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子游是“孔门十哲”之一,为何却受到荀子的批评呢

以史为鉴 2023-07-12 10:52:21

子游是“孔门十哲”之一,为何却受到荀子的批评呢

子游即言偃

子游(前506~前443),姓言,名偃(yǎn),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曾为武城宰(县令)。

子游少孔四十五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后人往往把他与子夏合称为“游夏”。

子游二十多岁就担任了“武城宰”(治所在今山东费县西南),实行孔子关于“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的教诲,孔子到武城时,“闻弦歌之声”,甚为嘉许。子游自称重视仁义之根本,批评子夏的门人曰:“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未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论语·子张》)其留下的名言有:“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论语·里仁》);“丧致乎哀而止” (《论语·子张》)孔子去世后,子游自己授徒徒讲学,其后学在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学派,但却受到荀子的严厉批评。

子游残碑图

明翰林学士周洪漠在《重修丹阳公祠记》中写道:昔者吴公言子游为勾吴人而悦吾夫子之道,壮学于中国,卒能以文学擅科而得夫圣人之一体,至其宰武城也。夫子入其境,而闻弦歌之声乃喜而戏之曰:“割鸡焉用牛刀。”公以实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群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唐玄宗时,子游被追封为“吴侯”,宋代又被封为“丹阳公”,后又称“吴公”。今江苏常熟存有“言偃宅”、“言子墓”等遗迹。

孔门十哲之一子路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位列七十二贤,被称为“十哲”人之一,在其一生中曾经追随孔子周游列国,孔子说,自从我有了子路,就再也没有听到恶语。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孔门十哲之一子路,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门十哲之一子路
  仲由生于周景王三年九月初七日。周敬王四十年冬闰十二月,卫乱,先贤仲子结缨而卒。周敬王四十一年三月 初三 ,卫庄公赐葬澶渊。乃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其嫡长子孙南宋以前居山东济宁,自40代嫡长孙仲基护康王赵构南渡後,其嫡长子孙世居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县盛泽镇。

  其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仲由除学六艺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他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又说:“我的主张如果行不通,就乘木伐子到海外去。那时跟随我的怕只有仲由了。”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悝的宰。公元前480年(卫庄公元年),孔悝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悝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仲由为人果烈刚直,有勇力多才艺,事亲至孝。18岁时,适逢孔子东游到卞,受到孔子赏识,然欲凌暴孔子,孔子设礼相诱给仲由讲了道理使其信服,收其为弟子。子路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对孔子的言行,虽然常提出 意见 ,但却是个好弟子。曾协助孔子“隳三都”,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为人伉直好勇、重朋友、讲信义,是孔门弟子中性格较为独异的一位。仲由后做卫国大夫孔悝之蒲邑宰,卫国贵族发生内讧,因参与斗争而被杀害。

  他一生追随孔子,保护孔子,积极捍卫或努力实践孔子的思想学说,对儒家的贡献、对后代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他为子至孝,善政为民,诚实守信,忠义仁勇,闻过则喜,闻善则行,见义必为,见危必拯。其德其行如日月在天、江河行地。光照人间润泽华夏,他位列十哲,世称先贤。被仲氏尊为始祖,仰为旗帜,感召后人修身治世、忠勇报国。
  孔门十哲之一子路对后世影响
  公元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卫侯”,公元1009年(宋大中符二年)加封“河内公,公元1267年(南宋咸淳三年)封为“卫公”,公元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仲子”。

  先贤仲子,作为儒家 文化 的杰出代表,毕生都在躬身求索,身后留下了许多高洁品格。这些品格对当下和谐文化建设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先贤仲子是爱国精神的体现。

  国家太平之时,先贤仲子 爱岗敬业 。孔子称赞他“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在担任蒲大夫时,孔子更是以“三善”称其政绩。先贤仲子勤于政事,以至名列四科。 事迹 详见《孔子家语》

  国家多难之际,先贤仲子更是勇于捐躯,杀身成仁,结缨而死。对此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曾有“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君子死而冠不免。”等语的记载。

  其次,先贤仲子是儒家孝道的楷模。

  《说苑?建本》记载“昔者由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而为亲负米百里之外”。孔子也曾高度评价先贤仲子的孝道:“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孔子家语)。这一美德也体现在仲氏后裔身上,《盛湖志》《江震续志稿》《苏州府志》所记载清代大孝子“仲有馀”即是盛泽镇人。

  其次:先贤仲子是诚信的典范。

  对于先贤仲子诚信的品格,朱熹曾有系统评价。他的《论语集注》在注解“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之时,谈到“子路忠信明决,故言出而人信服之,不待其辞之毕也。子路无宿诺。宿,留也,犹宿怨之宿。急于践言,不留其诺也。记者因夫子之言而记此,以见子路之所以取信于人者,由其养之有素也。尹氏曰:“小邾射以句绎奔鲁,曰:?使季路要我,吾无盟矣。?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路之一言,其见信于人可知矣。一言而折狱者,信在言前,人自信之故也。不留诺,所以全其信也。”

  其次:先贤仲子是尊师敬道的模范。

  先贤仲子从学孔子之后,既乐于上进,也不盲从,敢于质疑,做到了教学相长。在《论语》中,孔子曾批评颜回:“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为此孔子对先贤仲子更是寄予厚望,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也与?”明朝户部尚书张有誉在《仲志》序言中,不无洞见地指出:“圣门能无所不悦者,惟颜子;能有所不悦者,惟仲子。夫子之注望之也独深,故鑪锤之也独至。”

  先贤仲子不负所望,学造升堂,名列四科。不仅起居与孔子如影随形,更是勇于捍卫老师的正确学说。先贤仲子结缨遇难后,孔子哭于中庭。曾感叹道:“自吾得由,恶言不入于耳。”

  先贤仲子的品行不胜枚举,如孔子称赞的不耻縕袍,孟子称赞的闻过则喜等等,此处不赘言。
  孔门十哲之一子路 历史 贡献
  北宋末年子路四十九代嫡长孙仲基随康王赵构从济州南渡,以军功授台州知府,后定居吴江膳字圩,即今盛泽镇。宋高宗为表彰仲基及其始祖仲子路的忠勇,特下诏在盛泽镇划地百亩,修建御赐河内公庙,宋高宗亲撰匾额与庙记。

  该庙是仲氏家族历史上唯一一座御赐祖庙,而且是全国仲庙中占地面积最大祭祀规格最高仲子庙。历经宋元明清,主体建筑仍在,民国期间改名仲氏家祠,49年前后因族长仲少梅渡海赴台,祠庙荒废,新中国成立后曾为异姓邪教教徒盘踞其中,作为据点。祠庙主体建筑毁於__。如今已难寻踪迹。

  该庙极具文化价值和 旅游 价值,倘若仍有全璧或得以原貌重建,对于提升盛泽镇乃至整个吴江的文化内涵都不无裨益。

  建炎戊申年,仲子世家四十九世嫡长孙大宗主仲基携胞仲琪、仲祺南渡之后。其后裔被后世家谱家志称为江南大宗。江南大宗逐渐发展壮大,并播迁各地,截止到清朝末年,后裔已遍及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山东、河北、河南、四川、福建等地。至今更是散居全国,甚至远居海外。

  近千年来,江南大宗后裔继承先贤仲子的传统品格,不断进取,闻达不断。不论是在政界还是在文化界,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以明清两朝的科举成就为例。明朝之际,全国仲氏只出过5位进士,但这五位全是盛泽镇仲氏始迁祖仲基的后裔。计有仲昌,永乐二年甲申科进士,落籍沭阳;正德十六年辛巳科进士仲选,落籍沭阳;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科进士仲棐,落籍宝应。弘治六年癸丑科进士仲本,落籍宝应。万历四十七年己未科进士仲嘉,居原籍吴江。清朝之时,全国仲氏出过9位进士。江南大宗后裔就占了8位。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进士仲以嘉,落籍宝应;乾隆十九年甲戌科进士仲鹤庆,落籍泰州;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进士仲瑚,落籍杭州;雍正十一年癸丑科进士仲作楫,落籍德清;嘉庆十三年戊辰科进士仲振履,落籍泰州;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恩科进士仲孙樊,居原籍吴江;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科进士仲隆,落籍临夏;光绪三十年甲辰科恩科进士仲延仕,落籍宁阳。

  以文艺创作为例。仅盛泽一镇,现有诗文传世的盛泽籍贯仲氏后裔有仲嘉、仲时锳、仲时铉、仲时镕、仲沈洙、仲绍颜、仲绍康、仲绍光、仲治、仲滉、仲有章、仲尔禄、仲培发、仲龙韬、仲栻、仲棅、仲枢、仲鸾鸣、仲楷、仲子长、仲周霈、仲忠孚、仲步墀、仲振豫、仲锦奎、仲锦昼、仲一飞、仲廷铨、仲贻煐、仲炳、仲宗澔、仲宗濂、仲宗滋、仲宗溎、仲宗泗、仲宗治、仲升吉、仲凤翔、仲湘、仲枚、仲廷机、仲朝桢、仲孙樊、仲孙懋、仲林、仲虎腾、仲元熙、仲冠雄、仲少梅等。

  江南大宗后裔的文学活动,尤其以《盛湖志》的接力编纂最为人称道。《盛湖志》创编于仲子世家第六十四世仲沈洙之手。仲沈洙是盛泽的鸿儒,被其门人私谥为怡静先生。他“以所见为经,所闻为纬,凡里中耆老备历咨询,务得其真。”,焚膏继晷,终于在清顺治十年编纂完成。至康熙年间,仲子世家第六十六世仲栻、仲枢再次对《盛湖志》予以增补。至乾隆中,告老还乡的仲子世家第六十七世仲周霈再次重修,并于乾隆三十五年梓行《盛湖志》两卷本。百年之后,到了同治年间,仲子世家第七十一世仲廷机在先人著作的基础上,广泛 收集 资料,并参考府志、县志及其它史料,重新厘定体裁,编纂成内容更为详实、体例更为完备的新的《盛湖志》。同治末年廷机亡故后,他的儿子仲虎腾又广泛采集光绪年间的掌故,续成了4卷,名为《盛湖志补》,使历史记述延伸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但是虎腾未及校录就谢世了,于是接力棒又交到其子仲冠雄手中。冠雄将《盛湖志补》重加校录后,于1924年正式刊出仲廷机所纂16卷本《盛湖志》和仲虎腾编纂的4卷《盛湖志补》。书写了盛泽文化史上的绚丽篇章。对桑梓贡献甚巨,其道义责任、韧性毅力令后人钦敬。

赖辉东《论语史鉴》5.13人性善恶辩论史!

第13章

? ?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贡:孔子最亲密的弟子之一,姓端木名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儒商鼻祖,春秋末年卫国黎(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卫国贤大夫蘧伯玉的外孙,儒客杰出代表,孔门十哲之一,善于雄辩,且有济世才干,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子贡还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

? ? “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民间信奉的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章:人们都喜欢把章称为“立早”章,其实应该叫“音十”章,章从音从十。据《说文》:章由音由十会意。“音”,指“音乐”、“乐曲”;“十”不是指数目,是“竟”的意思,即终结、结束。

? ? 许慎对“十”的解释明显受到了老子“起一终十”说的影响,“一”为万物之始,“十”为万物之终。由“音”和“十”会出的意思是乐曲演奏完一遍叫一章。

? ? 也有人认为“章”是“彰”的初文,本义指花纹、文采。由花纹引申为刻有印文的印鉴,又引申为标志。

? ? 花纹鲜明突出,引申为明显、显著,如“欲盖弥彰”。再由显著引申为表扬。以上二义后写作“彰”。章又是乐曲的一个章节,引申指诗文的段落。

? ? 法规是文字写成的分章节的条文,所以“章”又引申为条规、法规,如“章程”。乐章是有规律的,所以“章”引申为条理、秩序。

性:指人性。孔子还提到过“性相近,习相远也。”这里的“性”是指人天生的基质和条件,“性相近”即每个人刚出生时,天生的禀赋都差不多。但通过学习之后,差距就变大了。这里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本文的“性”不同义。

天道:日月星辰及气候的变化规律,古人把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叫做“星象”,把天气的变化规律叫做“气象”,天道就是“星象”和“气象”的变化规律。

? ? 比如,代表皇帝的“帝星”比较暗淡了,意思就是世间的皇帝大权即将旁落、地位式微了。

? 《中庸》中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其中的道就是指“天道”。天道是按照一定规律运行的,所以天道也指万事万物的“规律”。

? 天道映照着世道,如果世道不按照天道的规律运行就叫“无道”,“天道酬勤”意思就是正常的世道会给勤奋的人更多的回报。

? ? 古人认为,天道的变化预示着世事的变化,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认识论,于是产生了专门观天象的星占师。

? ? 很多人都把天道理解为天命,这是错误的,孔子多次提到天命,他甚至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天命是客观唯物的,就是老天赋予我们的“使命”。

全文理解为:

? 子贡说:“老师关于《诗》《书》《礼》《乐》等文献的讲述,我们能够听得到;老师关于人性和天道方面的言论,我们从来没听到过。”

? ? 孔子的思想是实用型的客观唯物主义思想,对于“人性”的善恶问题,他不想讨论,因为人性的问题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是个很难说得清楚的问题。

? ? 至于“天道”,是典型的唯心主义思想,历来被很多人深信不疑,举行祭祀或者征伐之前必须先“观天象”,看看上天的旨意,然后再做出决断。

? ? 如1976出土于陕西临潼的“武王征商”簋就有关于“观天象”测凶吉的记载。统治阶层还喜欢利用“天道”来蛊惑民心,证明自己地位的合法性。

? 但很多人表示不可信,比如战国时期的荀子个东汉时期的王充等都提出过质疑。孔子也表示怀疑,所以他不想讨论这个话题。

? 《左传》有云:“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天道是个遥远飘渺的东西,我们又怎么去了解?

? ? 人道才是最实在的,所以我们的为人处事不如多讲人道。

? ? 孔子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现实精神,对于人性和天道采取存而不述的态度,仅仅是示之以端,想要了解更多,需要学生深造而自得。

? ? ? ? ? ? ? ? ? 关于人性的争论

? ? 孔子是不谈“人性”话题的,但是他有个姓漆雕、名开的弟子却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对人性进行客观诠释的人,漆雕开(春秋末期蔡国人,今河南上蔡人)首倡人性“善恶”论,并提出了“天理”和“人性”的概念。

? ? 漆雕开认为:作为个体的自然人而言,人性有善恶两面,正如天地有阴阳,人有贵贱,水有清浊一样。

? ? 人如果扬善则为善,纵恶则为恶。人之性决定人之情,人之情决定人之心,心则主导人之“德”、“义”等行为。

? ? 善性的人就有美好的情感流露,最终会有善良的行为。所以,国家和社会要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来“抑恶扬善”,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培养人的善心。

? ? 漆雕开对人性的客观认知,最终形成了中国伦理学的基础,并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学者。尤其是先秦诸子百家。

? ? 漆雕开的人性观得到了孔子弟子宓子贱及再传弟子公孙尼子等人的大力支持,战国初期思想家世硕坚信人性“有善有恶”,世子认为,人生来就有“善”、“恶”两种自然属性,“善”和“恶”的分别只在于后天之“养”,养善则善长,养恶则恶长。

? ? 东汉时期的王充在他的《论衡》中说:“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举人之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世硕极大地发扬了漆雕开人性论的微言大义,功不可没。

? ? 亚圣孟子首先提出“性善论”。创造了儒家哲学的唯心主义理论体系,孟子认为,人心是“向善”的,他认为,每个人的心都有四个“善端”,这四个端口流出“是非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辞让之心”。人性之善就像水一样,自然地往下流。

? 但是,人的“善端”容易被堵,所以要经常通过教育或者环境的影响来疏通这些端口。

? ? 墨子有个叫告不害的学生提出了人性的“无善无恶”论,告子认为人性像流水,流向由环境决定。

? ? 告子曾在世界上最早的公办高校和社会科学院,齐国的稷下学宫中举行了好几场场辩论,告子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人性和水一样,“水无分于东西”,性也“无分于善不善”。

? ? 告子还说“以人性为仁义”,犹如“以杞柳为桮桊”。

? ? 孟子的学生公都子曾说:‘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 ? 战国末期的荀子则认为人生来就是“恶”的,人人都有欲望,人人都好追名逐利,人人都是自私的,人的“善”性只是“伪善”罢了。

? ? 所以每个人都需要接受教育,需要管束。荀子在他的《劝学》中曰:“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其中就有明显的“法家”思想的倾向。

? ? 荀子的两个门徒李斯和韩非是“性恶”论的彻底支持者,他们提倡使用严刑峻法来治国安民。尤其是韩非,法家思想非常极端。

? ? 李斯和韩非成为法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由此可以证明,法家思想是儒家思想的分支之一。

? 漆雕开引发的人性大辩论持续了几个世纪,而此时地球的另外一端,古希腊的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也在探讨同样的问题。他们也是师徒承继关系。

? 苏格拉底强调自我道德完善,柏拉图则和孟子相同,明确提出性善论,亚里士多德也提出“善恶二重论”,这个和漆雕开的“善恶养为观”非常接近。

? ? 被西方国家称为西方“人伦学之父”的亚里士多德,晚于漆雕开一百多年出生,所以,漆雕开无疑为“世界人伦学之父。”

孔门十哲指的是哪十个人?

一、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

孔子得意门生,春秋末鲁国卞(今平邑县仲村镇)人,其后胤因避战事迁往微山县鲁桥镇仲浅村。为《二十四孝》中为亲负米的主角。孔门十哲之一,小孔子九岁,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

仲由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年),卫乱,父子争位,为救其主孔悝,被孔悝之父杀死,砍成肉泥。三月初三结缨遇难,葬于澶渊(今河南濮阳)。

二、曾皙:或称曾点,是宗圣曾子的父亲,字子皙,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属山东平邑)人。

曾参之父,孔子早期弟子,笃信孔子学说。《先进》记载,他在谈志向时,希望“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感叹道:“吾与蒧也。”

三、冉求:(前522-?),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陶(今山东定陶)人。

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中国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前484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冉求是孔子的最好的得意门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向仁德靠拢,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渐完善。

四、公西赤:(前509年-?,一说前519年出生),汉族,字子华,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

东周时期鲁国学者、孔门弟子。 ?唐玄宗尊之为「邵伯」,宋真宗加封为「巨野侯」。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公西子」。公西赤有非常优秀的外交才能。

扩展资料: 自汉代起,颜渊因为较易查考的关系,除了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渊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高宗追封太子少保,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冉有曾一度因为为季氏征税而被孔子责备,论语记载:“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季氏比周公的嫡裔鲁国还富有,而冉求却为他征更多税。孔子于是向弟子们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击鼓声讨他的罪状,是可以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门七十二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38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