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有哪些伟绩?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每个人的成功不仅仅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有身边人的辅助。将军需要骁勇善战的士兵,来为他冲锋陷阵;帝王需要足智多谋的谋士,来为他出谋划策。中国历史中不乏有文治武功的帝王,他们是伟大的,他们创造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他的名字在历史中被世人铭记,如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等。
历史中零零碎碎一共出现几百多位皇帝,这些皇帝中有雄才伟略的,有懦弱不堪的,总之是良莠不齐,褒贬不一。如果我们按照他们在历史中的影响力给他们排一个名次的话,这些皇帝绝对可以名列前茅,如秦始皇、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等。这些帝王开创的伟大盛世是让人难以望其项背,他的影响力也是深远的。
这些帝王是伟大的,那么他们身后的女人同样也是伟大的。试想一下,能够和这些帝王匹配的女人,该是多么的出类拔萃。当我们为这些帝王的丰功伟绩感到骄傲的同时,我们也要记得那些站在他们身后,一直支持着他们的女人。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就是站在一代英主唐太宗背后的女人,她就是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出身名门,自幼饱读诗书,知书达理,善解人意,乃大家闺秀。出身书香门第的长孙皇后自然熏陶出秀外慧中,温文尔雅的气质,这些与生俱来的气质,在她以后的岁月中表现的淋漓尽致。长孙皇后的一生可谓是达理与贤良始终与她相伴。
中国古代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出身名门的长孙皇后与时任唐国公的李家定下姻缘。随后,长孙皇后便与李世民成亲,当年的她正值豆蔻年华。本来应该享受幸福生活的夫妻二人,却连接遭到沉重的打击。首先李世民的母亲病重,这让夫妻二人受到沉重的打击,其次,长孙皇后的舅父被流放,这无疑于雪上加霜。此时面临困境的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想扶相持,一起携手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光。
隋朝末年,百姓苦不堪言,全国起义四起,李渊举起反隋大旗,开始征战天下。李世民授封秦王,然后开始军旅生涯,南征北战,马革裹尸,军功赫赫,威名远扬。李世民的军功却成为太子的眼中刺,他开始忌惮李世民了。如果继续让李世民有所建树,那么太子之位可能受到波折,于是太子决定陷害李世民。
太子有后宫之间多与往来,关系密切,因此他假借后宫嫔妃之手,让她们在李渊的身旁吹耳旁风,尽谗言,让李渊对李世民进行束缚。李渊对于李世民也是有所忌惮,出于平定天下还需李世民的缘由,因此李渊一直没有杀害李世民,但是父子之间的关系剑拔弩张。
此时的长孙皇后已经嗅到父子二人之间的火药味,为让保护李世民,长孙皇后经常进入皇宫,以儿媳妇的名义对李渊行孝,以消除李渊的疑虑。长孙皇后还结交后宫嫔妃,和她们与好相处,减少她们对李世民的谗言。长孙皇后的一系列的举动维护了李世民的安全,让征战在外的他不再分心,一心专注于战事。
随着李世民的军功越来越大,太子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他安耐不住自己的心情,决定先发制人,除掉李世民,于是太子和李世民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公元626年凌晨,李世民在玄武门设伏,将太子杀死,结束了秦王和太子之间多年的明争暗斗。在李世民筹划整件事情的过程中,长孙皇后和他生死相依,不离不弃,共进退,同患难。我们不难看出,长孙皇后的气魄,始终做一个支持丈夫行动的女人。
后李世民登记称帝,册封长孙皇后为皇后,一代明君与贤后自此登场,留下千古佳话。长孙皇后被誉为贤后有以下几点,其一,心地善良,实施仁政,劝解太宗,贤惠书达。唐太宗在做错事情或者是做事冲动的时候,长孙皇后总是可以出面劝解,让他避免犯错。长孙皇后不得不说是一位贤内助,一心辅佐唐太宗。
其二,虚心纳谏,知人善用,维护忠良。有很多忠良向李世民进言,难免有些话题刺痛他,让他心情不舒畅,此时的长孙皇后便抚慰李世民,为他宽心。想必大家大家都知道,李世民和魏征的关系。魏征这个人做事经常让李世民很恼火,因此他便有所记恨魏征。长孙皇后便从中调和二人的关系,让君臣关系变得明朗,这也是开创一个繁荣昌盛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长孙皇后的作用犹如调和剂一样,让君臣关系变得融洽。长孙皇后重用忠臣贤良,如房玄龄、魏征等人,为大唐的繁荣昌盛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其三,抑制外戚,不予大权。长孙皇后深知外戚权力过大对于王朝的危害,历史中那些外戚专权的现象依旧历历在目,因此她对于长孙一氏没有赋予很大这权利。这可以理解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为了维护李唐江山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长孙氏免遭牵连,不得不说,长孙皇后高瞻远瞩,见识独特。
公元636年,长孙皇后病逝,终年36岁,匆匆走完自己的一生。长孙皇后到出嫁李世民到贵为皇后,一直尽心竭力的辅佐李世民,让他走向成功。夫妻二人伉俪情深,恩爱有加,一起走过风风雨雨,一起开创伟大盛世,明君贤后留下美名永久。
长孙皇后(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阳人,小字观音婢。[1]
13岁嫁李世民,武德末年,她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她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后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皇帝诞下三子四女。
贞观十年(636年)六月崩于立政殿,葬唐昭陵,谥号文德皇后。[2] 咸亨五年(674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3] 天宝八载(749年)六月,加尊号为文德顺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
在李世民的生命中,最重要、最难忘的女人有两个,一个是他的母亲,一个就是他的妻子长孙皇后。长孙皇后也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贤德皇后,这从她的谥号为“文德圣皇后”也可以体现出来。
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河南洛阳人。她的祖先为北魏宗室,父亲名长孙晟,为隋朝的右骁卫将军,母亲也是名门闺秀,为扬州刺史高敬德之女。长孙皇后的舅舅高士廉,是贞观时代的名士。长孙皇后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长大。
长孙皇后小时候遇一个算命的人,就预言她将来“贵不可言”。长孙在十三岁时嫁李世民为秦王妃,她性格温柔贤惠,气度宽宏,还有过人的机智,很得李渊后宫妃嫔的欢心。出于对长孙皇后的喜爱,她们替李世民在李渊面前说了不少好话,使李渊对李世民在诸子中被刮目相看,可见夫人路线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在唐高祖李渊武德末年的储位之争期间,长孙皇后与房玄龄等人齐心辅佐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时,后宫之中,李世民只带了长孙皇后一人在身边。她亲自勉慰诸将士,为李世民争取了人心,李世民即位十三天即册封长孙为皇后。
在夫妻生活上,长孙皇后给李世民留下了三男四女: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四女:长乐公主,城阳公主,晋阳公主,新城公主。
长孙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在政治上给了李世民很多有益帮助。
临终前,长孙皇后与太宗辞诀,提及还是国事。当时房玄龄因故被太宗谴归,长孙皇后言到:“玄龄事陛下最久,小心谨慎,奇谋秘计,皆所预闻,竟无一言漏泄,非有大故,愿勿弃之。”又安排自己的后事:“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言毕而终,时年才三十六岁!
长孙皇后香消玉殒,李世民悲痛万分。送长孙皇后下葬后,他命人在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一间房舍,命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的灵位――这种对已逝之人供养如生的例子极其少见,为李世民首创。
李世民还在宫内搭了一座高台,以便能时常站在哪里观望长孙皇后的陵墓,又是何等地痴情。可惜魏征不解风情,硬是劝谏李世民把这个高台拆了。史书是这样记载的:“文德皇后既葬,帝念后不已,即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 这种对爱情的真诚令人感动。
在魏征的劝讽下,高台与起舍最终拆除了,但太宗对爱妻的思念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反而越发汹涌难以自控,以至于他在一次诏令中,公然向大臣诉说起了自己丧妻之后的悲苦心情:“顷年以来祸衅既极,又缺嘉偶,荼毒未几,悲伤继及。凡在生灵,孰胜哀痛,岁序屡迁,触目摧感。自尔以来,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答魏征手诏》)。真可谓一字一血泪,看后令人不免唏嘘。
李世民那么刚强的男子汉,何曾会流泪?英雄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这世上能让李世民流泪的,只有三个女人。一个是他的妈妈,另外一个就是长孙皇后,还有一位晋阳公主,长孙皇后的女儿。
长孙皇后知书达理,具有母仪天下的风范,她曾著有《女则》三十卷,用来教育后宫的女性,可惜均已佚失。长孙皇后现存的文学作品仅有诗一首,但这足以让我们领略到这位贤后的另一面,这首诗名为《春游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留在史书中的长孙皇后,是她母仪天下的贤德端庄,而这首诗中展现的长孙皇后,却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女人,是一个被皇帝丈夫深爱着,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幸福女人。她自豪地宣称“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不用别人去宣传,自己的美名已远播在外。因为她知道,在丈夫的心里,自己是一朵永远怒放的盛世牡丹!
在太宗晚年的感情生活中,还有一个女人也令人梦绕魂牵,这就是后宫才女徐惠。徐惠,是李世民晚年最受宠爱的妃子。在李世的心中,徐惠的地位仅次于长孙皇后。
徐惠是浙江湖州人,果州刺史徐孝德之女。徐惠小时候就喜欢诗歌诗,八岁的时候巳能出口成章,而且辞致清丽,颇有水准。
一次,父亲徐孝德想考考她的文才,就让她仿照屈原的《离骚》作一首离骚体诗。徐惠找来纸笔信手一挥,片刻即成《拟小山篇》一首:“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想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 这首小辞写得声情并茂,流露出小徐惠对屈原高洁人品的崇敬与仰慕。十一岁时,徐惠的才气已经名扬遐迩,以至传到离江南千里之外的宫廷,李世民闻其才名,纳为才人。
徐惠十一岁入宫,先是当后妃嫔中最末级的才人,不久就封为婕妤,又很快升三品充容。宫中的藏书超过任何一个地方的收藏,求知欲极旺的徐惠一入宫中,就如饥似渴地钻入文学典籍中,几年下来,已遍览宫中藏书,才学和见识也迅速提升。李世民是个极有品位的人,对身边的女人也有很高要求。看到徐惠如此好学,他也十分高兴,对她也十分照顾,,而徐惠反赠给李世民的却是许多的快乐。
有一次,李世民派人叫徐惠来见自己,本来兴致挺高,结果徐惠迟迟不来。李世民等了很久很久也没见徐惠的影子,好心情变成了一腔怒火。当徐惠姗姗到来的时候,一眼就看到李世民冷脸如冰,她知道了李世民的不快,嫣然一笑,挥笔写了一首诗递到了李世民的面前:
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
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
这首小诗写和既有傲气,还有娇气。既有青春女孩聪慧多情的娇媚可人,也有知识女性孤高自尊的品格。这首诗就是后来收入《全唐诗》的《进太宗》篇,李世民读完之后,不禁哈哈大笑。
虽说是李世民对徐惠宠爱有加,但后宫佳丽如云,李世民毕竟不能把所有感情都专注于她一人身上,徐惠做为后宫众多妃嫔中的一员,也常常有失宠之忧。下面的这首《长门怨》,就表露了她的这种担忧:
旧爱柏梁台,新宠昭阳殿。
守分辞芳辇,含情泣团扇。
一朝歌舞荣,夙昔诗书贱。
颓恩诚已矣,覆水难重荐。
《长门怨》原为乐府诗题,长门指长门宫,是汉武帝罢弃陈皇后使之退居的地方,相当于冷宫,后代文人遂长门宫来指代失宠嫔妃的居所。徐惠这首诗所写的是汉代班婕妤被汉成帝冷落之事,但也表现了她自己心有戚戚焉。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去世,徐惠悲痛忧思成疾,却婉拒太医诊治,病危中,还诗行连珠,寄托对李世民的深厚感情与追思。唐永徽元年,也就是李世民去世后的两年,徐惠告别人世,终年二十四岁。
高宗感念徐惠的贤德,下诏追谥她为“贤妃”。并按徐惠的遗愿,把她葬于昭陵,除了长孙皇后,她是离太宗最近的一位妃子,了却她“日夜侍奉在先帝身边”的心愿,她也是太宗后妃里唯一一位和长孙皇后一起被列了传的。太宗病故前,遗诏将后宫未有子女的嫔妃全部出家,当时的才人武则天也在此列,但徐惠却是个例外。
名字
长孙皇后的名字于史未有记载,据《观世音经信笺注》所载,其小字为“观音婢”。
生平简介
[1]长孙皇后(601—636),河南洛阳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后为宗室长,因号长孙。高祖稚,大丞相、冯翊王。曾祖裕,平原公。祖兕,左将军。父晟,字季,涉书史,趫鸷晓兵,仕隋为右骁卫将军。母亲高氏为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乐安王高励之女.
长孙皇后于仁寿元年出生长安.大业九年(13岁)嫁给了唐国公李渊的二子李世民为妻.李世民升储登基以后,被立为皇后。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在立政殿去世,时年36岁。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初谥曰文德.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号曰文德顺圣皇后。
三千宠爱在一身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此诗名曰[春游曲],诗中人是一位宫妃,在春日桃花红艳盛开之时,她翩翩穿行于桃柳、花丛之中,看蝶听莺。她骄傲的认为,桃花之所以红艳是因为“偷”得了她的“面色”,嫩柳之所以翩然是“学”得了她的“腰身”;她自负的认为,无须说出名姓,世人也晓她是谁,因为她的出众风流已是远播中外,有口皆碑。——务须多言,这是一个得宠的宫妃在晒幸福,晒尊宠,她是那般的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不可一世!
那么这个宫妃是何人,她到底得到了何等的尊宠才能写出这般张扬的诗句?
这个宫妃就是大名鼎鼎的长孙皇后!她是一个贤后,一个著名的贤后,却也因为她的贤名太出众,世人渐渐忘记了她是贤后的同时更是一个幸福的女人,是一个三千宠爱在一身的皇后!
一切还是从长孙皇后的离世说起吧!贞观十年六月,长孙皇后病逝,太宗依据爱妻因山为陵的遗言,将其埋葬在九嵕山,皇后入葬元宫后,太宗做了两件前所未有之事:
他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起舍,命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这种对已逝之人却供养如生的例子极其少见,几乎为太宗首创。可见在太宗心里,长孙皇后永远是活着的。
他又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昭陵,史书是这样记载的:“文德皇后既葬,帝念后不已,即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引徵同升,徵孰视曰:“臣眊昏,不能见。”帝指示之,徵曰:“此昭陵邪?”帝曰:“然。”徵曰:“臣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臣固见之。”帝泣,为毁观-------[望陵毁观]的故事相信熟悉历史的人都有所耳闻。这个故事既反衬出太宗对长孙皇后刻骨铭心的追恋之情,又反衬出太宗追恋爱妻的行为是违背礼教传统的!
在那个以孝为先,“夫不祭妻”的时代里,太宗如此张扬的思妻念妻被人嘲弄讥讽也是理所当然了。其实太宗作为封建帝王,对此规则不可能不知,但他还是毫不避讳作层观,望昭陵,还拉着大臣一起来怀念。如果不是用情太深,情难自己,又怎么会明知故犯呢?
在魏征的劝讽下,层观最终拆除了。但太宗对爱妻的思念却越发汹涌难自控,已至于他在一次回诏中,公然向大臣诉说起了自己丧偶之后的悲苦心情——顷年以来祸衅既极,又缺嘉偶,荼毒未几,悲伤继及。凡在生灵,孰胜哀痛,岁序屡迁,触目摧感。自尔以来,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真可谓‘一字一血泪’,看后令人不免唏嘘。
也因为对皇后思念不已,唐太宗又做了一件旷古绝今之事——亲自抚养了长孙皇后的幼女晋阳公主和幼子李治。为什么要留他们在身边亲自抚养,《唐会要》中是这样记载的“晋王以文德皇后最少子,于后崩后累年,太宗怜之,不令出阁。”这同时可以在《新唐书.晋阳公主传》中的得到复证。太宗亲自抚养幼子幼女的用意已经很明显了——因为爱宠其母,所以亲养其子,并以子思母,借此来慰籍自己苦闷和空虚心灵,不过这种慰籍法,只能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也因为太宗的这种心情,即使在长孙皇后去世后,后宫依旧多年无子嗣。
贞观14年,长孙皇后的二子李泰与兄争夺太子之位,为了讨好其父,这位皇子在洛阳大兴土木,修建了伊阙佛龛,为母亲追福。这时长孙皇后已经过逝五年多了,遥想隋炀帝谋嫡时,不顾悍母在侧,公然贿赂讨好父亲的宠姬宣华夫人,而李泰谋嫡却是抬出了已过世多年的母亲讨好父亲。这足以充分说明李世民对他的爱妻是多么痴心长情,不仅没有人走茶凉,她的子女在她身后仍因为父亲对母亲的深爱而备受呵护,而嫡子们对母亲的态度甚至能影响太宗对他们的宠爱度。
即使到了贞观后期,江南才女徐惠渐得君宠的情况下,李世民却还要留已成为太子的李治在身边,为此大臣们在贞观18年和贞观20年两度上书,要求皇帝放太子回东宫,最后双方妥协,太子李治15日在东宫,15日留在父皇身边!正如大臣在奏章中所说“父子不可以滞爱”,正因为李治可以自由出入内宫,衍生了他与武则天的恋情,从而给大唐宗室带来了灭顶之灾。
可能是李治也觉察到父皇对母后的深深思念,他在贞观22年建起了一座宏伟富丽大慈恩寺来纪念母亲(大慈恩寺的规模很大,共有13个院落,897间房屋,云阁禅院,重楼复殿,异常豪华。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如果没有皇帝的支持和默许,太子是没有能力和胆量如此做的)。
长孙皇后生前并不是信佛之人,史载:当她病重时,太子李承乾请求做佛事,为其祈福,皇后断然拒绝。她可能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为佛家做出如此大的贡献吧!
其实长孙皇后为佛家的贡献远不止这两件:
贞观年间,因长孙皇后不预,太宗北上太原,到玄中寺礼谒道绰太师为皇后祈愿除病,曾施舍“众宝名珍”,重修寺宇。(“太宗昔幸北京,文德皇后不豫,辇过兰若,礼谒禅师绰公,便解众宝名珍,供养启愿。”——《铁弥勒像颂碑》)
贞观十年四月,因长孙皇后久病不愈,太宗下命修葺全国破旧寺庙为功德。(敕为皇后虚风日久,未善痊除,修复废寺,以希福力,天下三百九十二所佛事院宇,并好山水形胜有七塔者,并依旧名置立。——《唐文拾遗.卷五十》 )
长孙皇后曾经说过:“佛、老异方教耳,皆上所不为!”太宗本“上所不为”,却为了能从死神手中夺回爱妻,“不为”也“为”了。见于《旧唐书.文德皇后传》
其实综观史载,唐太宗为长孙皇后和她的家族子女“不为”也“为”之事,还有许多:
比如贞观初年,长孙皇后的异母哥哥长孙安业参与谋反,按律当诛,却因为长孙皇后的求情,太宗免除了他的死罪。这样一个身犯谋反大罪之人,最后却还能官拜兵部尚书,封薛国公。(亲兄弟谋反,按一般逻辑,皇后这时应该是跪着请罪,担心自己被株连才对,但长孙后却不但不担心自己的处境,反而要求皇帝网开一面,这是得到怎样的宠爱,才能有如此的自信啊?)
太宗本是对官员要求极其严格之人,有个大臣只因死后家人出来便卖珠宝他就怀疑人家贪污受贿,但当长孙皇后的叔叔因贪污被免官后,太宗却因为他是皇后的亲叔叔,常常赏赐给他大量丝绢,不久后又重新任命他为官。
皇后的长女长乐公主出降时,太宗直言对大臣说:“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今将出降,礼数欲有所加。”长乐公主病逝于贞观17年,她的墓没有遵照妃子、公主墓只设一道石门的规格,而是破格使用了三道石门,成了类似号墓为陵规格的坟墓。在已发掘的唐代墓葬中,只有按天子等级安葬的懿德太子墓属于这种情况。
至于太宗对皇后幼女晋阳公主以及皇后所生三子还是皇后亲兄长孙无忌的宠爱更可说“罄竹难书”了!
其实,千百年来,唐太宗和长孙皇后一直是官方和民间双重认可的恩爱夫妻。直到最近十年,不知什么缘故或许就因为长孙皇后没有利用太宗的宠爱害人,或许是无聊八卦人士的猎奇以及哗众取宠心理导致一群能人硬是把恩爱夫妻变成了怨偶,让太宗对史书中的路人后宫恩宠甚至专宠。
他们采用选择性失明的办法,一面假装看不到正史野史中长孙皇后大量的得宠事迹,或是把这些事迹歪曲成做秀甚至违心的摆出一副史书是胜利者所写的“客观“姿 态;另一方面却非要把李世民那些除了某某生某某之外就毫无记载的后宫,说成李世民的最爱,YY出一个个或则虽艳美无比,或则高贵无比却无法自圆其说的故事。甚至为了YY,对历史人物大玩嫁接术,硬是把两三个甚至更多人物的故事嫁接到某一个人身上,更有甚者,把唐太宗每日侍奉父亲进餐的历史记载“太宗贞观二年八月,帝以军国无事,每日视膳西宫”作为证明某一嫔妃受宠的证据,创造出唐太宗每天都去看望西宫娘娘的大笑话。
或许,有人会说一千年前的事谁能知道呢,唐太宗爱谁只有他自己清楚。可这些人不信任千百年前历史见证者们留下的铮铮记载,却偏偏相信千百年后现代人用“深 邃”到穿越的目光“亲眼见证”的唐太宗的错综复杂,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史,并美其名曰“大唐气势”。如果非要这样才是“大唐气势”,那么很遗憾,唐太宗并没有这份气势,他很“庸俗”、“落伍”的只爱自己的妻子,只为自己的妻子痴迷,虽然他贵为天子,拥有三宫六院,但他真爱的却只有自己妻子一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38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