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如果不跑,就在皇宫里面等朱棣到来,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朱允炆被朱棣羞辱一番,然后再被杀。
朱允炆不死,朱棣便不能名正言顺的做皇帝,随之和朱棣一起谋反的臣子便不能获得晋升。要知道朱棣起兵反叛时,打起的旗号可是靖难。这一旗号便说明朱棣是以清君侧的名义而起的兵。朱允炆被俘后,朱棣不会马上杀了他,而是会先行除掉朱允炆麾下所谓的奸臣,随后朱棣会将朱允炆贬为昏庸侯或是平民。等到大局稳定时,朱允炆才会突然“暴毙而亡”。
朱棣杀死朱允炆既能让自己的继位,变得合理合法,又能稳定大局,何乐而不为呢?从朱棣派出多路人马,苦苦搜寻朱允炆的下落便可知,不除掉朱允炆朱棣是寝食难安的。身在其中的朱允炆也深知这一点,自己落到朱棣的手上不会有好结果,所以他才会借一场大火逃离南京城,从此过上隐姓埋名的生活。
至于朱棣非杀朱允炆不可,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一、朱允炆在位期间,虽然曾暴力削除藩王,但推崇儒家治国的他,却对民间广施仁政。随之追随朱允炆的文官有很多,民间百姓也觉得朱允炆是心目中理想的仁君。百官和百姓都拥戴朱允炆,这对继位后准备一展抱负的朱棣可不是什么好事。一旦放过朱允炆,朱允炆很可能会利用皇帝的名望复辟,到时朱棣能怎么办?到时朱棣还是要杀掉朱允炆。既然朱棣早晚都要背负骂名,何不尽早除去朱允炆呢?
二、朱元璋所立的圣旨,指定了朱允炆为大明江山的继承人。这就是说朱允炆是皇位正统的继承人,朱棣即使有再多借口,他也是个篡位者。朱棣可以更改史书,但人们口中的篡位者,朱棣是无法抹灭的。朱棣只有用朱允炆的死,才能换来自己继位的正统性。所以说朱允炆不逃,必然会被朱棣杀掉。
三、大明天下不能有两个皇帝,哪怕是一个被废除了皇位的皇帝也不行。即使朱允炆被贬为昏庸侯或是平民,朱棣也不可能让他长时间活着。这是因为天下初定,如果元蒙残部得到朱允炆,并利用朱允炆曾经的身份进攻中原,那就将给大明江山带来大乱。这也是朱棣为何先后派出郑和、胡濙等人寻找朱允炆下落的原因。朱允炆必须死在朱棣手上。没死在朱棣手上也要活见人死见尸。
朱棣多次率军讨伐元蒙的原因,很可能也是为了防备朱允炆逃去蒙古。因为朱棣要为自己和子孙留下一个没有隐患的江山。
公元1423年,已经64岁的朱棣,将走了到生命的尽头。就在朱棣率兵征伐蒙古的某晚,侍卫叫醒了熟睡中的朱棣。正准备对侍卫发火的朱棣,得到了侍卫的禀报:胡濙求见。本来准备大发雷霆的朱棣,在听到胡濙的名字后霍然起身,随即朱棣便命胡濙赶快入帐进见。
《明史》对朱棣接见胡濙的记载为:当时的朱棣已经就寝,在听闻胡濙求见自己的消息时,朱棣立即起身召见。当时营中刚刚敲过四更鼓。胡濙入帐后向朱棣汇报:传言朱允炆已经远赴海外。得到这一消息的朱棣,立即派出数名内侍(包括郑和)远赴海外搜寻朱允炆的下落。后来朱棣派出的一路人马,向他汇报了一个消息,朱棣这才打消了疑虑,释然而终。
一、朱允炆已死,胡濙找到了他的尸骨,并确定了朱允炆的死讯。
二、某路人马找到了朱允炆,将其灭口,帮助朱棣永绝后患。
三、朱允炆(做起了和尚)没有死,而是通过交谈,向胡濙表明自己已经放弃了皇位。
胡濙的汇报正是告诉朱棣,朱允炆已经不再是你的隐患了。随即年老的朱棣,这才释怀,目前大多数史学家比较认同第三种观点。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刚夺取皇位时的朱棣,并不想就此放过朱允炆,他对朱允炆充满了杀意。为了尽早除去朱允炆,朱棣不惜派出大量人马,耗费大量钱财。朱允炆不逃,在皇宫中等着朱棣到来,到时朱棣不杀他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呢?朱棣死后,被文官和百姓所拥戴的朱允炆,很可能会推翻朱高炽,朱瞻基的统治。为了不给子孙留下隐患,这样的朱允炆也一定是留不得的。朱棣不会对朱允炆念及亲情,他会尽早除去自己的侄子。
建文帝不自焚朱棣也会杀掉他的,只是死法不同罢了,史书会记载他以另外一种死法殉国。理由有以下几点:
1. 封建皇权的制度特点决定。“天无二日,人无二君”自古皆以为然,如果天下有两个都有资格当皇帝的人,必然会引起社会分裂。所以能当皇帝的人只能有一个。
2. 是由朱棣起兵的目的决定的。大臣黄子澄,方孝孺等人建议削藩,这正好给了朱棣起兵的理由。他对外号称朝廷出了奸臣黄子澄,方孝孺,蒙蔽皇上,他要“清君侧”。于是便起兵南下,史称“靖难之役”。(1399-1402).“清君侧”只是借口,夺权才是真正目的。既然是夺权就不能容下朱允炆。因为朱允炆不死,那继承法统的还是他。难道真的只除掉黄子澄,方孝孺就退兵吗?
3. 建文帝和朱棣的辈分和年龄差距让朱棣没有回旋的余地。朱棣比朱允炆大17岁,还是他叔叔。这就让朱棣很难处理了。一方面朱棣的年龄大,要是他比朱允炆比他活得久,那等朱棣死后,很难保朱允炆不会再出来夺权,那到时朱棣的儿孙们是否能保得住江山还很难说。另一方面朱棣是朱允炆的叔叔,他就不能学以前的夺权皇帝把前一个皇帝封个太上皇然后软禁起来。总不能叔叔封侄子当太上皇吧。
4. 朱棣并不是仁慈慎杀的人。朱棣领兵打仗那么多年,可以说是身经百战,见过的杀戮无数。所以杀人对朱棣来说是没什么心理负担的。从他对方孝孺的处置(灭十族共873人)来看。朱棣绝非仁慈之人。
总之,在封建体制下的夺权肯定是充满血腥的。因为这个皇权太具诱惑了。天下的财富和生杀予夺的权利能使任何的亲情和友情毁灭,一个人的生命在这面前更是不值一提。
当宋太祖赵匡胤不明不白驾崩之后,世人都在怀疑是赵光义干的。
世人怀疑也很正常。赵匡胤明明有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而且赵德昭还是个嫡长子(老大早夭,他自然成了长子)。
赵匡胤驾崩的时候,赵德昭已经25岁了,早就是个成年人。何况,赵匡胤虽然没有直接封他做皇太子,却也一直按照储君路线在培养锻炼他。
怎么有儿子不传,却传给了弟弟?
既然全天下都在怀疑赵光义,赵光义心里肯定不好受,只得装模作样的对赵德昭大行赏赐,比如让他做了京兆尹(首都市长),比如给他封王,比如让他干了一些宰相的工作,还让他娶了四朝元老王溥的女儿。
太平兴国四年,赵德昭跟着这个叔叔北伐打幽州。军中有一次夜里惊乱,大家伙儿不知道皇帝陛下身在何处,于是有人谋议立赵德昭为皇帝。后来宋太宗得知此事后很不高兴(也不晓得是不是他自编自导)
这次北伐,在高粱河吃了大败仗,车神回到京师后,一肚子火气,很长时间没有给之前打胜仗的功臣行赏。
于是,赵德昭跟宋太宗论说此事,宋太宗大怒说:“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
把赵德昭吓得……退朝后自刎而死(究竟是自刎还是被谋杀然后掩饰成自刎,也不得而知)
接着就是戏精登场。
宋太宗听见此事非常惊悔,跑去抱着赵德昭的尸体,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喊道:痴儿何必这样呢?
指不定心里多高兴着呢!
宋太祖赵匡胤还剩一根独苗——赵德芳,也就是那个在戏曲里正气凛然的八贤王。
太平兴国六年三月,年仅20岁的赵德芳莫名其妙病死了。
戏精再次登场。
赵光义这个做叔叔的,又是亲临哭祭,又是废朝五日,还追赠了赵德芳一大堆荣誉。
半年后,也就是太平兴国九月,赵光义公开了一份赵普进献的秘密档案,里面绘声绘色的记录了一个历史故事。
杜太后临死之前,把几个儿子叫到床边,语重心长的对宋太祖赵匡胤叮嘱道:你之所以能得到天下,是因为周世宗死后把江山交给了小孩子。假如周朝是长君坐镇,你怎么可能有机会呢?所以啊,你死后要传给你弟弟。以后你孩子长大了,你弟弟再传给你儿子啊!能立长君,是我们国家的福气啊!
赵匡胤答应了,杜太后还让赵普在床前写成誓书,藏在金匮之中,命谨慎小心的宫人保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金匮之盟。
有趣,真有趣。两个大侄子健在的时候,没见赵光义公开出来。现在死光光了,拿出来昭告天下。
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可言。在权力面前,父子也好、兄弟也罢,亲情变得不堪一击。
所以,朱允炆要是不自焚(逃走),朱棣可以制造一万种意外把他杀了。
比如一片混乱之中,某个小兵看走眼误杀了皇上,这种情况是可以存在的。
比如亲手杀了建文,再对外宣称建文是自杀的,这种情况也是有的。到时候无非就是劳驾朱棣再演一场哭戏而已。
又或者逼着建文下一道罪己诏的圣旨(也可以亲自代拟),说自己亲信小人,误信谗言,导致天下大乱,无颜面对祖宗,决定禅让给燕王。等朱棣登基后,先装模作样把朱允炆奉为太上皇,圈养几年,然后再找个机会把他给做了,对外宣称朱允炆生病死了。
以朱棣的性格,不管怎么样,他都是要杀朱允炆的。从他起兵造反的第一天起,他就是乱臣贼子了。所谓的清君侧口号也无非是给自己一点心理安慰罢了,全天下都知道他并不是真的为了清君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0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