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同样都是皇室成员,古代公主和郡主有什么不同

以史为鉴 2023-07-07 23:50:51

同样都是皇室成员,古代公主和郡主有什么不同

对古代公主和郡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对百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公主和郡主相比,两人之间有什么差别?

我们经常在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就会看到某某公主或某某郡主;那古代公主和郡主有哪些差别呢?

1、公主 在古代一般是指:皇帝的女儿。但是在有些朝代里,王爷的女儿也有被称为公主,如元代。 2、郡主 在古代是皇族女性的封号,是郡公主的简称。在东汉、魏晋南北朝、隋等朝代时是公主的最高等级。而在唐代,郡主是皇太子的女儿专称;唐代之后,郡主指王爷的女儿。在清代,郡主指最高等级的王爷的女儿。 总的来说:公主就是有皇室直系血亲,父亲或自己的兄弟必须是皇帝;而郡主则是旁系 ,通常是亲王的女儿。太子的女儿也称郡主,当太子成为皇帝后,他的女儿才跟着父亲水涨船高,成为公主。另外比郡主级别低一些的是王侯一级的女儿,可称为“县主”。 在历史,比较有名的县主是唐代时期李元缨的女儿金乡县主。

古代大多数朝代的情形都是差不多,不过也有一些朝代例外。比如,极其重视“嫡庶之别”的辽朝,亲王的正房所生的女儿也可以称为公主,享受与皇帝女儿相同的待遇。在1986年的时候,在内蒙自治区考古发掘了辽陈国公主与驸马萧绍矩的合葬墓。这位公主就不是皇帝的女儿,而是一位亲王之女。她的父亲是辽朝秦晋国王耶律隆庆,只因为她的母亲是耶律隆庆的正室,所以她得到公主的封号,她生前死后所享受的待遇,完全与皇帝的女儿相同。 在明代,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亲王正室的女儿称为郡主,小妾所生的女儿称为县主。 而清代,皇帝的女儿都是公主。但是“女凭母贵”,皇后所生的女儿称“某某固伦公主”,相当于亲王级别;妃子所生的女称“某某和硕公主”,相当于郡王级别。当然,如果“和硕公主”的亲兄弟能即位成为皇帝,她也可以成为“固伦公主”。

除了以上这些,还有些例外的。比如皇帝、太后的养女,也可能会被封为公主或郡主;这个就和血缘就没什么关系,而具体封什么身份,就要看皇帝的意愿。像清代时期孝庄太后的养女孔四贞,就被封和硕公主。孔四贞是定南王孔有德的独女,是清代唯一一个汉人公主,与皇室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还有就是清代末的荣寿公主,她是恭亲王奕䜣的女儿;慈禧太后为了拉拢她的父亲恭亲王,收她为养女,破格封她“固伦公主”。

清朝时候的公主,格格,郡主都有什么区别

在今天的清朝题材的电视剧中,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皇室的女儿,有时候被称为公主,有时候被称为格格。比如在《鹿鼎记》中康熙的妹妹叫建宁公主,而不叫建宁格格,而《还珠格格》中紫薇和小燕子分别为明珠格格和还珠格格呢?为什么清朝皇帝的女儿有的叫公主,有的称为格格呢?公主和格格有什么区别呢?


(《还珠格格》剧照)

格格这个词,其实是从满语来的,是满族对女性的一种称谓,就是汉语中大小姐的意思。格格这个称谓是从后金时期才开始使用的,后金国君和贝勒的女儿称为格格,比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为“东果格格”,次女称为“嫩哲格格”。一开始并没有定制,所以有时候一般的未嫁姑娘也可以称为格格。

清朝的皇室女儿称公主,其实是模仿中原制的,清太宗皇太极即位后,开始把自己的女儿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而“格格”就成了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了。


(《鹿鼎记》建宁公主)

公主这个称谓,是从西周的时候就开始的了,《公羊传》曰“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西周把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级,天子以下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周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时,不亲自主持婚礼,让同为姬姓公爵级别的诸侯主婚,这便是“公主”的由来。

周朝的国姓为姬,因此周朝周天子的女儿也成为王姬,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很多帝王的女儿都成为王姬,而诸侯之女也称为公主。西汉时期皇帝之女称公主,级别为县公主,诸王之女称为翁主。


(《琅琊榜》中刘涛饰演霓凰郡主)

除了公主和格格,有时候还有一种皇族女儿称之为郡主,郡主实际上是在东汉之后才有的,郡主即郡公主的意思。郡公主和县公主都是公主的等级,这样的等级划分是基于汉朝沿用的秦朝郡县制而生的。此外诸侯王的女儿还有乡公主、亭公主。

在魏晋南北朝到隋朝期间,皇帝的女儿称为郡公主,亲王和诸侯王的女儿为县公主、乡公主等。唐朝以后皇帝的女儿为公主,太子的女儿为郡主,亲王的女儿为县主,并一直沿用至清朝。

清朝的公主完全是仿明朝制,因此《还珠格格》中说的还珠格格和明珠格格和历史不符,夏紫薇作为乾隆的女儿,应该叫紫薇公主而不应该叫紫薇格格。


(《锦绣未央》中李未央被册封为北魏安平县主)

清朝顺治十七年(1660),又把格格分为五等。这五等分别为:

1、亲王之女:封为和硕格格嫡福晋所生女为郡主,侧室所生女为郡君;

2、世子及郡王之女:封为“多罗格格”,嫡福晋所生女为县主,侧福晋所生女为县君;

3、多罗贝勒之女:亦为“多罗格格”,嫡福晋所生女为郡君,侧福晋所生女为乡君;

4、固山贝子之女:嫡福晋所生女封“固山格格”为县君,侧福晋所生女不受封,称宗女。

5、镇国公、辅国公之女:嫡福晋所生女称“格格”为乡君,侧福晋所生女不受封,称宗女。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称宗女。(有史有终)

“格格、公主、郡主”有什么不同?

格格是清朝的称呼,公主和郡主是宋朝开始的。如下:
北宋徽宗时,曾改“公主”为“帝姬”。《宋史.礼志十八》:“徽宗改公主为姬,下诏曰:‘在熙宁初,有诏厘改公主、郡主、县主名称,当时群臣不克奉承。近命有司稽考前世,周称“王姬”,见于《诗》《雅》。“姬”虽周姓,考古立制,宜莫如周。可改公主为帝姬、郡主为宗姬、县主为族姬。其称大长者,为大长帝姬,仍以美名二字易其国号,内两国者以四字。”(公主是皇帝的女儿,太子女为郡主,宋亲王女也封郡主。)
早在清军入关八年以前,皇太极即位之初,就已经把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了。当时还规定,皇后的女儿称“固伦公主”,而妃子的女儿称“和硕公主”。到了顺治末年,更将八旗贵族女儿的称号作了明确划分:
亲王之女:和硕格格 (汉称郡主)

世子及郡王在女:多罗格格 (汉称县主)

多罗贝勒之女:多罗格格 (汉称郡君)

贝子之女:固山格格 (汉称县君)

镇国公辅国公之女:格格 (汉称乡君)

又规定,“公”以下满族贵胄之女俱称“宗女”。

此外,公主在“固伦”“和硕”称号之外,和历代一样另有封号,如乾隆第三女封“固伦和敬公主”,他收养的弟弟弘昼的一个女儿封为“和硕和婉公主”。

以上规定也有例外的时候,皇帝有时为了表示特别恩宠,不但可以把亲王的女儿收养为“公主”,更可以把中宫以外的所出的女子封为“固伦公主”,比如慈禧太后为了拉拢恭亲王,就曾让他的女儿进宫,封为“固伦荣寿长公主”。

古代 公主 郡主 格格的区别

公主、格格、郡主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清朝叫格格?
格格"原为满语的译音,译成汉语就是小姐,姐姐之意。清朝贵胄之家女儿的称谓,即妇人之爵名。

清朝前身"后金"初年,国君(即"大汗")、贝勒的女儿(有时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妇女)均称"格格",无定制。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称"嫩哲格格"。

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即中宫)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例如,皇太极的次女马喀塔(孝端文皇后所生)初封固伦长公主,后改为"永宁长公主",复改为"温庄长公主"。由此可见,现在影视剧中把皇帝之女称作"格格"是不准确的(如,"还珠格格"、"十八格格"......)。顺治十七年(一六六0年)始把"格格"分为五等,即:

一、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

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

三、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

四、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

五、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称"宗女"。"格格"之称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际,才渐渐终止。例如清高宗(乾隆帝弘历)一生共生了十个女儿,其中有五人因早殁没有加封,另外五个女儿,加封为公主。即第三女(孝贤纯皇后生),封固伦和敬公主;第四女(纯惠皇贵妃苏氏生)封和硕嘉公主;第七女(孝仪纯皇后生),封固伦和静公主;第九女(孝仪纯皇后生),封和硕和恪公主;第十女(妃汪氏生),封固伦和孝公主。她是个例外,因为她是在乾隆六十五岁时生的,是乾隆帝最钟爱的女儿,后下嫁给和的长子丰绅殷德。她本应封为和硕公主。但乾隆破例把他封为"固伦公主"。此外,乾隆帝还收养了其弟弘昼的一个女儿,后来加封为和硕和婉公主。

从以上事例来看,清朝从皇太极开始就已经不把皇帝的女儿称作"格格"了,一般均称为"公主"。 但公主的家人也可以在不是很正式的场合叫她“格格”,这是按照她的排行来叫的,如“大格格”、“十格格”等。

公主
“公主”这个名词是春秋战国时代才开始有的。周朝的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自己是不主持婚礼的,而叫同姓的诸侯来主婚。当时各诸侯国的诸侯一般称“公”,“主”就是“主婚”之意,所以因为是诸侯主婚,天子的女儿就被称为“公主”了(哎,一点浪漫色彩也没有),当时诸侯的女儿也被成为“公主”,也称“君主”,《史记·吴起列传》说:“公叔为相,尚魏公主。”古书尚也常常将公主简称为“主”。
从汉朝开始,只有皇帝的女儿才能称为“公主”,诸侯王的女儿则称为“翁主”。颜师古在《汉书·高帝纪下》“女子公主”条下解释说:“天子不亲主婚,或谓公主;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主曰翁主,翁者,父也,言父自主其婚也。亦曰王主,言王为其主婚也。”这样,翁主就比公主低了一个等级。也是从汉代开始,皇帝的姊姊称为“长公主”,先皇帝的姊妹为大长公主,加上“大”“长”的字样是表示尊崇。东汉时的公主一般是“县公主”,如光武帝的女儿为舞阳公主、涅阳公主等等,舞阳和涅阳都是县名;晋朝的公主则是“郡公主”,因为公主封号之前是郡名,如晋武帝的女儿为平阳公主。这样的“县公主”和“郡公主”也可以简称为“县主”和“郡主”,所以两汉倒晋的县主和郡主都是皇帝的女儿。汉代的王的女儿被称为“任”(这是什么怪名字阿!),如《汉书·王莽传》说:“其女皆为任。”古书的研究者认为“任”其实是当时女子爵位的称呼。
到了隋唐时期,太子和诸王的女儿也封郡、县,但不能称为公主,太子的女儿为郡主,诸王之女为县主;明清两代亲王的女儿为郡主,郡王的女儿为县主。唐高宗是专门下诏书规定,皇帝的女儿出嫁教“出降”或“下降”,而诸王之女出嫁只能叫“适”,娶公主称“尚主”,娶诸王之女只能叫“娶”。

公主,郡主,县主的区别是什么?

公主,郡主,县主的区别是

1、演化的历史不同

郡主是由郡公主这个词演化而来的,郡主始于晋。宋代以后,不仅是皇太子的女儿,连亲王的女儿也可以称为郡主,到了清代虽有郡主这一说法,但清代的郡主一般都称为“和硕格格”,并且只有和硕亲王的女儿才有资格成为和硕格格。

县主也是由县公主演变而来的,也是东汉时期出现,后来经过慢慢发展,在隋唐时期成为亲王之女的专属称号。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皇帝的女儿就被称为公主,公主也是对皇女、王女、宗女的一种普遍称谓。

2、身份不同

公主,是中国古代对皇女、王女、宗女的称号,在中国,最早周朝是称周天子的女儿为王姬。“郡主”属于是功臣之女,属于是诸侯的爵位,而县主是王爷的女儿属于是亲王的爵位,只有是朝廷重臣的女儿才会被皇帝封为郡主的称号,只有王爷的女儿才会被封为是县主的称号。

简介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皇帝的女儿就被称为公主,其实一开始皇女的称号并不是公主,在西周时被称为王姬。周天子嫁女儿时自己不能主持婚礼,让自己的同姓诸侯替自己主持婚礼,因此王女就被称为公主了。战国时由于各诸侯国的崛起,除了周天子的女儿,各诸侯的女儿也可以被称为公主。

东汉时期对公主进行封号上的区别,即公主、郡公主、亭公主、乡公主和县公主。公主的范围极大,除了皇帝的女儿之外,还有皇帝的姐妹,都会被封为长公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37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