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编,说起张旭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朱元璋,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他本是一介布衣,在元末那个动乱的年代,凭借自己不懈的努力,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并且铲除了各地诸侯,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大明王朝。因为朱元璋是草根出身,所以他对皇权十分迷恋,对于皇权有威胁的人,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杀掉。所以朱元璋是开国皇帝中最弑杀的皇帝,当他的臣子都要担心自己的性命。
尽管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对功臣们猜忌心很重,但是朱元璋刚刚创业的时候,还是十分爱惜人才的。不管这个人才是什么出身,有什么不清不白的背景,只要你有才,都能够得到朱元璋的重用。就有这么一个人,他才能出众,深得朱元璋信任,但是他站错了队伍,最终还在了朱元璋的手中。
这位人才的名字叫张旭,是河北宛平人士。他成年之后就在元政府担任户部尚书,户部尚书可是一个不小的官职,可见张旭这个人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起义军此起彼伏。元朝政府四处派兵镇压起义,但是起义军的数量实在太多,光靠镇压实在没有办法消灭起义军,于是元政府又想到了另一个办法,那就是招安。说干就干,元政府陆陆续续派出使者前往各起义军的队伍,张旭就成了众多使者中的一员。
张旭出使的时候,各地还在打仗,这份差事干得实在是不容易。历经千辛万苦,张旭终于到了朱元璋的根据地。对朱元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跟朱元璋讲述了投奔元政府有怎么怎么的好处,但是如今的元政府已经日薄西山了,朱元璋自然不会投降元政府,就将元政府派来的使者全部打发走了,但是因为张旭出色的演讲,朱元璋觉得他是个人才,就找了个理由将张旭扣了下来,并且让他为自己做事。
张旭也确实是个人才,朱元璋就授予张昶参知政事的职务,张昶参与了明初各种基础制度的设计,为明初各种基础制度的奠定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尽管张旭在朱元璋手底下老老实实的做事,但是他内心还是渴望回到元政府,并且在朱元璋手底下做一些不利于朱元璋统治的事情。
第一件事就是他劝说朱元璋要重用刑罚,这样朱元璋就会以暴君的形象出现在世人的面前,想要让朱元璋失去民心。
第二件事就是张旭偷偷让别人上书歌颂朱元璋的丰功伟业,他自己也不断劝谏朱元璋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就是想让朱元璋变成一个昏君。不过朱元璋本质就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君主,并没有受到张旭的蛊惑。
无法让朱元璋变成一个昏君,张旭就利于自己的职权偷偷窃取明政府的情报,并且将这些情报送到北方,企图再次振兴元政府。本来这些事情,张旭做得都很隐蔽,只奈何这个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有一次张旭得了一场大病,他的同事杨宪就到张旭的府中探望张旭,无意之中就发现了张旭通敌的信件,杨宪立马就将此事汇报给朱元璋。
朱元璋得知后非常生气,命令大都督府审问张昶,张昶也不做狡辩就在信的背后写了八个大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朱元璋看到张旭所书写的字,顿时火冒三丈,虽然他很爱惜张旭的才华,但是张旭顽固不化,不能为自己所用,就下旨将其诛杀。
纵观张旭这个人的一生,他才华横溢,奈何不能审时度势,顽固不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酿成了杀身之祸,不知道大家对这个人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朱元璋在投靠郭子兴的时候立刻被重用,其实就是因为他隐藏了他自己和尚的这一个身份。而和尚在元朝的身份其实是非常高的,如果是在其他的一般的朝代里,和尚在国家当中也是一个无所谓的角色,他也不会对国家产生一个很大的影响,反而会被国家给漠视。不过在元朝当中,君王开始对和尚这一身份比较重视,只重视了佛家的一些文化,所以最终才是被郭子兴重用的主要原因。
有人说朱元璋被郭子兴征用,其实是因为朱元璋个人有着比较神奇的魅力,而且朱元璋也是比较帅气的,最后才被郭子兴重用。不过这一个说法,一看就是不符合当时实际发展的,即使朱元璋长得再帅,那只会有一个很普通的官职给他,可能会让他担任这么重要的官职的。但凡是让他担任这样的官职,必须是因为朱元璋他是一个和尚的身份,如果不是这个样子的身份和地位,朱元璋恐怕连做官都很难。
毕竟朱元璋他个人是一个贫农,在早期的时候,其实思想和理念都并不是很成熟,而且在军事方面也有一些欠缺的地方。而且他成为一个僧人,也并不是自己随便就可以当上的,而是由于他的外公,甚至还有他的姐夫帮助的他。让他从一个在知识方面比较匮乏的农民,成为一个知识有所了解的僧人,也让他之后的一些生活更加的顺利的一些。
因为当时的僧人的身份肯定是要高于平民的,而他的姐夫也凭借着自己的人际关系,让他去寺庙中当一个僧人。也正是因为他有着这一重的身份,让他在之后的生活中并不会特别的艰辛,而且在投靠郭子兴的时候,也很快的就被重用了。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回回人,因此,在他参加元末农民大起义,建立明朝的过程中,有很多回回人尽力扶持了他。有很多回回大将屡立战功,成为明朝的开国功臣。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这些回回将领的扶持,朱元璋建立明朝是不可能的。所以,明朝(1368-1644年)建立以后,朱元璋对回回民族和伊斯兰教的政策就相对宽松和优越。所以明朝是回回民族和伊斯兰教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和回回民族的正式形成时期。在朱元璋参加元末农民大起义,建立明朝的过程中,有许多回回将领和士兵发挥了重大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些人的扶持和英勇作战,朱元璋建立明朝是很难想象的。在明朝文臣武将中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建立过重大功勋的回回人有:常遇春、胡大海、胡德济、沐英、李文忠、冯胜(冯国胜)、冯国用、蓝玉、丁德兴等。 这些回回将领在建立明朝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民间就有“十大回回保国”的传说。以上是最出名的武将,而普通有功于明朝的回回人和士兵就更多了。例如,山东、云南等地的许多伊斯兰教布点就是随这些大小武将的征战、驻防、屯垦以及经营田庄发展起来的。 除此而外,还有著名的航海家郑和、著名的五朝重臣马文升、著名的清官海瑞、著名的思想家李贽等,都为明朝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贡献最大的要属郑和和马文升。 从以上这些回回重臣的情况可以看出,在明朝的时候,回回人在朝廷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掌握着一定的大权,是朝廷依靠的力量。这些回回人为建立明朝政权和维护明朝的统治发挥了重大作用。因而,明朝时期回回人同朝廷的关系比较和谐,明朝政府对回回人和伊斯兰教也相对实行宽松政策。这样在明朝时期回回民族和伊斯兰教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在明朝洪武年间,明皇宫的谨身殿曾被雷击中。生性多疑的明太祖朱元璋,认为是自己做了不少的错事,上天发怒了,谨身殿雷击是上天对他的惩罚,就要去祖庙祭祀。但是朱元璋要求的陪同官员的条件极为严苛,必须是当官九年,必须没有犯过任何过错的。
我们都知道在朱元璋统治时期,因为锦衣卫的设置,官员是很难保证不犯任何过失的。因为锦衣卫的能力太过强大,威慑力已经造成了官员们心中的恐慌,生怕被抓住一点错误,就可能晚上睡着都不知道明早上还能不能看见太阳都是问题。就是在这样的高压统治下。还是有人扛过来了,并且在朱元璋祖庙祭祀的严苛条件下脱颖而出。
因为太过出色,就被朱元璋记在心中了,在祭祀祖庙之后还亲自赐名,提拔升官。他就是被朱元璋临终托孤的兵部侍郎齐泰。虽然是一介文人,也没有进过军营,带过兵,却朱元璋被任命为兵部左侍郎。
齐泰原名齐德,齐泰为朱元璋赐名。字尚礼,号南塘。洪武十七年在应天乡试中考中解元。洪武十八年考中进士。因为被明太祖朱元璋选中去祖庙祭祀,而得到赏识。因为朱元璋的多疑猜忌,一开始对齐泰也心存疑虑,担心。便对齐泰进行了一次单独面试,(这在当时可能很常见,但是结果却大不一样。)
在和朱元璋的谈话中,齐泰被问及边界守将的名字等问题。齐泰不慌不忙都一 一对答如流,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的回答了朱元璋。朱元璋接着又问了,各地的藩王官员的一些政绩局势等情况。这次齐泰从袖中接给了朱元璋一本小册子,上面详细记载着各种情况。这使得朱元璋惊讶,大为吃惊(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在处理政事上,很多都会写成条子挂在自己的书架上)。
洪武二十八年,对于面试后的齐泰,被提拔为兵部左侍郎。从此朱元璋便开始重视他,并且朱允炆也素来很关注他。就连朱元璋临终前,还招至榻前托孤辅佐皇太孙朱允炆,建文帝登基后,命他与黄子澄同参国政,不久升为兵部尚书。他也是力主建文帝削藩的主要人物之一。在削藩过程中因进军不利,被多次罢官又重启赴任。最后被兵败逃走的途中被燕军捉拿,押到京城被朱棣所杀,还祸及九族。
他被朱元璋重视可说是他勤勤恳恳的学习态度,对事情的追求极致,努力拼搏的背后都是文人的辛酸。他用平时的准备完美的解答了,朱元璋的突击面试。得到了机会。他的学习精神,和用功的程度,在当今社会中都难得一见。他也是在建文帝兵败后,唯一一个四处奔走为恢复建文帝政权的臣子。他是文臣,但他的气节,忠心,不屈的品质都是难得一见的。他尽了一个忠臣的本分。虽然历史中并不出色但也是千古留名的豪杰。乾隆皇帝评价。
乾隆帝:当时永乐位本藩臣,乃犯顺称兵、阴谋夺国,诸人自当义不戴天。虽齐泰、黄子澄等轻率寡谋,方孝儒识见迂阔,未足辅助少主;然迹其尊主锄强之心,实堪共谅。及大势已去,犹且募旅图存、抗词抵斥;虽殒身湛族,百折不回,洵为无惭名教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40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