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为何鳌拜被囚禁,而作为手下的班布尔善却被处死呢

众妙之门 2023-07-12 10:42:23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为何鳌拜被囚禁,而作为手下的班布尔善却被处死呢

还不知道:康熙为何杀班布尔善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清史稿》中,关于班布尔善的记载,只有寥寥几句话。只是说他一直党附鳌拜。在鳌拜被康熙囚禁后,大臣们议定班布尔善有二十一条大罪,最终康熙判处他绞刑。

问题来了,班布尔善不过是鳌拜的手下而已。正所谓“擒贼先擒王”,康熙对主犯鳌拜只是囚禁,为什么却严厉处置作为从犯的班布尔善呢?再说了,班布尔汗还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人呢,他是努尔哈赤的孙子,算起来,还是康熙的堂叔。康熙对待“外人”尚且很宽容,为何对待自家人,却那么残忍呢?

(鳌拜剧照)

因为《清史稿》中关于班布尔善的记载非常简略,虽说大臣们议定了二十一条大罪,但究竟是什么罪,史料上并没有记下来。因此,我们无法获得更多的信息。《康熙王朝》倒是对班布尔善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但那是电视剧,人为想象出来的,不足为凭。所以,我们这里只能根据当时的情形,做一番分析。

一、鳌拜是擅权,班布尔善是谋逆。

鳌拜固然是领头人,固然应该打击首犯。但是,处理鳌拜却又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鳌拜的错误,归纳起来,无非就是两个字:霸道。其一,他对皇帝霸道。当他提出一个建议时,就一定要皇帝康熙执行。如果康熙不执行,他就直着脖子喋喋不休地说,直到康熙同意为止。其二,他对同僚霸道。和他一同是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就在他的排挤下被杀掉。其三,他对外旗霸道。他一定要和正白旗镶白旗“换地”,就是他霸道的表现。

不过,说他霸道,也可以说他作风硬朗。他原本是辅政大臣,那些事都是该他做的。只是做法让大家都受不了而已,这也算不得大错。因此,若是杀他,显然有些说不过去。

班布尔善不一样。虽然我们并不完全了解实情,但可以想见,鳌拜的那些主意,都是班布尔善为他出的。毕竟鳌拜是个粗人,自己也没有多少思想。也就是说,是班布尔善怂恿鳌拜做那些事情。算起来,班布尔善才是始作俑者,才是“首犯”。

从这个角度说,鳌拜所做的事情,无非是擅权,而班布尔善是谋逆。对他们的处理方式,当然是不一样的。

(康熙剧照)

二、鳌拜敏感,班布尔善不敏感。

鳌拜是一个敏感人物。一来,他是皇太极家族的功臣和恩人。他不仅在皇太极时期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皇位能传到顺治一脉,最后传给康熙,他是功不可没的。如果康熙太过严厉处置他,别人会说康熙忘本。二来,鳌拜是整个镶黄旗,也包括正黄旗的首领。如果康熙严厉处置鳌拜,很可能会引起动荡。从团结王公贵族的角度来说,康熙杀鳌拜肯定是不妥当的。

正因为鳌拜是敏感人物,因此处理他就必须非常谨慎。

班布尔善不一样,他不敏感,他的影响力没那么大。杀了他,不会引起那么大的震荡。对于犯了大罪又不会引起动荡的人,康熙对他自然毫不留情。而且也是理所当然,端正国法的表现。

(班布尔善剧照)

三、鳌拜是旗人,班布尔善是族人。

鳌拜不是康熙家族的人,他只是满人、旗人。康熙从确保平安,统治整个旗人的角度来说,要处置鳌拜,却又不能太严厉。因为太严厉的话,容易造成满人的反感。康熙那时候,正需要团结上下,平定四方,一统天下。因此,那时候他不适宜大开杀戒。只要拿下鳌拜,把权力从他手里夺过来,目的就达到了。

但班布尔善不一样。班布尔善是爱新觉罗家族内部的人。作为内部的人,却帮助“外人”和自己人斗,这种行为显然是非常可耻的,也是大家所不容的。所以,康熙一定要杀了他。

(参考资料:《清史稿》)

康熙智擒鳌拜之后,为何不杀而是囚禁呢?

康熙八年(1669)五月,名义上亲政的康熙,下旨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离开京城,又特诏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核心区和卫戍权。

一场擒鳌的政治战争正式开场了

擒贼先擒王。狭路相逢勇者胜!


康熙活捉鳌拜

少年康熙快速反应,清洗与鳌拜来往密切的官员。对于这些人追随鳌拜,被裁定为鳌拜结党擅政。只有一网打尽,方能稳定朝局。

《清史稿?圣祖本纪》记载:?庚申,王大臣议鳌拜狱上,列陈大罪三十,请族诛。诏曰:?鳌拜愚悖无知,诚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战功,贷其死,籍没拘禁。?其弟穆里玛、塞本得,从子讷莫,其党大学士班布尔善,尚书阿思哈、噶褚哈、济世,侍郎泰璧图,学士吴格塞皆诛死。馀坐谴黜。其弟巴哈宿卫淳谨,卓布泰有军功,免从坐。嗣敬谨亲王兰布降镇国公。褫遏必隆太师、一等公。?

这段文字,传递出五个重要信息。

一、从抓住鳌拜到判决鳌拜一党,前后只花了十二天时间。

二、按律,鳌拜该被诛灭九族,但只杀了两个弟弟和一个侄子(《清史稿》记载是三个侄子:塞本特、讷莫、玛尔赛)。对于他,以战功免死。

三、重点打击了鳌拜一党的核心成员。注意啦!《康熙皇帝》中取代魏承谟给少年康熙做师傅的济世,在历史上被砍了头。《清史列传?鳌拜传》中给鳌拜整理罪状时,就有一条是关于济世的:?前工部尚书员缺,鳌拜以朕素不知之济世,妄称才能推补,通为结党,以欺朕躬。?

四、附和鳌拜的遏必隆,被革去太师官位和一等爵位。

五、大学士班布尔善被诛杀。论关系,班布尔善是康熙的堂伯父,顺治的亲堂兄。

康亲王杰书受命整理完鳌拜揽权欺罔诸罪状,向康熙报告,请求革职、立斩、籍没,鳌拜和他的儿子那摩佛都要处死。


然,康熙先说一番斥责鳌拜结党专擅、紊乱国政、有负皇恩、欺君罔上的话之后,话锋一转:?但念鳌拜在累朝效力年久,且皇考曾经倚任,朕不忍加诛。姑从宽革职、籍没,仍行拘禁。那摩佛亦免死,革职拘禁。?(《清史列传?鳌拜传》)

鳌拜罪该万死,但康熙给了他大功赎罪。

康熙对鳌拜免死禁锢,一再强调他是三朝元老,屡立战功,还搬出了先帝来说鳌拜罪不至死。事实上,鳌拜虽然专擅滥杀,但主要是针对原属多尔衮、打压两黄旗的正白旗官员,而且史书上也未载明他有篡弑之迹。至于后来各种各样的影视剧如《康熙王朝》《鹿鼎记》,大肆渲染康熙夜鳌府,窥破鳌拜穿黄袍、欲篡位,那都是毫无根据的虚构。

如果鳌拜真有篡弑行为,哪怕是捕风捉影,也必然会成为他罪证中最大的亮点。史料所记的鳌拜罪行,不免有康熙大量注水,但康熙断然不会忽视尽篡弑一条就可以把鳌拜一案弄成铁案!

也正因为鳌拜案主要执政权力之争,康熙要真正亲政,而鳌拜不情愿还政,故而康熙在案发后鳌拜老死幽所,而且让那摩佛回家丁忧、终老。四十四年过去,即康熙五十二年,康熙特地追封鳌拜为一等男,并以其侄孙和亲孙袭爵。

康熙擒鳌拜后,鳌拜只是被圈禁,为何依附他的班布尔善却被处死?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年仅24岁的清朝顺治皇帝英年早逝,顺治在临终前传位于年仅八岁的第三子玄烨也就是后来的康熙皇帝,由于康熙年幼,因此顺治临终时给康熙留下了四辅政大臣,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

顺治去世之后年幼的康熙继位,就由这四位辅政大臣辅政,但四人中索尼年老;苏克萨哈曾经依附于摄政王多尔衮,受到同僚排挤;遏必隆是努尔哈赤的外孙,清朝开国功臣额亦都之子,是靠家族荣誉才官至高位,他为人庸庸碌碌,唯唯诺诺,并无太大主见,因此四辅政大臣中逐渐就形成了以鳌拜为首强大的政治势力。

鳌拜权势日盛,当时朝中很多大臣都依附于鳌拜,也因此鳌拜的权势地位逐渐威胁到了康熙的皇权,康熙后来逐渐长大,就决心铲除鳌拜,收回皇权。

康熙八年(1669),康熙在索尼之子索额图的帮助下,联合少年侍卫一举擒拿了鳌拜,康熙擒鳌拜也标志着鳌拜的政治势力彻底被瓦解,可是鳌拜被抓之后,他只是被康熙判了终身圈禁,就相当于拘留起来,鳌拜的亲属中除了弟弟穆里玛被处死之外,其他的子侄都只是受到轻微处分,几乎没有太大影响。

而依附于鳌拜的领侍卫内大臣兼大学士班布尔善却被康熙处死,其子孙接受牵连,罪魁祸首鳌拜都能被康熙宽恕,那为什么党附鳌拜的班布尔善却受到了比鳌拜还严厉的惩罚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鳌拜姓瓜尔佳,而班布尔善姓爱新觉罗,所以班布尔善的身份和血统很敏感,他是皇室血统,他对皇帝不忠,远比鳌拜这个外姓大臣对皇帝的威胁大得多。

班布尔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他是努尔哈赤第六子塔拜第四子,他有着嫡系的皇室血统,以血统关系而论他还算是顺治的堂兄,也是康熙的堂伯父,班布尔善身为皇室宗亲还与权臣结党,这在任何皇帝那都容不下。

班布尔善的父亲塔拜是努尔哈赤众多儿子中比较平庸的一个,塔拜没有太高超的能力,他也没为清朝开国立下过功绩,所以塔拜的爵位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只是三等辅国将军,在皇太极时代去世,到了顺治时期塔拜才被顺治追封为辅国公。

在老爹塔拜去世后,班布尔善袭爵为奉国将军,后来清军入关,班布尔善率军跟随多尔衮追击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立了一些军功,凭借这些军功班布尔善才在顺治时期晋升为了辅国公爵位。

在清初时期,清军定鼎天下打了很多仗,而且清朝更乐于启用皇室宗亲,很多皇室宗亲都能捞到不少军功,从而晋封亲王、郡王、贝勒等爵位,而塔拜和班布尔善父子只获得了辅国公爵位,可以看出父子二人对清朝开国没有立下过太大的功绩。

到了顺治时期,班布尔善除了有个辅国公爵位之外,也没有其他官职,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班布尔善也就步上了老爹塔拜的后尘,无职务权,守着一个低级的辅国公爵位庸庸碌碌的过完一生。但班布尔善他不甘心啊,作为努尔哈赤的孙子,他不想这么平凡的过完一生,他也想尝试一把权力的滋味。

直到堂弟顺治英年早逝时班布尔善迎来了人生转机,虽然顺治临终时遗命四大臣辅政,但是顺治的老妈太后孝庄心眼多啊,她很担心年幼的康熙继位是主少国疑,辅政四大臣毕竟是外姓大臣,因此孝庄在康熙继位后,以康熙的名义任命班布尔善为领侍卫内大臣。

领侍卫内大臣其实就是负责皇帝的安保,整个皇宫的侍卫全都归领侍卫内大臣管理,别看这个官职只是侍卫首领,但是权力地位却非常重要,因为在清初时期领侍卫内大臣有资格参与议政王大臣会议,政治权力还是非常大的。所以孝庄让皇室近亲班布尔善出任领侍卫内大臣就是为了能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制衡辅政四大臣。

结果孝庄的一片苦心被班布尔善辜负了,康熙继位之初,康熙年幼,主少国疑,孝庄毕竟是老迈的女流之辈,所以鳌拜的政治势力借此机会强势崛起,在康熙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基本都是由鳌拜把持,甚至六部大臣权力也都被鳌拜所掌控。

辅政四大臣中,索尼年老已经遏制不住鳌拜;苏克萨哈之前曾经党附过多尔衮,一直受到同僚排挤,他虽然敢在这种情况下与鳌拜抗争,但他不得人心,政治势力远不如鳌拜庞大;遏必隆毫无主见,比较中庸,他根本不敢与鳌拜对抗,也只能附和鳌拜,所以鳌拜一时之间权势滔天。

而班布尔善很快就认识到了这个局面,他如果敢与鳌拜对抗的话,恐怕已经到手的领侍卫内大臣职位都会被鳌拜拿下去,而他认为孝庄毕竟是年迈的女流之辈,康熙又正当年少,所以他认为只有依附鳌拜才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因此班布尔善成为领侍卫内大臣之后,非但没有成为孝庄心目中期盼的能制衡鳌拜的皇室宗亲,反而成了鳌拜的党羽。

班布尔善在依附鳌拜之后,很快在鳌拜的提携之下,班布尔善以领侍卫内大臣的身份又兼署了秘书院大学士之职,一时之间班布尔善就成了朝廷之上权力地位仅次于鳌拜的大臣,班布尔善通过鳌拜获取了权力,这种行为怎能不让康熙非常厌恶和憎恨。

清朝自顺治亲政之后,顺治吸取了他年幼时多尔衮摄政专权的教训,因此顺治开始打压皇室宗亲手中的权力,杜绝皇室宗亲的野心,毕竟对皇位威胁最大的还都是血统纯正的皇室宗亲嘛。

遍观清朝 历史 也会发现,从顺治之后的清朝历代皇帝对宗室亲王极为信任和重用得非常少,清朝皇帝只信任和重用极个别的比较忠心谦谨且有能力的宗室成员,比如顺治时期的安亲王岳乐、康熙时期的康亲王杰书、雍正时期的怡亲王胤祥等等。

因此像班布尔善这样没有太大能力,还没有太多军功的皇室宗亲很难出头,而他为了获取权力,依附于权臣鳌拜,也凸显出了他的权力欲和野心,所以像他这样的皇室宗亲,康熙怎能绕过他?

再者鳌拜之所以被康熙免除一死,其实也和他立下大功无数有关,鳌拜即使权臣也是清朝的功臣。

鳌拜是清初开国功臣费英东的侄子,他自幼就跟随费英东为清军效力,鳌拜自幼在战场上就骁勇善战,他在战场上非常喜欢冲锋陷阵,因此当初鳌拜深得皇太极喜爱和器重。

在松锦大战中,鳌拜更是舍生忘死,在战场上救了皇太极一命,因此鳌拜对皇太极有救命之恩。

鳌拜在清朝入关前几次大战役中都立下过很大军功,攻克皮岛,松锦大战等战役鳌拜都是作战英勇,可以说在入关前鳌拜就已经是清朝战功赫赫的大功臣了。

皇太极去世后,其弟多尔衮意欲夺取皇位,与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争位,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也是军功赫赫,政治势力不小,因此豪格与多尔衮争位一时之间陷入僵局。

这时候也是鳌拜与索尼等忠于皇太极的重臣坚决反对多尔衮,他们都放言即使豪格不能继位,他们也只支持皇太极的后人继承皇位,坚决不会服从多尔衮的。正是鳌拜与索尼等人的坚持,多尔衮被迫改立年幼的顺治继位以便于操控。

因此鳌拜对顺治继位也是有拥立之功,如果没有鳌拜和索尼等人的带头坚持,豪格最终斗不过多尔衮,那么皇位就会落到多尔衮手中,所以没有鳌拜的坚持,也就没有顺治继位,更何谈后来康熙继位了。

而且顺治临终时以鳌拜等四人为辅政大臣,而鳌拜也坚决执行顺治遗诏拥立了年幼的康熙继位,也算是对康熙继位有拥立之功,因此饮水思源鳌拜对康熙继位是有着很大功劳的。

再者鳌拜其实并非是奸臣,他只是一介莽夫的权臣而已,苏克萨哈与鳌拜争权失败,被鳌拜整死,后来康熙恢复了苏克萨哈的名誉,但苏克萨哈真的是忠臣吗?

其实苏克萨哈和鳌拜争权,只是恰好鳌拜胜了而已,苏克萨哈被他弄死了。假如苏克萨哈和鳌拜争权获胜,鳌拜被苏克萨哈除掉,那么康熙下一步要除掉的就是苏克萨哈了,这不关乎他们俩谁好谁坏,主要在于康熙亲政之后,辅政大臣的权力威胁到了皇权,因此康熙必须将这些威胁拔除。

所以康熙虽然铲除了鳌拜及其党羽,但鳌拜未必是奸臣。后来鳌拜被康熙所擒之后,康熙命令王公大臣商议鳌拜罪名,这些王公大臣自然知道康熙是想除掉鳌拜,所以给鳌拜定出了三十条大罪,并建议康熙将其处斩弃市。

当鳌拜知道自己要被处斩弃市时,鳌拜坚持要面见康熙,并在外面高喊“爱新觉罗负我”,康熙知道之后立即命人押鳌拜面见。鳌拜见到康熙后一句话都没说,只是默然地将自己的上衣脱掉,随即鳌拜露出了满身伤痕,这些伤痕是鳌拜为了救康熙的祖父皇太极和为清朝开国南征北战而留下的,康熙看到这些之后就默然不语,最终康熙和鳌拜两人相对默然片刻,康熙对外宣布免除鳌拜死刑,将鳌拜革职并褫夺爵位,终身圈禁起来。

而且康熙在晚年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对鳌拜做得太过分了,他晚年又恢复了鳌拜的名誉,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在鳌拜被圈禁去世44年之后,康熙下诏为鳌拜平反,恢复了鳌拜名誉,并让鳌拜的子孙继续承袭爵位。

到了雍正时期,雍正更是亲自祭奠鳌拜,并追谥鳌拜为“超武”,将鳌拜的一等公爵位命名为一等超武公,并允许鳌拜后人世袭罔替一等公爵位。

这些都说明鳌拜即是功臣也是权臣,但是鳌拜没有篡位之心,他只是想专权,只不过他的专权威胁到了康熙皇权,因此康熙必须除掉他,但是康熙也不希望被后世冠上诛杀开国功臣的恶名,所以最终康熙又给鳌拜平反,恢复了鳌拜生前待遇。

这么相比之下,班布尔善没有鳌拜对大清开国的大功,也没有太强的能力,还有着皇室近亲的敏感身份,不往狠了收拾他那还收拾谁呢?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曾经演绎过班布尔善想图谋皇位,借助鳌拜和康熙拼得两败俱伤自己好趁机捞取渔翁之利。

虽然 历史 上的班布尔善未必有电视剧中那样想谋取皇位的野心,但他想攀附鳌拜获取权力也证明了他对权力的渴望并不小。康熙不怕皇室宗亲荒唐糊涂,他更怕的是这些皇室宗亲对权力有着极大的野心和渴望,这也是让 历史 上所有皇帝都忌讳的地方。

因为像鳌拜这样的外姓大臣再怎么专权,他始终不是皇室嫡系,他就算将来篡位也是不得人心,而班布尔善不一样,他是爱新觉罗氏,他是康熙的堂伯父,他是努尔哈赤的孙子,他有着嫡系的皇族血统,所以他这样的人一旦有了野心,对皇位的威胁远比鳌拜要大得多。

因此班布尔善虽然只是在康熙六年(1667年)首辅索尼去世之后才开始党附鳌拜,到康熙八年(1669年)鳌拜及其党羽被康熙清除,他只依附了鳌拜两年时间,确切地说他依附于鳌拜的时间并不长,但他却是鳌拜党羽中下场最惨的一位。

因此在鳌拜被擒定罪圈禁之后,康熙又命王公大臣议定班布尔善的罪名,最终班布尔善被议定出二十一宗大罪,而且这些罪名都很严重,可以说是罪罪当诛,班布尔善也本应被处斩弃市,康熙故意对外以示宽仁,念其为皇伯父之尊,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将其处以绞刑留全尸。同时康熙还下旨削除班布尔善宗籍,并将班布尔善的子孙革除皇室嫡系的标志黄带子身份,废除他的子孙宗室身份资格。

相比于鳌拜只被圈禁,除了弟弟穆里玛之外,其余的子侄辈都基本没受太大的影响,班布尔善可以说和鳌拜最终结果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鳌拜的后人一直到晚清时期还享受着爵位待遇,而班布尔善的子女从皇室宗亲沦为了平民,甚至一度改姓为班,怕受到牵连而隐姓埋名的生活。

后来直到乾隆时期,乾隆开始了大规模为宗室成员平反,乾隆虽然没有为班布尔善平反,但是却恢复了其后人的宗室身份,只不过班布尔善的后人从原来的皇室嫡系的黄带子身份被变成了皇室旁系的红带子身份,而且都只是闲散宗室,这样一来班布尔善后人的待遇就比鳌拜的后人差远了,不过好歹倒是恢复了宗室身份,有总比没有强。

班布尔善作为皇室近亲,却权力欲极大,为此还党附鳌拜,这使得康熙更加厌恶和憎恨班布尔善,他作为皇室近亲,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勾结权臣鳌拜,就足以让康熙警惕和猜忌,所以康熙必须处死班布尔善,用他杀鸡儆猴,震慑其他的皇室宗亲。

而且班布尔善也是自寻死路,他根本看不清形势,索尼虽然生前没能遏制住鳌拜,但是他临死前将了鳌拜一军,索尼临死前主动提议四辅政大臣还政康熙,也就是让康熙亲政,所以索尼去世后康熙已经在名义上亲政,虽然实权还掌控在鳌拜手中,但是康熙肯定会对鳌拜采取措施,只是早晚问题。

当时很多皇室宗亲都已经对鳌拜敬而远之,就怕惹祸上身,而班布尔善却为了权力不顾身份敏感而依附于鳌拜,这岂不是作死的行为。可以说班布尔善的政治敏锐性太差了,在这种情况下还主动攀附鳌拜,康熙不把他整死都对不起他这感人的智商。

班布尔善就是典型的开局一副好牌,硬是被自己玩毁了,明明是皇室近亲,可以富贵几代人的待遇,最后被自己玩的家破人亡。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实录》

文/小岛知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38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