比如: 庞涓 、公子昂之类的。在魏惠王刚上台的时候,魏国还是被他管理得风生水起的。可惜好景不长。
魏惠王一生最大的缺点就是虚荣,他能够礼遇贤才,却不愿意重用他们,只把他们充当门面的人,让别人知道他魏惠王是个贤明的人。因为这个原因,魏惠王错过了 张仪 ,放走了 商鞅 ,逼走了 孙膑 。总之,任何人才到了魏惠王那里都是留不住的。他的一生任用了三个丞相。分别是公叔痤、惠施、 张仪 。公孙痤帮助魏惠王建功立业,已经是魏国的老臣了,但是魏惠王仍旧没有听他的临终之言,把 商鞅 给放走了,商鞅去了秦国,进行了变法把秦国搞得很强大,这时候的魏惠王不仅没有反思自己,反而后悔当初没有杀掉商鞅。
再说张仪,他刚到魏国面见魏惠王时,因为自己穿了一身黑衣,而遭到了魏惠王和公子昂的诘问,一个堂堂的一国之君对别人的穿着打扮指点,竟然还上升到了国家间的背叛与信任的问题,实在是荒谬。
魏国之所以没有能够称霸,很大的原因是魏惠王个人品行的问题,他虚伪、不思进取、不听劝谏,我行我素的做法导致他自己做了很多错误的决定,而这些决定往往又对魏国的命运息息相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迁都安邑以后,频频失利,与齐国两次交战被打败,严重挫伤其国力,又被秦国复仇,打得魏国再无还手之力,魏国几代心血毁于一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0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袁绍的生平如何他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