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秘,空城计是诸葛亮发明的吗

以史为鉴 2023-07-07 23:56:07

揭秘,空城计是诸葛亮发明的吗

空城计是诸葛亮发明的吗?下面对百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后人所津津乐道的“空城计”并不是诸葛亮所创,只不过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小说演绎出来的,真正运用过此计的人,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但却鲜有人知,那么此人是谁呢?

其实真正用过“空城计”的人,便是赵云。赵云生平虽然没有过多的战绩可以炫耀,也没有什么镇守一方的履历,但不可否认的是赵云的勇猛。?

当年汗水一战,刚斩杀完夏侯渊的黄忠,心急想要再立大功,展现自己,于是就提出了截取曹营的粮草,赵云就将兵马拨给了他,但离约定的时间快到了,黄忠却逾期未回,当时赵云手中也无多少兵马,没办法只能亲率10名士兵,前去查探情况。

在发现黄忠遭遇到埋伏后,赵云率领这几乎可以不计10名士兵,前去营救黄忠,几番杀敌,开出一条血路,把黄忠救出后,却发现部将张著还在阵内拼杀,于是再次冲入万军丛中,来来个二进二出。

赵云救完人后马不停蹄的返回营寨,但曹军也是紧跟其后追到了驻扎的寨门口,而此时,蜀将张翼提议关闭营寨大门,以守为攻等待援兵。

不过赵云心生一计,命其部将大开营门,全部人都入军帐,“偃旗息鼓”不准露出消息,曹操率领部队过来一看,觉得过于安静,怀疑敌营伏有重兵,不敢贸然进攻,从而准备主动撤退。

但并不算完,赵云并没有放松,而是立即安排营中仅剩不多的将领,擂鼓呐喊,声势震天,随即乘胜追击,并用强弓从背后开始射杀曹军,曹军大惊,吓得抱头鼠窜,争先逃命自相践踏,落水至死者数不胜数。

赵云、黄忠、张著各领一支兵马,追杀曹军,曹操正奔走之间,忽然刘封、孟达率领两支军队,从米仓山路杀来,放火烧掉粮草。于是曹操放弃了北山粮草,忙回南郑。徐晃、张颌站不住脚,也放弃本寨而走。

等刘备返回营地,也是赞叹道:“子龙一身都是胆也”至此赵云在军中被称呼为“虎威将军”

诸葛亮设“空城计”智退司马懿只是文学家虚构的,赵云却真正的使出“空营计”,两位的“空城计”都是在打“心理战”诸葛亮是以动制动,赵云则是以静制动,诸葛亮的“空城计”仅是做到了自保的作用,而赵云的却是绝地反扑,打的曹军措手不及,迎头痛击。

从实战来看,赵云的空城计更符合用兵规律。正是了解曹操的本性,了解到曹军和自己双方势力的悬殊,于是选择退却,保守军中。但是一旦有机可乘,却又立刻发挥其勇毅,毅然下令追击,了解敌我双方主将的性格、能力,了解敌我双方军队的优势和劣势,是赵云胜出的关键原因。

历史记载中三国的空城计,到底是诸葛亮的还是曹操的?

历史上的三个空城计

第一个最有名,是《三国演义》记载的,“发明者”是西晋一个叫郭冲的人。

他说,诸葛亮驻守阳平关时,派魏延领大军东出攻魏,自己留万人守城。

不料司马懿带着二十万大军要迎魏敌时,却同魏延兵马对不上阵,从旁边过去了,一直来到阳平关前,离城只有六十里,诸葛亮才发觉。

这是候,要把魏延追回来已无可能,自己赶往魏延军中也来不及,于是诸葛亮就叫军中偃旗息鼓,大开城门,令军士数人出城洒扫。

司马懿领兵来到,看见这情况,认为孔明平日谨慎持重,城内必有伏兵,便引兵退守山间。

到了次日,孔明大笑对部下说,司马懿怕我的伏兵,已经退走了。

探子外出打探,果然魏军都走了。

这个故事有漏洞,司马懿若怀疑有伏兵,可以驻留附近,观察虚实,何至于马上就走?小说究竟不是史书。

它大可以作为民间传说,为人欣赏。

第二个是《三国演义》里没有,而在《魏略》里真实记载的故事,也在三国时代,它的可信程度,似乎比诸葛亮的要多些。

曹丕的位的时候,大将文聘镇守在江夏一带地区。

有一回,孙权以五万兵马,亲自包围文聘于石阳。

石阳由文聘据守已久,孙权突然来攻,刚好在连绵大雨之后,防御工事受到破坏,还未修补;壮丁也在田间劳动,未及返回。

文聘认为,出城应战固不可能,闭城死守也难拒敌。

他苦思之下,呼得奇计,就吩咐城里人都躲起来,让城中死寂一片,他自己又躲在官衙里,不在露面。

孙权仔细度量一番,觉得非常可疑,就对部将说:“此人是曹操信赖的将领,自然非比等闲之辈。

如今知我来攻,却毫不防备,必然其中大有狡诈,否则便是外面埋伏奇兵了。

还是撤退为好。”于是引兵走了。

这段传闻,真假亦不可知。

不管怎样,同样是空城计,放在文聘身上,小说加是坚决不干的,意义不大,反而画蛇添足。

再说南北朝时代,也有一个空城计。

那是宋文帝刘义隆在位的元嘉七年(公元430年)。

那时,占据北方的是北魏拓拔氏贵族,在南方的是刘裕建立的宋朝。

在如今山东省北部,沿着黄河,便是北魏和宋的边界,黄河南岸的济南郡则是边境的要地。

这一年,北魏出兵突然进攻济南,济南太守萧承之手下只有几百士兵,因为敌人来得意外,召请救兵已来不及。

萧承之忽生一计,便叫打开城门,藏匿士兵,故意装出一片神秘的气氛。

城中人说:“贼人势众,我军兵少,怎能如此轻敌?”萧承之说:“如今孤城一座,兵微将寡,势难抵敌。

假如再向敌人示弱,后祸不堪设想;只有使敌人疑我埋伏,不敢进迫,才是上策。”果然唯兵大至,看见城外这般模样,十分疑惑,于是撤走了。

看来英雄所见略同啊。

这事记载于《资治通鉴.宋纪》。

有人说,也许萧承之是看过郭冲写的空城计,也未可料。

即使说萧承之从文聘的故事中得到启发,也不是没有可能。

空城计是诸葛亮发明的还是孙武发明

人们都很熟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弹琴退仲达”的故事,诸葛亮的“空城计”千百年 来被戏曲家传唱,更被老百姓当成了经典的谋略。可是,诸葛亮果真有“西城凭三尺瑶琴,空城计吓退司马懿”这一本事吗?据史学证明:当时诸葛亮初屯阳平时,司马懿还在宛城为荆州都督,不可能与诸葛亮交 锋。后来他准备攻蜀,也没有打成,在这前后,就再也没有在阳平交兵之事。何况,司马懿率兵20万,就算怀疑有伏兵,也不至于退走,他可以就近驻扎设防。“空城计”的发明权并不属于诸葛亮,是小说家罗贯中为了彰显诸葛亮的伟大功绩,移花 接木的安排。其实,“空城计”的“主人”另有其人,他们都用“空城计”吓退过敌人,他们分别是赵 云与文聘。据《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中注引《马云别传》中记载,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在一次战斗中,曹军的运粮部队到达北山下,足有千万袋粮食,黄忠带领大军去夺粮,赵云只有数十轻骑,却与曹军大部队遭遇上了。赵云且战且退,最后退到营垒。有人主张闭门拒守,赵云却没有这样做,反而大开营门,偃旗息鼓。曹军怀疑赵云有伏兵,急忙退去,赵云 命令士兵擂鼓呐喊,又以弓箭从背后射曹军。曹军大为惊骇,自相践踏,死了不少人。赵云用“空城计”吓退曹军,等曹军明白过来后,都赞赵云“一身是胆也”!《三国志?魏书?文聘传》注引《魏略》还记载了魏将文聘拒退孙权的一个“空城计”。 魏黄初七年(226年),孙权亲率五万大军突袭文聘据守的石阳。当时石阳城并未做好战斗准备,加上连降大雨,城防坍塌了不少。文聘被孙权大军围困,起先也不知所措,但他很快便 想到一个疑兵之计。他命令城里人都藏起来,让人看不见,自己也躺在官舍里不起来。孙权见状果然大惑不解,对部下说:“北方人都说这人是曹氏的心腹忠臣,所以才委以重任,镇 守此城,现在我打来了却不见一点动静,这不是有诡计,就是很快有救兵。”孙权以为有诈,没敢进城。《三国演义》的作者把“空城计”的光环戴在了诸葛亮的头上,随着《三国演义》的家喻 户晓,老百姓只知晓诸葛亮的空城计,却不知“空城计”的“主人”另有其人。

“空城计”并不是诸葛亮提出来,是谁提出的呢?

  空城计在三国演义中广为人之,可诸葛亮的“空城计”只有在演义中有。可《三国志》中却找不到空城计与诸葛亮的关系,三国演义广义上都认为是偏汉,自然就写到了诸葛亮身上。

  《三国演义》诸葛亮驻守阳平关时,派魏延领大军东出攻魏,自己留万人守城。不料司马懿带着二十万大军要迎魏敌时,却同魏延兵马对不上阵,从旁边过去了,一直来到阳平关前,离城只有六十里,诸葛亮就叫军中偃旗息鼓,大开城门,令军士数人出城洒扫。司马懿领兵来到,看见这情况,认为孔明平日谨慎持重,城内必有伏兵,便引兵退守山间。到了次日,孔明大笑对部下说,司马懿退走了。探子外出打探,果然魏军都走了。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写这段的时候,个人认为没有吃透司马懿个人的性格,司马懿为人应该跟曹操很像,可以说是不相信任何人,生性多疑,若怀疑有伏兵,完全可以驻留附近,观察虚实,或者分小队人马冲进城中以探虚实,何至于马上就走?小说究竟不是史书。它大可以作为民间传说,供人茶后闲谈乐趣乐趣!

  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空城计应该是曹操提出来的。

  据《三国志》记载兴平二年夏,吕布与陈宫会合,集结了一万大军攻打曹操。可曹操军队当时都去城外收麦子去了,短时间内无法回来,曹操当即下令,所有随军家属女眷登上城楼站岗。

  

  吕布大军抵达城下,看见满城楼的莺歌燕舞,曹操站立其中,转头又看见城边的树林深不可测。心想:曹操这个奸贼必定有诈,于是调转马头,撤兵。

  回去之后吕布左思右想觉得自己受骗了,越想越恼火,于是第二天再次领兵攻城。谁料到曹操前一晚紧急把士兵调回,埋伏在城边的树林里,打了吕布个措手不及。吕布大败,只好去投奔刘备。这就是三国志中的空城计。

  

  两个版本的空城计:其实人物环境设定的不一样,演义中人物设定在司马懿,凸显出诸葛亮了解司马懿的多疑性格,演绎出空城计这一桥段。而三国志中的人物设定在曹操,表现出曹操多疑的处事作风,更体现出曹操与常人不能匹比的军事胆量!

  不管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也好,三国志中的空城计也好,都体现了我国古人的智慧。真实的历史就随他去吧!这两段空城计让我们一代代以民间传闻来传颂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37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