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薛居正一介名相,为什么会遭世人诟病

以史为鉴 2023-07-12 10:29:26

薛居正一介名相,为什么会遭世人诟病

薛居正为什么会遭世人诟病,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薛居正,五代后晋时曾举进士不第,写了一篇《遣愁文》自我排遣,读过他这文章的人,有识者看出此人不凡,倜傥豁达中,另有“公辅之量”,古人称“三公、四辅”,都是帝王的佐臣,这意思就是称赏薛居正有宰相之才。

但在后晋、后汉时代,薛居正一直在下僚之间浮沉。他并不介意。这是一个知道自己荣誉方向的人物。乱世中,他即使在做小官,也有一项了不起的坚守:遇到可能的冤情冤案,必要为之弭冤白谤,还苦主一个清白。

太宗时,薛居正做到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北汉平定后,更进位司空。这是人臣所能达到的最高职务了。在帝国的日常管理中,薛居正“燮理阴阳”,付出了宰辅大臣的智慧。

帝国的运转,期间有无数的细节需要处理,薛居正在政事堂、中书省从容调度,帝国十几年的流畅,薛居正有功。

他应该是经由个人努力,在乱世中,俟命待时,不浮躁,不自弃,守正循理的一介名相。

但他的最大功绩,也是他个人的最大成就,不是拜相,而是立言。

他有一部《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是今天能够看到的“二十五史”之一。书原名《五代史》,欧阳修又以《春秋大义》出《新五代史》,故薛相此书,被称《旧五代史》。又因为记录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的历史,史上也称《梁唐晋汉周书》。这书底本有三大来源,一是五代各国的“实录”,二是范质的《五代通录》,三是各位史臣各自掌握的去古未远的各类史料。

参与此书编纂的都是宋初名流,薛居正是监修。

这书的价值、意义,说来宏大,但大略可归结为如下意见:

第一,跻身“二十五史”,为中国连绵不断的历史记录提供了一个完整文献。迄今为止,人们认识“五代史”,此书也是最重要的文本。

第二,创造了一种编排方法,以中原五个朝代的延续变更为主线,故称“五代”;这是在没有更多选择的条件下,勉强撑起“中原正朔”的旗帜,为华夏政治文明的连续性,提供了一种解读模式。

第三,这种“典章”,就五代十国的政治生态而言,至少凸显两大价值:一是对“秩序”的追求;一是对“民生”的重视。

《旧五代史》在编辑撰写各类人物与故实时,对这两种价值给予了足够倾斜。欧阳修《新五代史》与之不同的是,更注入了批判意识,但不能因为欧阳修的批判,就认为《旧五代史》没有思想。

事实上,薛史恪守了儒学价值观,所有的讲述,并不背离圣贤理念。至于对某类人物如冯道的评价,那应该视为儒学内部的分歧。

事实上,直到今天,如何评价冯道,仍然是一个不可能划一的聚讼故实。儒学并不试图统一天下意志,儒学承认“道并行而不相悖”。

薛相官拜宰辅,更监修《五代史》,堪称“立功”“立言”,足可不朽。但在“立德”方向上,他有两事为人诟病。

第一件事,他信服道教,最后服用丹砂中毒。

那是太平兴国六年(981)六月的一天,他已经服用了丹砂,在朝中奏事,忽然觉得不对劲,赶紧辞别,走出大殿,在外,来不及回家,口渴,喝了一升多水。等到堂吏将他扶回中书时,已经不能说话。但他一定是口渴难忍,只用手指堂庑间的储水器。左右赶紧取水来给他,他已经喝不下去了。他躺在办公室的阁屋之中,估计是丹砂在胃里发热,史称“吐气如烟焰”,被人抬着送归家里。到家就死了。这一年他七十岁。

大儒,是不服用丹砂的。

并非不相信那东西,而是相信“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日常生活自有“居易俟命”之姿态,在“恭而安”境界中,完成儒学的体验、传播或践履。大儒,没有时间去“研究”或“服用”丹砂。

第二件事,他治家无方,儿子薛惟吉乃是一个街头恶少。

薛惟吉养在读书人家,却不像一个读书人家子弟。男子汉大丈夫,往往也有妻不贤子不孝之糗事,但名气这么大的薛相,儿子却是一个恶少,这事在士林被人叹惋不止。这儿子并非薛相亲生。

薛相妻子“妒悍”,不允许他纳妾,因此,薛相无子,收留了薛惟吉。薛相很爱这个儿子,不免有溺宠之事,这儿子也利用了这一点,外面做事都瞒着薛相,所以薛相对儿子所为一点不知。

薛惟吉有勇力,长得也魁梧高大,就在京城与恶少们一起追逐打闹,踢球纵酒,还喜欢音乐,与伶人们在一起吹拉弹唱,就是不读书。

太宗知道薛相家事,等到薛相病逝时,太宗来到灵柩前吊唁。薛相的妻子来拜见。太宗安慰了薛妻好久,而后厉声道:

“不肖子安在!”

薛惟吉正在灵柩一侧,听到皇上如此称呼他,又羞愧又害怕,不敢答应。

太宗又道:

“这小子能不能改变自己的行为啊?如果改不了,恐怕不能继承先人的志业,那怎么办?”

薛惟吉从此以后,像是变了一个人,史称“尽革故态”,将过去的生活方式全部变了。他开始谢绝那些街头恶少,整个居丧期间,按照礼节应酬往来宾客。后来,又常与贤良的士大夫来往,更涉猎一些书史,慢慢有了气质上的变化。史称“时论翕然称之”,时论都众口一词地称赏他。

太宗知道他的行为改变后,就让他知澶州,又改知扬州。后来,薛惟吉做到河南知府、凤翔知府。

改变一个“不肖子”,让他走正路,这是太宗给予薛相最大的恩典。

古代有名的宰相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宰相:李斯;萧何;陈平;房玄龄;魏征;王安石;寇准;耶律楚材;张居正;曾国藩;
1、【秦相·李斯】:功过昭著的秦王朝名相,一生都在毫不伪饰地追逐功利权势。少年出道,研学帝王术,初投吕不韦,后宫帏进言,献剪诸侯,灭六国,成帝王之策,得始皇信赖,驰鹜于秦都。上《谏逐客书》、倡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创“小篆”一统文字。他也曾助秦始皇焚书坑儒,附赵高沙丘谋逆,最终为小人构陷,一代权谋大师腰斩于咸阳。
2、【西汉开国名相·萧何】:初乃秦末一刀笔小吏,却能乘势而起,拥立沛公。劝刘邦避项羽锋芒,屈尊汉中王,徐图天下;慧眼独具,月下追韩信,使“汉兴三杰”到了刘邦一人手下。楚汉相争,留守后方,为刘邦提供充足支援;汉朝初定,治国安邦,颁法立规,更的“萧规曹随”之誉。
3、【汉初名相·陈平】:年青俊美,偏纳他人之遗孀,六出奇计,助高祖解白登之围,王陈并相,结交周勃,终灭吕后势力。汉初三杰,韩信受谤,被擒于云梦泽,死于钟室;萧何遭谗,曾械于牢狱;张良惧祸,托言闲游。陈平却能久居相位,且得善终,足见他官场权谋之老到,远在三杰之上。
4、【初唐名相·房玄龄】:唐开国大臣,贞观名相,也是唐初居相位最久之人。他为人多智,有奇谋。被誉为“汉之萧何”武门事变是主谋,助李世民得帝位,可谓一策定乾坤,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终至辉煌,儿子当了附马,女儿作了王妃,如此功绩,如此殊荣,也不枉其为大唐天下谋尽一生。
5、【大唐名相·魏征】:以直谏扬名天下,玄武兵变,易主辅秦王,太宗时进为宰相。他有胆,敢言他人所不敢言,且不达目的不罢休,创了历史上君“畏”臣的先例,树立了历代君臣关系的典范。唐太宗有魏征,成就了天下盛世--贞观之治,难怪魏征一死,太宗大发感慨“魏征没,朕亡一镜”!
6、【中国历史上最受争议的宰相·王安石】:北宋神宗时名相,他领导了一场轰烈而悲壮的熙宁变法,变法前被为“当世圣人”,变法后,司马光大骂其欲谋朝篡位的大奸臣。后徽宗对他推崇备至,钦宗却把他作为北宋灭亡的魁首;朱熹斥之为心怀叵测、沽名钓誉的伪君子,陆九渊赞其为“洁白之操,寒于冰霜”;而杨慎将之数落成“古今第一小人”,梁启超称他是“三代以下唯一的完人”;列宁赞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7、【北宋名相·寇准】:坚主抗辽,促成“澶渊之盟”,后补被奸臣与皇后倾陷,一代直臣“寇老西”郁郁而死。他“有官居鼎鼎,无宅起楼台”清正廉洁,为世代楷模。
8、【元代名相·耶律楚材】:人称“神人”,元太宗时,上谏针砭时弊的十八条,保证了江山的初步稳定,后改革税制,大力培养“治天之才”,终使“武功”盛极的蒙古统治者收到“文治”之效。
9、【明朝宰相·张居正】:机巧善谋,治世有方:创考成法,整顿吏治,清丈土地,推行“一条鞭法”治黄整淮,修整边防,功在社稷,名垂后世。主政十年,救了明王朝,而得“救时宰相”之誉。他身为帝王之师,力育天子,行非常之师德,可谓用心良苦。然其死后,被一帮小人“秋后”算帐,罢了相位,削了谥号,抄了家!舍家为国者,却成世间罪人。
10、【清朝名相·曾国藩】:一代名相,更是个官精。曾十年七迁,连跃十级,37岁就当上了二品京官。他奉行“立言、立功、立德”,立言,他著述、家书、日记,广为流传;立功,挽救了大清朝;立德,事事以身作则。他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洋务运动领袖”“圣相”“近代史之父”。他的一生是极其成功的,名誉地位,别人所有的,他皆有,别人没有的,他也有,成了毛泽东惟独佩服的人物,成了蒋介石心中完美的老师形象。纵观其一生,他那变化无穷的谋略智慧,他那独特的修身之道,他那行之有效的权术哲学,他那居官不败的当官真经,他那一眼见底的观人秘诀,无不令人拍案叫绝!

为什么说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宋太祖赵匡胤能够坐稳政权,其实和他身边的一批文臣是分不开的。太祖时期,名相赵普、薛居正、沈义伦先后官拜宰相之任。
赵普是北宋的开国功臣,他深得太祖、太宗的信任,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计策就是出自于赵普之手。是赵普完成了五代以来由武治到文治的转变,作为北宋开国第一功臣,赵普当之无愧。薛居正和沈义伦是太祖后期的宰相,二人都以直谏而著称。
宋太祖驾崩后,宋太宗赵光义继续遵循太祖文治的遗志。在太宗时期,宋琪、吕蒙正等谏臣相继得到了重用。
吕蒙正是北宋初期有名的大臣,此人刚正不阿,敢于直言。他曾经直言批评了宋太宗的过错,遂深得宋太宗的信任。
在太宗晚期,张齐贤又继为丞相,张齐贤能文能武,他曾多次抵御了辽人的入侵,为北宋北疆的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真宗、仁宗时期是北宋名相辈出的时代,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传世于千古的谏臣,而且还产生了一批闻名于世的文人。在文学成就方面,也是这段时期最为丰富。
在文学方面,欧阳修、范仲淹、文彦博是名动天下,他们有的人不仅在政治上有所成就,甚至在文学上也各领风骚。
真宗时期,宰相寇准成名于世。寇准以直谏而著称,当辽人南侵的时候,是他鼓动真宗亲征,最终使得宋人一鼓作气击败了辽国。他为北宋至少换来了三十年的和平,没有寇准,就没有北宋后期的安然无恙。
英宗时期是北宋的过渡时代,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就是韩琦。作为和范仲淹齐名的名相,韩琦长期镇守北宋西部边镇,他曾多次击败了西夏的入侵,为北宋西部边防的安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宋神宗时代是北宋最为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除了主角王安石外,还有名相曾公亮、司马光等人。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此人不仅在政治改革方面对北宋影响深远,而且也是一代文豪。在神宗时期,王安石的变法曾遭到了守旧派的抵触,但这也并不影响王安石作为一代名相的名声。至于司马光,他是长期作为守旧派的首脑而存在。虽然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但他仍然名动天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在历史学上的地位几乎和《史记》对等,他也足以算得上是一代名相。
宋哲宗时代是北宋各种矛盾最尖锐的时期,宋哲宗时期,吕公著、范纯仁、苏辙等人先后官拜宰相之任。在这一时期,苏辙的兄长苏轼名动天下。作为北宋文坛之首,苏轼在北宋文学上的地位绝对是无人可以匹敌。
宋徽宗、宋钦宗时代是北宋的晚期,宋徽宗是我国古代有名的书法家,但同时他也是北宋著名的荒淫皇帝。徽宗年间,奸臣蔡京、高俅、李邦彦等人先后弄权,不久,金人南犯,徽宗将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

宋朝为何能够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从一个弱小的国家发展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

宋太祖赵匡胤能够坐稳政权,其实和他身边的一批文臣是分不开的。太祖时期,名相赵普、薛居正、沈义伦先后官拜宰相之任。
赵普是北宋的开国功臣,他深得太祖、太宗的信任,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计策就是出自于赵普之手。是赵普完成了五代以来由武治到文治的转变,作为北宋开国第一功臣,赵普当之无愧。薛居正和沈义伦是太祖后期的宰相,二人都以直谏而著称。
宋太祖驾崩后,宋太宗赵光义继续遵循太祖文治的遗志。在太宗时期,宋琪、吕蒙正等谏臣相继得到了重用。
吕蒙正是北宋初期有名的大臣,此人刚正不阿,敢于直言。他曾经直言批评了宋太宗的过错,遂深得宋太宗的信任。
在太宗晚期,张齐贤又继为丞相,张齐贤能文能武,他曾多次抵御了辽人的入侵,为北宋北疆的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真宗、仁宗时期是北宋名相辈出的时代,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传世于千古的谏臣,而且还产生了一批闻名于世的文人。在文学成就方面,也是这段时期最为丰富。
在文学方面,欧阳修、范仲淹、文彦博是名动天下,他们有的人不仅在政治上有所成就,甚至在文学上也各领风骚。
真宗时期,宰相寇准成名于世。寇准以直谏而著称,当辽人南侵的时候,是他鼓动真宗亲征,最终使得宋人一鼓作气击败了辽国。他为北宋至少换来了三十年的和平,没有寇准,就没有北宋后期的安然无恙。
英宗时期是北宋的过渡时代,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就是韩琦。作为和范仲淹齐名的名相,韩琦长期镇守北宋西部边镇,他曾多次击败了西夏的入侵,为北宋西部边防的安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宋神宗时代是北宋最为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除了主角王安石外,还有名相曾公亮、司马光等人。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此人不仅在政治改革方面对北宋影响深远,而且也是一代文豪。在神宗时期,王安石的变法曾遭到了守旧派的抵触,但这也并不影响王安石作为一代名相的名声。至于司马光,他是长期作为守旧派的首脑而存在。虽然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但他仍然名动天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在历史学上的地位几乎和《史记》对等,他也足以算得上是一代名相。
宋哲宗时代是北宋各种矛盾最尖锐的时期,宋哲宗时期,吕公著、范纯仁、苏辙等人先后官拜宰相之任。在这一时期,苏辙的兄长苏轼名动天下。作为北宋文坛之首,苏轼在北宋文学上的地位绝对是无人可以匹敌。
宋徽宗、宋钦宗时代是北宋的晚期,宋徽宗是我国古代有名的书法家,但同时他也是北宋著名的荒淫皇帝。徽宗年间,奸臣蔡京、高俅、李邦彦等人先后弄权,不久,金人南犯,徽宗将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38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